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寒门出贵子”变得越来越难,985、211中的农村学生占比越来越低,是这样吗?

捡来的八哥


城镇化发展神速,农村人口的比例就在大幅下降,尤其家里有小孩要上学读书的,更是优先考虑住到城里。此外,即使仍居住在农村的学生,如果天资聪颖,成绩优秀,城里的重点中学早就上门挑走了。这与贫富并无太大的关系。如今还真不太有学生本人天赋异禀,只是因家居农村,父母贫穷而致失学的。


wanggang46253533943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在网上看到过的一句话:“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有的人本来就出生在罗马,怎么可以比呢?”所以,“寒门出贵子”变得越来越难,985、211中的农村学生占比越来越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让我再举例来“伤口上撒盐”。


1.前两天才看到一篇头条文章《我不愿意辅导贫穷家庭的孩子》。文章是一个在教育机构上课的老师写的。他接到机构安排的任务:给一个高中学生一对一补课。这个学生的家长是拼尽了家里所有的经济,来交了第一期学费。这个孩子在机构里补习时,提升很大。思维刚刚上路的他,如果能继续提升就好了。可是,这个家庭无论如何也拿不出第二期补习费了。这个孩子的提升补习,因经济的原因而夭折,他的发展又能怎样呢?

2.前段时间,看到过另外一个类似的故事。讲的是,同是高中毕业、成绩不好、升不上大学、爱好美食的两个学生。家庭条件差的这个孩子,毕业了就与父辈一样,走上了打工之路。家庭条件好的这个孩子呢,她的父母就让她到国外去学习美食。学成归来后的她,就在她们那个城市开了一家美食店,把她的爱好发挥得淋漓尽致。自然,生意是越来越好,很快就开了很多家分店。于是,这个孩子年纪轻轻,就很快富裕了起来。

可见,贫穷何止是限制了想象!

我们通常理解的贫穷,是经济上的贫穷。但是,据我观察,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在经济贫穷的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贫穷,才是真正的贫穷,才是真正的可怕。

比如昨晚下晚自习后,我遇到的一件事情,就让我感触很深。

昨天,我们这里白天是阴天,到晚饭后才下起了雨,所以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没有带雨伞。和我一起乘坐晚上10点那班公交车的,有很多是才下晚自习的学生。下车后我出于人的本性,就邀请我就近的一个男生与我供用这把雨伞。这个男生却迅速地推过一个背着书包的小女孩儿给我,并说:“老师,你给她遮吧,我不用遮。”不用问,这是他的妹妹。

我很奇怪,就问小妹妹:“你在读小学吧,怎么这个时候了才回家呢?”她高兴地回答说:“放学了我就一直在妈妈那里的。”我心里一下子酸楚起来:为了生活、为了孩子,家长多不容易、孩子也多不容易哦!

我就随口又问:“你妈妈在加夜班吗?”小姑娘又快乐地回答道:“没有,在打麻将。”

我一下子怔住了,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就没有再说什么了。整过过程,那个读初二的哥哥,端着一碗我们这里路边小吃——炸洋芋边走边吃,一言没发。只是在我送他们到他们家的楼下时,他和妹妹都礼貌地给我道了谢。

能在城里买房的人家,你能说她家经济贫困吗?有钱用打麻将来打发时间的人,你能说她家经济贫困吗?但总觉得她家很贫困。是什么贫困呢?我不知道。只有那不知疲倦的秋雨,在这静静的秋夜里,越下越密、越下越凉,让我啰嗦起来;只是职业习惯,我的脚步沉重起来,我的心沉重起来;只是眼前总是那妹妹雀跃的身影,耳边总回荡着妹妹那天真欢快的声音……

我无故地担心,这个小妹妹能这样欢快着走多远?我们这里的小学,下午3点钟就放学了,小妹妹却要等哥哥下晚自习后,去妈妈打麻将的地方接她才能回家。下午3点到晚上9点半之间,有6个半小时的时间,这小女孩都是在麻将氛围中度过!纯真的小女孩在那里会做些什么呢?能学到什么?我手里无故地捏着一把汗。

