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改成“勸君共進一杯”是否更好?

羽林郎


問題:“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改成“勸君共進一杯”是否更好?


前言

首先要說這樣改不好。更和共是不同的兩個意思。

唐盧延讓曾經說過詩中一字之難:

“莫話詩中事,詩中難更無。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

有時候,改了一個字,整首詩的情感和意境就改變了。

一、勸君更盡一杯酒

理解這個“更”字,需要結合全篇。這首詩式王維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 第一句與第二句的主要意象是雨、塵、客舍與柳,是為抒發離別之情而鋪墊。

周弼的《唐賢絕句三體詩法》剖析到:

首句藏行塵,次句藏折柳。

古人送別時,常常設宴飲酒,折柳相贈。

第二句寫青青柳色,其實暗含著折柳相送。

第三句寫飲酒,不是寫共飲一杯酒,而是更飲一杯,暗含著已經喝過不少送別之酒了,如今馬上就要上路時,依依不捨之下,希望“再”飲一杯酒。這種深情,是“共”飲一杯酒表達不出來的。

所以“共”與“更”的情感深淺不同 。

二、與李商隱《無題》中“更”的用法區別

更,有進一步的意思,常常出現在古詩中使用遞進之法的時候。

我們比較熟悉的作品如李商隱的《無題》:

來是空言去絕蹤 ,月斜樓上五更鐘。夢為遠別啼難喚, 書被催成墨未濃。蠟照半籠金翡翠 ,麝燻微度繡芙蓉。劉郎已恨蓬山遠 ,更隔蓬山一萬重。

這首詩的遞進很清晰:

劉郎已恨蓬山遠 ,更隔蓬山一萬重。

蓬山已經很遙遠了,但是我們相隔比起蓬山的距離,還要遠上一萬倍。

相比較來看,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沒有那麼明顯的遞進含義。 詩中省略了兩人已經喝了不少酒的事實,而是直接寫出:再喝一杯吧。

王維這樣寫,好處很明顯,可以在第四句加入更多的內容,而這首詩的第四句恰恰是點睛之筆:

西出陽關無故人。

因為元二這一次遠行,可能就見不到故人了,所以,多喝幾杯故人的酒吧。

與李商隱的《無題》相比較,會發現,“更”完全不是“共”所能代替的。勸君共進一杯酒,正是王維所隱藏的內容,更進一杯酒,才是王維要表達的情感。

三、陽關已在中國外,安西更在陽關外

沈德潛《唐詩別裁》評價這首詩的時候,提到了一個細微之處:

陽關在中國外,安西更在陽關外。言陽關已無故人矣,況安西乎?此意須微參。

這首詩還有一個題目是《送元二使安西》,王維說,元二呀,你一出陽光,就遇不到故人了,何況千里之外的安西呢?沈德潛說,這一層含義,並沒有明白的道出,需要讀者更深一層品味,才能體會到。

知道這一層含義,可以聯想一下李商隱的那兩句詩:劉郎已恨蓬山遠 ,更隔蓬山一萬重。

由此也能體會王維為什麼勸元二“ 更 盡一杯酒"的深情。這一去,不僅僅是遙遠的陽關,而是比陽關遠的多的安西呀。所以,這離別之酒,還需要再飲一杯。



結束語

王維說元二”西出陽關無故人 “,其實,即使有一天元二能平安地回到長安,長安的故人又有幾人還在呢?

宋朝宰相詩人晏殊曾有詞雲:

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

劉禹錫被貶二十多年,回到長安後寫到: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想到此處,如何不”更盡一杯酒“呢?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我認為,改了實在是不妥!

