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蝗蟲災害,歷史中關於“蝗不入境”的記載是真實的嗎

導讀:

最近,關於蝗蟲的話題再次上了熱搜。

“2月11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向全球進行了預警,據悉,本次蝗災始於非洲,然後飛過紅海進入歐洲和亞洲,目前已經到達了巴基斯坦和印度,距中國可以說僅一步之遙。從FAO統計數據看,此次蝗災對農作物的破壞力是東非地區25年之最,是肯尼亞70年之最;而索馬里和埃塞俄比亞直接宣佈農業生產完全停滯,數百萬人生命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

熱搜的背後,是對非洲,尤其是巴基斯坦(兄弟之國嘛)等國家發生蝗蟲災難的同情也有對蝗蟲即將入境我國的擔憂。

關於蝗蟲災害,歷史中關於“蝗不入境”的記載是真實的嗎

非洲蝗災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曾經把蝗蟲稱呼為“皇蟲”,這是古代盛行神力滅蝗的思想的體現也曾經有過不少“蝗不入境”的記載,這些記載虛虛實實,即是地方官員諱災的重要手段,也是受災百姓對自然而然的一種美好的願望。

主簿吳德彰,大定間任,有治巨才而性慈良……飛蝗入境,民奔告之,德彰引愆,仰天顧祝,蝗旋飛去,秋乃大熟……

本文將以山東地區的蝗災為例,來帶大家共同探討這種“蝗不入境”現象出現的原因。


一、山東地區“蝗不入境”的記載

金代處於中國歷史上的蝗災高發期。特別是在金世宗、金章宗二朝(1161—1208年),金代蝗災的規模呈現出明顯的擴大趨勢。大定十六年(1176年),金朝出現了波及全境的大蝗災。

“中都、河北、山東、陝西、河東、遼東等十路旱蝗”

到金章宗在位時期,蝗災的規模和影響範圍亦是有增無減。章宗泰和八年(1208年),中原地區再次爆發大規模蝗災,並且出現了“飛蝗入京畿”的景象。由此可見,金代蝗災在這一時期具有明顯的分佈範圍大、成災情況嚴重等特點。

關於蝗蟲災害,歷史中關於“蝗不入境”的記載是真實的嗎

驅趕蝗蟲

<strong>山東地區是金代蝗災的主要爆發地之一,<strong>一方面金代山東地區受到蝗災的持續影響;而另一方面,這一時期山東地區卻出現了為數不少的“蝗不入境”記載。這些“蝗不入境”的記載亦成為山東蝗災頻發背景下的特殊歷史現象。具體來講,這一時期山東地區出現“蝗不入境”的記載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

第一: <strong>關於“蝗不入境”現象的記載時間、地區分佈相對集中。金代出現“蝗不入境”記載的地區在歷史上均屬首次出現。金代山東境內出現“蝗不入境”記載的州縣一共有五個。這五個州縣分別是金代沂州所轄的費縣和臨沂縣、益都府所轄的臨朐縣、濟州所轄的嘉祥縣和濱州。

第二:<strong>“蝗不入境”記載來源大致相同。在已知金代山東地區“蝗不入境”的五次記載中,史料全部來源於明清時期編纂的地方誌,《金史》中則沒有相應的記載。值得注意的是,這五起“蝗不入境”事件的消息來源,全部出自地方誌中記載當地任職官員事蹟的《宦跡》或《名宦》等傳中。

從總體上來看,金代山東地區的“蝗不入境”現象在世、章二帝時期確實出現了某種程度上異常增多。並且,在地方誌的記述中,編撰者將這五次“蝗不入境”事件一律移到記載官員德政的《宦跡》、《名宦》等傳中。古人歷來將“蝗不入境”現象視為地方官施行德政,感應上蒼的一種現象,這種德政避蝗思想在金代仍然適用。

關於蝗蟲災害,歷史中關於“蝗不入境”的記載是真實的嗎

蝗蟲的危害

然而,在一個相對集中的時間地域內,多次出現“蝗不入境”這一反常的歷史記載。這顯然不能全部簡單歸結到古人為樹立德政觀而虛構史實上。如果僅僅是出於標榜官員的德政,就很難解釋山東地區金代“蝗不入境”現象出現的特殊性。

<strong>因此,僅以德政觀來評價金代山東地區出現的“蝗不入境”現象,是很難說得通的。事實上,金世宗、金章宗時期山東多地出現的“蝗不入境”現象,除了古人因崇信德政避蝗思想而導致虛構史實外,仍有幾個特殊原因值得我們注意。


二、虛構中的真實:蝗不入境的可能性分析

從蝗蟲的一般自然習性上看,“蝗不入境”現象有其存在的可能性與合理性。這關鍵是與蝗蟲所處的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蝗災的發生多與水旱災害相關,“旱蝗”之說便是例證“飛蝗避境”現象從氣候學角度或者從生物學角度上看,都是有極大可能出現的

