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早年真的是个爱国青年吗?

林成龙


引言:

曹操早期绝对是个爱国青年,如果曹操不爱国他不会发布檄文号召各路诸侯讨伐董卓、更不会在接汉献帝入许县后出现朝政混乱的情景。


董卓霍乱京城,曹操号召各路诸侯讨伐

东汉末年战乱不断,又恰巧灵帝驾崩太子继位,因为太子年幼就由何太后主政。朝廷内又有宦官祸乱,何进奏请何太后想要杀宦官,何太后不同意。何进就寻求外援,邀请董卓入京诛杀宦官,董卓还没到何进就被宦官杀害了。董卓入京以后藐视皇权、随意废立皇帝,想凌驾于皇权之上。

曹操对董卓失望透顶,改名换姓逃回家乡。到了家乡以后曹操散尽家财招募义军想要讨伐董卓。但是募到的兵勇数量不足以讨伐董卓,因此曹操发布檄文呼吁各路诸侯讨伐董卓。

如果曹操不是爱国青年,那么曹操以家乡为基础慢慢发展不是更好。号召了十一路诸侯,曹操是其中最弱小的势力,讨伐了董卓曹操也不能取代董卓的位置,如果不是为了国家那么曹操岂不是白费心思。



迎接汉献帝进许都

郭汜、李傕二本混战时汉献帝逃到了洛阳。曹操进入洛阳时并没有凌驾于汉献帝之上、也没有肆意的更换帝王。洛阳残破,董昭等人劝曹操迁都许县时,曹操才上奏汉献帝迁都。

汉献帝到了许县出现了朝政混乱的情况,汉室大臣和曹操的部下成了两派,如果曹操这时想要架空汉献帝太容易了,但是曹操没有。这也就说明了曹操是真心的为汉室效力的。

自天子西迁,朝廷日乱,至是宗庙社稷制度始立。摘自《三国志•武帝纪》



总结:曹操至少在平定北方之前都是真心的想要保护汉献帝的,但是后期就不好定论了。说曹操有不臣之心,曹操却一生都没有称帝。


感谢大家阅读,个人观点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国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这句歌词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

用一句歌词开始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有很多,无论是史料里记载的还是各种影视剧里表演的都活灵活现,尤其是曹操这位大神更是有讲也讲不完的故事,既然你提到了曹操早年的事,那我就讲一讲曹操早年的故事: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安徽亳州)人。他父亲夏侯嵩是汉恒帝时大宦官曹腾的养子,随曹腾改姓了曹。

曹操从小就很聪明机智,善于随机应变,当时汝南名士许劭以善于评论人物著称,曹操特地登门拜访,请他品评自己,许劭起初不肯评说,经曹操再三追问,他才说:“你在治世时,会成为能干的大臣;在乱世里,会成为奸雄。”这番评论深深印在了曹操心里,并给了他很大的自信心。

曹操在20岁的时候,当了一个叫洛阳北部尉的小官,洛阳是一座大城,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很多,他们经常胡作非为,没人敢管,曹操到任后,命令手下做了十几根五色棒,高高挂起,表明无论是什么人,只要触犯法规、禁令,就要挨五色棒,大宦官蹇硕的叔叔依仗权势,违法乱纪。一天,他违反了禁令,深更半夜提刀乱闯,被巡夜的当场捉住,挨了一顿五色棒的痛打,从此以后,谁也不敢违反禁令,洛阳的治安在曹操的管理下有了好转,曹操的威名一下子也传开了。

公元190年,关东州郡牧守联合起兵,共讨董卓,大家共同推举袁绍作为联军盟主,联军在陈留附近的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集合,在这只队伍中,有一支不太引人注目的小队伍,带领这支队伍的首领就叫曹操。

董卓听说各地起兵的消息后,心惊胆战。他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决定迁都长安。汉献帝被迫离开洛阳后,董卓下令放火焚城,一时间,洛阳城内一片火海,致使洛阳的百姓流离失所,尸骨弃野。

