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的前世今生

國寶銅奔馬

年代:東漢

類別:青銅器

規格:高34.5釐米,長45釐米,寬13.1釐米

出土地:1969年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出土

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的前世今生

中國人自古愛馬,它是中國人最愛的一匹馬。

銅奔馬是古絲綢之路開拓進取精神的象徵,是東、西方文化交往的使者,也是中國旅遊標誌。

銅奔馬的創造者運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手法,精準地把握力學平衡原理,將馬的全部重量集中在一隻飛鳥身上,攝取了奔馬三足騰空、一足超掠飛鳥使其回首驚顧的剎那瞬間,塑造了風馳電掣的千里馬形象。

銅奔馬軀體壯實,頸部如鶴頸卓立,給人以穩定之感;馬張嘴嘶鳴,尾巴上揚,四腿作飛奔狀,給人以動感,又特別表現出河西特種良馬經過訓練後的“對側步”特徵。在製作工藝上,模鑄與焊接相結合,技術精湛,看不出沙眼和焊接的痕跡,展現出我國漢代時期先進的科技水平。

東漢銅奔馬在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為甘肅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的前世今生

然而這個國寶是怎麼被發現的呢?

1969年,正是備戰備荒的年代。9月初,武威縣新鮮人民公社新鮮大隊第十三生產隊的村民正在挖防空洞。9月10日,揮舞著钁頭的村民,挖到了堅硬的石頭,村民將浮土層刨開後,發現是一塊磚頭。隨即發現了磚頭砌的牆體。於是村民們將磚拆開,發現是一個墓室。

大隊的幹部知道了這個消息後。他們帶著馬燈、武器由地道進入墓室,進行查看。這時發現,這是一個古代的墓葬。一些墓室中,放著銅馬銅車,這些銅車馬並不是很高。很快,墓葬中的各種殉葬品被送到了大隊部。當時,發現墓內有銅車馬和其它文物就讓生產隊會計負責,用麻袋將這批文物搬運到生產隊的庫房保管,隊幹部們還列出了一個入庫文物清單。

儘管如此,村民還是採取了封鎖消息的做法。儘管強調保密,但消息還是傳到了公社裡。新鮮公社書記對此非常重視,他以視察防空洞為由,來到生產隊。提出了一個明確說法,出土的古文物,不能變賣,更不能毀壞,要給上級政府反映。至此,這個消息才被上報。

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的前世今生

雷臺漢墓出土銅車馬武士儀仗俑和一件罕見的銅奔馬,在甘肅省以往的考古發掘中,實屬少見,說明這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墓葬。後來,武威的文物工作者黨壽山先生親自用架子車,將文物搬運到武威文廟大殿保管起來。到11月和12月間,雷臺漢墓中出土的文物先後兩次被調到了省上。不過此時人們並沒有真正認識到銅奔馬的價值。後來,銅奔馬在北京的展覽上才一鳴驚人。

東漢銅奔馬在創作上運用了高度寫實的手法。中國在先秦時代,雕塑尤其是純粹的塑作品不是藝術的大宗。青銅器雕塑主要以擬形器或局部裝飾存在。在造型方法上,與青銅器紋飾樣也是裝飾性強,寫實性差。在這一點上與古希臘、羅馬雕塑造型方法是截然不同的。但到了秦漢時代,塑不僅多起來,而且在藝術手法上走向了寫實的高峰,不僅體量巨大,而且深入細微,如秦陵出土的兵馬俑以及銅車馬就是這樣的。漢代塑雖然不如秦代的高大與細緻,但仍然保持了相當的寫實性,相比秦代雕塑的靜穆,更多了些運動感。東漢銅奔馬也是如此,比例勻稱,造型精準,雖然沒有過多細節的刻畫,卻概括性地傳達出其基本形體與動勢。

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的前世今生

關於此馬的名稱,歷來眾多專家從不同角度為之命名,最後將其定名為東漢銅奔馬,這也是被認可的名稱,除此以外還有馬踏龍雀、飛燕騮、紫燕騮、天馬、馬神天駟、馬踏飛燕等說法。對於一件藝術品的命名有這麼多的說法,這在藝術史中絕無僅有,可見其在藝術史上的巨大影響力。這些不同說法的分歧點在於馬足所踏之鳥的種類。此外還有一種折中的說法——銅奔馬,這種定名很平實,不會有任何失誤,但也避開了對於鳥形底座本身屬性的認定。

東漢銅奔馬是東漢青銅藝術的精品之作。東漢銅奔馬的造型方式,實際上沿用了通行於當時的奔馬的形象,並且創造性地加上了飛鳥,既起到了實際中的固定作用,又增加了馬飛奔的氣勢。整體上看,東漢銅奔馬是漢代人勇武豪邁的氣概、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的表現,反映了漢王朝的強大與富足。

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的前世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