理由很簡單,只是有違傳統的酒文化與待客之道而已,並沒那麼深奧玄乎。

“”勸君更盡一杯酒”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維的好朋友元二要去往安西都護府,王維在渭城擺酒席為其餞行時所作。

全詩: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清晨,渭城的綿綿細雨浸潤了粒粒塵埃,使得空氣如此地自然清新,排排客舍在鮮嫩綠柳的印襯下,也顯得更加碧綠青翠。在此,我真誠地奉勸我的好朋友,請你再喝一杯美酒吧,這次一別,你向西出了陽關後,恐怕就難以再遇到故交舊友了。

我們瞭解過原詩的創作背景與內涵後,來細細分析下“勸君更盡一杯酒”改為“勸君共進一杯酒”是怎樣有違酒文化與待客之道的。

在這裡,我們要明白此時是王維在送元二,是王維在做東。我們自古的酒文化與待客之道講究的是誠心誠意,全面為客人著想,要盡力讓客人吃好喝好,一切以客人為中心,而主人自己是處於從屬地位的。

因此,王維請客在送別元二,肯定是要不斷地勸元二吃,要敬元二酒,要讓元二吃舒服、喝痛快,所以王維寫下“勸君更盡一杯酒”,換成我們現代語就是:來!兄弟,我陪你,你要再喝一杯!

如果我們改為“勸君共進一杯酒”,意思就變了,變成了:來!兄弟,我勸你跟我一起,咱們乾一杯!

這到底是誰陪誰啊?是誰送誰啊?這裡的王維明顯成了一個不懂酒文化,不懂待客之道的俗漢子,詩句所體現出來依依惜別的深厚情誼也會大打折扣。

我們日常生活中此種現象比比皆是。有的人請客,他不管客人感受,常常反主為客,自己喜歡吃辣的,也不管人家客人是否喜歡,吃火鍋時直接要麻辣鍋底;自己喜歡吃麵食,也不問客人是否愛吃,點主食時直接要麵條;招待客人時,人家客人不喜歡喝酒,自己卻把自己喝得酩酊大醉,還得客人去照顧他。這些都是很自我、很自私的表現,一點都不懂待客之道,對客人的誠意也就可想而知了。

以上就是我對本問題的一點拙見,歡迎探討。


老武小侃


這首詩是王維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是一首送別詩!意思是講!早上的雨啊,打溼了地上的灰塵!客房青磚碧瓦旁邊的柳樹也煥然一新!朋友啊,我們就在多喝一杯酒吧!望西出使陽關之後,就再沒有朋友啦!

陽關是過去邊塞之地!過了陽關之後就等於發配到慢慢飛沙的荒涼之地!那裡天寒地凍,少有人家!條件很苦!是過去犯人流放的地方!而這裡元二也是被貶謫過去的!詩人此時和元二一別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相見!真是悽悽滿別情吶!本來詩人和元二已經喝了很多酒了!他還要再勸朋友多喝一杯!因為此次喝完酒之後,元二過了陽關就沒有朋友啦!喝酒也沒有現在這麼暢快啦!

而把它改為共盡,就是說我們共飲一杯吧!並沒有更近一層的意思!就好像兩個素不相識的朋友,也可以說來我們喝杯酒吧!認識認識!所以用在這裡不恰當!


善者天佑勇者無敵


道韻君解答“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改成“勸君共進一杯”是否更好?

這句詩詞出處唐代詩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釋義:早晨的一場小雨打溼的塵土,使得道路很潔淨,翠綠的楊柳、青青的客舍,更是映襯了離別的深情。送別酒宴進行了很長時間,惜別的話也說了很多遍,但離別的那一刻終究要到來。作者再一次端起酒杯勸到:再乾一杯吧,再往西出了陽關,再想見到老朋友就難了。

假如把“勸君更盡一杯酒”改成“勸君共進一杯”。我們分析一下“更盡”與“共進”地區別,“一個是更加盡興”,另一個是“共同進行舉杯”意思。還有“一杯酒”與“一杯”地區別一,一個是“杯中酒”另一個是“一杯”意思,整句一個是“勸君再乾一杯酒來盡興”,另一個是“勸君共同舉杯”。

這首詩詞語境變成了現代打油詩了,也完全沒有濃濃的兄弟離別之情意境。

《對酒》

人生一百歲,通計三萬日。

何況百歲人,人間百無一。

賢愚共零落,貴賤同埋沒。

東岱前後魂,北邙新舊骨。

復聞藥誤者,為愛延年術。

又有憂死者,為貪政事筆。

藥誤不得老,憂死非因疾。

誰人言最靈,知得不知失。

何如會親友,飲此杯中物。

能沃煩慮銷,能陶真性出。

所以劉阮輩,終年醉兀兀。


匠心道韻


當然不好了。

這首《渭城曲》是王維的名作,其背景、釋義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大家都很熟悉,這裡不再贅述,只著重說一下為什麼“更”字不能更改。