孩子成长的第一站一定是在家庭,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定是父母。家庭为孩子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父母给了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孩子就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去成长、去发展。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就等于给孩子提供了一块成长的肥沃土壤,让孩子站在了较高的起点上。而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就等于给孩子的成长提供的只是一块贫瘠的土地,有的起点甚至低于地平线。

但是,昨晚我偶遇这件事情后,我感觉到比经济更贫穷的观念和家庭氛围更让人可怕!与是城市人还是农村人没有多大关系的。

这令我想起了我们学校,班主任因为学生有问题,需要通知家长来配合的时候那些现象。那些家庭条件好的家长,一般都会立刻请假赶到学校,对孩子的缺点错误也能面对,更会与老师探讨怎样教育孩子;而家庭条件差的家长,接到老师通知到校的电话时,一些人反而很生气,或者借故不来;而来到校的家长,有的会觉得老师让他丢了面子,有的是不问青红皂白先把孩子打一顿;而更奇葩的是,一位家长在电话里说:老师,你别打电话了,我知道我孩子调皮,你打电话我也不来。

这些现象,难道仅仅是经济贫穷的原因吗?不,还有经济贫困背后的教育理念雪上加霜。

我也想起了我们学校一年一度的艺术节。那些在艺术节上尽展风采的,基本上都是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他们大多数都会上一个补习班、上一个兴趣班。学校的艺术节,基本上成了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的一个展示聚会。

听到过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家长的谈论,他们几乎都认为,送孩子去补习班,是为了孩子能保持竞争力;送孩子去兴趣班,是为了孩子成人后生活不单调。

我一直以为,这些都是经济实力强的家庭在孩子身上的表现。但是现在,我在思考:难道这些仅仅只是经济富裕的原因吗?不,更多的是经济实力背后的育人观念锦上添花。

这样看来,造成“寒门难出贵子”的原因,是越富裕越努力、越贫穷越不思进取就不完全正确了,这只是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现在的社会已经产生了新型的“寒门”——父母思想观念落后、家庭氛围差、父母榜样弱的“贫困家庭”。

难道我们就束手无策,甘当寒门吗?不,不是的!

  • 现在国家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会花多少经济呢?
  • 现在最公平的是中考、高考、公务员考试,这些考试,没有经济门槛啊!
  • 我们身边有许多现代的经济寒门贵子,他们在社会上树有榜样啊!
  • 家长一般都有学习能力,只要爱学习,学习机会满天飞哦!

请家长们深思、深思、再深思!


语文思维


近几年,有人通过统计北大、清华等高等学府的录取人数比例发现:城镇学生的入学人数远超农村学生的入学人数,从而认为“寒门难出贵子”。

我从教以来,一直在偏远山区任教,至今也有二十六年了,细究起来,农村学生升入重点大学的人数的确不多。原因何在?细思有以下三点:

一、农村优秀教师资源相对缺乏。近几年,国家虽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改革,农村学校因为“创强”和“创现”这两项改革运动而使教学硬件得到质的飞跃,另外,国家还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为他们派发山区补助,认真解决农村教师在生活上存在的一些困难,但因为城乡环境差异明显,大部分优秀教师仍然不愿意留在山区任教。他们大多通过考试选拔进入城区,留在农村的,也时时对城区心向往之,安教乐教的,除了年纪渐大的,真没有多少。

二、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我认为其所占比例更大。在社会关系中,家庭关系是最为紧密的,人的一生,受父母影响,进而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影响,即使进入社会,原生家庭打上的心理烙印也会相伴终生,无法摆脱。农村学生几乎八成是留守学生,他们远在他乡的父母即使偶有问候,无非也是饥饱冷暖,甚至因为心存愧疚,对孩子一些无理要求也会不问原因,不讲原则,一味迁就答应,真正关心学习,注重教育的家长是极为少数的。这也令我长期感到惆怅,觉得自己的教育理念得不到家长的认同,慢慢地,一腔教育热情便在农村闭塞的环境下被冷却了。

