電視劇《天道》中丁元英五臺山論道一段為什麼要刪掉?

海王星影院


真的小兒科,大多數人還是隻停留在理論派,有很多人的親生經歷比這些還玄乎,他們一樣還得繼續生活,理解的透徹也好,不懂也罷,都改變不了什麼,在中國論道,論到底就是一個字“窮”,當你足夠富裕,所有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就算你嚮往西方所謂的民主和自由,你也可以去嘗試,不行就回來唄。但是當你的自身能力跟不上你的思想時,你會很痛苦,縱使你深諳人生之道,洞悉世間萬物,那又如何??理解的越透徹你越痛苦,靜下心來吧,照顧好你的家庭,做好你手頭的工作,在穩定中求發展,這才是在中國最靠譜的“道”


心理諮詢石老師


細心的觀眾不難發現,現在電視臺寧可播放各種神劇、爛劇,也不願意播放象《天道》這樣有深度的、能啟發人自省的電視劇。所幸還能從網絡上收看,但很快你就會發現,有些橋段已經被刪減了。



最為明顯的是:“五臺山論道”,在刪減版中已經不見蹤影,何至如此?且聽我細細道來: 依我看,“五臺山論道”是全劇中最為出彩的一段。掐去這一段,其實就是為了能夠過審,《天道》之所以受到眾人追捧,主要還是因為劇中所展示的思想和觀點,當真是震聾發聵,讓人有醍醐灌頂之功效。有鑑於此,其超前的觀念與大眾觀念不符,與傳統文化相悖。可以說這是其不招各電視臺待見的主要原因。



回到“五臺山論道”,丁元英為了“殺富濟貧”的實施,上山向高僧討教,以求心安。老實說,單單“殺富濟貧”這種提法,就著實讓人膽寒。不可否認,當今社會貧富差距日漸加大,在這種大環境下,你這裡還堂而皇之地提出“殺富”,如此公然唱反調,其膽之肥;其心之惡,可以說:後不見來者。再比如:王廟村村子裡的基督教堂,一直忽悠著村民們信奉上帝,這在我們這樣一個無神論的國度裡,是斷然不允許出現的。所以,就算“五臺山論道”再精彩,也難逃剪刀手的掌心。



安定團結是大局,有關方面不需要隨意打破平衡的丁元英,要的是大家都知足常樂!


感謝生活21


由王志文、左小青等人主演的電視劇《天道》,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部影視作品。這部電視劇中包含了很多內涵元素,根本就不是一般影視劇可以與之媲美的。異於常人的角色設定,振聾發聵的經典臺詞,不可思議的劇情安排,讓《天道》這部作品有種特立獨行的味道。

而正是因為《天道》這部作品中的很多奇奇怪怪的東西,導致這部經典影視劇遭到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刪減”,現在大眾能看到的版本,基本上都是經過了多次刪減的東西。這其中就包含了“丁元英五臺山論道”的這一部分。



“丁元英五臺山論道”為什麼要刪除?

第一點,“五臺山論道”的內容過於真實,容易對大眾產生誤導效果。

丁元英為什麼要去五臺山?

他在五臺山到底經歷了一些什麼?

最後他得到了他想要的東西沒有?

丁元英之所以去五臺山,是因為他即將發起的“殺富濟貧”的商業套路,太過於極端,他知道這件事情最後會產生怎樣的惡劣影響,他為了圖個心安,才想到去五臺山找“高僧”給開導開導的。



他到了五臺山,經過一番有趣的折騰,終於是見到了高僧,本來他只是單純的就“殺富濟貧”這件事情,找大師求一個心安的法子而已。可是大師也非凡人,並且也看出來了丁元英的不簡單,二人就像是久別重逢的知己,不僅聊到了關於“殺富濟貧”的東西,還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了一番“探討”。而在這個過程中,劇情所描述的一些東西,太過尖銳,並且是直接抨擊了“新文化運動”的作用,這個點就足以成為它要被刪減的主要原因之一。