这时,在酸枣附近集结的各路讨伐董卓的大军都按兵不动,互相观望,曹操看到这种情形,义愤填膺,带领手下的五千人马向成皋进兵,曹操的人马刚刚到了汴水,便遭到了董卓部将徐荣的攻击,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一交手,曹操便败下阵来。

曹操损兵折将,回到酸枣,他看到讨伐董卓的大军不能与他一起成就大事,就单独去了扬州(今安徽淮水和江苏长江以南),在那里招兵买马,养精蓄锐,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这两件事不难看出,曹操早年不光是个爱国青年还是个热血青年。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曹操是个反面人物,实际上,曹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统一北方,是混乱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对于结束东汉末年的战乱功不可没。同时,曹操在文学上也卓有建树。咱们欣赏一下: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品读历史者


曹操青年时期是忠于汉室,也想匡扶汉室,后来因为东汉实在是糜烂而辞官不做!可以说早年曹操是一个爱国者。

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实力增强,野心开始膨胀,有了取代汉室的心,限于时局和汉室虽然式微但民心仍在,没能登基称帝!

青年时期的的曹操为官正直、执法严厉,政绩突出

年轻的时的曹操有拯救汉室的报负,他也有能力、有魄力做一个能臣。曹操二十岁举孝廉,开始进入仕途,最后做到了东郡太守。

01、曹操的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北部尉,负责治安。

曹操一上任就在衙门口放置了几十个五色棒,有犯禁令的,不管权贵豪强,一律五色棒侍候。曹操干了一件轰动的大事,棒杀了犯了夜禁令的蹇图,蹇图是灵帝宠信的太监蹇硕的叔叔,实打实的洛阳城里几乎没人敢惹的权贵,而曹操就给棒杀了。

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

《曹瞒传》

曹操杀了蹇图之后,京师人人畏惧曹操,不敢再犯禁令!

02、曹操做到了东郡太守的官职

曹操之后升任顿丘县令、济南相,最后做到了东郡太守的官职!一方面曹操有背景,他父亲官至太尉,祖父曹腾是十大官宦至一,另一方面也与曹操能力有关系!

在曹操在任济南相的时候,当地的作乱犯罪的人听到曹操要来上任,都跑到其他郡州去了。曹操上任后,惩治贪官污吏,整治治安,追补逃犯,使得一郡肃清。

后来曹操因政绩卓越,被任命为东郡太守,但不久曹操辞官回老家去了。

曹操辞官的原因就四个字:报国无门。当时的朝政糜烂,人心涣散,官吏腐败,让曹操感觉无能为力,报国无门。

青年时期的曹操没有和董卓、袁绍同流合污

01、董卓想请曹操和自己共计大事

董卓进京后,废了少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帝,把持朝政,混乱朝纲。拜曹操为骁骑校尉拉拢曹操。曹操早看透了董卓的狼子野心,改名易姓逃到了陈留,散尽家财召义兵,准备讨伐董卓。

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召义兵,将以诛卓。

《三国志 曹操传》

02、曹操拒绝了袁绍另立皇帝的建议

建安二年,袁绍和韩馥共同密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袁绍私自刻了一块玉玺,来找曹操商议立刘虞为帝,想再京城之外再建立一个朝廷,曹操笑着拒绝了袁绍,内心对袁绍起了杀心。

此时的曹操内心想的是匡扶汉室,而董卓和袁绍的做法都是通过废立或者自立皇帝,来达到取代汉室的目的,曹操没有与他们同流合污,而是深恶痛绝,内心对董卓和袁绍起了必杀之心。

03、诸侯会盟讨伐董卓的时候只有曹操是真心为汉室

初平元年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超起兵会盟讨伐董卓。董卓听到联军信息后,将天子迁往长安。

各路诸侯会盟于酸枣,相互推诿,不敢进击董卓,整日高宴饮酒,曹操看不下去,多次劝进,实在没办法,他带着自己的本部人马去追击董卓,因为兵力悬殊结果大败,自己差点身死,辛亏曹洪把自己的战马给了曹操,才逃脱出来。当曹操到酸枣的时候,各路诸侯还在饮酒宴会,心灰意冷的曹操带着部下的残兵离去,此时的曹操准自己单干。

