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軍隊為何打不過少數民族?10萬軍隊為何被匈奴輕易擊敗?

覺而正心


因為三國歸晉後,晉朝並沒有像其他大一統王朝一樣,迅速強大起來,反而一直都在走下坡路。

而且西晉基本沒有出過幾個像樣的皇帝,一直都是內亂不斷,導致國力衰退嚴重。後面更是發展到八王之亂。

少數民族也就是這個時候趁亂進攻晉朝的。

加上三國時期,很多優秀將領已經被各種內耗殺的殺,死的死。

真正有能力的名將已經很少了,這個時候的西晉可以說壓根無將可用,完全無法控制全國局勢。

最後只能被吊打,導致後面的五華亂話。

可以說西晉的建立,基本沒有經歷過大規模的戰爭,一個司馬懿,忍了幾十年,熬死了三個皇帝,最後司馬家趁著人家掃墓,發動政變,可以說這個王朝得來的非常容易。

可以說西晉從建國初期,就朝著衰敗的道路越走越遠,一去不復返。


夕陽下的小羅羅


首先,這個提問就有問題,西晉是被匈奴族建立的漢趙政權攻滅不假,但晉軍在於漢趙軍交戰的過程中,互有勝負,從沒被匈奴軍隊一次殲滅過十萬人。平城之戰殲滅晉軍的,是石勒率領的流民軍,主力以羯族和漢族為主,匈奴人少之又少。我估計提問者問的是這一戰。

平城之戰,晉軍全軍覆沒,軍中主要的領軍者是當朝太尉王衍和諸多王公大臣,也在這一戰中被俘,後全部被石勒所殺。

平城之戰是西晉末年天下大亂的必然結果。晉武帝在位時採取偃武修文的政策,導致西晉地方常備軍力薄弱。晉惠帝登基後的八王之亂耗盡了西晉時國力,皇家威望掃地,各地底層民眾叛亂四起,各少數民族也起兵割據。面對內憂外患,八王之亂的最終勝利者司馬越不說尊王攘夷,還為了攫取權力毒死晉惠帝,立晉懷帝,誅殺親近晉懷帝的大臣,破壞團結。這種情況下,軍隊自然軍心渙散。

司馬越病死後,王衍被大家推舉為元帥,統領晉軍最後的主力十萬人。王衍毫無德行,根本沒有統軍能力。他打算送司馬越的靈柩去其封地郯城,結果在路上被石勒率領的輕騎兵追殺。

失去統帥又要遠離洛陽去山東,可想這些洛陽周邊人為主的晉軍士氣是何等低落。在殿後的部隊被擊敗後,晉軍徹底崩潰,石勒率軍圍住晉軍,以騎兵射殺晉軍,晉軍全軍覆沒,幾乎沒有生還者。


caniforget999


說西晉打不過匈奴軍,純屬亂說。劉淵的匈奴軍在攻下洛陽前,好幾次都被西晉地方部隊和中央軍打得落花流水,重要將領死傷慘重。


但是,劉淵卻能夠屢敗屢戰,關鍵就是不停地有流民武裝的補充,導致實力越來越大。而西晉當局卻從來沒有停止過內鬥。甚至可以說,西晉軍隊從來沒有集中精力對付過劉淵軍。



西晉軍隊越大越弱,主要是兩點。第一,就是西晉的內鬥,八王之亂幾乎打光了西晉中央的精銳,即使內亂結束後,各路軍閥之間的鬥爭也從來沒有過停止。西晉每個州每個郡的長官,互相之間都提放對方,甚至出兵下黑手。例如東晉初代的晉元帝司馬睿和西晉末代的晉愍帝之間,麾下的將領都在相互廝殺。


第二,就是西晉各地全都在叛亂和起義,到處是流民武裝。劉淵、石勒不過是其中的一個而已。西晉殘存的兵力,全都在各地被流民和叛軍牽制,無力支援中央。



導致西晉滅亡的關鍵一戰,是公元311年石勒消滅東海王司馬越的大軍。此時,司馬越雖然已經死了,但麾下十萬軍隊算得上是西晉最後的一直主力精銳。但是,晉懷帝卻宣佈司馬越的罪狀,要求各路討伐,司馬越也因此氣血攻心而死。


這時候,太尉王衍秘不發喪,以襄陽王司馬範為大將軍統令十萬大軍,試圖回到東海國。石勒軍趁機攻擊,東海王的十萬大軍雖然人多兵精,但是已經失去大義名分,士氣低落到了極點。結果,十萬大軍根本無心應戰,在石勒的流民軍打擊下亂成一團,被全部殲滅。


由此,西晉也喪失了最後的主力,晉懷帝能夠控制的兵力基本不值一提了。此後,劉淵和石勒面對的,只不過是西晉軍隊的一些殘餘而已。


陶式防務評論


首先這個問題應該需要繼續深化兩點:第一,西晉軍隊從什麼時候開始打不過少數民族的?匈奴軍隊是由哪些人組成的?

