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仁”这字太熟了,你能说清楚什么是“仁”吗?

弟信


仁字的含义后人多解为爱,查甲骨文,仁字从亻,从二,二字是案上一点,上的写法而来。即上对下的爱称仁,别无他意,上对下的爱不平等,要求贵族对被统治者的仁爱。后人附加太多,主要因为甲骨文的断层,说文解字也没整明白仁字的含义,即仁是上对下的爱,不平等不对等。统治者贵族文化。


石全石美142


仁,原指儒家的仁爱,源自家族血缘的孝悌之亲,即等差之爱。

仁,可以指仁慈之心、仁爱之心,简单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

在孔子的眼里,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但在老子眼里,仁却比道和德要第一个档次。

《道德经》中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老子为什么会有这些观点?

1、如果天地用仁爱来保护羊,那么对于狼来讲,这种仁爱就是罪大恶极。所以,天地不仁,把万物都当成了刍狗,不偏不私。

2、当人们像天地一样都有道德,能做到无为的时候,就不需要仁义了。因为这个仁,是带有主观私念的。我们同情被薅羊毛的果农而在他们店下单时,对于其他人的水果店来讲,这就是偏私,因为我们破坏了公平竞争的规则,流量都去了一家。可能别的水果店,也有生活更艰苦的人。

3、我们为什么要赡养年迈的父母?如果你认为这是血缘关系的本来,本该如此,那么这就是道家思想。如果你认为你是个正人君子,而且必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就是儒家思想。

老子并没有否定仁义,他只是仁义要比道德低一个档次。


弦影说道


“仁”字,对于中国人来讲真是太熟悉了。记得小时候,大人们赞扬好孩子,常常说:“你看这孩子多仁义”。

古先贤把“仁”,造成一个“会意字”,表示人与人相互亲爱。本义是“仁爱”,其义项有二,其一是同情,其二是果核最里头的部分。《周易.乾卦.文言传》说:“君子体仁,足以长人”是说君子有仁爱之心,就足以尊长于人,并且列为君子“仁义礼智”四德之首,后来儒家又加上一个“信”字。“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理念,“天下归仁”是其社会理想。孔子对“仁”最经典的说法,是回答弟子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就是以仁德之心,尊重他人,关爱他人,而不是狭义的“亲亲之情”,是“泛爱众而亲仁”。怎么做呢?就是恭敬待人,宽厚做人,乐于助人,勤恳做事。刚强、坚毅、质朴、话语迟钝(少说多做),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弟子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要懂得约束自己,控制自我,遵守社会规则,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践行“仁”,不能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别人的不仁,“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辨明是非,施以仁德。

“仁爱”作为内在的情感基础,外在表现应为,对国家对民族是“忠诚”;对父母是“孝顺”;对妻子(丈夫)是“忠贞”;对子女是“慈爱”;对朋友是“真诚”。

2500多年前,孔子倡导“仁”,今天并没有因为时间推移,而离我们远去,现今已成为优秀传统道德,融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爱国”就是对国家忠诚不二,报效祖国无条件;“敬业”就是克己奉公,服务社会服务人民;“诚信”就是诚恳待人,信守承诺;“友善”就是推己及人,和睦友好。这可谓对当代对“仁”的解读。





闲云一片之每文


你好!

给你讲两篇论语里的故事你就知道,“忠”“清”“仁”的区别了。


阿张问:子文三次当宰相,脸上没有露出喜悦,像是路边摘了个果子;三次被罢免,脸上没有无愉快,像是风吹掉了树叶。被罢免了,不是磨蹭或跑回家,每次都要好好把工作给下任交接好。哇塞这种人太帅了,你觉得怎么样?

孔先生说,emmm,比较负责任(忠)。

阿张:那他是“仁”者吗?(一脸期待)

孔先生说,emmm,不知道(面无表情),(补刀)这不是(仁)。

阿张卷土重来:齐国崔大臣弑君,陈文子(是人,不是蚊子)觉得跟这种人一个国家里是种耻辱,家里几十匹马直接不要了(马很值钱啊,啧啧),移民到别国去了,觉得“(统治者)跟老崔一样啊”,又移民,后来同样原因又移民了一次。他怎么样?

孔先生说,emmm,清高。

阿张问:仁吗?

孔先生说,不知道。不,他不算。

阿张崩溃了,仁者这么难?

其实仁很简单,阿张上课肯定没听讲。我们翻开笔记,上面写着一句话——

仁者爱人。

无论你是宰相,还是外卖小哥,只要你兢兢业业,把事情坐好,你就是一个负责任的人。你尊重自己,尊重生命,你也值得人尊重。

无论你家财万贯,还是一贫如洗。只要你说出真话,斥责虚假和邪恶,你就是一个勇敢的、清高的人。

而仁是什么呢?

它并不是什么玄密的宝藏,也不是刻苦的修炼,不是惨痛的牺牲,也不是华丽的衣裳。

仁者爱人。

它很普通,母亲对儿子的期盼,朋友的支持,陌生人的善良,跨越所有障碍的力量。

仁,就是心,就是善良的人那颗活泼乱跳、温暖、充满希望的心。

季老板做事情要想三遍(其实很多遍)才做决定。孔先生说,两遍,就够了。

其实这个“两遍”,很不简单!

