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蝗蟲成災、遺禍千年,是從什麼時候被控制的?

南渡唐後人


從古至今為止,最恐怖的永遠是天災而不是人禍,大自然的災難是不可預估,無法逃避的。歷史上有三大災害,水災、旱災和蝗災。蝗蟲災害也許我們這一代的人可能是未曾體會過的,但是蝗蟲鬧起來可不是什麼簡單的事情,他們會吃完老百姓種的食物,甚至是草木樹葉都不會放過,無一例外,無一倖免。

我們中國是遭受蝗災侵害最嚴重的一個國家,據統計,蝗災在我們秦朝就開始,平均每8年就有一次,南宋和北宋時期便是3年一次,元朝時期就平均2年一次。蝗災不比是水災和旱災,遭殃的只是一個地方。而蝗蟲不同,蝗蟲是長翅膀的,這個地方的食物被吃完之後又會前往下一個地方去吃,這樣蝗災所造成的危害便是全國範圍內大面積的。

蝗災的控制

要說中國的蝗災得到控制是從民國時期開始的,在當時有這麼一個人名叫馬世俊,被稱之為中國生態學的泰山北斗,畢業於北京大學農學院生物系。後來前往美國專心學習,之後回到祖國之後便專心的為國效力。之後的馬世俊便提出了“改治結合,根除蝗害”的治理方案,這下的蝗災便得到了控制,從此中國人千年難以解決的蝗災便得到了控制。


直到現在,蝗蟲災害更加的是一個無稽之談,為什麼呢?因為現在的人吃起蝗蟲來,蝗蟲都快要成為了一個滅絕的動物。蝗蟲現在在市場上的價格大約是三十塊錢一斤,豬肉最貴的價格也是不過如此。

中國爆發蝗災的時候還有沒等到報上新聞,已經被當地的人全部截殺,甚至有很多人巴不得鬧上蝗災,這樣便可以有很多事物來吃。真的是不得不佩服現在我們中國的這些吃貨,硬生生的可以將一個自然災害用這種方式來解決。


司徒歷史


前言:

據說現在“三隻蝗蟲都不敢一起出門到外閒逛”,使得人們現在已經逐漸忘記了蝗災所帶來的危害。

在八十年前的中國,每當到旱災爆發後,人們在艱難抵抗災害時,會下意識地從口糧中節省下糧食進行儲存。因為在以前,“久旱必有蝗”已經成為華夏民族的共識,特別是在長江以北區域的人們。

旱災是可怕,可最讓人喪失信心的是旱災過後,人們剛剛享受那久旱逢甘霖的喜悅之時,突然而來的蝗災,鋪天蓋地橫掃一切綠色的植物,要知道,此時可是青黃不接之時,完全可以摧毀掉在旱災中艱難活下來的人的信心。

因此古代的人們給予這個小蟲子最高的評價——蝗,蟲之皇者!

“殺一人為罪,屠百萬為雄,死千萬萬為皇”。

新中國成立之後,將禍害千年的蝗災“限制”了起來

1952年,剛從國外留學歸來的馬世俊博士,就接到了國家給予他的第一個科研任務——解決禍害中土千年的蝗災。馬世俊博士和他的助手們深入到當時爆發蝗災的內蒙、山東一帶科研,調查研究了蝗災區的自然環境特點,蝗蟲的種群、數量動態,以及遷徙擴散行為,還有結合了史書上記載的蝗災記錄,提出了“改治結合,根除蝗害”的戰略。

曾經翻閱到父輩留下來的一本雜誌(《半月談》),上面有過一次案例,講述的是山東蝗災的起源及消滅過程:

當時的科學家們在深入調查山東的蝗災時,發現歷史中記載的事情與當地爆發蝗災有些出處。特別是史書中記載的,“蝗從海而來”以及當地的居民在祭海時會有其他地區沒有的蝗神在內,使得科學家們疑惑不解。

後來有位科學家提出了一種觀點,歷史中發生的蝗災,有部分可能不是來自於本地,而是來自於海的對面——東北區域。於是乎,當時的科學家趕到了東北,並兵分多路到各地進行調研。

在調研途中,科學家發現了問題所在,當時的東北還有大量人跡罕至的地區,依舊保留著原始狀態,其內部有大量的草場、沼澤等情況。當時的軍隊派遣的戰士在配合調研時,還驚起沼澤中的“蚊蟲大軍”,戰士們被叮咬得一身包來。