三、农村学校的教育设施设备不足,课程单一,也是导致农村学生受不到良好教育的原因。农村留守孩子极多,很多农村学校都是全寄宿制,大部分教师从早上六点开始跟班,一直到晚上十点,学生晚睡之后,才能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来静处,这样就导致教师心理疲惫,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另外,农村学校教程简单,上课,考试,周而复始,什么阅读,什么社团,什么兴趣培养,都只是一个空壳,学生便在这千篇一律的学习过程中消耗了热情。疲惫的老师,厌烦的学生,形成了死气沉沉的校园文化,又哪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呢?

“寒门难出贵子”,这个“寒门”不能单指农村贫困家庭,它指的应该是农村“贫困”的教育环境,而这个“贫困”要脱贫致富,仍然任重而道远。我希望将来,城乡教育差距越来越小,更多寒门子弟能接受更高等的教育,为中国梦添上一片美丽的云彩。这也是我,深爱教育的一个乡村教师的小小心愿。


一笑


你好,我是武灵遥,我来回答。

回答这个问题,我先简单说一下我的个人情况,书香门第,上面连着两代人都是大学生,爷爷奶奶科研出生,姥姥姥爷教师,自己是大学开始留学英国,硕士毕业。

现在,我暂居北方某县城,主要是积累写作素材,以及想要看看真实的中国,平日里也与县城不少人有交道,基本上了解当地的一个情况。

这里,我先来说一下,寒门为何难出贵子,

1. 成长环境

我刚出生的时候,90年代,几乎没有什么早教意识。

但是,我姥姥姥爷因为自己是教师,会开始教我简单的数字,教我念古诗,食物上也很重视,在意营养,每天会煮一条鲫鱼给我吃。

到了小学一年级,也是养成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关键年纪,家里的老人每晚都会在吃完饭后,带着我复习功课,顺带给我讲讲不会的题。

另外,家里也有一个大大的书房,99年左右家里的藏书便接近千余本,有事儿没事儿都在看书,阅读速度也是那个时候练出来的。

但是,纵观现在的农村/县城小孩,几乎一放学回家,做完了作业后,便会抱着个手机刷快手,或是看电影。

学习也大多不是很认真,不会的因为没有办法问自己的父母(文化程度大多不高),只能抄答案,死记硬背,更不要提未来的规划了。

至于考大学,在那些高考大省,几乎都是随缘,考得上就读,考不上就跟着家里的长辈去周围城市里务工。

2. 教育环境:老师

读到这里,你也许会问了,家里人懂得不多,那学校里的老师呢?

这里,我只想告诉你,教师行业现在越来越商业化了,尤其是在城市里的私立学校开始冲升学率以后,都在教师招聘上不惜下血本,动辄给出30万+工资抢老师。

结果,能够留在县城的,不是些刚从师范学校毕业,自己人生都没有想清楚的小年轻,便是些个考编制的寒门,自己学习能力就很差,更别提教人了。

比如,我去年认识的一个,便是编制考了3遍才考过,全靠死记硬背的人。

这样的人教出来的学生,竞争力完全就跟不上呀。

另外,这些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很死板的。

有一次,我本想去楼下的辅导中心当兼职老师,帮学生改改作业,答疑一下,结果却发现老师的教育水平非常有限。

比如,一个四组的,有小数和分数的乘法相加求和,要在规定的时间里做完,首先便要考虑是不是可以提取公因子,简化运算。

但是,这个老师却教学生手算,可见这教学方法和质量。

3. 学习氛围:家长同学

最后,学习氛围也很重要,我读的是省里最好的中学,也是国家重点中学,同学大多勤奋好学,上课和自习都很认真,都希望考个985. 211,基本上不会出现早恋、抽烟喝酒、旷课等情况。