丁元英的五臺山之行,不僅喝到了用山泉水泡的香茗,也得到了他想要的“心安理得”,並且還和大師進行了很多題外的探討,就像跟著丁元英一起去的韓楚風說的一樣,“這趟要是不來,真是人生一大憾事”。



看這部作品一樣,不看“五臺山論道”,真的是一大遺憾。

可是這其中牽扯到的“謗佛之嫌”,抨擊傳統文化,鑽社會制度的空子,都描寫的太真實了。如果任其它廣義傳播,只怕會造成一種“不良風氣”,雖然在第一次過審的時候,將這個片段放了出來,但是到了後來“再審”的時候,就沒能逃過一劫了。



第二點,中國是個無神論國度,燒香拜佛求菩薩保佑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雖然說現在很多的商人都有點“迷信”,對於討個吉利的說法甚是追捧。但是他們也不敢大張旗鼓的去搞個什麼儀式,僅僅也只能是做出一些純屬於個人的舉動。在中國並不是不允許有個人信仰,而是不允許有蠱惑人心的“大場面”而已。



而《天道》中的這段“五臺山論道”劇情,本身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是如果將這一段故事放在了電視上播出,那就是不行的,這是在廣義傳播求神問道的行為,絕對的“踩紅線”行為。雖然這一段的故事很精彩,內容非常的有內涵,但是隻要是國情不允許的東西,這就是不能播出的。



另外丁元英在還沒有進寺廟之前,就已經做出了有辱佛門的事情,再加上他之後所做的一些事情,對其他各大宗教都有“詆譭”的意思,這是很容易產生宗教爭議的事情,《天道》拍這一段故事,就跟丁元英的“殺富濟貧”做法是一樣的,明知不可為,可偏偏就是幹了。



雖然在我國不主張推行什麼宗教信仰的行為,但是宗教在中國也是受到了各種應有的保護的,這麼明目張膽的去詆譭宗教元素,是絕對不可取的。因此在《天道》“二次過審”的時候,遭到被刪減的待遇也不稀奇。

第三點,“五臺山論道”只是被刪減的一部分,有可能只是“被牽連”而已。



看過《天道》未刪減版的觀眾應該都知道,其實現在留存下來的這部作品之中,被“刪減”的東西,遠不止這一處“五臺山論道”。被人稱之為“天道經典片段”的幾個部分,基本上都遭到了“刪減”。

比如:《天道》剛開篇中丁元英和韓楚風在酒店的“把酒言歡之談”,他們倆的那段“酒話”,放到現在來看,絕對是駭人聽聞的一段對話,有強烈的挑撥執政主義和其他主義深層矛盾的嫌疑。雖然導演敢拍,觀眾愛看,但是一般平臺不敢播放。



再比如:丁元英“殺富濟貧”的計劃成功之後,“受害者”林宇峰去找黑道大哥“想法子”的那一段劇情,也是進行了很“友好”的改動。原因很簡單,槍支彈藥在中國是明令禁止的東西,怎麼可能會讓它“隨意”的出現在某些“個別人”的手裡?並且“生意輸了”,就想著動刀動槍的做法,顯然是影響社會安定的因素,絕不可取必須“刪掉”。



而在這許多被刪掉的劇情中,其實“五臺山論道”還不是做敏感的部分,可是考慮到這部作品的一個整體過審情況,出現寧可殺錯,也不放過的現象,也是很正常的。畢竟也是一段已經有“踩紅線”嫌疑的劇情,順手給處理了也是理所當然的。



現在縱觀整部刪減版的《天道》,總會給人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這就是被刪減的太多的原因所致。在留下來的所有劇情中,除了一段丁元英“酒席作詩”的片段還算經典之外,其實這部作品真正有靈魂的東西,已經不多了。



《天道》這部作品的內容很有深意,沒有一點生活經歷的人,是看不太懂這部作品的。而對於那些喜歡《天道》這部作品的人來說,看“刪減版”的東西,又是一種不公平的行為,所以我的個人建議是,有想法的朋友,可以花點功夫找找完整版的《天道》去看看,你會得到一種全新的收穫。


娛影閒探


那是有關部門害怕開啟民智導致的。誰都做丁元英,那個還替他們幹活。

(第二天,家庭會議中,在討論對父親的治療方案。)

  丁的大哥:今天已經是第十一天了,我跟咱媽商量了一下,咱開個會,看咱爸這個事怎麼辦。商量一下這錢該咋攤。

  丁:如果是攤錢的會,我就不參加了。

  丁的大哥:為 啥?你憑啥不參加?

