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底線思維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

樹立底線思維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

評論君說

要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中可能遇到的風險和挑戰做最壞的打算,為積極控制風險做最充分準備,完善公共事件重大風險研判、評估、決策、防控協同機制。

树立底线思维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作者 |董幼鴻

習近平總書記2月14日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指出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既要立足當前,科學精準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更要放眼長遠,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針對這次疫情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表明,當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進入到了新的階段,一方面要立足於疫情防控,另一方面要著眼於未來的總結和改進,從危機中學習和提升,完善各項制度和機制,消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帶來的風險,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也有利於當前和下一階段的疫情防控。綜觀新冠肺炎疫情發展的軌跡,可追溯到去年12月上旬,第一例來源於華南海鮮市場不明肺炎病例開始,到今年1月8日分離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此後一段時間判斷“無人傳人證據”並“可防可控”,直到1月20日,鍾南山院士宣佈此次不明肺炎存在人傳人的風險及確定存在醫務人員被感染的事實等,1月23日,武漢宣佈封城,採取一系列措施力爭防止疫情擴散。但據報道,在武漢封城之前由於春節、寒假等因素已有不少人離開武漢,迅速將新冠病毒傳播到了全國,引起了中央和全國各級政府的高度關注和應急響應,形成了群防群控和聯防聯控的應對疫情被動局面。

回顧整個疫情發展的歷程或許可以分析,我們在思維方式和危機意識上出了問題,對疫情可能帶來的威脅和危害後果根本“沒想到”,對疫情潛在的風險和產生的危機缺乏必要的“想象力”,最終由於前期工作麻痺大意、信息披露不及時和風險預警機制失靈等因素,使疫情的發展完全超出了大家的預料和想象。

這些歸根結底還是地方上一些官員缺乏底線思維,憑著固有經驗或習慣性思維處理新問題,失去了初期控制疫情風險的主動權,從而導致全國各級政府全方位的嚴峻考驗。

近年來,面對頻繁發生的事故災難事件(如交通事故、煤礦事故等)和自然災害事件(如地震、颱風、暴雨等),由於全國上下各級政府和社會給予高度關注、積極應對和及時反思等,無論在風險防控還是應急響應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經驗,也取得了顯著成效。而自2003年“SARS”事件以來,全國各級政府在公共衛生事件防控體系方面作了很大努力和改進,尤其是傳染病信息直報系統建設及其他軟件硬件方面的完善和提升,又因成功應對了禽流感等疫情,大家對傳染病防治體系充滿了信心,甚至有專家在多個場合表態,再也不可能發生類似“SARS”事件了。

然而,這些經驗和成果也可能迷惑了我們的識別力和判斷力,影響了大家的底線思維方式,限制了對巨災型公共衛生事件的“想象力”。這次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擊垮了大家自認為成熟的疫情防控體系,讓我們正在為疫情防控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價。

德國著名社會學家貝克認為,在後工業化時代人類正在步入一個“風險社會”,這些風險更多地來自人類自身,是所謂“人造風險”或“文明的風險”。這些風險不是以個人或國家意志為轉移的,是伴隨著科技發展和人類進步而產生的,是客觀存在的。

面對日益複雜、高度不確定性的風險社會,2019年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面對可能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必須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提高防控能力,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

底線思維是以底線為導向的一種思維方法和心態,強調“立足最低點,爭取最大期望值”,把功夫下在平時,把精力傾注在基層,隨時做好“出點事、出大事”的思想準備、工作準備,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備,紮紮實實做好維護安全穩定工作。

為此,我們今後應藉助新冠肺炎疫情危機的總結和改進機會,強化風險意識和責任意識,徹底地轉變思維方式,面對各類風險防控工作應堅持“底線思維”,克服經驗主義和習慣性思維的缺陷,提升各級幹部和群眾的危機“想象力”。要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中可能遇到的風險和挑戰做最壞的打算,為積極控制風險做最充分準備,完善公共事件重大風險研判、評估、決策、防控協同機制,從源頭上化解各類存在的安全風險和隱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