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生活最真實的樣子是什麼樣的?

人生探秘組


生活最真實的樣子到底是什麼樣的?

這個問題是幾乎所有人都在追尋且有無法摸透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個生活理念。

有的人因為年輕拼命的追求財富,到老後發現生命才最重要,錢再多也還不回來多活一天。

有的人因為熱衷不停的追尋各種挑戰,到後來發現一切都歸於平淡,平平淡淡才是真。

有的人希望無限的接近美好,的到得到一切他所認為最好的東西,到後來發現,沒有最好的,只有自己認為最好的。

有的人接受平平淡淡的生活,但最終發現,遇到事情,沒有錢一切都是惘然。

什麼才是生活最真實的樣子呢?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只要你喜歡就是最真實的。過去了就不要後悔。凡事講求一個安心、無悔。這樣才會得到你認為最好的。

做為一名普通的老百姓,每天的生活就是工作,回家,睡覺,再次工作。我們為的是通過自己的雙手,賺取相應的報酬,然後用它來滿足自己的生活所需。有人說,孩子是他的全部生活,對,因為她的心中,最美好的是孩子的健康成長。有人說工作是他的全部,對,因為工作給他帶來了相應的回報,他可以用這份回報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

因此,並沒有固定的最真實的樣子,只有你喜歡的樣子才真實。

對於我來說,平平淡淡才是最真實的。孩童時期,無憂無慮的做遊戲。成年了,找到心儀的工作,認認真真的工作,找到自己的伴侶,然後結婚生子,付出自己的全部養育他長大,然後慢慢的老去。等老了以後,回想一下曾經的過往,沒有悔恨,沒有失落,也許這就是最真實的吧。


京漂一枚


生活,跟一個人去廁所一樣,打開門,上廁所,出來。這是一個過程。你便秘了沒便秘,尿頻不尿頻,有沒有痔瘡,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生活也是如此,過的開心不開心,順不順心只有自己心裡知道。人是一個有智慧的動物。人也是最會偽裝和欺騙自己的。很多時候我們最後都不知道是我們欺騙了生活,還是生活欺騙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也是他自己感知的世界。每個人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的。每個人也是希望自己開心點的。只是有的時候,有些人不小心被生活強姦了。總而言之,生活的開心一點比什麼都重要,只要這樣去想,啥事都不是事!


北方的橙子


你有時會覺的世界是那樣的美麗、神奇和富有魅力,但有時又覺得費解、不可理喻、無能為力,鏡頭中記錄下的一切生動且富有活力。

喜歡拍視頻變成了我們的愛好、生活態度,甚至是生命的組成部分。這世間的一切,都可以通我們敏銳的鏡頭去捕捉。

因此,鏡頭下的世界被脫掉了偽裝,淋漓精緻地得以展現。所以,每一張照片、每一段影像都是時光的標本。但,有沒有想過,如果沒有音頻,這些標本不過是無聲的述說……

我想多數人的真實生活可能都會是這樣的吧吧 。朝九晚五奔波在上班下班的路上,錯過了這一班車,就要在等20分鐘,就會遲到,所以每天早起,爭分奪秒的洗漱,狼吞虎嚥的喝掉昨晚煮的粥,狂奔車站。臨近下班,覺得鬆了一口氣,突然臨時接到任務,瞬間覺得整個世界都不好了,埋怨幾句,卻還是默默的行動起來,忙完,整理好發給別人,抬頭卻已是燈火通明。

數次加班到凌晨十二點打車回去的路上,看著燈火通明的街道,突然覺得生活不易,會覺得這種日子何時到頭。但讓你就此辭職,回到家鄉小鎮,按部就班的上班下班,卻有一些不知名的情愫,在發酵醞釀。

不會在有熬夜寫完方案的成就感,不會有合你胃口的私房小菜,不會有知道迎合你的品牌。這麼一想你卻畏縮了,不敢回到小鎮,怕與周圍的花花世界脫軌。

你既害怕吃苦,又害怕享不了自己所想的福,比起前者,更加害怕後者,所以一直支撐著你在這座對你來說沒有太多溫度的城市裡奔討。

這就是我理解的生活中最真實的樣子!個人見解僅供參考!謝謝😜


蘇先生藝術生活空間


原本以為好的生活狀態應該是詩和遠方,以至於自己從來都不甘心平凡而又平庸的生活,從而造成對眼前生活狀態時時感到不滿意,對自己的能力感到焦慮。

總在迷茫而又慌亂的找出口,卻不曾讓自己停留下來放下幻想真實的感受一下眼前的一切。對事事不滿意又不肯讓自己做出努力和改變,異想天開的以為這一切都是暫時的,畢竟自己早已規劃好未來的樣子。可未來遙不可及當下眼前的確實一地雞毛,仍然能無動於衷的去往理想的國度裡幻想。像在沙漠裡看到的海市蜃樓一樣,不顧一切的尋找。