  

  丁元英:我只知道他是我爹,他還是誰的爹,我不知道。

  

  丁:你這是什麼話?你不知道他還是我的爹,你不知道他也是丁秋紅的爹麼?

  母親:哎呀,你們兩個真是一對冤家,那麼大的人了,有啥子話就不能好好說麼。

  丁的大哥:我看著他就彆扭,從來都沒有從他嘴裡聽過一句人話。他幾年不會一趟家,一進門就打聽怎麼能讓咱爸死。那是人話麼?你跟人家醫生說錢不是問題,那人家還不往死裡給你用高價藥,現在呼吸機,血透機用上了,連空氣過濾機都用上了,你以為你是誰呀。咱是不是有了這兩個錢,就非得這麼燒啊。

  丁秋紅:二哥,那你說一下你那句話是什麼意思?我是真沒有聽懂。

  

  丁元英:我不是在和大哥置氣,是好好說的。大哥現在說的是攤錢的事情,如果我知道咱爹不僅是我爹,也還是你們的爹,那就一定會想到分攤責任,否則心理就不平衡,只要你是個人,就得這麼想。我和大哥都在外邊,如果秋紅在給父親端茶倒水的時候,也這麼想,他也是你們的爹,那這碗水就端不下去了,結果就是咱爹喝不上了水了。

  

  丁的大哥:秋紅照顧父母,將來遺產都是她的。

  丁:那沒有遺產的父母就該扔牆頭上了。講責任本來就已經錯了,說孝順再加個美德就更錯了。那應該是血緣關係的本來,本該如此。孝順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是美德,是非得把所有乾淨的地都弄髒了才踏實的東西。

  丁的大哥:我說不過你,你也別盡撿好聽的說。你就說你咋辦吧。

  丁:原則上說,父親的醫療費,和可能的長期醫護費用,可能的後事所發生的費用,都由我來負責,為什麼說原則上說。因為他也是你們的爹,這裡面有一個情感表達的問題。如果大哥覺得秋紅這幾年照顧老人挺辛苦了,想放幾個錢表達一下心情也可以。

  丁的大哥:你那是有錢的,沒錢呢,沒錢你也這麼說麼?

  

  丁元英:沒錢的子女多了,辦到哪裡是哪裡。盡心盡力是標準,辦到什麼程度不是標準。

  

  丁秋紅:這都啥子時候了?你們就不要吵了。二哥,你在北京給的那些錢,不就是給兩位老人準備的麼?現在還多,還是說一下眼前該咋個辦麼?

  丁:爸還在病危階段,現在還在搶救,爸的左手還有反應,現在還不到確定是病危無意識,還是植物人的無意識,不到確定是植物人的最後一刻,決不能放棄。如果過了病危階段,確認是植物人,那就停止交費,我就把氧氣管子拔了。

  丁的大哥:就算是植物人,也不能拔管子,我是長子,這個家輪不到你說話,我不能讓別人說我們做兒女的不孝順,不能讓人家背後戳脊梁骨,別說家裡還有點錢了,就是砸鍋賣鐵,也要保住爸的這一口氣。

丁元英:注意,我下面說的話只針對我自己。如果我孝順的口碑,是以我的父親的痛苦和尊嚴為條件的話,那我就真不知道我是個什麼東西了。

  

  丁的大哥:你也注意了,你的是個東西是以要咱爸的命為條件。

  丁的母親:元英啊,那可是你爸啊?拔管子這種絕情的話你也說得出來口。養兒防老,他落就落得這麼個下場,自個的親生兒子要給他拔管子,生兒育女還有哪個子用麼?