像我,平时屁大一点事都要纠结半天。。比如吃什么买什么。在比较重要的事情的决定上,却很轻浮草率。

要获得什么,就必须舍弃点什么,人难免为利益而欣喜,为损失而忧虑。而且人不是那么纯粹的人,其实人时常是分裂的,有很多角色,时常争吵、纠结着。

然而孔子,是个很果断、很纯粹的人。他的信念很坚定,思维很纯洁。心里觉得什么是对的,就去做,不对,就不会做。当然也会妥协,但事后不会后悔!

“两次”意味着,仔细思考过了,并坚定地执行自己的决定!

这种人是有力量的。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也?”子曰:“忠矣l”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至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I”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觉得不错别忘了点赞和关注哦,我其他答案也是非常有趣的


青钧


什么是仁?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仁者爱人”,以德报怨,用恩惠来回报别人的恕,这就是仁。

古时,有一士人因事出门,骑小毛驴一头,从一小村经过。


正是麦收前夕,农人们刚刚准备好打麦的场地。过去,打麦场要先用碌碡轧平轧实,只有很平整才能有利于打麦。因此,轧好的麦场是不能让尖硬的东西到轧好的场内去。说来也巧,骑驴的士人不知为何一时走神,小驴失控误入场内。场主人见状大喊大叫,十人闻声下驴,立刻向前道歉。正准备牵驴出场,场主人问到哪里去!士人说我已向您道歉,我有急事赶路。场主把脸一沉,两眼一瞪说:”你准备怎么出我的场院?"

士人温和地说:“我把驴慢慢牵出去。”


“那不行,你牵驴向外走时,不是又一次踏坏了我的场吗?”场主怒不可遏地说。

那我该怎么办?士人无可奈何。

“怎么办,你把驴抱出去!”

士人听后强压怒火,用尽了全身力气,将小毛驴抱出了场。

五年后的一个冬天,场主因事外出,突然遇上暴风雪,天黑了,又冷又饿。他踉踉跄跄地摸到了一户人家的门前,倒了下来。主人听到响声,开门一看,发现了他,立刻将他抬到屋里,为他换衣取暖,又给他做了可口的饭菜。他再三道谢,感恩不尽。离别时他执意要问清恩人姓名,主人说:“我们己是第二次相会了,你还记得抱驴的那个人吗?”他听后顿时羞愧万分,无地自容,叩头而别。


回家后场主自责自罪,大病一场。


半个南山人


“仁”,组词的话,会想到有“仁爱”,“同仁”,“仁义”,还会想到“宋仁宗”,百度上“仁”解释: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仁”就是指以人为本,富有爱心。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我们在夸一个人“这个人真仁义。”其实这时是你从内心里真心认了这个人,胜过其他的任何赞美。


晴园2002


“仁”倡导一种道德个人主义。孔子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雍也》)。这里孔子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确立为基本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原则介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间,强调一种在移情式理解基础之上的人际互爱。


福昇堂


是的,中国人对“仁”这字太熟了,以至于有人统计,《论语》就有109处提到“仁” ,因此有人说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仁”。

不仅孔子讲仁,孟子、朱子、王阳明这儒家四个圣人都讲仁。

当我们读了大量的儒家经典之后,要从经典中走出来,有自己对“仁”的理解。

接下来我说一下我对“仁”的理解。

首先,“仁”非常重要。

孟子说:仁者无敌

这里孟子是说给君主听的。

我想说的是,“仁”不仅对君主重要,对我们普通人也依然重要。

其次,什么叫“仁”?

既然“仁”那么重要,我们当然要了解“仁”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仁者爱人

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两位圣人的意思都一样,爱人就是“仁”。

我想补充的是,不只要爱别人,还要爱自己,也就是爱别人与自爱。

第三,我们懂得仁(爱人)吗?

孟子又进一步说: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仁义礼智四端之说。

意思是说,不仅是“仁”,包括仁义礼智,都是人天生具足的。所以说,不用怀疑,人人都懂得“仁”(爱人)。

第四,“仁”到底在哪里?

“仁”既然是天生具足的,那“仁”到底在哪里呢

“仁”在人的心里。

“仁”显然不在外面,就像所有的果仁都在果实的中间一样。所以我们应该向内求“仁”,而不是向外求。

阳明先生说:

个个人心有仲尼,

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

只是良知更莫疑。

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圣人,只是被外界的习气所遮蔽。但是你不用怀疑,他就在你的心里,那就是你的良知

第五,如何唤醒仁(良知)呢?

朱子说:存天理,去人欲

怎么样才能“存天理,去人欲”呢?

朱子说:格物致知

意思是说,到万事万物上去“格”。

你是不是怕啦?感觉到难度好大!

没关系,我们再来看阳明先生怎么说: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意思是:人的心本来是无善无恶的,之所以有善有恶,是心体被遮蔽。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所以我们依然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不需要到万事万物上去“格”,只要我们不断的反求诸己,去格自己的心,就可以为善去恶、抑恶扬善。

这就是让我们的良知光明的4个步骤,阳明先生称之为“致良知”。


行动家


仁,仁者赢天下!

我文化不高,只能以个人思维字面理解诠释:仁,人只要敞开心胸,有容乃大;仁,人只要无二心,平等互尊,自然海阔天空;仁,只坐第二,不称霸不欺善。



浅见薄识572579


仁就是爱护所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