而科學家們發現,這些含有大量沼澤的草場,不僅僅是蝗蟲的繁衍地,也是蚊蟲的繁衍生息之地——乾旱時,蝗蟲會因此而大量產卵,乾枯的沼澤區又給予蝗蟲絕佳的產卵地;水澇時,死水潭般的沼澤地區,又成為蚊蟲絕佳的產卵地……

而這片荒蕪的土地,竟然是一片內含豐富物資的黑土地,於是,當報告到達中央不久,東北的大屯墾時代,也在這一刻開啟了。正因為當時的國內百廢待興,缺乏農藥,使得農墾成為當時人們制約蝗、蚊的最佳方案。因此也使得中國在治理蝗、蚊災害,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農墾的同時,配合農藥,保護了環境的同時,治理蝗、蚊災害。

1、大面積荒灘墾荒種植,改變蝗蟲的棲息環境,減少發生蝗、蚊基地的面積。

2、興修水利,做到旱澇無災

3、植樹造林,改變蝗區小氣候,減少飛蝗產卵繁殖的適生場所

4、提高耕作和栽培技術,達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變作物的佈局,減少蝗害

5、使用農藥,減少蝗、蚊區的蝗、蚊生存空間。

要知道,當時的大環境之下,歐美、蘇聯等發達國家在治理蝗、蚊的措施上,多是使用農藥,而中國在被西方制裁、以及國內缺乏農藥生產企業的時候,通過這套治理方案,整合、治理了國內幾大蝗災氾濫區,從此華北、華中、華西區域的泛濫千年的蝗災就這樣消失了。

直到新世紀,在北方的俄羅斯、蒙古等國依舊爆發蝗災時,中國境內的蝗蟲都要靠養殖來維持人們的食慾。

圖片均來源網絡


史之為用


蝗蟲是一種遷飛性極強、食性極雜、爆發危害的害蟲。一旦大面積發生、起飛,遮天蔽日,其薄薄的翅膀高頻率震動著空氣,其聲如狂風呼號和飛機的轟鳴,勢如雷霆萬鈞,落地後,莊稼、雜草甚至連樹皮都被吃光。

據史籍記載,我國從週末春秋時代到新中國成立之前的2600多年中,重大的蝗災就發生過800多次,平均2~3年就有一次地區性的蝗災發生,間隔5~7年就有一次大範圍的蝗災發生,危害嚴重。如1927年山東省發生的大蝗災,造成700萬災民流離失所,四處逃荒;1929年的蝗災,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受災農作物240萬公頃,造成損失達1000萬銀元以上;1944年發生的大蝗災,約330萬公頃莊稼被吃毀等等。因此,蝗災與水、旱災害成為我國曆史上威脅農業生產,影響人民生活最嚴重的三大自然災害。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及蝗區廣大人民群眾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改造蝗區,控制蝗災,到上世紀70年代使蝗災得到了基本上的控制,雖然部分蝗區蝗災仍時有發生,但沒有造成大的危害。

根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統計,2001年全國病蟲鼠害發生面積達3538多萬公頃次,與2000年基本持平。受氣溫偏高、少雨乾旱氣候條件的影響,仍以蟲害重於病害,其中尤以蝗蟲發生較嚴重。據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的統計,2001年我國東亞飛蝗發生面積約191.6萬公頃(未包括海南省發生的面積),比1985~1998年的平均發生量(100萬公頃)高91.7%,屬於特大爆發年,是近30年來罕見的。今年蝗災更為嚴重,發生面積比上年同期擴大了10%,發生重災的地方每平方米的蝗蟲密度達4000~5000只。

病蟲害的發生、發展、分佈及危害程度受環境條件,特別是氣象條件的制約。1997年以來蝗蟲的連續爆發,特別是2001年和今年的特大爆發,除與農業結構調整、生態環境的變化及治蝗技術、措施相對落後等有關外,氣象條件的變化是重要的影響因子。 <

對我國農業最具危害性的東亞飛蝗,具有異地遷飛、群集和產卵選擇適宜環境的特性,它主要分佈於42°N以南的黃淮海平原一帶地區。這些地區季風氣候明顯,降水時段集中且年際變化大,水旱災害交替頻繁發生,使這裡的沿湖、濱海、河泛及內澇地區出現許多大面積的荒灘、荒地,蘆葦、雜草叢生,是飛蝗繁殖猖獗的適宜和發生基地。