曹操看清了董卓的野心,也看清了各路诸侯只顾自己的利益,完全不管汉室的安慰,终不能一起成事。相比于其他人,曹操不仅为官的时候努力做一个能臣,想拯救汉室,在诸侯会盟的时候,也想诛杀董卓,重振汉室,可以说他是一个立志报国、也付诸行动的爱国者。

曹操青年时期就表现出了狡猾多疑的一面

曹操小时候喜欢驾鹰猎狗,活脱脱的一个纨绔子弟。我们可以从三个小故事里看出曹操奸滑的一面:

  • 曹操小时候不好学习,纨绔胡作非为,周边的人都对他不屑,他的叔叔老说他,还给他父亲曹嵩说你这个儿子该好好管管,曹操呢很不爽他叔父。有一次见到他叔父的时候,曹操歪嘴斜眼,他叔父就问曹操怎么了,曹操说自己中风了,他叔父赶紧跑去告诉曹嵩说你儿子中风了,等到曹嵩去看的时候,曹操一脸正常,他父亲就说你叔父不是说你中风了吗?曹操一脸无奈的说我叔父从来不喜欢我,他的话你能信吗?从此以后曹嵩再不相信曹操叔父的话,曹操更加的放纵。
  • 曹操小时候和袁绍一起玩大的,两个人是臭味相投。有一次他们商量着去干点坏事,就合谋去偷人家的新娘子,等到晚上的时候,偷偷潜入新房把新娘子卷起来扛着就跑,曹操便跑便喊抓贼啊,跑的时候,袁绍的衣服被刺给挂住了,慌了神就问曹操怎么办,结果曹操手一指袁绍的位置,大喊一声贼人在那!
  • 曹操从董卓那逃跑跑出来,到了吕伯奢家,因怀疑对他有杀心,便杀了吕伯奢一家,说了句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从这个三个小故事里我们看出了曹操奸滑狡诈又心狠手辣的一面,但这并不影响曹操想拯救汉室的理想,他虽然算不上英雄,但这时候的他是忠于汉室的。

曹操青年时期的奸臣形象来源于一句评价

说起曹操很多人会想起许子将对曹操的一句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是这一句评价让很多人觉得曹操从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奸雄,就想着篡夺汉室,这是不正确的。

太尉桥玄也是当时的名士,他就对曹操相当看好,觉的将来曹操一定能安邦济世,甚至将自己的家人托付于曹操。

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三国志 曹操传》

结语

早年的曹操做官后秉公执法、不畏豪强,且政绩突出,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拯救汉室,后来诸侯会盟,他也是真心为汉室起兵诛杀董卓,早年的他是忠于汉室的,而且他也付诸了行动。与袁绍、董卓等人相比,早年的曹操可以说是一个爱国的热血青年。

统一北方后,随着实力增强,野心开始膨胀,有了取代汉室的心。


小任浅谈史


从后世之人对他褒贬不一的评价可以看出,他的双重性格表现得很明显。他为父报仇,率兵攻打徐州陶谦,攻城掠地,屠戮三县百姓十余万,使泗水梗阻。以“忠孝”之名,行人神共弃之事,不可不为之残暴、凶悍。此时的曹操性格如此,那么年轻时曹操的性格也是否也一样呢?答案是否定的。

年轻时的曹操非但不以强凌辱,反倒还行侠仗义,有一颗悲天悯人、尽忠报国的心。溯年轻时曹操的德行,史书《三国志》有载: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徵拜议郎。