  丁元英:媽,如果您養兒就是為了防老,那就別說母愛有多偉大了。您養來養去還是為了自己,那是交換,等不等價還兩說著呢。碰到個我這麼個不孝順的,您就算是賠了。

  (丁母情緒激動,呼吸困難)

  丁的大哥:你想把媽氣死啊。這麼多年,你在外面自在了。我怎麼從來沒見你給媽盛過一碗粥端過一碗水呀,既然是血緣關係的本來,那你就本該一個讓我瞧瞧。

 丁元英:對於父母,我很慚愧,也很內疚。我不適應家長裡短的生活,父母也適應不了我那種生活。這很矛盾,所以我一直很感激秋紅和謝輝,是他們一直在照顧著老人。

  

  丁秋紅:二哥,不說了。都坐在家裡面給爸媽端水,那我們端一碗水去交醫藥費算了,問題是那人家醫院幹不幹嘛。

  

  

  (丁的父親在醫院中自然去世。墓地裡,丁和其妹妹的另一段對話)

  丁秋紅:二哥,還是老爸心疼你啊,怕你落個不孝子的名聲,就自己走了。二哥,我覺得不該那樣子說媽,養兒防老,不都是這樣子過來的嘛。

  丁元英:養兒防老,那父母就是你天然的債權人。而且這種感情比天高比海深,你永遠想著的就是還債報恩,所以這種文化就讓每個人都直不起腰來,你看這個民族就是老彎著腰。而老人越是覺得養兒防老,就越容易覺得吃虧,心裡就越苦。

  丁秋紅:二哥,我想問你個問題啊。這只是個假設啊,如果我們已經砸鍋賣鐵,再也借不來錢了,但是還差一萬塊錢就能救活爸了。那你說該咋個辦麼?

  丁:那他就死。

  丁秋紅:二哥,你還是一個人過吧。沒得任何人能受得了你啊。

  

  

  我常常回憶起曾經看過的一個片子《天道》,當初實不理解丁元英對自己父親臨終治療的那段。而近日,在西政搬遷事件中,突然頓悟。

   或許,我也還沒有悟到位。

   或許,情理,義利糾結,我悟到也並不見得做到。

  請大家注意其中每一個角色的語言和態度,再整體的看一遍。包括大夫、丁的大哥,丁的妹妹,丁的母親。本不想加黑斷行,這是一個整體的情景,不是名言警句。

  

   丁元英不愛自己的父親吧?他很愛,他在醫院徹夜難眠,守護了整整一夜。

   他當初把做私募基金掙下的錢大半都留給父母養老。

   他是先要求大夫全力搶求,不到最後時刻決不放棄。

   他只是有些話說不出口。

  看似離經叛道,其實是對傳統文化的深刻批判。是一種大智的覺悟,但離真正的得道成佛又有一定的距離。因為,他還活在爭名奪利的世俗之中,還沒有完全做到寧靜而至遠。

丁的大哥,卻更在乎別人的評論,自己的名聲。是一個相對偏執而愚痴的俗人,不代表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眾生。

他的妹妹,則是一種女性的順從,認命。不想去想哪麼多為什麼,大家怎樣,我就怎樣,隨波逐流就行了。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女子無才就是德。女性,相對來說,經常在受教育,人性獨立方面要比男人差很多。

她的母親,作為一個接受新文化思想更少的老人,更不可能明白哪些深奧的哲學道理,總之,所有人在情感上都不能理解丁元英。因為中國社會,中國的百姓,受幾千年的封建傳統思想影響至深,它對中國人,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太深太深了。它已經深入骨髓,植入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種傳統觀念,可以說已經根深締固。為什麼中國文化以外的其它文明沒有這麼強大的忠孝思想,因為,孔子的儒家文化,是幾千年封建社會安定統治的法寶。不是幾次新文化運動,幾次簡單的批孔就能解決根本問題的。