首先,“更”字表明兩人已共飲很久,仍不忍分別,“共”字則不能

王維為朋友送行,此去是安西都護府,要西出陽關到幾千裡之外的西域。古代交通不發達,此地一別,兩人終生可能都不會再見,可以想象他們的依依惜別之情。一個“更”字,表明兩人一杯一杯復一杯,一句一句又一句,喝了很多,也說了很多,但還是不願就此分別。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於是王維說:朋友,再喝一杯吧,出了陽關,你就再也見不到我這個老朋友了。情真意切,令人動容。但如果把“更”字換成“共”字,不能表現出他們邊喝邊說了很久,仍然不願意分別的那種狀態。

其次,“共”字其實是多餘的

“共飲”的意思是一起舉杯。這次王維給朋友設宴送行,座中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但無論有幾個人,既然是送這位朋友,斷然沒有讓他一個人舉杯的道理,所以“共飲”是自然而然,不言自明的,所以說“共”字是多餘的。

最後,“更進一杯酒”也有可能是打破冷場的方式

一對友人臨別依依,要說的話很多,但千頭萬緒,一時竟不知從何說起。或者說著說著,想到此地一別,關山阻隔,人生該是如何的寂寞。在這種時候,往往會出現無言相對的冷場。“勸君更盡一杯酒”,就是用來打破這種沉默的方式,也是表達此刻豐富複雜感情的方式。就像我們在酒桌上常說的:啥也不說了,都在酒裡了。

就這樣。


磊落故人


我怎麼覺的這個更盡一杯酒為徹夜長飲,將最後一杯酒喝乾的意思?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朋友即將遠行,我依依不捨,送別前一夜,我與朋友徹夜長飲,天亮前飲完最後一杯酒。朋友你遠行至遠方,就遠離了家鄉的至交朋友親人。讓人思念。

我覺得更盡兩字意語雙關,古時夜分五更,更盡為天亮,盡酒又可理解為喝完酒。這樣一來將兩人惺惺相惜,依依不捨,徹夜長談共飲的一幅畫面呈現在讀者面前。

共進一杯酒?層次下降太多,不可…


隱身的棋棋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改成“勸君共進一杯”是否更好?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唐代詩人王維送一位朋友去西北邊疆的詩。如果放在現代,將“勸君更盡一杯酒”改成“勸君共進一杯”也未嘗不可,但是詩人寫這首詩是在唐代,在唐代這樣改就不是特別合適了。

唐朝是中國歷史中可以說最輝煌的時代了,國強民富,疆域寬廣,絲綢之路讓唐朝世界聞名。雖然如此,但是那時候人們的科技不可能像現代這麼發達,生產力相對低下,人們的生活還遠遠不能跟現代相比。特別是糧食,哪怕是唐朝最鼎盛的時候,依然有百姓吃不飽飯,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充分的描述了當時社會的現狀。所以,酒在古代除了用於貴族的宴席和日常飲食,還會用於一些儀式上。而在現代有句話叫“無酒不成席”,在平常宴席上少不了要擺上兩瓶酒,酒是百姓日常飲食的尋常飲品。

王維送別友人去邊疆,想到了友人將要離開西安,到了邊境苦寒之地,可能難以喝到好酒,心中不捨,勸他離開之前多喝幾杯,所以用“更”比較合適。如果是在現代,友人去遠方,我們給他踐行,最好的方式就是跟他多喝酒杯了,所以用“共”很合適。

用“更”還是用“共”,跟所處的時代文化也是息息相關的,古人的飲酒文化也跟當今不一樣,文化跟所處時代的方方面面有關,所以時代不一樣,文化不一樣,用語就不一樣。


非羊日記


把“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改成“勸君共進一杯酒”是否更好?