但是,县城中学里,这类情况其实很多,甚至不少人还告诉我说,这里的孩子会找人打群架,恃强凌弱,和《少年的你》里面演的相差无几。

在青春期,高度渴望与周围人保持一致,在意周围人评价的年纪,又那么多的诱惑,学生真的很难静下心来好好学习。

再加上不少农村父母和孩子讲的,读书无用论,有那个钱和时间读书,不如找个工作,早点娶媳妇,不少人便会在初中毕业后,跑去学一门手艺,早早便结婚了。

因此,综合考虑到家庭环境、老师、同学的原因,有极强自理能力的,能够走出来的人,真的是寥寥无几。

古代同样如此,只是那时候的文献材料留下来的十分有限,我们知道的也就是那些个很厉害的人,因此造成了古人读书厉害,寒门出贵子的错觉。

这就好比,几百上千年后,我们的后人来看我们,也会发现,真正被历史铭记的,也就马云、马化腾、刘强东、任正非、王石等大佬。

至于我们普通人,不过是有幸来人间走一遭的普通人罢了。


书语人间


我就来自一个人口不足200人的小村庄我爸妈上过高中,所以从小对我的学业要求比较严格,小时候,我很羡慕同学们放学打猪草,跳皮筋,甚至做饭,农村的孩子早当家,基本到了小学,下午回来都要做晚饭,但是我不用,他们还在使用烟台烧柴火的时候,我妈就买了煤气灶,别人家孩子回家打猪草做饭带弟弟妹妹,我就回家做作业,我妈下地回家已经天黑了,煤气灶煮挂面,炒一个菜,我顶多做完作业洗个碗,别人家养鸡养猪,过年都卖掉,鸡蛋都舍不得吃,我们家过年就杀掉,吃不完的鸡蛋和肉,他们冬天在一起聊天搓麻将,我妈和我爸种了大棚菜,冬天还要每天早起给大棚菜浇菜,给大棚卷保温草帘子,晚上他们在我家看电视,那时候我们那一片只有我家有一台彩色14寸的黄河牌电视,我爸妈就把大棚菜一捆一捆扎起来,赶集去卖,所以,平时我不缺钱花,家里也不缺钱。他们的孩子到了下雨可以不去上学,我从来都是风里来雨里去,从来没有因为天气原因缺过课,就算生病发烧,到了中午,烧退了,下午也必须去上学,周末,也是学习,每天晚上背词典,三九天就算寒假,每天也必须背一篇作文,他们的孩子交个材料费,家长一推再推,只要学校交资料费,我爸妈从来没有犹豫过,我永远第一个交的,他们赶集,给孩子买吃的,我爸妈给我买的都是作文书……每年只有过年和初一是不用看书学习的……我是村里唯一的本科,唯一大学毕业有了公职的,父母早早搬到镇上,成了化肥的区代理……上学时候,他们把孩子送到离家近的镇上中学,我爸妈把我送到了离家比较远,比较艰苦,但是学习氛围好的学校,初二,因为有男生写情书,吓的我回家哭了一场,我爸又鼓励我考另外一个学校,去了一中巴的学生,就考上我一个,我爸妈舍不得,但是,还是把我送去了,离家坐车五六个小时的一个县上。自己不争气,考了一个重点高中但是要花6400的赞助费,我爸妈当时正在做一项精油的炼制,手里没钱,还是借钱让我去了,这个时候,我们村就我一个高中生了……上了高中,才知道我的同学们,这些城市孩子真的过的和我们不一样的生活,他们会上网,我不会,她们会去做头发拉直板,我不会,他们已经化淡妆,我也不会,只会学习了……爸妈知道城市花费大,我的生活水准也提到了每天可以买两瓶饮料的高度了……大学一个月有一千二到1600的生活费了……大学没毕业,考上公务员,上班以后他们鼓励我读了在职研究生……作为一个农村孩子,即便现在,还是和城市孩子有差距,有一句话说,我奋斗25年才有资格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事实上,我奋斗25年也不见得有机会和别人一起喝咖啡,但是我正在让女儿过上这样的生活,还记得刚上高中,第一次见和弦零手机,第一次见护发素,第一次见网吧……而我爸在农村混的已经不错了,他腰里别一个大手机,我洗头发觉得洗衣粉换成洗头膏已经很高级了……我一直在更新进步的东西,他们一开始就拥有了……当我以为我已经第一了,抬头才发现,他们已经在终点等着我……知道这种感觉吗。农村孩子在犹豫要不要为省点钱上不上学,城市孩子在考虑的报哪一个老师的补课班,农村孩子在考虑的下午去哪里打猪草,城市孩子在考虑周末去动物园还是少年宫……不想写了……一两万字也写不完,条件再艰苦,也要读书,你读不读书决定自己的高度,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教育方式,决定了孩子还没起飞是用翅膀起飞,还是用翅膀上的羽毛做个枕头。一代改变不了就两代,两代改变不了就三代,读书带来的好处从来不是立竿见影,也不能急功近利,一般的农村父母举全家之力供一个孩子读大学,就指望孩子一毕业就拿高薪来回报一家人的付出,因为经济的匮乏,觉得能拿出学费,就已经给了孩子他们最好的,所以期望更高,压力更大,一毕业,盲目择业,只为尽快独立,回报父母……根本没有养精蓄锐,积累经验的一个过程,最终上完大学成功的也不多……有些跑题