载在《三国志》中的曹操,绝对算得上是一个热血青年。青年时代的他聪颖睿智、武艺超群。他喜欢像侠客一样,劫富济困、除暴安良。他广交英雄豪杰,钱财散尽还一往如初。也就是因为他这种放荡不羁的个性,颇受品评大家桥玄的赏识,他对曹操说,现在天下将要大乱,而想要摆平这次大乱,得需要一位文武双全的天下奇才。我看你气度不凡,或许拯救天下之人的重任就要靠你了,你可要好自为之。果然,桥玄的一席话对曹操产生了奇效,这便是日后曹操发迹时的最初动力。在曹操二十岁时,晋官为洛阳北部尉,成了执掌京城一方安定的重要官员。曹操一上任,便出台禁令数则,凡有违禁者,当用挂于衙前的五色杀威棒施以惩戒。当时自仗有显赫家世,皇族庇佑的城中一霸骞图,在一些好事之徒的怂恿下,公然蔑视宵禁令,有恃无恐地溜达着闯入了禁区。次日闻讯后的曹操立断,用五色棒杖毙了骞图。这一次,使曹操的威名远扬,一个不畏强权、敢于担当的爱国青年的形象被百姓所铭记。一时间,地痞无赖无不闻风丧胆,京城洛阳一派井 然、祥和之景。而在此之后,因宫廷内斗,曹操受到了牵连,这不得不使曹操离开京成洛阳,赴河南任顿丘令。从此,曹操便又开始了一段悲催而又漫长的生活。而当有一日,他闻听乱臣董卓发兵攻陷了长安并废黜皇帝时,他内心斗志的火焰又被重新燃起,一个热血青年又重新焕发了活力。他急速返乡,散家财、买兵马,以忠义救国为己任,广纳天下英豪。各路诸侯纷纷响应,这才有了“十八路诸侯伐董卓”之故事。

那么,曹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由一个爱国小青年变成了有狼子野心的乱世奸雄呢?那就是曹操被提至“典军校尉”之时,他巧用朝廷之力俘获黄巾军,并对俘获之兵加以整顿来扩充自己的实力。这时的曹操既有了称雄天下的军备,又渐获了自立天下的野心,最终建立了曹魏江山。这就是一个无权力之人到有权之人的渐渐转变,这也是曹操从一个爱国青年变为一代奸雄的必然过程。


陶政聪


答:他自己说他是。

“……后来我被征召做了都尉,又调任典军校尉,心里就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了。希望得到封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就是我当时的志向。

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乱,各地纷纷起兵讨伐。这时我完全可以招集更多的兵马,然而我却常常裁减,不愿扩充;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兵多了意气骄盛,要与强敌抗争,就可能重新引起祸端。所以汴水之战时,我部下只有几千人,后到扬州再去招募,也仍不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照常理问题至此已经回答完毕。但是,为了回敬QQ群里的“怼”,有必要进一步说明曹操为什么后来又做强做大了:

“后来我担任兖州刺史,击败了黄巾农民军,收编了三十多万人。再有袁术在九江盗用皇帝称号,部下都向他称臣,改称城门为建号门。衣冠服饰都按照皇帝的制度,两个老婆预先抢着当皇后。计划已定,有人劝说袁术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开宣布。袁术回答说:“曹公尚在,还不能这样做。”此后我出兵讨伐,擒拿了他的四员大将,抓获了大量部属,致使袁术势穷力尽,瓦解崩溃,最后得病而死。

待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势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和他匹敌;但想到我这是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这样也足以留名后世。幸而打败了袁绍,还斩了他的两个儿子。还有刘表自以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进忽退,观察形势,占据荆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

“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这句话就是“但想到我这是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这样也足以留名后世。”

这可是曹操自己说的呀。


中行偃1


曹操早年是个爱国英雄,这一点毋庸置疑。

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曹操从小所受的教育,就是接受忠君爱国的思想。

曹操的祖上都是汉臣,从开国的曹参开始,经历了汉朝所有的阶段。这样的家族,可以看出,是非常的忠诚于汉室的。

其二,从他二十岁举孝廉,任朝廷官员开始,正遇到宦官之祸,当时他正是血气方刚,励志要为朝廷做点事情,任洛阳北部尉,置五色棒,惩罚了皇帝近侍蹇硕叔父。后来当济南相,把所辖地区管理得井井有条,不论是地方权贵还是京都贵戚都不敢违法乱纪,规规矩矩的。