  丁元英對父親病危治療,是有條件的情況,盡一切可能的搶救。但是如果確認植物人(注意,丁的父親已經高齡),接下來只是無意義的救助,其實是給活著的人增加負擔,如果他還有意識,哪就是讓病人在精神和肉體上承受痛苦,哪是普通人難以想象和承受的痛苦,是一種生不如死,早死早解脫的苦難的煎熬。讓病危的人失去尊嚴。所謂“還差一萬元”的假設,其實是一個無謂的假設,我們永遠不知道“砸鍋賣鐵”之後的救助還差多少,正如其之前所言:盡心盡力是標準,辦到什麼程度不是標準。

   他們兄妹三個人都很愛自己的父親,也可以說都是孝順之子,出發點都是好的。

  但孝順的方式和程度不一,境界自然也不同。因為每個人的理解不同,所以觀念不同,側重點也不同。正如丁的妹妹說: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在家裡端一碗水錶達孝順。我們畢竟要在這個社會上生存。

  而丁元英對自己母親所言:如果養兒就是為了防老的話,那你就別說母愛有多偉大了?這句話我一直記憶很深刻。他刺痛的是民族文化的傷疤,只是直接向母親這麼說,是刺痛了父母愛子之心,也是打在了道德沉積岩上的一拳,於普通的人情世故,是很不自然,是丁情商低的表現,是不肯向社會妥協的表現。可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要和人相處,就得克已服禮,中庸變通,圓滑世故,過分地堅持個性,說些常人不理解的話,傷人,反過來讓人不理解你,不喜歡你,這又何苦呢?

   主體意識包括求知,思辨,包括批判,懷疑精神,在不斷地否定中認清更深入的事物本質,更接近於事物的真相,本原。

  主體意識,從生命原始的驅利避害,到神經的條件反射,到最終人類複雜的思考,情感,最終,理性和情感,相輔相成,共同連接著這個社會。只有理性,沒有情感,這個世界太機械,太冰冷,太沒有人道,就不會走向文明。比如當今的平等,人道主義,人與人之間的各種友情,親情,愛情,沒有它,我們沒法想像,我們的世界,會不會成為一個機器人統治的冷血世界,變成一個只有戰爭的世界未日。

機器人與人的最大區別,就是前者只有理性,沒有感情。主體意識,個人意志,它的決定因素,便是人類的情商。理性,是人類前進發展的動力,而情感,是紐帶。是人與人之間的無形的紐帶,是充滿了溫暖的精神紐帶。它是潛意識的,由意識到潛意識,需要一個緩慢而複雜的過程,需要意識強化過程。所以,情感,與理性有很大的聯繫。另一方面,情感它自身有一定的慣性,有的情感,在頭腦中形成,會一直保持,並相互傳遞。這種情感傳遞,有時也成為一種觀念,文化。所以,文化,觀念的發展,相對於文明理性,相到於社會發展,有很大的滯後性。所以,一般人的情感,對新出現觀念,思維,很難一下接受。

  

  絕世而獨立的哲人,是哪樣孤獨,哪樣的寂寞,如果上蒼給他送來一位知音,一位紅顏知己,他得多珍惜,就如丁對小丹一樣,哪簡直就成了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又哪樣可遇不可求,哪樣想抓又抓不住,這就是每個人不得不面對的無常的生活。。。。

  


微笑的柏拉圖圖


電視劇天道中第一原因在五臺山問到的這個片段為什麼會被刪掉?為了這個問題,我今天特意翻了一下這本書的原文,其中有一段比較有意思的內容,他的原文是這樣的:丁元英說,晚輩以為傳統觀念的死結就在一個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薩靠皇恩,總之靠什麼都行,就是別靠自己。

這段在今天看起來比較淺白的一段話,其實在這一章中是比較重要的一個內容。因為他涉及到了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就是社會性。在這段話中,是鼓勵普通民眾,通過學習知識或者技能覺醒自主意識的。雖然他的出發點是好的,就是讓每一個人能夠獲得智慧,得到提升。

