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人们为何把蝗虫,当作“蝗神”

自古以来,蝗灾、水灾、旱灾并称为中国农业的三大灾害,灾害之后会引发一系列的饥荒、疫情、战乱等社会危机,从而在历史上,给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阻碍。同时这些自然灾害史,也是中华民族对自然科学,认知升级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人们为何把蝗虫,当作“蝗神”


2020年非洲蝗灾

2020年,在非洲爆发的蝗虫灾害,从非洲蔓延到亚洲,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目前有4000亿只蝗虫袭击了印度的拉贾斯坦邦,印度方面估计,会导致印度粮食减产30%以上,如果蝗虫延续到6月份,蝗群将有望扩大到现在的500倍。

而且中国届时将迎来蝗虫最佳进食温度30摄氏度,一般情况下,当温度低于14摄氏度,或者高于40摄氏度的时候,都不利于蝗虫生存,30摄氏度是爆发期。

在中国古代,人们为何把蝗虫,当作“蝗神”


不过蝗虫的传播与繁衍还与蝗虫的种类有关系,非洲、印度的这次蝗灾,品种主要是非洲蝗虫,与历史上分布在我国的蝗虫不是同一种类型。我们国家流行的蝗虫是东亚飞蝗,亚洲飞蝗以及西藏飞蝗,这次爆发的非洲飞蝗,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目前没有发现非洲飞蝗进入中国的历史记录,但是也不排除进入中国的可能性。

在中国古代,人们为何把蝗虫,当作“蝗神”


中国历史上的蝗灾

据《中国救荒史》记载,在2600多年时间里,中国爆发东亚飞蝗的年份高达930次,其次是亚洲飞蝗90次,西藏飞蝗28次,平均每百年35次。

由于史料的缺乏,整个《春秋》史当中关于蝗灾的记载没有超过10次,魏晋南北朝时期为15次,到了宋朝之后关于蝗灾的记载比较多,平均每百年55次,明清时期达到每百年90次,民国时期最高,达到每百年100次,也就是平均每年都会有一次蝗灾,因此中国被称为蝗虫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在中国古代,人们为何把蝗虫,当作“蝗神”


在我们国家爆发频次最高的是东亚飞蝗,这类飞蝗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不会到达西部山区和高原地区,个别飞蝗也能够越过海拔100米高的山区,但是不能在高海拔地区繁殖。

亚洲飞蝗分布在海拔200-500米的蒙古高原,未达到平原地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还有河北北部。西藏飞蝗主要分布在海拔3600米以上的高原,这也是世界上海拔生存最高的蝗虫。

在中国古代,人们为何把蝗虫,当作“蝗神”

亚洲飞蝗


影响蝗灾的主要是气温与降水,除了适宜的温度,降水对蝗虫的影响也非常大,降水量过大,对幼虫,尤其是正在蜕皮的蝗蝻具有显著的杀伤力。另外如果降雨量过大,也会形成大的湖泊以及积水洼,能够淹没虫卵,所以这也是中国每到干旱灾年,爆发蝗灾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同时如果温度过低,也会冻死虫卵,所以古时候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

在中国古代,人们为何把蝗虫,当作“蝗神”

蝗虫虫卵孵化


同时蝗灾的爆发和气候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比如在我国经常发生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自然气候现象,就和蝗虫灾害有正相关性。比如发生在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以及民国1920年,厄尔尼诺现象就导致了蝗灾的发生。同时还与地球小冰期与间暖期有着正相关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人们为何把蝗虫,当作“蝗神”

厄尔尼诺与蝗灾关联表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因此蝗灾对历史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首先是蝗灾会导致饥荒,由于大面积饥荒,会导致大量的尸体无法掩埋,从而导致瘟疫的爆发。比如1920年华北五省大旱,随后就爆发了蝗灾。

在中国古代,人们为何把蝗虫,当作“蝗神”


蝗灾严重的时候,水井以及沟渠等水源地,腐烂的尸体甚至将水道给堵塞。这些水源也容易遭到污染,从而容易会引发瘟疫。由于民众对抗自然灾害能力薄弱,基本的消毒手段都没有,一旦遇到蝗灾,死亡人数就快速上升。

如果再遇到热天,藏匿在这些尸体中的病菌又会快速传播,更会加重疫情的传播。公众由于对疫情认知不足,常常认为疫情是天灾,因此认为天谴是不能对抗的,往往会对“蝗神”放任不管。更有甚者,民众因为恐慌,纷纷举家外逃,盲目迁徙,加速了社会环境的恶化。

在中国古代,人们为何把蝗虫,当作“蝗神”


为何中原地区容易爆发蝗灾

在中国历史上,大部分蝗灾都爆发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比如在东汉时期的蝗灾。这可能与东汉时期全球间暖期有密切关系,竺可桢先生认为,东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暖期转寒的一个转折点,这一时期也是最暖期。

在张衡《南都赋》中记载“穰橙邓橘”,河南南部地区桔和柑的生长都十分普遍。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提到:“凶饥之因有三,日水,日旱,日蝗。地有高卑,雨泽有偏被,水旱为灾,尚多幸免之处,惟旱极而蝗”。可见此时的蝗灾与旱情也是相关的。

