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纵然是面临千难万险,也总能化险为夷,需要的是什么?


导读:古代中国历史上无论面对多少战乱与灾难,中华文化都不曾断绝,不是敌人不强大,而是我们很团结,拥有很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力量让我们的文化传承绵延千年不绝。


中华文化纵然是面临千难万险,也总能化险为夷,需要的是什么?

中华文化传承不息


众所周知,古老的华夏大地在历史上经历过五胡乱华,安史之乱,靖康之变,崖山海战,土木之变,这些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虽然中华大地曾经被少数民族族占领过,甚至征服过,但是在我们中原文化的熏陶下,化异为同,逐渐的融入了我们。

即使家园被占领,生活不易,但是在被占领地的华夏儿女依然继续继承着先人们的道统,继续不停地为完成中华民族的未竟的事业而不断地前赴后继。因为中华文化传承下来,从未断绝,只要文化在,一时的屈辱,一时的失败,都是小事。只要文化在中华民族对于外敌就是一个永远也打不死的敌人。

中华文化纵然是面临千难万险,也总能化险为夷,需要的是什么?

战乱年代


在中国的历史上中华文化出现了一次很严重的危机——安史之乱。

我为什么说安史之乱是中华文化面临的一次很严重的危机?因为在我的印象里有一种错觉一直存在,认为在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就已经是灭亡了,因为我对后面的历史提不起兴趣了,认为唐朝在安史之乱后除了战乱,什么好印象都没有给我留下。其实,唐朝的国祚有二百八十九年呢,安史之乱只在唐朝中叶。只是在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力骤减,根本无力恢复到盛唐时的境况了。特别是对西域的统治变得有心无力了,甚至连在家门口的河西走廊到河湟一线都无力收复,一直被吐蕃占领着,以至于当地数以万计的汉人被吐蕃化,所有才有了司空图的《河湟有感》

一自萧关起战尘,

河湟隔断异乡春。

汉儿尽作胡儿语,

却向城头骂汉人。

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出,吐蕃占领河湟这块土地一百多年的时间,用自己的文化同化汉族人,让他们学习吐蕃话,禁止他们学习汉话,把当地的百姓变得对故乡,对唐朝没有一点留恋与怀念,到最后甚至把唐朝当做敌人。直到六百年后,朱元璋北伐收复故土,这块土地才重新回到汉人王朝的控制中。更恐怖的是,如果安史之乱后,阿拉伯阿巴斯王朝趁唐朝内乱,联合周边一直被唐朝欺负的民族政权进攻唐朝,结果会是怎样,真的无法预知。因为阿拉伯一旦成功,将会彻底改变汉人的信仰,千万不要低估这种宗法制和血缘宗族所构建起来的传统力量。然而幸运的是,阿巴斯王朝也发生了内乱,没有继续东扩战争,当然,运气也只能说是中华文明成为上古文明唯一幸存的一个因素。

中华文化纵然是面临千难万险,也总能化险为夷,需要的是什么?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就像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如果没有通过尊崇儒法,开科取士的方式笼络汉族上层士绅阶级,可以说基本上挨不过"胡虏无百年之运"这句话。还有就是如果太平天国要不是选择了拜上帝教这种奇怪的东西,换种其他的方式,估计满清也是早早要玩完。虽然这些历史无法改变,这些想法也只是假设,但是历史往往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结局,因为一件事而改变走向。但是无论怎么改变只能是局部的,中华文化的整体不会因为一个人而彻底的断绝,不会因为一件事而改变走向,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与继承不仅有运气,还有凝聚力与执行力。

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少凝聚力和创造力。比如张义潮率领河西人民推翻了吐蕃的统治,这就靠的是老百姓的奋斗,因为英雄原本出于这些平凡的老百姓。比如靖康之变的英雄岳飞和韩世忠,崖山海战的陆秀夫和文天祥,土木之变的于谦,正是这些民族英雄负重前行,不辞辛劳甚至牺牲自己来维护这个国家,守护我们的中华文化。这就是我们这个国家能一直延续下去的根本。

总结:中华文化的传承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是无数人,一代代的传承下来的,不管经历怎么样的灾难,总能化险为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