认真掉肉的sheep


确实越来越难了,我是农村的,之前自己上高中的时候总感慨教育的不公,因为听老师们说北京本地的考生考400多分就能上清华北大,而我们最少也要快700分才可以。

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定居城市,慢慢发现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公平,就像没有绝对的静止一样。出生时,孩子的们的差距就有了,城里的孩子不少很小就上早教,幼儿园的师资也更是优于农村,幼儿园中班开始,孩子们就报各种兴趣班,很多父母不只是为了学习,是想让孩子多一种发泄情绪的渠道,多一种未来的选择。而农村的孩子很少有报兴趣班的。到了小学,初中,高中城市孩子的辅导班,兴趣班也不会间断,但农村好多家长让孩子只知道学习。

农村的很多妈妈学历不高,不少孩子是留守儿童,即使自己看孩子,教育理念和育儿观念相比较城市高学历的妈妈也还是有差距的,家庭教育可能很多农村的父母会忽略,但是却是对孩子性格影响很大的一个因素。

基于以上原因,寒门出贵子确实越来越难。但是,现在是一个互联网的社会,网络没有界限,给农村的孩子多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很多培训机构也有线上课程。相信只要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用心和重视,不管孩子生在哪,也必定成材。


a小可乐188637348


确实是这样,陪着女儿刚刚经历过浙江新高考,所以还有点体会。从高校录取政策来看,c9等顶尖高校基本都绕开了高考录取这一途径,基本都从三一走了,比如复旦浙江三一招250几个,高考录取名额只放了几个,具体数字记不清了,但是绝对不会超过6个,还是小语种,不得转专业的。而三一需要参加大学自己举办的考试,考试内容在高考之上,涉及竞赛内容,如果没有在外面学过基本没戏。女儿所在高中浙江省排名第一第二,几乎大部分孩子都在外面上这种提高辅导,针对竞赛,自招,三一,一般费用2万一期,一年春季,秋季,寒假,暑假4期,光这个费用就8万。剩下那些孩子都是学校重点培养对象,学校有大神级老师额外给上课,专门针对五大学科竞赛。不要和我说谁谁谁什么也不上,上了清北复交,我是一点也不信的,女儿学校今年清北60几个,没有一个不上竞赛,自招的。除开这种顶尖高校其他985,211,拼高考成绩,而今年浙江高考数学最后30几分是数竞题,没在外面接触过数竞,出了考场就只剩眼泪。浙江1分300多排名,30分就是9000多排名。浙江32万考生,排名至少5,6千才能进985等,211再靠后点。所以真心觉得寒门再难出贵子,新高考下的顶尖高校全是“超短裙”。