第一點,從西漢霍去病時代之後,漢族騎兵優勢已經凸顯,其中有一點是匈奴等少數民族軍隊無法匹敵的。就是漢軍騎兵可以在進攻之前先用糧食把戰馬喂得很好,然後在戰鬥中衝鋒幾次之後可以食用隨戰馬攜帶的糧食,以此來保持衝擊力。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原因。所以從兩漢三國直到西晉前期,中國軍隊吊打少數民族。

西晉軍隊在八王之亂前期依然戰力驚人,趙王司馬倫都督關中時,齊萬年叛亂,由於他的瞎指揮以致於損兵折將,後來由中央政府派去賈南風的寵臣孟觀去了之後,憑藉強大的中軍,很快就削平了叛亂。

那麼西晉軍隊從什麼時候打不過少數民族的呢?是在八王之亂後期,特別是司馬顒的關中軍隊和司馬穎的河北軍隊被東海王司馬越消滅之後,西晉中軍的戰鬥力急劇下降。更重要的是,大量將領在動亂中丟掉性命,隨之而起的是許多不知兵的世族子弟,更是影響了軍隊的戰鬥力。到了寧平城之戰時,竟然用只會清談的王衍指揮軍隊,只有白白損失了西晉最後的10萬中軍。

第二點,在八王之亂後期,司馬穎和司馬越都曾藉助匈奴和鮮卑騎兵,這樣就使本來戰力不是很強的外族騎兵完全熟悉了西晉的騎兵作戰方式,更加增強了他們的戰鬥力,即使到這個時候,匈奴、鮮卑包括後來石勒的騎兵也主要是以遠程射箭為主,還沒有完全達到西漢霍去病時代騎兵衝擊的威力。

後來,很多地方大族,他們在西晉前期由於被門閥士族壓迫,很多北方的地方豪強和少數民族政權結合,壯大了他們的軍事實力。石勒的第一謀士名士張賓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所以後來少數民族的軍隊中既有很多漢族知識分子也有許多地方豪強,比如王彌。所以少數民族的軍隊戰鬥力才會越來越強。後來東晉立國,基本上還是靠的原來東吳的地方豪強家兵。





小龍i說歷史


我們看電視劇裡,古代作戰影響勝負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糧草,也就是軍糧。古代軍人的軍糧吃什麼呢?從軍糧上,其實我們就可以分析出為什麼漢族軍隊和遊牧民族作戰時,常常處於下風。

古代軍隊的軍糧只有兩個字形容,那就是單調。我們現在覺得吃饅頭就夠單調了,古代甚至連饅頭也吃不上。玉米是明朝之後才傳入中國的,水稻基本上在北方很少見,小麥也是宋朝以後才開始大規模種植。古代很長一段時間,漢人的主要事物就是粟,也就是穀子,脫殼後成為小米。老百姓吃的是小米,當兵的自然也只能吃小米。

小米在乾燥情況下,保質期可為9年,大米只有5年。據說在隋朝滅亡20年後,留在長安城裡的存糧還能吃。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況下,當然是保持期越長越好。而且,軍糧有個特點就是,最不重視的是口感,最重視的就是保持期了。像古代圍城,一圍好幾個月,這時候,有小米就能撐好久了。

古代的廚藝也實在不好,在宋朝以前,很少有鐵鍋。軍隊裡的炊事班一般的灶具就是陶罐子,想著辦法把食物弄熟就夠了。而陶罐特別適合煮粥,就像我們現在有時候煮粥也需要用陶罐來煮。那時候軍糧是小米,放進陶罐裡,再弄點野菜,今晚伙食就好了。不過,那粥可不像我們現在的粥,軍中的粥要稠的多,畢竟這是主食,吃飽了才有力氣打仗。