但是事物都有兩面性,在每個人獲得智慧和提升之後,隨之而來的往往都會是野心。一個人在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以後,他會想成為他所在圈子,所在團隊甚至是社會的中心,他會渴望得到權利。那這樣的後果就是容易造成我們社會的大小團體的分裂。人們會因為獲得進步和提升,而爭權奪利,各自為政,這樣的話是不利於社會的穩定發展和國家的穩定統治的。

我想這個就是這個片段會被刪減的原因。當然了,這是也是我的個人理解,如果大家有什麼不同的意見,可以在下面評論交流。



第四維視角


關於“電視劇《天道》中丁元英五臺山論道一段為什麼要刪掉”這個問題,我也說幾句,見識各有深淺,難分對與錯,算是與大家一起討論吧。

首先,我覺得“上面的人”總是抱著一副“萬事我都比你懂”、“我吃過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這種家長心態真的不好。

五臺山論道這一段,你不刪又能怎麼樣呢?又不是什麼惑世妖言,讀者心中自有判定。而且,我敢說90%的觀眾只覺得這是一段“不明覺厲”的對話,但其實根本不知道說了些什麼。

坦白的說,如果不是認真的讀了幾遍,我也不知道說了什麼,特別是電視裡的臺詞,神神叨叨的,不知道說了啥。——難道這是被刪的原因?

有些人說是因為太直白了,天哪!這還直白?他們說的直白的意思就是引出了“殺富濟貧”四個字嗎?沒有這四個字,我敢說,他們大多數人,對前面的對話,一句也沒有聽懂。

話說回來,為什麼要被刪,總應該有些理由吧?所以,本篇就作幾點分析和猜測吧。

一、敲門磚式的一首詞: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經,一悲一喜一枯榮,哪個前生註定,袈裟本無清淨,紅塵不染性空,幽幽古剎千年鍾,都是痴人說夢。”

這個其實有很大的問題,雖然作者後面也發覺這裡面滿是一個“嗔”字。但其實,遠不止於此,畢竟把學佛的人都說成是“痴人說夢”,這個就有點過份了,誹謗宗教並不可取,光這一點,就有可能被“砍”了。

而且,“袈裟本無清淨,紅塵不染性空”,這種生硬的填詞也不算高明,“袈裟本無清淨”是什麼意思?你如果說“披上袈裟也躲不開塵世紛擾,落不得清淨”,那還可以理解,“袈裟本無清淨”雖不能說是謗佛,但是這句也沒什麼佛性吧,“袈裟”怎麼就“本無清淨”了呢?

二、與智玄大師見面後,大師看了這首詞,估計心裡也有幾分來氣,見面後,馬上拋出一問:“敢問兩位施主什麼是真經?修行不取真經又修的什麼行呢?”

可以看得出來,作者寫在這裡,對前面自己寫的東西,進入了一個“自我證言”的階段,首先作者馬上解釋一下“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經”這句話的意思。

丁元英:“大師考問晚輩自在情理之中,晚輩就斗膽妄言了,所謂真經,就是能夠達到寂空涅磐的究竟法門,可悟不可修。修為成佛,在求。悟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有信無證者雖不落惡果,卻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滅,不得涅磐。”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段話,“所謂真經,就是能夠達到寂空涅磐的究竟法門,可悟不可修”。

這段話,如此站在佛教的角度來說,也是有問題的。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沒有“經書”指引,你再有悟性,又能悟出第二個如來?創造第二個佛教?而且,真經是真經,法門是法門,二者不能混為一談,不能說直經就是法門。更不能說是“可悟不可修!”。

後面一段說的挺好的,邏輯上也沒什麼問題,這裡不展開。

三、智玄大師又問,不為成佛,那什麼是佛教?