可以看出,曹操还是希望汉朝能治理好,对朝廷的期望值还是很高的。

第三,就是刺杀董卓的事情,这个事情虽然没有成功,但令他的声望一时无两,为他后来争夺天下积累了人望和人气。也让大家都知道他的确是忠于汉室的。

随着后来对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行动的失望,让他明白了有人有地盘才是最重要的。还有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对他的影响,他的忠心逐渐动摇直到后来的彻底失望。

这个心理历程还是走了好久,但曹操早期的确是个爱国青年。

你没有理解错。


军哥话历史


我是雨夜构想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曹操的初衷真的是一个爱国青年,只是时势造英雄,曹操的成就都是被时代推着向前走的。

曹老板作为三国演义的第一主角,那可是风光无限。从一出场就牢牢占据主角之位。直到撒手人寰。

在演义中曹操被视为一代奸雄,汉室朝廷的叛徒。不管是是拥护朝廷还是反对朝廷的人,只要在他的对立面一律称他为“汉贼”。这个名字一直到他死也没有彻底的被抹除。

曹操的祖辈是宦官,他的出身经常被大家诟病。陈琳在讨伐曹操的檄文里就曾经痛骂曹操祖宗十八代,还意外的治好了曹操的头风病。

年轻时候的曹操其实真的是个愤青,看着汉室衰微他也是真的想要出一份力。那时候的他虽不敢说挽狂澜于既倒,可是不遗余力是可以做到的。被举为孝廉之后,他担任洛阳北部尉。差不多是一个公安局长那么大的干部。就曾经把当朝权臣的亲戚给活活打死。原因就是这个人违反了宵禁之令。

这时候的曹操还是名副其实的愤青,他的目标大概就是保一方平安,为国家稳定做点贡献。他的想法是很简单的,并没有想要掌握国家政权的想法。因为他还没达到可以掌握政权的实力和机会。总体来说这时候天下还是不够乱。

月旦评给他的评价是:“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这评价一出,曹操就会心中一阵狂喜。这样的评价对与一个小年青来说,算得上是至高评价了。虽然这评价褒贬都有,可也是借机炒作的好机会啊!要知道月旦评可是当时娱乐头条了。多少人都挤破脑袋想要被评一下呢!曹操也是借助这句评价得到了不少的好处。

黄巾起义给了曹操一个天大的机会。趁乱崛起的机会。借着讨伐黄巾军曹操扩大了队伍,扩大了地盘,扩大了名声。可以说一举多得。

这时候曹操是什么心态呢!这时候曹操依然没有称雄之心。他还是想要效忠于朝廷,扶持积弱已久的朝廷重回正规的。在曹操心中其实也是有一个忠君爱国的梦想的。要是当时局势不是那么混乱,曹操没准真的就成为了一代贤相也说不定呢!黄巾军基本被剿灭,曹操的实力也稳固了。

如果袁绍当时把皇帝接走,那就没曹操什么事了。可是袁绍偏不听谋臣建议,就是不肯接献帝。错失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好时机。曹操没有放过这个机会他把皇帝接到自己家了。当时的皇帝可能真的连一个要饭的都不如,要饭的还有一个自己吃饭的碗呢!这皇帝连一个属于自己的碗都没有,你说他的落魄到什么程度了。还是曹操在自己家里给拿来了一应用度。

皇帝在曹操手中他心里就有了底气了。

对于那些胆敢不听自己号令的大臣,直接打着皇帝的旗号过去打就完了。一时之间也是风头正劲。

那么这时候曹操想过自己的问题吗?我认为没有。他依然把自己放在一个忠臣的位置上,一心为国操劳着。

这也就是为什么荀彧一直在他身边的原因了。

荀彧是一个对汉室朝廷绝对忠心的人。他在曹操身边出谋划策,完全是认为曹操能把这个国家带出泥潭。并且还政于献帝的。他认为为曹操出力就是为了皇帝出力,二者没区别的。皇帝现在还小不能亲政,那就让曹操来帮助管理。曹操能力这么强,一定会重振汉室江山的。一切都摆平了,到时候献帝亲政,国泰民安岂不是一桩美事。荀彧的想法太天真了。他低估了曹操的野心。同时也把自己赔了进去。