答案肯定是不好!因為你不僅把“更盡”改成了“共進”,還直接把“西出陽關無故人”都改沒了!!!(哈哈哈,開個玩笑。)

這個問題牽涉到“更盡”和“共進”表達上有什麼不同的問題,我看好多人都集中在“更”和“共”的表達上,而忽視了“盡”和“進”的區別。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我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關於全詩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渭城早晨一場春雨沾溼了輕塵,客舍周圍青青的柳樹格外清新。

老朋友請你再乾一杯餞別酒吧,除了陽關西路再也沒有老友人了。

這首詩是王維送別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後有樂人譜曲,名為“陽關三疊”,被編入樂府,成了餞別的名曲,流傳至今。

二、關於“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結合題目,我們就重點看一下“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句寫惜別。這裡就不得不提“西出陽關”了,“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西南,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者出使陽關之外,在人們心中都是令人嚮往的壯舉。但是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比不得大唐,且風俗人情也和內地大不相同。這首詩中朋友“西出陽關”雖然是壯舉,但不僅會經歷長途跋涉,還要品嚐途中的艱辛和寂寞,所以,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如同“千言萬語都在酒裡”了一樣,裝滿了詩人豐富真摯的情誼。

知道了這兩句表達的意思,我們來看下怎麼讓人體會出真摯的不捨之情的,這就是詩人用詞巧妙之處。“更”是“再”之意,“盡”是“全部”“完”的意思,“更盡”即“再喝乾、再喝完”,言外之意這已經不是第一杯了。雖然只是簡簡單單的“勸君更盡一杯酒”這一句,但我們可以想到的場景更豐富,可以體會到的情感更濃烈。

再來看,“勸君共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意思,這就是指朋友啊你看你都要遠行了咱倆一同喝一杯吧,畢竟分別之後就很難見到老朋友了,表達起來平淡無奇。

這就是用詞不同,造成的意境差別。“共”是“共同”、“一起”之意,“進”是“喝”“吃”的意思,如“進食、進餐、滴水未進”等,“共進”即“一起喝”。這樣的兩個字,就導致“勸君更盡一杯酒”的意思和表情達意都變了,從感情濃烈變成了象徵性喝一杯,從表達自己深深不捨之情變成了平平淡淡的分別。

總結一下,“勸君更盡

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所有的不捨和祝願全都在酒中了,正所謂“感情深,一口悶”,“一杯不夠,再來一杯”!而“勸君共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沒啥好說的了,分別之後很難見面了,來喝杯酒,就此別過吧。


不定時讀書


那全詩的意思就全變了,人家作者的意思很清楚,就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而這階段已經都喝的差不多了,但是仍然還是不想放下手中酒杯,因為一旦放下手中酒杯,下次再與朋友相聚就不知道何年何月了,真的不捨得好友 ,“我知道這杯下去我們就都醉了”,但我無法用語言表達我此時的心情,無法敘述我們之間的友誼,那就再喝一杯吧,因為你往西出了陽關,就沒有我陪伴了,我知道我不能留你,但我會更想你,相信你也是這樣的。如果換成“共進”你覺得行嗎?那就成了喝完你就走吧,你別不喝 ,不然就沒人再沒人陪你喝嘍!


人在旅途211741717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詩《送元二使安西》。這是一首送友人到安西而即興做的詩,詩的前二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是寫景的。這裡的“浥”,是溼潤的意思。前二句是說,渭城的昨晚下了一場細雨,早晨起來看到,地上的塵土已被溼潤了,空氣清新,而居住的旅店周圍,楊柳依依,綠葉青翠,一派清新自然的景象。

詩的後二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是抒發情懷的,是抒發感慨的。意思是說,我勸友人再把這杯酒喝盡,往西出了陽關,我們就再難相見了。

那麼將“勸君更進一杯酒”,改成“勸君共進一杯酒”,可以嗎?是否更好?可以明確回答,如果這樣改,王維的這首詩,就不是千古名篇了,“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也就不能稱為是千古名句了。

“勸君更盡一杯酒”,請從這句詩中,認真讀出其寓意、場景及當時詩人之情懷。這句詩透露給讀者的是,為送友人西去陽關,特在客棧設宴送別,而且酒已過三巡,友人間話語不斷,難捨難分,友人之情誼躍然紙上。酒意雖高,但還是想一杯又一杯的勸友人將杯中之酒喝盡,這表達的朋友間友情深似大海。

如果將“勸君更盡一杯酒”,改成“勸君共進一杯酒”,還能表達出其意境及情懷嗎?答案是否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