白开水82


寒门出贵子变得越来越难我表示部分认同,但是说985和211高校中农村学生占比越来越低和寒门有关系,我却不怎么认可。

我们不可否认现在的教育和升学竞争越来越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家庭条件好的可能从小就在学习各种兴趣,培养各种能力,而这些综合素质也是高考所需要的,但是在我们广大的农村,尤其是贫困家庭,却很难有这种条件让学生来培养更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这一点上来说,寒门的确是比不过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也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高考成绩和录取的大学层次。



目前全国的985和211工程大学农村学生的占比的确有所降低,但这个占比的降低绝对不仅仅是因为寒门的原因,更多的是农村的生源本身就减少。随着我们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条件稍微好一点的都在城里面买了房子,然后让孩子在城里面念书,以至于现在农村的学校在不断的关闭和合并,连生源都没有了,哪来有更多的学生去参加高考?

但是农村现存的这些高中实力表现并不差,我曾经看见过安徽的一所农村中学,虽然是身处深山之中,但是每年的高考成绩却绝对让人惊叹,2019年的详细数据我没有找到,但是我看到了2018年浮山中学的高考成绩,153名同学被录取到双一流大学,454名同学被录取到211高校。



农村的孩子有农村孩子的优点,他们能吃苦能拼,学习环境也比较好,学校周围没有什么诱惑,大家都可以心无旁骛的集中精力学习。

所以说,寒门对于高考来说的确有影响,但是名牌大学中农村的学生少不仅仅是因为寒门,更多的是因为农村的生源减少。


美蛙英语


除非国家政策倾斜,给农村强制划拨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否则凭成绩肯定是越来越少,城市里竞争已经白热化,幼升小,小升初,中考一道道门槛,一次次筛选,除非非常聪明的农村孩子,否则这不符合物竞天择的规律啊。就拿陕西省来讲,西安的五大名校和五大系的学校包揽了省内大多数985,211。除了汉中龙岗外,其他地市考上985的凤毛麟角,这还是这两年的情况,过去两年西安开放户籍后一年级学生人数翻翻。每年陕西30万新生儿,过去两年西安一年级新生人数20万。农村小学人都快没有了。我的孩子今年刚刚经历了小升初面试,也是本市最后一次面试。4000多报考的人里录取600个,第一次月考,孩子语文比全年级最高分低5分,年级排7,80名,数学扣了6分,年级排200多名。英语考了85分,排到3,400名,他们学校初中最后只有200多人可以考入本校高中。这样激烈的竞争,即便是聪明的孩子,不靠家长在外出资开小灶也很难进入最好的高中。我们家每年学费2万,之前课外补习语数每年各一万,这次考试后马上加上英语,每年再多一万。孩子住校,每天早上6点多早自习到晚上10点。周末两天上五门课,每门2小时。加上学校布置的作业。即便这样,也就是个这样的成绩。总有比你更努力,更聪明,家长更拼的比你更努力。其实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就是以后考个985,比如西安交大,西工大就行。现在看都是奢望,农村的孩子如果不靠政策倾斜加分能考上,真的不科学啊