可以说曹操一生都没有篡逆之心的。他曾经对大臣们说“若天命在我,我愿做周文王”。这不是很明显要让自己儿子当皇帝吗。自己这辈子就不称帝了。

到了赤壁之战以后,曹操的野心就逐渐的暴露出来了。赤壁之战败了,可没伤到他的根本。自保的能力还是有的。毕竟瘦死骆驼比马大。自己有辽阔的地盘,手下人才济济。三国当中无论什么时候,曹魏的实力都是最强的。他开始在成为奸雄的大路上阔步前进了。

战后的曹操,虽说没有伤到根本。可也没有能力迅速组织部队对孙刘联军进行反扑。那就干脆不打了,荆州的地盘需要消化,失败的教训需要总结。曹操在这个时候,痛定思痛,心里发生了变化。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就怕静下心来仔细琢磨。曹操也是,回家以后没啥事了,他就开始琢磨了。我现在这样的状态是我想要的吗?要说不是,那我想要的是什么呢?翻来覆去的一想,想明白了。要为自己的后代打算了,都说在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好像失去斗志。其实他是在家里研究自己的下一步怎么走呢!

刘备在赤壁之战以后是最大受益者。占领南方四郡,又从孙权手中骗了挺大一块地盘,实力猛增。对曹操的威胁与日俱增,让曹操寝食不安。可这都是外部因素,对曹操来讲,刘备孙权虽然是敌人,可还没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自己先要在朝廷内部做足文章,回头再去收拾你们两个。

曹操为了自己的目的在朝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人事变动,把军队都安排自己家里人带领。朝中重要岗位也由自己的家人或者心腹担当。就连皇帝他都是派人日夜监视。为他日后进位魏公,魏王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朝中弄权确实是曹操的强项。对与那些反对自己的人一律抹除,不留一丝情面。这时候的曹操已经是彻头彻尾的奸雄了。他在朝中说一不二,皇帝原来是个傀儡,现在就是空气。

要说曹操也真能对得起自己的这些称呼,现在想来哪个都挺贴切的。比如汉贼,比如奸雄,比如曹贼,等等吧!曹操的所作所为都是按照这些称呼来的。

到了后期曹操老了。也已经到达了权利的顶峰,和皇帝的差距也只剩皇帝屁股底下那把椅子了。他的仪仗车驾都和皇帝一般无二,所有权利集于一身。真正坐实了自己奸雄的称号。

可是曹操没想到的是,有一个人正在有样学样的在他身边潜伏着,这就是司马懿。司马懿抢了他家的江山就和他家抢汉家江山如出一辙。

这就是曹操从一个愤青一步步把自己走到了奸雄的成长史。


雨夜构想


曹操早年是不是个爱国青年,咱先看看早年曹操的人生经历,一窥究竟。

曹操二十岁的时候在首都洛阳当了个洛阳北都尉(相当于城管局局长),“有犯禁者,不避豪贵,皆责之”,就连当时太监总管的叔叔都敢杖责,以至于没有敢犯法的。且不说爱不爱国,起码人家尽职尽责了。

董卓进京之后,专断朝政,屠戮忠臣,满朝文武都对其言听计从,敢怒不敢言。只有曹操假装曲意迎合董卓,获得了董卓的信任后,就借了把宝刀去行刺董卓(操屈身以事卓,欲乘间图之)。不料,被董卓识破,幸好脑瓜子转得快给瞒了过去,没等董卓反应过来就跑出城去了。曹操还以身犯险,这绝不是为了出风头,逃跑途中被陈宫擒住之后曹操自己说“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于禽兽何异”。