1997年以來,黃淮海平原一帶基本上屬於少雨年份。由於少雨乾旱,黃河下游、淮河與海河主要支流多次出現斷流,洪澤湖、微山湖、白洋淀等水位嚴重下降,造成大面積河、湖灘地裸露,增加了蝗蟲的適生地。同時,乾旱也有利於蝗卵的孵化,促使蝗蝻的發育加快,種群量上升。歷史資料統計結果也表明,蝗災與乾旱同年發生的機率最大。

氣溫偏高,也有利於飛蝗的大發生。在全球氣候趨暖的大背景下,近年來黃淮海地區一帶氣溫也明顯偏高。持續的暖冬天氣,對蝗卵的安全越冬十分有利;春季乾暖氣候也利於蝗卵的孵化,蝗蝻發育速度加快。據調查,近幾年蝗卵冬季死亡率一般在13%~15%之間,低於常年幾個百分點,發育時間也有所提前,導致蝗蟲發生世代增加、北移,發生危害期延長。

各地應在農業部的統一部署下,抓緊抓好滅蝗工作,確保飛蝗不起飛,土蝗不擴散。


紀錄影像


中國在歷史上對老百姓危害最大的就是水災、旱災和蝗災。自夏朝的大禹開始治水直到現在基本上已經解決,已經沒有什麼水災可言了,但是旱災和蝗災卻是一直存在。而且蝗災和旱災往往是分不開的,每當有大旱的時候必定有蝗災,旱災和蝗災有著說不清的關係。但是新中國成立以後蝗災就逐步的被控制住了,雖然蝗災還時有發生,但是都能被及時消滅。


蝗災和旱災往往同時出現

蝗蟲是一種喜歡潮溼的動物,但是蝗蟲在乾旱的土地上更容易繁殖成功。 每當大旱的時候蝗蟲就會大量的繁殖,每平米土地可以繁殖4000到5000個卵塊,而每個卵塊是50到80個卵子,所以每平米徒弟可以繁殖20萬到40萬隻蝗蟲,可見蝗蟲繁殖速度之快真的是駭人聽聞,真的是太厲害了。

大旱的時候蝗蟲大量增多,而且因為它們喜歡潮溼,於是它們就聚在一起往低窪潮溼的地方遷徙。據說一群蝗蟲可以有幾千萬只,所以蝗蟲成群結隊的遷徙的時候所經之莊稼會被它們洗劫一空,面對如此大的蝗蟲群古人很難用人力有效控制蝗蟲,所以蝗蟲在古代往往是老百姓極大的災難。


蝗災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蝗蟲之災從古至今從來沒有停止過,但是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後國家已經穩定下來,自然是大力發展經濟了,那麼解決蝗蟲之災自然也就成了極其重要的國事了。於是就有人提出來用農藥消滅蝗蟲的方法,每當有蝗蟲發生的時候主要由人工噴灑農藥,輔之用飛機在空中噴灑農藥,所以蝗蟲雖然還有,大半都被農藥消滅,農作物的損失自然也就大大降低了!

滅蝗災所用的農藥往往是使用毒性比較小的,這種農藥恰恰可以殺死蝗蟲,但是對人類的危害極小。正是這種農藥的偉大發明有效的可以控制蝗災的出現,所以說中國廣大的老百姓自然也應當感謝這個偉大的發明了。


蝗災目前依然存在

目前聯合國依然在呼籲全球消滅蝗災,因為蝗災現在仍然在地球上猖獗,只是中國治理的稍微好點罷了!像非洲那種常年乾旱的地方蝗災之嚴重絲毫不弱於中國古代,而且現代依然如此,雖然社會發展了,非洲等地依舊落後。

在蝗災非常嚴重的地域僅僅用農藥也不是長久之計,蝗蟲有很多的天敵,增加蝗蟲的天敵在蝗蟲多發地才是長久之計。另外蝗蟲繁殖最好的地方一方面要求乾旱,另外一方面要求沒有其他作物存在,所以植樹造林依然是很有必要的,不僅可以改善空氣還可以有限抑制蝗蟲的繁殖,兩全其美!


唐朝的長老


悟空問答,有問有答,且聽大獅白話幾句。

題主問:中國歷史上蝗蟲成災、遺禍千年,是從什麼時候被控制的?