茫然慨既往


寒门难出贵子,虽然没有具体的数据支撑,但是从近几年的感受来说,真的是感觉到寒门贵子越来越难了。

讲几个身边的事,也许比单纯的分析更有说服力。

先说老李自己吧。老李是80后(额,叫老李是感觉亲切,老李还不太老)。小学初中是在自己村里读的。那时候虽然不流行补课,但是有些门路的家庭会把孩子送到县城或者城市里读书。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收入微薄,另外他们也没有这方面意识。所以老李就在村子里一直读到初中毕业。还算争气,以刚好压线的成绩考上了县一中。我们这个地方是石家庄下属的一个县城,农村的优秀生源都被河北正定中学和辛集中学抢走了,留在县城的都是这两所学校选拔完的学生。老李有个发小,小学时跟老李成绩差不多,初中家里把他安排到了县城的中学读书,中考过后他顺利考入正定中学(不了解正定中学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一下,百年名校)。这是老李第一次与同龄人产生较大的差距。老李高中刚入学时是班里倒数第10名,我们班有80人,县城的中学班容量特别大。老李毕业时的成绩是班里第2名。高中和小学初中不一样,已经经过一次筛选了。要在和你水平相当的同龄人中占据靠前的位置,需要付出很多努力。老李最终高考成绩是刚压着一本线,而我的那个发小比我高了整整60分。老李最终考入了一所师范大学,而我的发小也顺利进入了南开大学。

从老李的经历中来看有下列启示:寒门学子想要实现阶层跨越,读书是最可靠的途径,但是这条路也不好走。农村落后地区的孩子要想和城市中的孩子竞争,首先得有一个相对聪明的脑子(其实这一条就会把大部分孩子PASS掉),要不然第一步你都迈不出去。我们村当年只有2个人考到县一中。其次你还要有一颗上进心,还要有良好的自制力,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走出去。结合老李的例子来看,即使这三方面都具备了,可能我们最终的发展还是不如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但是我们努力了,我们尽我们最大的能力能得到的结果就是能在一二线城市立足了,而有的孩子就出生在这里。

不光农村有寒门,城市里也有寒门。07年老李在北京做课外辅导,辅导一个孩子,四惠地铁站下车倒两趟公交车才到学生家里。孩子的妈妈有病不能上班,孩子的爸爸是公交公司员工,每个月几千块收入。那时候北京的补课费还没有涨起来,大概一小时一两百的样子。这孩子读高三他父母每星期给他补课的费用大概是1000元,也就是一个月4000元左右。父亲的工资也大概是这个数,一家人还要生活。最令你感到绝望的是你已经尽你所能给孩子创造条件来学习了,而孩子却不是学习的材料。这孩子就是这样,资质平平,最终只考了一个三本大学。同时期,我在国贸附近的一所辅导机构给另一个孩子上课,这个孩子在机构上全托,他3个月的学费是20万。有钱人的玩法是什么?我花10倍的钱,哪怕我的孩子只比你的孩子高一分,我也觉得值。

从这个孩子的身上,我们得到什么启示呢?这句话说起来不厚道,但是还是讲一下吧,希望有类似情况的家庭可以有所感悟。一个资质平庸的孩子出生在寒门,基本上已经注定与名校无缘了。这时候家长不妨改变培养策略,给孩子学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不要到最后,钱也花出去了,大学也没考上或者考上个特别次的大学。资质平庸的孩子出生在豪门,家里大概率是能把他送入大学的,即使最后学无所成,大不了回去继承家业。

最后讲讲老李现在的生活状况。二线城市一套房,有房贷,两个孩子,父母没有退休金。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李,拼尽全力把一家子从农村带到城市,关于孩子教育老李也面临着非常实际的问题。这学期幼儿园让报课外班,老李只给孩子报了一个班,心想着孩子还小,报太多学不过来,可实际上还不是因为经济紧张?报太多学不过来,报2个总能学过来吧,为什么只报一个?老大每个月的托费、老二每个月的奶粉钱、一家子的生活费、房贷,这些加起来已经不是小数目了,只能在孩子教育上理性消费了。讲到这里你可能会同情老李,不过可能有的人更值得同情。30年过去了,回看我的小学初中同学,他们没考上高中,他们的孩子还在村子里读书,他们的孩子要重复老李走过的路而且还不一定能成功。而我的孩子至少在省会城市的重点学区有学位了。

30年过去了,好像情况并没有好转,甚至更加严重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从娘胎里就开始了,有钱人家从胎教开始抓起了,没钱的怀了孕还得上班。


鲤鱼跃龙门是小概率事件,当你们村子里的鲤鱼都越过龙门之后,剩下的鱼他们怎么办?

寒门还能出贵子吗?

我是物理老师老李,感谢您的阅读和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