在一次次失望難過之餘,仍然沒有讓自己有過片刻的反省和改變。誰說人生不可以有理想,理想可以有,但在照顧理想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關照一下真實生活狀態和環境。做一些相對應地努力和改善也並不困難吧,可是,沒有!只要有自己不喜歡的樣子只想逃離和放棄。

天真的以為一個路口就會不一樣,自我感覺良好的以為結束了當下的狗血就會有美好的事情發生。呵呵,多可笑和天真。當自己在演偶像劇嗎?什麼都不努力解決就可以得到全世界的關懷和愛護嗎?

這不是童話世界,再說歌詞不都說了童話裡都是騙人的。自己卻把自己往溝裡帶,一次次踩雷跳坑都沒有讓自己清醒過來。仔細想來自己也是夠愚笨和執著的,一邊坑自己一邊給自己規劃未來的美好藍圖來安慰自己。想問問自己,你是不是真的傻。

其實,生活並沒有那麼複雜,逃避真的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不要以為換個環境就會好點,是,剛開始的對陌生的地方新鮮感,的確可以讓你暫時忘掉原來遺留下來的不開心,可當對新環境熟悉到曾經的樣子時。同樣的問題依然會出現,原來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式處理掉,那麼,現在此時此刻依舊沒有能力可以妥善解決的,這一切躲來躲去的意義又在哪呢。

原來,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我麻痺。自己把自己丟在溫室裡畫地為牢,卻不停製造海市蜃樓的藍圖來麻痺自己。到頭來,躲,躲,處境一次比一次落魄,一次比一次膽小懦弱。

每個人都很忙的,真正能停留下來讓你看清現實問題,並願意拉你一把走上去的人很少甚至於沒有人。所以,不要總是逃避問題,真正解決掉問題並沒有那麼可怕和困難。前提是要勇敢面對自己的狼狽,面對自己真實生活樣子。

一身狼狽,一身傷!偏偏還要想告訴全世界自己過的挺好的,轉過身兩眼已迷離。既然如此逞強,如此在乎面子和自尊受傷害。何不誠實的面對自己生活裡失敗,不欺騙自己。反思自己的能力再臥薪嚐膽的改變自己,不要慌張的去向外界證明自己。而是努力一點點的成就好的自己,不受傷,開心並自由的生活。

讓自己變得未來可期,而不是哪裡跌倒哪裡就賴著不起。何必呢?


銘哥的日常


推薦你去看一本書《活著》。

很想知道提問的你正處在什麼年齡段,正在經歷什麼(。・ω・。)ノ♡

有沒有想過不真實的生活是什麼樣子?是你被保護的很好,不曾遭遇坎坷?還是你見到了曾經習以為常的什麼,其實並非想象中的樣子?

想來,一定是有一個契機,讓你去思考,你現在的生活是最真實的樣子嗎。你想撕裂現在的幻象,看看是什麼支撐著這一切。

別急,慢慢來。人生,不過是一段體驗加上一段體驗,加上一段體驗,加上一段體驗。請你慢慢體會這個中滋味。

有人說,人生實苦,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我一直覺得,正是這些苦辣酸甜,才讓那些甜蜜顯得那麼彌足珍貴,值得我們反覆回味。

願你依舊愛這個世界!


