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愛好者最終還是輸給了數字。
文 | 杜晨 編輯 | Vicky Xiao
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的唯一華裔參選人楊安澤 (Andrew Yang),宣佈退選了。
當地時間2月11日晚間,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曼徹斯特的初選大會現場,楊安澤向前來支持造勢的 "YangGang"(楊安澤的粉絲團)宣佈了正式退選的消息。由於在初選前兩站愛荷華、新罕布什爾州選情不利,他做出了退選的決定。他說:
"I am the math guy, and it’s clear from the numbers we’re not going to win this campaign."(我是一個數學咖,而正是數字告訴我,我們贏不了這次競選了)
他在上週告訴支持者,只有在新罕布什爾初選中進入前四他才能繼續下去,但他最終沒有進入前五。
在美國總統競選之路上走得最遠的華人
在兩年前楊安澤宣佈競選美國總統時,他是個毫無名氣的“素人”。
他當過律師,做過職業經理人,收購又賣掉了一家備考服務公司,但他沒有從政經歷,未曾參加過任何級別的選舉活動。勉強算得上的“政治資本”,就是創辦了非營利創業計劃 Venture for America,於2015年被評選為“白宮變革領袖”。
然而正是這樣一位政治素人,比很多其他職業政客在2020年的大選之路上取得的成績都更令人矚目。
在去年8月的一次FOX新聞臺民調中,楊安澤只取得了3%的支持率,卻已經在所有民主黨參選人中排到了第五。美國政治新聞網站 Politico 的隨行記者記錄了他的興奮狀態,他站在擁擠的電梯裡,對著工作人員,念著自己的對手,一位在任期間高支持率的前副總統和三位家喻戶曉的民主黨議員的名字:“然後就是我了!”楊安澤臉上洋溢著誇張的笑容。
儘管楊安澤在2019年的全國電視辯論上被安排到角落,得到的說話時間和鏡頭也遠比對手少(在電視節目上他的頭像和名字都被放錯),楊安澤的競選之路卻成功堅持到了新罕布什爾州初選結束之後。而其他十多名民主黨職業政客,在初選之前就已鎩羽而歸。
楊安澤不是歷史上首個參選過美國總統的亞裔美國人,在總統競選之路上比他的前輩們走得更遠。他不願意強調亞裔身份,卻不由自主地成為了亞裔,特別是華裔美國人參政的火炬手。
代表加州的聯邦眾議員趙美心 (Judy Chu) 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曾表示,亞裔在美國政治中的“隱形”是個長期問題。而楊安澤從籍籍無名到家喻戶曉僅僅用了一年時間,社交網絡上的爆紅使他的知名度甚至超過了前任駐華大使駱家輝 (Gary Locke)、交通部長趙小蘭 (Elaine Chao) 等華裔政客前輩。
加州州立理工大學的社會學副教授 Anthony Ocampo 對 NBC 電視臺表示,楊安澤的競選之旅即便已經告一段落,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亞裔美國人在過去一直被視為合格的工作者,而不是合格的領袖。”
“作為一名亞裔參選人,能夠在集會和社交網絡上獲得前所未有的支持,給那些有志的亞裔政客釋放了強有力的信號:他們也可以爭取這個國家最高的職位,”Ocampo 表示。
不僅如此,緊緊圍繞在他身邊的 YangGang,在這場大選中仍然重要。楊安澤的支持者比其它任何參選人的支持者都更加“多元化”——不只是在族裔上,還包括政治立場等方面。這群人接下來(無論是否在楊安澤的指揮下)支持誰,都將對那名參選人帶來不可小視的作用。
“每個成人每月領1000美元”
楊安澤最核心的一條政治綱領,就是每個月給每位成年美國公民提供$1,000的全民基本收入 (universal basic income)。這筆錢被他稱為為“自由紅利”(Freedom Dividend)。他開玩笑說“保守派什麼都能接受,只要加上‘自由’二字。”
他所倡導的全民基本收入,是一項古老且被數次證明在西式制度下難以執行的政策。拿破崙和馬丁·路德·金都曾支持這一理念,美國前總統尼克松甚至曾經試圖推進將一個類似的版本寫入法律。這些更有權力的政治人物都放棄或失敗了,但隨著楊安澤的名氣飛漲,全民基本收入的理念再一次被關注。
這一理念的生命週期,或許能夠長過楊安澤這一次的競選生涯。他的對手,參議員伊麗莎白·沃倫 (Elizabeth Warren) 讀過他的書《對普通人的戰爭》並表示對全民基本收入的想法感興趣;對於楊安澤自掏腰包的全民基本收入試行計劃,參選人皮特·布蒂吉格 (Pete Buttigieg) 也曾表示出興趣。
目前還未退選的參選人中,只有伯尼·桑德斯 (Bernie Sanders) 公開唱全民基本收入的反調,他認為這一理念忽視了貧窮人口已經所處的福利縮減困境。
楊安澤在競選中的表現給人以一種玩世不恭的感覺。但實際上,他的詼諧,和全民基本收入這項乍一聽毫無可能、甚至有點搞笑的政策,初衷其實是抵衝一個更加恐怖的,且似乎已無法避免的未來:自動化。他經常引用的一份麥肯錫報告[1]提到,十年的2030年,後將有三分之一的美國人因為自動化而失去工作。
支持者包括科技巨頭和特朗普粉絲
楊安澤經常用“特朗普的反面是一個喜歡數學*的亞裔男子”這句話來開始自己的演說,並且套用了特朗普在競選時設計的"MAGA"口號,將它變成了"MATH"(Make America Think Harder),印在胸章、T恤和帽子上。每當他念出“數學”這個詞時,總是能引發排山倒海的歡呼和掌聲。
