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兵”“夫妻檔”“全家隊”攜手戰“疫” 最佳拍檔演繹人間真情

連日來,在抗擊疫情的一線上,無數的“戰士”勇敢地衝在了最前面。在我市抗擊疫情一線就出現了“父女兵”“夫妻檔”和“全家隊”這樣一個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憑藉共同的信念,互相支持鼓勵,成為抗擊疫情戰場上的“最強家庭戰‘疫’拍檔”。

父女齊上陣

“我來接班了,今天怎麼樣,都還正常吧?”2月8日早上7點,市公安局龍首分局北京路派出所民警曹廣英準時趕到市中心醫院警務室,在經過消毒、測量體溫等檢測後,他立即前往分診臺,和同事一起投入到執勤工作中。

曹廣英今年58歲,是一名老黨員,春節前,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市公安局金川分局北京路派出所安排警力在我市新冠肺炎定點醫院——市中心醫院負責執勤工作。

“你是咱的老黨員,還有兩年就退休了,這次參加執勤任務,沒問題吧?”當派出所領導問起曹廣英時,他二話沒說,擼起袖子堅定地回答:“我肯定加油幹,一定幹好本職工作。”

除了參加醫院的執勤任務,曹廣英還和同事們負責金川集團公司三廠區的消毒排查工作,每天他和同事都要到廠區巡邏檢查,這是他們雷打不動的工作任務。除此之外,他還要時刻通過微信、電話,與轄區內外來返金人員保持24小時溝通聯繫,及時瞭解他們的身體狀況。

“對民警來說,每年春節、假期,我們都會在崗位上執勤、備勤。”曹廣英早已習慣了這樣的工作節奏,唯獨今年,有些不一樣。曹廣英告訴記者,他女兒是一名護士,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能和女兒“並肩戰鬥”,他很自豪。

和老曹一樣,女兒曹巖從農曆大年三十那天起就沒休息過,此時,她正和同事們一起在轄區檢測點為社區居民測量體溫、宣傳防疫知識。曹巖是金川區中醫院公共衛生科的一名護士,也是一名共產黨員。2月7日是元宵節,晚上8點,曹巖結束了當天的工作換班回家,剛到家就碰到匆匆出門的父親,父女倆還沒來得及吃一頓團圓飯,就要各自奔赴一線。父親臨出門時,她特意叮囑:“爸,您換個新口罩,消毒後再出門。”

“累肯定是有的,特別是爸爸,58歲了,大部分時間都在執勤崗位,身體有點吃不消。但是我作為醫護人員,守護健康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曹巖說,每天工作完後,父女倆回家都進行自我隔離,害怕自己因工作被傳染後再傳染給家人,相信有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會戰勝疫情。

共繪戰“疫”同心圓

“體溫36.5攝氏度,正常,您戴好口罩,可以通行……”2月7日,王琨正在金昌東高速路口為過往人員檢測體溫。她是金川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一名幹部,當得知單位要抽調工作人員執勤時,她主動請纓,沒有絲毫退縮。匆忙將孩子安頓在婆婆家,她就立馬趕赴工作崗位。

王琨的丈夫王振華是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寧遠大隊的民警,負責在下四分加油站路段疏導交通。夫妻二人的值班崗位都是24小時三班倒,休息時間總也湊不到一起,孩子更是誰都顧不上。

“零下十幾度,有時候測體溫的儀器都‘罷工’了,我們只好揣到腋下暖和一會再取出測量。”瘦小的王琨穿著並不太舒適的防護服,一站就是8小時……但是採訪中,王琨對這些辛苦一字不提,更多的是單位其他同事的付出。“我們單位女同事比較多,但是大家都對值班義不容辭。有的女同事,孩子才10個月大,剛剛斷奶,正是最需要媽媽的時候,但她們還是堅持來跟我們並肩作戰。比起她們的付出,我這點辛苦真的不算什麼!”

自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夫婦倆已連續在一線工作十二天了。

“上有老下有小的,哪能不怕不擔心,但是我們努力多一點,疫情防範就更穩妥一點,大家也才安全。再說我們都是黨員,這時候不衝在前面,什麼時候衝!”夫妻二人都在抗擊疫情一線,家裡的老人難免擔心。談及工作和家人,王振華眼睛有些紅潤,他告訴記者,此刻,家裡60多歲的父母及孩子都在期盼著他們平安歸來,好好吃個團圓飯。

戰“疫”全家總動員

“疫情防控期間,請大家不要走親訪友,出門一定要佩戴好口罩……”這樣的話,劉世財每天要重複上百遍。劉世財是永昌縣新城子鎮通信堡村黨支部書記,每天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線忙碌著,用大喇叭宣傳疫情防控、登記返鄉人員信息、核查隔離人員體徵信息、在村口關卡執勤。可劉世財沒有叫苦叫累,時刻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疫情當前,保護好自己的同時,幹工作一定得認真仔細。”在王世財和家人的微信群裡,他叮囑妻女時說,苦點累點都值得,黨員一定要發揮黨員的作用。

原來,王世財的妻子蔡霞是通信堡村的一名村醫,既要參加村衛生室的總值班,又被抽在附近的檢測組,觀察外來返鄉人員和密切接觸者。她因患有高血壓等疾病,需要常年服藥,但即使是16小時連軸轉,蔡霞也沒有一句怨言,她說:“累,不是不執行命令的理由。”疫情發生後,她第一時間衝在了前面,挨家挨戶發放宣傳資料、講解防範措施、排查摸底、登記流動人口,逐一落實,不放過每一個細節。

他們的女兒王昶汝是永昌縣公安局刑事偵察大隊的民警。疫情期間,一家三口都奮戰在抗疫一線。

“媽,您幹完工作就早點休息,和老爸多注意身體,這幾天我都回不去,你們一定照顧好自己。”2月11日晚上8點,王昶汝結束當天的執勤任務,返回單位宿舍的途中,將自己的關心編輯成微信發到一家三口的微信群裡。

“這會8點半,我爸肯定還在村裡巡邏,我媽還在統計當天檢測的信息,沒空接我電話,發微信是最好的溝通方式。”王昶汝說,媽媽蔡霞身體一直不太好,熬夜、勞累都不利於病情,但每次面對女兒的關心,媽媽總是笑呵呵地說:“沒事,我身體棒著呢,等疫情過了,我肯定美美地睡一覺,好好休息一陣子。”隨後,又繼續投入到全村的疫情排查工作一線。

王昶汝參加工作3年多,家庭的教育和父母對工作的熱愛與執著使她耳濡目染,使她養成了良好的工作習慣。無論是半夜還是凌晨,她都認真配合檢測點醫務人員核檢每輛過往車輛的司乘人員體溫,常常一站就是幾個小時,但從沒有抱怨過。

因為分工不同,一家三口很少能在一起吃一頓團圓飯,王昶汝說:“疫情就是命令,工作不允許退縮。”一家人在各自工作崗位上忙碌著,偶爾互通一個電話,彼此打打氣,心裡就踏實一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