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縱然是面臨千難萬險,也總能化險為夷,需要的是什麼?


導讀:古代中國歷史上無論面對多少戰亂與災難,中華文化都不曾斷絕,不是敵人不強大,而是我們很團結,擁有很強大的凝聚力,這種力量讓我們的文化傳承綿延千年不絕。


中華文化縱然是面臨千難萬險,也總能化險為夷,需要的是什麼?

中華文化傳承不息


眾所周知,古老的華夏大地在歷史上經歷過五胡亂華,安史之亂,靖康之變,崖山海戰,土木之變,這些民族存亡的危急時刻。雖然中華大地曾經被少數民族族佔領過,甚至征服過,但是在我們中原文化的薰陶下,化異為同,逐漸的融入了我們。

即使家園被佔領,生活不易,但是在被佔領地的華夏兒女依然繼續繼承著先人們的道統,繼續不停地為完成中華民族的未竟的事業而不斷地前赴後繼。因為中華文化傳承下來,從未斷絕,只要文化在,一時的屈辱,一時的失敗,都是小事。只要文化在中華民族對於外敵就是一個永遠也打不死的敵人。

中華文化縱然是面臨千難萬險,也總能化險為夷,需要的是什麼?

戰亂年代


在中國的歷史上中華文化出現了一次很嚴重的危機——安史之亂。

我為什麼說安史之亂是中華文化面臨的一次很嚴重的危機?因為在我的印象裡有一種錯覺一直存在,認為在安史之亂後,大唐王朝就已經是滅亡了,因為我對後面的歷史提不起興趣了,認為唐朝在安史之亂後除了戰亂,什麼好印象都沒有給我留下。其實,唐朝的國祚有二百八十九年呢,安史之亂只在唐朝中葉。只是在安史之亂後唐朝的國力驟減,根本無力恢復到盛唐時的境況了。特別是對西域的統治變得有心無力了,甚至連在家門口的河西走廊到河湟一線都無力收復,一直被吐蕃佔領著,以至於當地數以萬計的漢人被吐蕃化,所有才有了司空圖的《河湟有感》

一自蕭關起戰塵,

河湟隔斷異鄉春。

漢兒盡作胡兒語,

卻向城頭罵漢人。

從這首詩就可以看出,吐蕃佔領河湟這塊土地一百多年的時間,用自己的文化同化漢族人,讓他們學習吐蕃話,禁止他們學習漢話,把當地的百姓變得對故鄉,對唐朝沒有一點留戀與懷念,到最後甚至把唐朝當做敵人。直到六百年後,朱元璋北伐收復故土,這塊土地才重新回到漢人王朝的控制中。更恐怖的是,如果安史之亂後,阿拉伯阿巴斯王朝趁唐朝內亂,聯合周邊一直被唐朝欺負的民族政權進攻唐朝,結果會是怎樣,真的無法預知。因為阿拉伯一旦成功,將會徹底改變漢人的信仰,千萬不要低估這種宗法制和血緣宗族所構建起來的傳統力量。然而幸運的是,阿巴斯王朝也發生了內亂,沒有繼續東擴戰爭,當然,運氣也只能說是中華文明成為上古文明唯一倖存的一個因素。

中華文化縱然是面臨千難萬險,也總能化險為夷,需要的是什麼?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


就像封建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清朝,如果沒有通過尊崇儒法,開科取士的方式籠絡漢族上層士紳階級,可以說基本上挨不過"胡虜無百年之運"這句話。還有就是如果太平天國要不是選擇了拜上帝教這種奇怪的東西,換種其他的方式,估計滿清也是早早要玩完。雖然這些歷史無法改變,這些想法也只是假設,但是歷史往往會因為一個人而改變結局,因為一件事而改變走向。但是無論怎麼改變只能是局部的,中華文化的整體不會因為一個人而徹底的斷絕,不會因為一件事而改變走向,因為他們不瞭解中華文化的發展與繼承不僅有運氣,還有凝聚力與執行力。

中華民族從來不缺少凝聚力和創造力。比如張義潮率領河西人民推翻了吐蕃的統治,這就靠的是老百姓的奮鬥,因為英雄原本出於這些平凡的老百姓。比如靖康之變的英雄岳飛和韓世忠,崖山海戰的陸秀夫和文天祥,土木之變的于謙,正是這些民族英雄負重前行,不辭辛勞甚至犧牲自己來維護這個國家,守護我們的中華文化。這就是我們這個國家能一直延續下去的根本。

總結:中華文化的傳承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是無數人,一代代的傳承下來的,不管經歷怎麼樣的災難,總能化險為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