告訴你吧,是從農藥產生之後!

不要以為這是謬論,事實就是如此。對付蝗蟲,最有效的東西就是農藥。

在目前所留存的檔案中,時至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有些地區仍會出現損失不等的“蝗災”。尤以平原地帶最為嚴重,蝗蟲過後,甚至於顆粒無收。

蝗蟲雖小,一隻半隻不足為害。但什麼東西都經不住一個“多”字。任何物種,只要氾濫,便會破壞生態平衡,帶來的結果一定是災害。就連我們視為美味的鯉魚、龍蝦、野兔等等,這些物種在國外一些地區氾濫,已經成了難以治理的災禍。

而蝗蟲,從人類發明文字那天起,便一直如魔鬼一般被古人記錄在筆墨之下。我小時候曾看過一部明朝時期的歷史文檔,說得是河南、山西、山東一帶連年遭受蝗災。百姓被這些小蟲折騰的死去活來,卻無法將其徹底根除。

後來,有人發現蝗蟲亦如蜜蜂一樣,似乎有一個“母蝗”在掌控這些大大小小的蝗蟲。果不其然,人們最後在一棵大樹中,抓到一個跟人一樣高大的蝗蟲。把它捆綁後,丟入烈焰燒死,蝗災才算根除。然而多少年後,蝗災捲土重來,災難再一次降臨在那些苦命的百姓身上。

當然,這只是明朝的記載罷了,真假與否,我是不知道的。

自從有了農藥之後,蝗災得到抑制,農藥在噴灑過程中,首先會殺死部分蝗蟲的卵,一季莊稼有時候要打幾遍農藥,儘管過多使用農藥對人體不好,但也有效的殺死了害蟲。

當然,這同樣破壞了生態平衡,導致一些益蟲和益鳥也遭到牽連,可這又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

有據可考,在中東和非洲一些地區,農藥使用量較少,時至今日仍時不時爆發蝗災。而隨著蝗蟲的不斷遷徙,對其他地區也帶來不同程度的災害,有時候就算使用農藥,也已然不急,只能任由這些小蟲肆虐。

也可以說,目前仍沒有十分好的方法,徹底剷除這些小小的蝗蟲!


大獅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多人不知道,中國古代其實是蝗災最多的國家。

鄧雲特《中國救荒史》統計,秦漢蝗災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受災範圍、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

彭邦炯《商人卜螽說——兼說甲骨文的秋字》一文認為,中國蝗災史可追溯到商代。

蝗災其實是很嚴重的。

這是因為水災旱災的災區是固定的,破壞力有限,只要妥善救災即可。

然而,蝗災確實可以四處遷移,很難對付。

我國黃海河流域、黃河中游和淮河流域,包括河北、平原A、河南3 省的大部分以及山西、陝西、山東、江蘇、安徽5 省的一部分,是我國曆史上蝗災頻繁發生的地區。

宋朝以後,對蝗災有了較科學化的認知,並總結一些滅蝗的方法,如:鳴金驅趕法、捕擊法、火燒法、溝坎深埋法、掘種法、以及趁清晨蝗翅露溼難飛用器具抄掠法等。新疆等地以養鴨、雞等方式消滅蝗蟲。

然而,蝗災還是不斷。

清代最後一次大蝗災,是在宣統時期,也就是清朝最後幾年。

《太倉州志》卷二十六載“夏,蝗自北來,既而入海,災亦不甚。”

進入民國以後,中國仍然有不少蝗災。

據有記載的資料統計,1912~1949 年間,發生蝗災的有2100 餘縣次,平均每年約57 縣次發生蝗災。

新中國建立以後,蝗災仍然不斷。

1951 年夏、秋全國發生蝗災的面積達1300 多萬畝。

1952 年,河北、平原、山東、安徽、河南、廣西、湖北、湖南、福建、遼東、山西、陝西、青海、新疆、綏遠、四川、甘肅、察哈爾、江蘇19 個省、75 個專區、594 個縣(市)以及1 個鹽區和1 個盟旗發生蝗災,面積達3779 萬餘畝。