丁元英:佛乃覺性,非人,人人都有覺性不等於覺性就是人,人相可壞,覺性無生無滅,即覺即顯,即障即塵蔽,無障不顯,了障涅磐。覺行圓滿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圓滿即止,即非無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彌陀佛,佛法無量即覺行無量,無圓無不圓,無滿無不滿,亦無是名究竟圓滿,佛教以次第而分,從精深處說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來不可思議,即非文化。從淺義處說是導人向善的教義,善惡本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即是文化。從眾生處說是以貪制貪,以幻致幻的善巧,雖不滅敗壞下流,卻無礙撫慰靈魂的慈悲。

丁元英說的“佛乃覺性”是對的,“佛” 就是覺悟的人。當初,漢字中並沒“佛”這個字。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中國人專門發明了一個漢字來對應梵文中的意思。就是現在的“佛”字。佛字是個“人”字傍,也說明,這個佛與人的關係。

但是,馬上又說“佛乃覺性,非人”,就又有問題了。“佛本來就是覺悟的人”,怎麼又變成“非人”呢?

後面作者展開了:人人都有覺性不等於覺性就是人,人相可壞,覺性無生無滅。

換成白話來說:“佛是覺性,不是人,人人都有覺性,但不等於覺性就是人”。覺性也可以說就是人的“意識”,包括智慧、知識、文化等等許多內在的東西。意識是人的一部分,人的意思不能脫離人體而存在。所以,“人相可壞”當然沒錯,但是“覺性無生無滅”這個說法就不對了。

接著後面的一段話,理解起來有點兒費勁,恕我直言,比《道德經》還難理解。但是,真正理解了,又不太能苟同。比如,“道法如來不可思議,即非文化”這句話。我不知道佛教中是不是有“道法如來不可思議,即非文化”這樣的描述,畢竟我也沒有認真的學過佛法,如果有,望朋友們指教。

但是,就這段話來說:“道法如來不可思議,即非文化”這句我覺得也有問題。高深的道法,目前對於人類來說,最難理解的“道”,遠的,除了宇宙之外,就是組成我們目前已知宇宙的極微觀世界的究竟是個什麼東西了,目前我們叫他“量子”領域。比如說“薛定諤的貓”、“量子糾纏”這類東西,就是愛因思坦也不能理解。

所以說“道法、不可思議”這個沒什麼問題,但是呢,說“非文化”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文化的東西,是理解不了終級“道法”呢?還是說道法他不是文化?還是什麼意思?

這種東西對於普通人來說,說了和沒說一樣,這些臺詞對於電視局來說,確實也沒什麼太多的意義。

限於篇幅,對於具體對話的分析就說到這裡吧,再說說丁元英來寺裡的目的。他自己說是來“求個心安”,但其實,更像是來賣弄見識的。以致於到最後,他二人,都有幾分飄飄然了,這也與“求個心安”是相違背的。

因此,作者在這裡也不太好自圓其說。表面是求心安,但其實是作者在這裡要炫耀一下學識。就如紅樓夢開篇裡說的,有些人說書,是為了把自己作的幾首歪詩塞進去。

所以說,精彩雖然精彩,特別是上下劇來起來看的話,但是,我們不能把這些東西奉作經典,也不能一股腦的瞎吹。

還比如,丁元英的酒桌上“即興”創作的一首詞《卜算子 自嘲》,其實是清朝人丁元英所作,而不是作者的創作,更不是“丁元英”這個人在酒桌上的即興創作。

許多人把這個也奉為神作,就有點那個了。

如我開篇所說,見識各有深淺,難分對與錯,特別是大家心目中奉為經典的東西,硬要唱些反調,必要會被罵的。

所以,如果我說的不好,希望大家理性的討論,歡迎指正。

最後的結論是:電視劇裡,有刪節固然不好,但是呢,沒有刪節,也不表示就好的到了什麼高度了。不然,為什麼為刪呢?作為觀眾,吃個瓜就完事了。



吳謀


其實真沒必要刪除 看懂的人不看也明白 不懂的人看十遍百遍也理解不了


你猜69933351


《天道》2008年上映,由小說改編成電視劇。全劇圍繞著“人性”,一邊探討著人性弱點,一邊探討著人性的玄妙。道法玄妙,佛法淡然。下面是丁元英與五臺山大師的對話!