Kris,中科院心理所博士,碩士生導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Kris心理時間


其實疫情期間的這段生活,或者說是跟自己家人在一起才是生活最真實的表現,因為不需要有職場那些跟同事上司之間的客套話,每天跟家人在一起,也不需要偽裝自己,想說什麼做什麼可以完全展露出來,不需要迎合任何人,想吃什麼就做什麼,想穿什麼衣服就穿,哪怕天天都是睡衣,素顏。想說什麼就跟家人侃侃而談或是傾訴,談疫情,談工作,談人民群眾,談2020的經濟,談房價等等,也正是這段時間,讓人們想清楚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2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456000b9ca5a7bb4d9b\

淡然一笑千


人生百態,各有不同。說實話,不懂你是自己的生活不理想,還是羨慕他人的生活。要相信,所看到的,聽到的,永遠都是別人的生活。永遠不能成為你的生活,最多是相似。陶淵明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白居易的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都是一種生活。

富有的生活,貧窮的生活,也都是一種生活。僅僅是修飾詞不一樣,本質卻沒有變。生活,首先得活著,只有活著才能有生活。活著就需要,吃,喝,睡。最基本的身體機能需求。就人是一種很可怕的物種,尤其是在得到了基本的滿足,就會產生慾望。想要更好的,更多的。不例外,精神也是慾望。需要戀愛,興趣等等。生活是說不完的。

你想知道的真正生活,其實就是屬於你自己的生活。閉眼,回憶。現在的你,過去的你。從小到現在,一點一滴,不論大事小事,開心或者難過。對的,這就是屬於你的真正生活。這也就是真正的生活。




病先生



在如今這個物質豐盛的時代,我們有了閒暇和餘力來追求精神的富足,開始思考如何更真實地生活。有許多人,在他們的一生中作出了許多改變,就為了去追尋讓自己的內心感到踏實篤定的東西。

關於這一點,可以先來看看以下這個小故事。

莊祖宜,因出版第一本書《廚房裡的人類學家》而成名,因廚師和飲食作家的身份為人熟知。但在此之前,她卻是華盛頓大學的博士候選人。在攻讀博士的6年裡,她過了所有的資格考試,即將拿到博士學位時,卻做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決定——放棄讀博,從零開始學烹飪,從學者轉行成為廚師。

180度大轉彎的改變,使一個人的人生軌跡從此變得不同。我們沒少聽過類似的故事,名人如魯迅棄醫從文成為作家,錢偉長棄文從理成為科學家,李叔同剃度為僧,還有那些離我們比較近的人,比如放棄大城市光鮮亮麗高薪酬的職業、去往鄉野過儉樸生活的精英人士。

到底是何力量驅使一個人在他畢生的事業上作出極大轉變?為何人要如此折騰?近來讀了《木匠手記》這本書,我解開了困惑。

這本書的作者尼娜•麥克勞林,曾是《波士頓鳳凰報》的編輯,工作穩定,收入可觀,但尼娜卻日漸感到痛苦和煎熬,最後毅然裸辭,機緣巧合之下轉行成為一名木匠助理。

尼娜在這本書中分享了自己半路出家成為一名木匠的經歷和見解。木匠生涯讓尼娜深入現實世界,心安於時間流逝,找到“如何真實地生活”的方式。


《木匠手記》一書封面01 經由轉變,更新自我,求得存在之踏實“我渴望離開屏幕,離開這間互聯網的迴音室。我想要和現實關聯更多的東西。”

大學畢業後尼娜就在報社工作,做報道、採訪、寫書評、寫影評,最後升職成為網站的總編輯,原本很長一段時間她都很熱愛這份工作,也為有這樣一份工作而驕傲,但突然有一天,她開始厭惡自己的工作,頓覺了無生趣,毫無意義,只覺被壓迫被消耗被侵蝕。經過好幾個月的掙扎糾結,尼娜最終下定決心辭職。

不同的職業,背後有不同的自我。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Hazel Markus 的研究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那就是“可能的自我”,包括你預期、希望和恐懼成為的自我。

也就是說,我們有許多個自我,你的性格和喜好,有一部分由過去的經歷決定,還有一部分存在著未知的可能性,由當下或未來的你做的事情所影響和確定。

可能的自我讓我們有意願嘗試各種不同的未來,使得自我得到進一步的延伸、發展和成長。哪怕它們暫未顯現,你現時未察覺到,但它們卻像種子一樣,隨時可能生根發芽。



尼娜過去是一位網站編輯,但她漸漸厭倦了屏幕前的虛幻,她想要和現實有更多的連結,這樣一個可能的自我蠢蠢欲動,最終破繭而出,於是舊的自我退下,新的自我出現。一次轉變,不僅顛覆了以往的生活,也喚醒了新的自我。