在中国古代,人们为何把蝗虫,当作“蝗神”


黄河中下游属于河流冲积平原,土壤主要为冲积壤土和细砂土,水灾后水不易积存,但又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从而利于蝗虫的生长。而且蝗虫还有迁徙飞行的习惯,因此只要在黄河中下游某一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地区,爆发了蝗灾,蝗虫就会大面积迁飞,让整个灾区扩大。

黄淮平原,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发达的地区,种植的作物以小麦为主,河滩又适合芦苇等植物生长,这些都是蝗虫喜爱的植物,这些也为蝗虫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除此之外,黄淮平原冬、春降水少,夏、秋两季降水量大但是蒸发快的特点,也导致了蝗虫可以完成生长与繁殖,使得蝗虫在夏、秋两季爆发。

在中国古代,人们为何把蝗虫,当作“蝗神”


人们对于蝗灾的认知

虽然在《诗经》中已经有用火烧的方法杀灭蝗虫的记载,可是在应对灾情的时候,中国上千年的历史,依然没有摆脱“灾异说”。

在唐玄宗元年,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蝗灾,在宰相姚崇建议下,让百姓捕杀蝗虫,当时在朝堂之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姚崇随后与各位大员辩论,最后依靠他过人的胆识与智慧,成功说服了群臣,坚持灭蝗的决策。

在中国古代,人们为何把蝗虫,当作“蝗神”


在《五代史》当中也有朝廷组织捕杀蝗虫的记载,但是中原百姓受“灾异说”的影响,应对并不积极。倒是偏远地区的辽国,受到“灾异说”影响较小。据《辽史·萧文传》记载:"属县又膛,议捕除之。文曰:煌,天灾,捕之何益!但反躬自责,蛙尽飞去;遗者亦不食苗,散在草莽,为乌鹊所食。”可见有蝗必杀,比较简单利落。

可是到了宋朝,人们对于灭蝗就比较犹豫,有些主张灭除蝗灾,而有些试图利用神灵来驱逐蝗虫。比如在《宋史》中记载:"京师、淮甸大煌。八月庚午,令长吏修酣祭"。绍兴三十年,许多地方出现严重蝗灾,朝廷"颁祭醋礼式"。所谓"醋",是指灾害之神,希望祭祀他们摆脱蝗灾。

在中国古代,人们为何把蝗虫,当作“蝗神”


在宋代蝗灾应对的实践中,这些措施不是排他的。和唐代与姚崇争论的那些大臣不同,宋代主张祭祀神灵者也好,主张传统的"灾异说"的也好,他们都并不排斥捕杀。这些应对措施,往往是并行的,双管齐下,甚至是多管齐下的。

"灾异说"盛行一千多年,影响极大。虽然该学说自身有种种荒谬,会引发人们对它的怀疑,可是人们对灾异的认识要达到对"灾异说"有突破性的超越程度,有赖于人类对自然及其灾害的科学认识,社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提高,以及应对灾异成功实践的积累。相对于天象、气象和地震等,蝗灾是最容易认识的,也是最容易抵御的。

在中国古代,人们为何把蝗虫,当作“蝗神”


可是,在唐代,除了姚崇主持的那一次外,大规模捕杀蝗虫的实践,几乎没有记载。关于捕杀蝗虫的零星记载,几乎都是对捕杀持反对的态度。例如白居易诗歌中写到捕杀蝗虫就是如此。即使是姚崇主持的那次捕杀,由于当时蝗灾已经形成,蝗蝻都成了成虫,扑灭的最佳时机已经失去,所以,在某些地区的捕杀效果不佳,粮食还是严重歉收。

在中国古代,人们为何把蝗虫,当作“蝗神”


所以即使到民国时期,人们依然突破不了"灾异说"。比如江南一带民众对虫王刘猛将军的崇拜最为突出。“各县愚农迷信极深,当飞蝗飞落时,多焚香祝拜冀其飞去”。此外,由于民国时期救灾经费紧张,而治理蝗灾耗时耗力,见效缓慢,加上从上至下政府对蝗患危害性认识不足,因此在治理过程中不免消极倦怠,这种落后的观念也是加重蝗灾的蔓延。

虽然人们对于蝗灾的认知不断升级,但是有些现象依然无法解答,比如科学家们直到今天,仍然无法解释:为何触碰蝗虫的后腿,就能够改变蝗虫的习性,让这些蝗虫从虫群状态到“单身”,不再成群迁徙,到底是哪种信号刺激,现在依然无法解答。

在中国古代,人们为何把蝗虫,当作“蝗神”


结束语

当然我们现在灭蝗虫的手段非常多,机械法,化学法,甚至还有生物科学的方法。通过这些年对封建迷信的破除,人们治理蝗虫也不再是消极的态度,而是用科学方法应对蝗灾,这也是我们科学认知不断提升的成果。

这一次中国的疫情,人们的认知也是在不断地提升,也是一次对科学知识的普及。现在我们周围很多人了解到什么是“双盲”,什么是“安慰剂”,这些科学知识的普及,让大众不再盲从,不再听信谣言,为科学知识的传播提供便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