天天吃粥也不行啊,那嘴裡還不得淡出鳥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體缺乏鹽後,會虛弱無力,這可就影響軍隊戰鬥力了。所以軍隊要有點副食做調味品,說起來這個就更慘了。古代人罈子多,喜愛做醬,醬在中國的歷史已經超過4000年了。所以,古代行軍打仗中,醬一直是主要的副食。除此之外,軍隊中有的還有鹹菜,有的還有鹽布,葷菜基本是見不到的。總之,口感極差,但基本能保持軍隊的戰鬥力。

軍糧中沒有肉其實導致體力遠不如遊牧民族,這也就是漢族打不過遊牧民族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長期不吃肉的話,人在夜間的視力會退化。就像動物世界裡,食草動物晚上看不見,而狼和豹子這些食肉動物晚上視力極其敏銳。不吃肉於是就導致了古代軍隊裡很大一部分士兵都有夜盲症。古代行軍夜襲的時候,一般就是挑一些晚上視力好的士兵,偷襲的時候,大部分士兵看不見,往往無從招架。

看到古代軍糧的介紹後,你就知道古代軍隊條件多苦。當兵雖然軍糧口感不好,但是當個老百姓連飯都沒得吃,所以,古代召集一支軍隊是很容易的,但是,想要弄到充足的軍糧,卻是最難的事情。這樣一直吃素的人和遊牧民族吃肉的打仗,自然體力不佔優,所以導致遊牧民族軍隊很少,漢族軍隊卻經常打不過的現象,單純的調侃而已。

西晉的問題,不要單純以為就是異族問題。實際上,鮮卑人長期其實是為晉國而戰的,而那些胡國的軍事主力裡面,漢人往往是大部分。

西晉的主要問題是漢族軍事集團的核心被摧毀了,另一個方面就是西晉本身的中央權威沒有被摧毀,長期是圍繞洛陽展開的戰事,諸王是以中央名義動員各地的力量,結果地方軍力消耗殆盡,卻沒有形成真正的袁紹、曹操這樣的軍閥。這也就是西晉軍隊打不過遊牧民族原因。當然原因還有很多,比如關內不好戰,以求和平為根本,這也顯示出了打仗和打勝仗的根本所在,等等原因。


啥都涉獵點


你好,我是明哥日誌,我來給您解答:

西晉承接自兩漢三國,自漢武帝組織對匈奴全面反擊以來,中原漢人王朝達到過“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的豐功偉績;在漢武帝到晉朝之前,中原王朝其實對北方遊牧民族形成了壓倒性優勢,匈奴漠南無王庭,北匈奴一支被迫遷徙至中歐,甚至三國時期,中原連年戰亂北方遊牧民族都不敢侵擾邊境。

這是整個歷史的大背景,下面是總結的三點原因:

1.中原地區力量薄弱;由於長期的戰爭,造成了力量薄弱,力量分散,晉朝中央政府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對付少數民族;

2.少數民族勢力崛起,由於中原長期戰亂,少數民族得以休養生息,具備叫板中央的實力,另外在冷兵器時期遊牧民族騎兵對中原步兵具有天然優勢;

3.西晉統治者昏庸無能,內部爭權,晉朝在統一全國的時候顯示出了才幹的一面,但統一后帝王貪圖享樂,內部爭鬥,給外族有可趁之機。

以上是我總結三點原因,請您參考採納,謝謝。


明哥日誌


後期三國歸晉之後,統一後的西晉王朝並沒有像其它大一統王朝那般迅速強大起來,而是很快出現了內亂,讓北方的少數民族乘虛而入,我國進入了“五胡亂華”的混亂時期,然而三國時期的猛將數量眾多,為何到了西晉,反而被少數民族進攻的如此狼狽?原因有三點:

第一點原因是西晉的國力衰退過於嚴重,西晉是我國少有的在統一之後反而衰退的王朝,司馬炎上位之後,除了短期的“太康之治”以外,就開始暈招百出,不久就出現了“八王之亂”,這樣的內耗,不僅損耗了國力,同時也損失了眾多人才。

第二點是少數民族的力量已經不能同日而語,三國時期,少數民族被完美的防禦在國境之外,少數民族就算想要作亂,也只能小範圍內的進行,這樣騷動會被迅速鎮壓下去,到了西晉“五胡亂華”時期,大量的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局勢無法控制,西晉的衰弱無法對全國局勢進行控制,導致了少數民族勢力的異軍突起。

第三點原因在於三國時期,許多優秀將領已經被各種內耗殺的殺、死的死,等到西晉建立之後,真正有能力的名將數量已經很少了,導致少數民族軍隊進攻時,西晉無將可用,所以遭到了“吊打”





七色海棠


沒有士氣,再多的人都是去送人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