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中華文化自信從哪裡來

曾仕強儒道易行

我們是敬天地、事天地、順天地的民族,我們認為,老天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

曾仕強:中華文化自信從哪裡來

不同的國家和民族都要過節,但是西方的節日是天上掉下來的,我們的節日是地裡長出來的。我們過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按節氣來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個農耕民族要跟著自然的節序走,這就是我們的文化方式。

《易經》裡面有一句話,叫做不可為典要。不可為典要,就是說不能把經典當做不變的東西。要根據現實情況做調整,唯變所適不是單純的變,而是重在適時調整。

曾仕強:中華文化自信從哪裡來

現在,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與日月和土地的聯繫不再那麼密切。中國從一個鄉村的熟人社會發展成了陌生人社會。中國的家庭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大家庭變成了小家庭。

社會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如果說文化自信只是傳承祖先留下的東西,是不可能的,真正好的文化是文而化之。

生機蓬勃,化育人心的文化才能叫做文而化之。只有瞭解哪些是活著的東西,健康的東西才能談建立文化自信。


同樣的,羅浮山國學院附屬學校的創辦為的就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執行的正是“國學現代化”。

很多家長朋友來到我校都會問,這裡是學國學的,為何看不到漢服、為何不見孩子們搖頭晃腦背經? 我們學國學,但是不仿舊。


正德、利用、厚生,就告訴我們,人最要緊的是生活。我們現在很多人不瞭解這一點,認為最要緊的是賺錢,這就是不懂生活,這是值得我們好好想一想的。我們現在在這一點上亂套了,錯把工具當目的。

賺錢不是目的,賺錢是工具,是手段,所有一切的花樣,其實都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要過正常的生活。所以人活著,生活是最重要的。

正德,是說一個人對同胞,對全人類,甚至對動植物,對整個宇宙,都要關心,不可以妄自尊大,自認為能擺佈一切。

做人要以正德作為基礎。要正當地使用,有益於大家的和諧,才叫利用。

什麼叫做厚生?一句話講完了,把民族的健康看得比民族的財富更重要,就叫做厚生。整個中華文化,關鍵在一個“生”字,生生不息是最重要的。

中國的傳統節日,國家非常重視。像清明節、中秋節都有法定的假日。只有我們國家才有節氣和節日的統一。清明是節日還是節氣呢?

1

曾仕強:中華文化自信從哪裡來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風情景明,種瓜種豆,首先他是個大的節氣。

2

但是從晉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起,就有寒食節。慎終追遠,既是追念祖先,又是向先賢致敬。

3

現在我們到清明要去人民英雄紀念碑獻花,所以清明又是個大節日,這個時候我們 能清楚地感受到中國節日的儀式感。

談到什麼是文化自信,就是要讓小小孩都會記住這個時候的詩歌,瞭解這個時候的節日。節日,節氣,節慶,節序,中國人的禮與節,是特別優美的,詩情畫意的。

如果中國人對自己的春天都不敏感,怎麼能夠把春天的心情去遇著西方的文學與哲學。人在都市中忙到很焦慮的時候,是多學了文化,還是遠離了文化。今天談文化自信,並不說死記硬背了多少祖宗的東西,而是中國人的情懷讓我們今天有感發,內心柔軟,能觀察,不僅能背古代的名詩,而且自己活在詩意中。



孟母三遷告訴我們,孩子成長的環境對其性格的養成是至關重要的。而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正是薰陶孩子們最好的禮物。

羅浮山國學院附屬學校從文化牆、詩經長廊到古琴室、書法室、到餐廳宿舍,都充滿了經典文化的氣息,我們不復古,我們熏習在國學的氛圍裡!


曾仕強:中華文化自信從哪裡來

曾仕強:中華文化自信從哪裡來

曾仕強:中華文化自信從哪裡來

曾仕強:中華文化自信從哪裡來

文化自信不是一個口號,也不是我們背下來的四大發明,文化自信是真正的民生,從孩子到老人,在每一個季節,在生活中對自己文化的驕傲甦醒。只有人們都有了這種感覺,才可能拿這個和世界對話。

曾仕強:中華文化自信從哪裡來

中華文化是讓人家心甘情願地、自動自發地向我們看齊,而不是我們強制和威脅別人要跟我們一樣。這樣的我們才是真正擁有寬廣的胸襟、長遠的眼光和慈悲的胸懷;這樣的我們才是有人格的人,才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讓我們為成為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互相勉勵,共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