“大師考問晚輩自在情理之中,晚輩就斗膽妄言了。所謂真經,就是能夠達到寂空涅碦的究竟法門,可悟不可修。

修為成佛,在求。悟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惡果者有信無證,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滅。

不昧因果者無住而住,無慾無不欲,無戒無不戒,如是涅碦。”

智玄大師含笑而問:“不為成佛,那什麼是佛教呢?” 丁元英說:“佛乃覺性,非人,人人都有覺性不等於覺性就是人。

人相可壞,覺性無生無滅,即覺即顯,即障即塵蔽,無障不顯,了障涅碦。覺行圓滿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圓滿即止,即非無量。

若佛有量,即非阿彌陀佛。佛法無量即覺行無
量無圓無不圓,無滿無不滿,亦無是名究竟圓滿。



丁元英說;晚輩個人以為,佛教以次第而分,從精深處說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來不可思議,即非文化。

從淺義處說是導人向善的教義,善惡本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即是文化。從眾生處說是以貪制貪、以幻制幻的善巧,雖不滅敗壞下流,卻無礙撫慰靈魂的慈悲。”

智玄大師說:“以施主之文筆言辭斷不是佛門中人,施主參意不拘經文,自悟能達到這種境界已屬難能可貴。以貧僧看來,施主已經踩到得道的門檻了,離得道只差一步,進則淨土,退則凡塵,只是這一步難如登天。”

丁元英說:“承蒙大師開示,慚愧!慚愧!佛門講一個‘緣’字,我與佛的緣站到門檻就算緣盡了,不進不出,亦邪亦正。與基督而言我進不得窄門,與佛而言我不可得道。

我是幾等的貨色大師已從那首詞裡看得明白,裝了斯文,露了痞性,滿紙一個‘嗔’字。今天來到佛門淨地拜見大師,只為討得一個心安。”

丁元英說:“晚輩以為,傳統觀念的死結就在一個‘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薩、靠皇恩……總之靠什麼都行,就是別靠自己。

這是一個沉積了幾千年的文化屬性問題,非幾次新文化運動就能開悟。晚輩無意評說道法,只在已經緣起的事情裡順水推舟,借英雄好漢的嗓子喊上兩聲,至少不違天道朝綱。”

智玄大師說:“以施主之參悟,心做心是,何來討個心安呢?”

丁元英說:“無懺無愧的是佛,晚輩一介凡夫,不過是多識幾個字的嘴上功夫,並無證量可言。我知道人會罵我,我以為佛不會罵我,是晚輩以為,並非真不會捱罵。



大師緣何為大師?我以為是代佛說話的覺者。”

智玄大師略微思忖了一下,說:“貧僧乃學佛之人,斷不可代佛說話,亦非大師。得救之道自古仁人志士各有其說,百家爭鳴。貧僧受不起施主一個‘討’字,僅以修證之理如實觀照,故送施主四個字:大愛不愛。”

丁元英雙手合十給智玄大師恭敬行了一個佛禮,說道:“謝大師!”

智玄大師說:“弱勢得救之道,也有也沒有。沒有競爭的社會就沒有活力,而競爭必然會產生貧富、等級,此乃天道,乃社會進步的必然代價。無弱,強焉在?一個‘強’字,弱已經在其中了。故而,佛度心苦,修的是一顆平常心。”

此對話太深奧,道出了人性的玄妙和弱點。可能是太過於真實,所以導演選擇刪除了!

影視不能傳達太過於真實的東西!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東西永遠是好的!

我是矣律,感謝讀完!!!


矣律


聽說《天道》主人翁真實原型,就在美國,而且此人行事誇張,性格跋扈,跟電視中相差巨大。不過此人反應出對社會抨擊,比電視更激烈……

他更沒有電視中那麼大公無私!


又話新成都往事


昨晚看過幾集,對酒桌上那段劇情沒看懂,但那幾句詩詞說的真好!也看到很多條友都發出來了。經典!誰能說下請芮某請丁元英那場戲到底表達什麼意思?邏輯性沒弄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