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形式与内容,格律的四个基本概念:韵、四声、平仄和对仗

学习诗歌,我们重点讲律诗,因为从唐朝的律诗开始,诗才有了严密的格律。唐之前的诗,是自由体或半自由体,还没有严密的格律,这里不讲。唐以后的诗,看似不受格律的限制,但也有很多讲究,所以讲得很少。

诗词的格律是诗词的表现形式之一,我们可以通过诗词的形式去了解它的内容,了解诗词的美。

为了方便学习诗词格律,我们先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一、韵

现代人写诗,已经不要求严格押韵了,但诗词中出现押韵,会让诗词朗朗上口,悦耳动听。那什么是韵呢?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中用韵,叫做押韵。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押不押韵,大多数人都读得出来,但是押什么韵,讲起来就有点复杂了。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采用熟悉的汉语拼音来说明,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但是大部分还是可以说明问题的。

诗词中的韵,相当于拼音中的韵母,比如“看”,拼音为“kān”,韵母就是“ān”,一般来讲,韵母相同的字叫同韵字。比如“书”“数”“数”“树”,他们的韵母都是“u”,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诗词格律中,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不管声调如何。

诗词的形式与内容,格律的四个基本概念:韵、四声、平仄和对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我们所说的押韵,是把同韵的两个或多个字放在相同的位置。诗词中习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举个例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李白的《春晓》,“晓”、“鸟”、“少”押的是“ao”,是押韵的。第三句中“声”是不押韵的,因为它的韵母是“eng”,与上面的字不是同韵字。按照诗律,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现代汉语拼音中,韵母可能会出现双韵母的情况,比如:ia,ua,uai,iao,ian,uan,iang,ie,iong,ueng等。其中i,u,ǖ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在诗词中算同韵字,也是可以押韵的

比如“鸟”(niao)、“晓”(xaio)、“少”(shao)虽然韵母不同,但是押起韵来时和谐的。

押韵是为了声韵和谐,同类的乐音放在同一位置上重复,诗词就具有回环的韵律美。

但为什么有些诗读起来并不押韵呢?是因为语言是变化发展的,有些古音流传到现在已经丢失,我们发不出那个古音来,所以觉得不押韵。

诗词的形式与内容,格律的四个基本概念:韵、四声、平仄和对仗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比如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一句“斜”和二、四句的“家”、“花”就不押韵,但在中古音中,“斜”字读“siá”(s读浊音),在唐代是谐和的。

现在我们读诗大可不必吹毛求疵,按照古音去读古诗,不过应该明白,古人所押的韵是和谐的。

现代读书认字有汉语拼音,古人写诗词用韵有韵书。“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在唐代,韵书和口语基本吻合,到了宋代,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写诗就不再按照韵书押韵了。

今天我们学写旧体诗,也不必按照韵书押韵,但我们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读古诗的时候心中有数就行了。

诗词的形式与内容,格律的四个基本概念:韵、四声、平仄和对仗

普通话四声

二、四声

古汉语中的四声与普通话中的四声不一样。

普通话中的四声包括:阴平(大致看成第一声)、阳平(大致看成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古代汉语中的四声包括:

平声,后来分化成阴平和阳平。

上声,后来有一部分变成了去声。

去声,后来依然是去声。

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后来大多数变成了去声,有的变成阳平。

我们现在读古诗,平声、上声、去声在辨别平仄时,不用刻意去记,但入声字是需要注意的,因为有些阳平字在以前是入声字。

四声与韵是有密切关系的,韵书规定,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同韵,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什么字是什么韵,在韵书中一清二楚。但要注意,有些字有一字两音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古代是很多的。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诗词的形式与内容,格律的四个基本概念:韵、四声、平仄和对仗

中古四声和普通话四声

三、平仄

我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是平声,平声没有升降,仄是上声、去声、入声三声,仄就是不平的意思。

平仄在诗词中的交错规律为:(1)平仄在本句中交替。(2)平仄在对句中对立。举个例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句中的交替表现为:平平后面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平平,然后是仄。

上句的“无边”是平平,下句“不尽”是仄仄,“无边”对“不尽”,是平平对仄仄,后面的也是一样的对立法。

诗词的形式与内容,格律的四个基本概念:韵、四声、平仄和对仗

平声没有升降,仄是不平的意思,有升降。

那我们平时怎么辨别平仄呢?

按照上面的规则,普通话中的阴平一定是平声,大多数阳平也是平声,只有少部分入声字变来的阳平是仄声,最简单的方法是查韵书,还有一些复杂的方式是我们在后面再讲。

普通话中上声、去声都是仄声,古音中的入声也是仄声。普通话中,入声消失,分到其他的声调中,当我们在诗词中遇到不能确定的入声字时,可以查韵书确定。

当然,有些方言中还保留中入声,比如江浙、山西、湖南华南的朋友,你们的方言中就还有入声。比如广东入声可以分为三类,将阴平、阳平合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可以了。

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对于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北部的朋友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诗词的形式与内容,格律的四个基本概念:韵、四声、平仄和对仗

平仄

四、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那什么叫做对偶呢?

它指的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比如“唇寒齿亡”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家”是两句相对。

一般诗词和楹联中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比如“抗美”对“保家”,“援朝”对“卫国”,动词“抗”对“保”,名词“美”对“朝”。

名词又可以细分为很多种,同类名词相对是最工整的对偶,我们叫做“工对”。“美”和“朝”属于专有名词,所以是工对。

律诗中的对仗与自由体诗的对仗不一样,它更严格: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比如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是“仄仄平平泽平”。上句与下句没有重复的字,是十分标准的律诗对仗。

诗词的形式与内容,格律的四个基本概念:韵、四声、平仄和对仗

对仗

对联是从律诗演化而来的,所以严格来说,对联也要遵守以上的对仗规则。我们举一个例子:

上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下联: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相对,上联有下联的字不重复,对得很工整,出句和对句中,名词带方位词对名词带方位词:“墙上”对“山间”,“根底”对“腹中”,名词对名词:“头”对“嘴”,“脚”对“皮”,形容词对形容词:“重”对“尖”,“轻”对“厚”。这样句中自对又两句自对,显得特别工整。。

以上是学习诗词格律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概念,以后学习格律就会简单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