曹操召集天下诸侯兴兵讨伐董卓,各路兵马都是拥兵自重,各自观望,曹操看不下去了,大怒道“董贼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诸公何疑而不进?”,“竖子不足为谋”,自己就带了万余兵马讨伐董卓去了,不出所料,操军大败,胳膊还中了一箭。回到行辕,曹操叹息“吴始兴大义,为国除贼,……,今诸公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操窃耻之”。这么多诸侯,各有私心野心,曹操也有,可人家办实事,有行动。

可以说,早年的曹操是个愤青,有一种说法是“愤青代表正能量”,所以说曹愤青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爱国的。




胡家小胡


曹操年轻时也曾是个爱国青年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有着狼子野心,敢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从后世之人对他褒贬不一的评价可以看出,他的双重性格表现得很明显。他为父报仇,率兵攻打徐州陶谦,攻城掠地,屠戮三县百姓十余万,使泗水梗阻。以“忠孝”之名,行人神共弃之事,不可不为之残暴、凶悍。此时的曹操性格如此,那么年轻时曹操的性格也是否也一样呢?答案是否定的。

年轻时的曹操非但不以强凌辱,反倒还行侠仗义,有一颗悲天悯人、尽忠报国的心。溯年轻时曹操的德行,史书《三国志》有载: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徵拜议郎。

载在《三国志》中的曹操,绝对算得上是一个热血青年。青年时代的他聪颖睿智、武艺超群。他喜欢像侠客一样,劫富济困、除暴安良。他广交英雄豪杰,钱财散尽还一往如初。也就是因为他这种放荡不羁的个性,颇受品评大家桥玄的赏识,他对曹操说,现在天下将要大乱,而想要摆平这次大乱,得需要一位文武双全的天下奇才。我看你气度不凡,或许拯救天下之人的重任就要靠你了,你可要好自为之。果然,桥玄的一席话对曹操产生了奇效,这便是日后曹操发迹时的最初动力。在曹操二十岁时,晋官为洛阳北部尉,成了执掌京城一方安定的重要官员。曹操一上任,便出台禁令数则,凡有违禁者,当用挂于衙前的五色杀威棒施以惩戒。当时自仗有显赫家世,皇族庇佑的城中一霸骞图,在一些好事之徒的怂恿下,公然蔑视宵禁令,有恃无恐地溜达着闯入了禁区。次日闻讯后的曹操立断,用五色棒杖毙了骞图。这一次,使曹操的威名远扬,一个不畏强权、敢于担当的爱国青年的形象被百姓所铭记。一时间,地痞无赖无不闻风丧胆,京城洛阳一派井 然、祥和之景。而在此之后,因宫廷内斗,曹操受到了牵连,这不得不使曹操离开京成洛阳,赴河南任顿丘令。从此,曹操便又开始了一段悲催而又漫长的生活。而当有一日,他闻听乱臣董卓发兵攻陷了长安并废黜皇帝时,他内心斗志的火焰又被重新燃起,一个热血青年又重新焕发了活力。他急速返乡,散家财、买兵马,以忠义救国为己任,广纳天下英豪。各路诸侯纷纷响应,这才有了“十八路诸侯伐董卓”之故事。

那么,曹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由一个爱国小青年变成了有狼子野心的乱世奸雄呢?那就是曹操被提至“典军校尉”之时,他巧用朝廷之力俘获黄巾军,并对俘获之兵加以整顿来扩充自己的实力。这时的曹操既有了称雄天下的军备,又渐获了自立天下的野心,最终建立了曹魏江山。这就是一个无权力之人到有权之人的渐渐转变,这也是曹操从一个爱国青年变为一代奸雄的必然过程。





千里觅封侯


不能说曹操爱国,只能说曹操忠君,还是愚忠,忠于的是昏君桓灵二帝。真正的爱国不是忠于某一个人,而是为人民谋福利。忠于昏君,只能使国家越来越乱,又怎么死是爱国呢。就像孟子说的一样能做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才能算是真正的爱国 。所以曹操从头到尾都不能算是爱国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