他在2019年下半年頻繁做客美國知名的線上節目,包括播客 The Breakfast Club 和政治脫口秀 Patriot Act,詼諧地向這些節目的觀眾——大多為進步派美國年輕人——推銷自己的全民基本收入政策。在 Patriot Act 節目中,主持人帶著楊安澤到唐人街接頭採訪,當一位亞裔受訪者沒有認出來站在眼前的這位男子是美國總統參選人,他用三聲大笑緩解了尷尬的氣氛。
藏在他的幽默當中,是一種崇尚理性、邏輯的聲音。但如果你足夠關注楊安澤,應該能明顯地察覺出他在不同場合傳遞的不同信息。
當出現在美國的全國性舞臺上時,他喜歡用美國大眾單都喜歡的“美國夢”來講述自己的出身:“我的父親在亞洲的一片花生農田裡長大,他的兒子今天在競選美國總統。”
而實際上,他的父親赴美后在UC伯克利拿到了物理學博士學位,握有超過50項美國專利,母親擁有統計學碩士學位。楊安澤自己曾就讀於精英預科學校 Phillips Exeter Academy,考進了布朗大學,後在哥大法學院拿到了法學博士學位。
而面對YangGang的部分成員——精英政治和專家統治的擁躉,他則會再三重複自己對數學、考試的重視,和講一些諸如“我是亞裔,所以你們知道我認識很多醫生/博士”等看起來像是對亞裔刻板印象的調侃但是也頗為驕傲的玩笑。
這群人和楊安澤本人的經歷重合度甚高,將教育的重要性,個人的職業發展和經濟成功擺得比其它一切——甚至包括政治本身——更高。這些人有的是亞裔爸媽、初代移民,有的是年輕的社會精英,家庭背景、教育經歷和所從事行業的受益者。這些人在楊安澤身上看到了自己或自己希望成為的樣子。
更別提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Twitter CEO 傑克·多西、著名藝人 Donald Glover 等偶像級人物,都成為了他的支持者。
楊安澤的另一部分支持者,則讓很多人都吃驚:他們是原來特朗普的支持者。
這些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產業“自動化”的受害者。他們之前被特朗普的重振美國計劃所吸引,但是四年過去,他們的生活並沒有迎來實質性的改變,而現在,楊安澤每月1000 美金的基本基本收入成為了他們期望的新救命稻草。
迷失的中間地帶
楊安澤一直都在當前左右兩極化的美國政治環境中尋找中間地帶。所以他的一個口號式:不“左”不“右”,向前看。
但這並沒有奏效:作為一個民主黨參選人,他對極右群體的討好,在不可逆轉的極化趨勢中顯得微不足道,但他對中間地帶的追尋,反而令同樣極化的民主黨人認為他是一個糟粕的維護者。
而在身份認同方面,楊安澤似乎也沒有找到合適的位置。
他在競選中公開避免“身份認同政治” (即選民因為自己的身份而非政治理念認同自己),成功地成為一個淡化“身份政治”的“亞裔普通人”。[2]
但一方面,他的公開發言——包括“我看過數字,我做過數學!”“我是亞裔,你知道我最愛工作。”“我是亞裔,我認識很多醫生/博士”等——一而再、再而三地強化了縈繞在亞裔美國人腦海裡揮之不去的“模範少數族裔”刻板印象。
另外一方面,他為美國極右翼陰謀論媒體對他的報道感到自豪;在 Twitter 上暗示左翼進步派對“政治正確”的追逐已經過分;甚至當喜劇人 Shane Gillis 早年對亞裔種族歧視的言論被曝光時,他第一個站出來表示理解對方。
對於這些行為,《紐約時報》一篇評論則說出了很多亞裔的心聲:
他喜歡拿自己開一些帶種族色彩的玩笑,就像一個孩子在一所新學校裡試圖討好別人……他對待種族問題的方式是一個非白人候選人多年前可能採用的和解方式——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談到自己是個“有著好笑名字的瘦小孩子”時,用的就是這種方式。它承認種族差異,但要求我們——謙遜地、有點屈辱地——克服它。[3]
無論如何,楊安澤邁出了這一步,也把一直以來遠離政治聚光燈的亞裔群體帶得離中心舞臺更近了一步。或許在未來的某天,人們不再需要在左或者右,在支持或者反對政治正確上選擇一邊,“模範少數族裔”的光環再也不會刺傷亞裔美國人的眼。
就像他說的,“我們才剛剛出發……一切剛開始”。
[1] Jobs lost, jobs gained: What the future of work will mean for jobs, skills, and wages by McKinsey & Company https://www.mckinsey.com/featured-insights/future-of-work/jobs-lost-jobs-gained-what-the-future-of-work-will-mean-for-jobs-skills-and-wages
[2] https://www.newyorker.com/contributors/hua-hsu
[3] https://cn.nytimes.com/usa/20191029/andrew-yang-knows-how-to-fit-in-somehow-thats-making-him-an-outlier/
硅星人:(ID:guixingren123)
從科技到文化,從深度到段子,硅星人為你講述關於硅谷的一切。
閱讀更多 硅星人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