從51年開始,政府組織民眾進行系統的消滅蝗災的行為。1951 年,河北省117 個縣動員了2000萬個人工對付蝗災。

除了動用大量人力以外,滅蝗技術也比較先進。

對付蝗災最有效的方法,是飛機滅蝗。

1951 年6 月13 日,人民空軍出動4 架飛機到皖北執行滅蝗任務,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使用飛機滅蝗。

飛機在安徽省泗洪縣飛蝗密集、人工難以捕打的深草葦地帶,每日早晚連續出動噴射“六六六”殺蟲粉,噴射面積達9500 餘畝。噴射藥粉後,飛蝗與四五齡蝗蝻的死亡及中毒率達70% 以上。經過群眾努力捕打和飛機協助撲殺,分佈在全縣30 餘萬畝的蝗蟲至23日已基本被撲滅。

1951 年春夏之交,河北省黃驊縣發生了60 餘年來最嚴重的一次蝗蝻,中央人民政府於6 月23 日派4 架飛機前往協助滅蝗,該縣23 萬畝的蝗蝻至6月26 日即大體被消滅。

到了60年代,中國就沒有出現大面積的蝗災現象。

1977 年,10 月24 日,《人民日報》報道稱:“危害我國數千年的東亞飛蝗之災,如今已被我國人民和科學工作者控制住了。我國已經連續十多年沒有發生過蝗害。


薩沙


歡迎走進文史工作坊!

就在昨日,聯合國糧食組織呼籲各國援助受蝗蟲威脅的國家,因為蝗蟲在一年半內增加了6400萬倍。

中國歷史上的蝗災一直都非常嚴重,往近的說,民國時期河南地區蝗災十分嚴重,蝗災一般與乾旱相互伴隨。馮小剛電影《一九四二》中折射的就是1942-1943年著名的中原大饑荒,隨之便是蝗災。2002年的時候,我國的大部分地區,河南、河北、山東等地也發生了不同規模的蝗災。

蝗災可能有的人對其沒有概念,蝗蟲漫天的景象是十分可怕的,這些害蟲來襲的時候,烏雲蔽日,把莊稼吃的精光,可謂片甲不留。

而中國古代對蝗災的應對機制也是比較矛盾的。一方面,農民認為蝗蟲是神蟲,對其存有敬畏之心,只是祈禱躲避災害。另一方面有些農民會在冬天將蝗蟲的卵挖出,或者利用蝗蟲的天敵鳥類滅蝗。




文史工作坊


中國歷史上蝗蟲災害是有記載的,平民百姓沒有任何莊莊稼可以吃,相繼餓死,那麼,中國歷史上,蝗蟲成災是什麼時候得到治理的呢?

根據《捕蝗要法》中記載,主要的方法是由百姓用竹竿撐起白布以順風的方式四面圍追,把蝗蟲趕到一起,集中的撲打,這也是春秋戰國年間興起的白刃戰!

第二種方法是掩埋法,這種效果非常的好,一埋一片,但是操作難度也高,一旦埋得淺了,蝗蟲也能自己鑽出來

第三種方法就是篝火誘殺法,在春秋戰國年間,想要火燒蝗蟲,是在天黑的時候點起篝火,把大批的蝗蟲吸引過來,這樣可以捕殺,燒死飛過來的蝗蟲,在集體的掩埋,這也是在開元年間啟用的篝火燒殺法,在短短的時間內成功的將蝗蟲制止

第四種方法是在宋代,宋代防災害的意識也是深入人心,於是人們思考與其累死累活的抓蝗蟲,不如提前斬殺蝗蟲,所以人們就趁著冬天的時間,把蝗蟲的卵一鍋端掉,宋朝的除蝗蟲卵的經驗,非常的豐富,地面上有無數的像蜂巢一樣的孔洞,必須果斷挖土剷出,到了明清年間,人們更是將農藥配合陳醋殺蟲卵,可謂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堅強的人們,勇敢的面對著一次次的災難所產生的智慧與勇敢,正是我們華夏文明強有力的生存原因。





歷史榴芒教授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蝗災是一種和旱災相伴生的災害。

中國大部分區域位於東亞季風氣候區,受季風氣候的影響,不是南旱北澇,就是北旱南澇,所以,十年九旱這個詞,在中國歷史上是比較適用的。

旱災很容易引發蝗災,這是有生態學依據的,旱災爆發之時,土壤含水量降低,抑制了土壤中菌類的萌發。蝗蟲是靠把卵產在土壤中孵化的,土壤中菌類的減少,提高了蝗卵的成蟲率,因此容易發生大旱之後有大蝗的伴生災害。