尼娜說:“我從記者變成木匠,既不是懲罰也不是挽救。這是始料未及的轉變,也是我對自己的一次重塑。”

轉變之時,縱身一躍,似乎任性,但卻順理成章。而後自我就會在轉變中歷經發展與成長,獲得重塑。

社會思想家阿爾文・托夫勒曾說:“對人生來說,變化不僅必要,而且變化本身就是人生。”

變是不變的唯一真理,我們的自我在一生裡也一直在變化。新舊自我的更替,帶來新舊生活的轉變,這個過程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塑造自己,變成與從前不同的模樣。

這些變化使我們更加靠近當下的自己最想要的樣子和生活,而我們也因此走出迷失時的混亂與不安,擺脫內心撕裂的痛楚,告別行屍走肉的生活,感受到存在的踏實。



02 自我定義,自我認同,尋求存在之價值“我們怎樣決定什麼才是生活中正確的事情呢?這個問題答起來永遠不會變簡單。如果我們足夠幸運,足夠專注,這裡、那裡的碎片會開始拼合在一起,某些部分移動到正確的位置,緊緊貼合在指尖的皮膚正面。有那麼一刻,水平儀的氣泡下沉移動,顯示出你已處在正確的位置,你意識到自己是誰,意識到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你正變成什麼樣的人。”

成為木匠助理後,尼娜跟著老闆接了一個又一個的活兒,砌牆,鋪瓷磚,翻新廚房,搭建露臺等等,她越發地覺得自己適合木匠活兒,哪怕這份工作有許多不美好之處,比如接活不確定,收入不穩定,工作辛苦,環境髒亂,因為木匠身份遭受同事和鄰居嘲諷,作為女性木匠受到性別鄙視,還有粉塵危害等職業病隱患的威脅,但是,她依然熱愛這份工作,一干就是5年。


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首創“自我認同”(identity)概念,也被稱為“自我同一性”。他的研究格外關注“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將往何處去?”這類自我認同問題。

在埃裡克森看來,經過反省和實踐,在瞭解和改變自我之後,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得到整合,變得一致,自我認同感也就得以形成。自我認同感的形成,是人們作出很多重要人生選擇的基礎。

當一個人確立了自己的價值觀,形成了自我認同,那麼他就會知道自己適合什麼樣的工作,想要過怎樣的生活,知道未來何去何從。這樣的人,內心少了焦慮和衝突,既踏實又篤定,能真切感覺到自身存在的價值。

而且在此時,社會的期待和評價已然不會對其造成困擾。

作家石康說:“一個由外在評價主宰自我認同的人實質上是一個遺失了真實自我的人。從外部世界得到的那個“自我”只要進駐到我們的心理結構,我們就成了外部世界的傀儡,失去了防禦打擊的能力。”

尼娜做到了不被別人定義自己是誰,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而是由自己來決定,來選擇,併為自己負責。



這些知道自己要去哪裡的人,神采奕奕,心無旁騖。這樣的人,美國攀巖大師亞力克斯算一個。

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紀錄片《徒手攀巖》的主角亞力克斯,因其在大巖壁上的徒手無保護獨攀而為人所知。

亞力克斯不借助任何工具,沒有任何保護措施,只依靠四肢和身體在懸崖峭壁上攀爬,身後即是萬丈深淵,一旦失手跌落懸崖,死亡即刻降臨,無任何商量餘地,絕大多數攀巖者不會選擇這項玩命運動,但亞力克斯卻極其熱衷。

母親不希望亞力克斯從事這麼危險的職業,女朋友也擔心他去挑戰無人徒手成功攀登過的酋長巖,但大家都知道誰也無法阻攔他。

亞力克斯清楚地知道對他來說最重要的事就是攀巖。他願意過簡樸的生活,住在房車裡,吃簡單的食物,他也可以放棄談戀愛結婚,但他不能不去攀巖。

亞力克斯的自我認同感很高,他對自己的行為完全負責,清楚自己的目標,決定自己要做哪件事,成為什麼樣子。外界怎麼看自己,或者別人希望他成為誰,這些對他來說都不重要。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終其一生,我們都在尋找這三個問題的答案。如果沒有線索,自己弄不清,總是由他人決定,那我們便難逃迷茫、焦慮和恐懼的侵襲。