。而金代山東地區的氣候環境等因素,確實為“蝗不入境”現象提供了必要的自然物質條件。

首先,山東地區雖然是金代蝗災的多發區,但與河南、河北、陝西等地相比,則受蝗災影響程度仍屬較輕。以山東地區出現“蝗不入境”現象的五州縣為例,從唐代中期到元朝初期,五州縣蝗災出現數量一直處在較低的水平。

其次,山東地區在金世宗、金章宗二帝時期,恰好處於歷史上自然災害的低發期。蝗災的爆發與水旱災害的出現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氣候異常對蝗蟲災害發生起著重要作用,旱、澇與蝗蟲發生的關係較為密切。

關於蝗蟲災害,歷史中關於“蝗不入境”的記載是真實的嗎

金世宗

因此,較少的水旱災害使蝗蟲成災的可能性大為降低。換言之,本地爆發蝗災的可能性就小。我們基本可以判斷,受制於較少的水旱災害,山東地區出現“蝗不入境”現象的地區所遭受原生型蝗災的可能性較小。在金世宗、金章宗時期,山東地區確實存在著“蝗不入境”的客觀自然條件。

<strong>從總體而言,金代山東地區的多起“蝗不入境”事件成分極為複雜。多起事件中既有“德政”虛構史實的可能性,但同時也存在蝗災中受自然氣候等原因而產生特殊現象的可能性。


三、真實中的虛構:捕蝗連坐法下的“蝗不入境”

同樣,如果僅以自然原因來說明金代“蝗不入境”記載大量出現的局面,那麼就無法解釋金代山東地區“蝗不入境”記載如此眾多的特殊性。

事實上,金代嚴苛的捕蝗懲戒制度應當成為金代山東地區“蝗不入境”記載大量出現的又一重要原因。<strong>為了遏制境內大規模蝗災的爆發,金朝曾制定了一系列的地方官捕蝗懲戒制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為了防止出現因為蝗蟲過境不成災,而導致地方官不全力治蝗、或有意將境內的蝗蟲驅趕到其他州縣境內的情況。金朝統治者甚至制定出了治蝗不力的連坐法,規定蝗蟲入境雖不成災亦治罪的嚴苛規定。

“除飛蝗入境雖不損苗稼亦坐罪法”

“朕在潛邸,聞捕蝗者止及道傍,使者不見處即不加意,當以此意戒之”

“右三部檢法官韓贊以捕蝗受賂,除名”

這一系列記載都說明了這一時期金朝統治者為了強化官員的捕蝗救災意識,一直採取了嚴厲的官吏管理與懲罰措施。這種空前嚴厲的捕蝗管理與懲戒措施,極大地影響了地方州縣對於蝗災的上報與治理工作。

關於蝗蟲災害,歷史中關於“蝗不入境”的記載是真實的嗎

沙漠蝗蟲

正是因為這種過分的處罰機制,地方官員們紛紛上表“蝗不入境“。


四、神力滅蝗的迷信思想

耐人尋味的是,金代在保持嚴厲懲戒措施的同時,還長期盛行神力滅蝗的迷信思想。以金章宗在位時期為例,大量關於神力滅蝗的怪異記載紛紛湧現。例如,金章宗泰和年間,就曾出現過一則道士蕭志衝驅散蝗災的有趣記載:

……翼日有旨問蝗絕之期,對以三日。據法有灑壇符,而灑時當留一面,使蝗有所歸。師則留其西,西乃大山也。及期,則群飛入山而死。詔加賞齎,師固辭曰:“道人救物,安用賞焉。”上曰:“真道人也。”當別議旌表……

<strong>道士運用“法力”驅散蝗災,這原本帶有荒誕色彩的行為竟然得到了金章宗本人的推崇,不禁令人錯愕。不僅如此,一般的地方官員中也出現過希望利用神力治蝗的情況。這顯然是將蝗災與官員在地方的政績相聯繫,也就為“蝗不入境”之類的表述提供了必要的政治滋生土壤。

關於蝗蟲災害,歷史中關於“蝗不入境”的記載是真實的嗎

科學滅蝗

<strong>在這種風氣下,這一時期山東地區多次出現所謂的“蝗不入境”現象,就不能排除是地方官主導的諱災行為。


結語:

<strong>總之,金代山東地區大量出現“蝗不入境”現象,顯然是由當時所處的特殊歷史條件決定的。金代嚴苛的治蝗連坐制度與山東地區較少的蝗災和水旱災害,這兩種原因交織在一起,使得山東地區的“蝗不入境”現象在金代突然井噴式地大量出現。

<strong>這一時期的自然氣候條件,使山東部分地區具備了“蝗不入境”現象的自然合理性。

<strong>而金代嚴苛的官員捕蝗懲戒制度以及神力治蝗思想的盛行又使得“蝗不入境”獲得了進一步傳播的必要政治條件。

<strong>如此一來,金代山東地區多次出現“蝗不入境”現象的歷史記載也就是意料中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