據鄧雲特先生《中國救荒史》中的統計,秦漢其實差不多八年就有一次大蝗災,兩宋時候平均三年半就會有一次,明清之時基本上兩年多就會有一次蝗災。

蝗災可謂是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早在先秦時期的《詩經》中,就有先民對付蝗災的記載:

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這裡的螣就是蝗蟲,“秉畀炎火”意思就是用火來對付蝗蟲,這是一個很有用的辦法,利用昆蟲的趨光性,晚上升起一堆火,就可以很好地滅蟲。

在之後的生產實踐中,唐人就發現,蝗災爆發時,有一些鳥類可以食用蝗蟲,達到生物治蟲的效果。

到了明清之時,發生蝗災後,地方需要及時上報朝廷,並及時組織人捕撲蝗蟲,儘量減輕災害。

直到近代之後,藥物治蝗的辦法興起,在蝗蝻初成之時就可以噴灑藥物控制,特別是飛機噴藥等手段,讓蝗災變得某種程度上來說不再像以前一樣無法控制。

飛機滅蝗

飛機滅蝗後的蝗蟲屍體


更多歷史文化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最近世界某地出現了蝗蟲災害,我們都知道我國曆史上曾經也出現過很多次蝗災,在我們認知之中好像自然災害一直伴隨著人類的成長。上古時期就有水災一說,流傳至今的大禹治水可見一般,旱災和蝗災在歷史上更是頻頻發生,可以說蝗災已經禍害了人類千年有餘,可是近十年來中國很少出現蝗災,那麼蝗災是什麼時候被控制的呢?

如今流傳著一種搞笑的說法,說有中國吃貨在不會發生蝗災,雖然前一段時間因為吃讓我們遭受了瘟疫的折磨,那怕現在瘟疫依然沒有散去,蝗蟲對於中醫來說還是一味中藥,吃蝗蟲也許安全一些。

當年聽家中長者說過,當年發生蝗災之時,蝗蟲可以說成千上萬,甚至直接遮擋住了太陽的光線,我們腦中可以想象一下當時的場景,黑壓壓的一片,可以說蝗蟲所到之初寸草不生,農作物更是飽受蝗蟲的侵害。蝗蟲過後基本上是顆粒無收的狀態,進入新中國之後,多不勝數的人才進入治理蝗蟲領域,經過他們的努力基本上可以把蝗災扼殺在搖籃之中,保護底層農作物的安全。

歷史上蝗災發生的次數多不勝數,早在春秋時期區區6年時間就發生了多達111次蝗災,歷史上的蝗災一直到了清朝時期依然發生,那怕新中國建立之後也發生了幾次蝗災,最後一次可以說是02年左右發生的。當然新中國建立之後科技發展迅速,對付蝗災還是比較輕鬆的,專家們利用各種技術來消滅蝗蟲災害,古代雖然沒有高超的技術他們依然有自己的辦法來治理蝗災。

古人沒有先進的科技,當遇到蝗災之後也不會於事無睹,他們一般都會採取人工撲打、淹埋和誘殺的方式對付蝗蟲。

最早記錄抵抗蝗災的辦法就是最直接的撲打法,他們在木棍樹枝等工具上紮上一塊受力面積較大的物品,直接對蝗蟲實行白刃戰。雖然這個方法在我們看來比較費時費力,可這個辦法可以說也是古人無奈之舉。其次就是淹埋的辦法,當蝗蟲到來之際,古人挖好深溝,同樣用撲打的方法將蝗蟲驅趕至深溝之內,直接用土埋之,這個方法相對而言比撲打的方法要有成效很多。後來經過人們研究發現,蝗蟲雖然數量眾多它們也有弱點就是怕火,當時的人們在晚上用火燒的辦法對付蝗蟲,這個辦法可以說比撲打法和土埋法都要事半功倍。

通過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古人對付蝗蟲基本上費時費力,效果其實也並不理想,那怕後來有人開始食用蝗蟲依然無法戰勝蝗災。知道新中國建立之後,專家們研究出農藥,蝗蟲才得以於有效的治理,如今世界上還有國家遭受蝗蟲之災,個人認為如果農藥無法清除蝗蟲,或許用最原始的辦法可以消滅蝗蟲,比如火燒和吃的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