自己決定什麼才是你要做的正確的事,並相信自己的選擇。唯有形成自我認同,找到自己,才有力量衝破虛無感的吞沒,獲得存在的價值。


03 “我與你”鏈接,抵達真實之境“當你的手指撫摸著一塊原木、一把木製攪拌勺或一塊樓梯扶手的時候,你能感覺到來自自然的顫動,來自熟悉事物的溫度,以及‘它屬於土地’的微弱哼鳴。”

尼娜在木匠勞作中,與其說她在使用工具、製作物品,倒不如說她在與工具和物品相處。

捲尺、錘子、螺絲刀、夾鉗、鋸子、水平尺等各種工具,以及她切過的瓷磚,砌過的牆,打磨過的木板,製作過的書櫃等物品,在尼娜看來,都有著各自的天性和生命。

尼娜在勞作中與現實世界的尋常之物對話和聯結,看見它們自然地生存和滅亡,看到其間生生不息和堅不可摧的內涵。她全神貫注地投入進去,細細感受萬物的存在,體會肉眼可見、指尖可觸碰的真實。


“凡真實的人生皆是相遇。”著名哲學家馬丁·布伯在其著作《我與你》中如是說。

馬丁·布伯闡述的“我”與“你”的關係,既是人與上帝的關係,更是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身的相處之道。

“我”可以理解為自己的內在世界,而“你”則是外在的萬事萬物。在“我與你”的關係裡,“我”的全部本真與“你”的全部本真相遇,彼此進行面對面、直接的交流,展開純粹、至真至誠、毫無保留的對話。

“我”不帶著企圖,也不存在期待,卸下所有的偽裝和防備,用最真實的內在去與“你”鏈接。達到這種鏈接之時,活著的真實感凸顯,存在感尤其強烈。



就拿日本匠人制作備前燒陶器來說,備前燒的特色在於不上釉、不繪彩,每件作品都不一樣,無法量產,全程需要匠人親力親為。

在燒製過程中,匠人會去了解和顯現黏土的特質,懂得採土、做泥坯,給成型後的作品裝窯,還會與土、火、風、水這四大自然界元素溝通,知曉火如何燒,風怎麼送,火與土如何相互作用。整個過程,匠人與土、火、風、水已然進入天人合一的狀態。

著名日本旅日社評作家蔣豐,曾採訪日本岡山縣一位備前燒大師。大師說,所有的程序從一開始進行的時候,他必須和燒的陶器說話,比如陶器進行燒窯的時候,對它說“我等你出來”,出來以後會對它說“謝謝你,你辛苦了”。

在這裡,物品不是我的附屬品,也不是我奴役或佔有的對象,我們進行的是一場平等交心的對話。在這裡,萬物有靈,物和人成為一體。在這裡,全然本真的鏈接,使人抵達真實之境。


《木匠手記》觸動我們的,是人在深入自我和現實世界後,內心感到了踏實安寧,體會到活得真實和富有意義。

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釋放可能的自我,更新自我,還是自我定義人生,認同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意味著聽從了自我的召喚,去選擇存在的方式,是我們在與自我進行對話和鏈接以後的產物。

我與自我,以及我與外界真誠而深層的鏈接,都無一例外地支撐我們對抗生命永無止境的虛無感,找到存在的意義。


1、《埃裡克森:自我認同與心理社會性發展理論》,作者:俞國良,羅曉路

謝謝


正步向前走


我覺得生活最真實的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在疫情隔離期間,每天定睡到自然醒,不用考慮今天周幾,上不上班,交通擁堵,每天過上了。大家期盼已久的夢想生活了!睡醒了,就做飯吃,看電視,做家務!總之一句話,愜意



請叫我唐先生


特別喜歡這個問題。

曾經也無數次問自己,“生活最真實的樣子是什麼樣的”?

是我們朋友圈展示的那樣成功、光鮮、搞笑、無所謂嗎?

是微博、微信上那麼或誇張、或優雅、或搞笑嗎?

是影視劇中的認為那樣,滿足我們各種幻想嗎?

“生活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蝨子”

這句話實在太準確了。

看起來光鮮亮麗,熱不熱,有多少蝨子,只有自己知道。

生活永遠是有付出,才有收穫;

有苦痛,才能感受喜樂;

有失敗,才能感受成功。

最後,自己終於能曬著冬日的陽光,回味這一生所有的付出與收穫,冷漠與感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