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沒有探討青少年議題,即將收官的《想見你》會大打折扣

即將收官的《想見你》是2020年的第一部爆款臺劇。該劇開播時豆瓣評分只有8.1分,因為前兩集乍一看就是俗套的臺灣偶像劇。但隨著劇情的推進,編劇引入了莫比烏斯環的穿越結構,並注入了社會議題的思考,讓《想見你》超越了一般偶像劇的範疇,而具有更豐富的欣賞空間,口碑與熱度不斷上升,當前豆瓣評分穩居9分以上。

若没有探讨青少年议题,即将收官的《想见你》会大打折扣

《想見你》海報。

偶像劇外殼下,有社會寫實取向

觀眾大多為李子維與黃雨萱的愛情感動,也由此進一步忽略了陳韻如的存在。

劇中的悲劇之一就是陳韻如的“被忽略”,有意思的是,劇情外,身為他人愛情的“第三者”,她又一次被觀眾忽略了,甚至遭到不少唾罵。事實上,陳韻如這個角色是《想見你》的“題眼”,就像編劇在採訪中說的,《想見你》想探討的是“青少年認同”這一議題,“其實我們寫的三個青少年主角身上都有一些特別的地方,而他們無法正視自己的特別。我們很容易忽略青春期少年的煩惱,覺得他們還這麼年輕能有什麼大不了的煩惱,但其實這個問題很嚴重。”

《想見你》融合了愛情、懸疑、穿越、偶像等多種元素,但社會寫實也是該劇隱藏的一個脈絡。試想一下,如果剔除了陳韻如、莫俊傑的“孤獨”,剔除了王詮勝的性別取向,剔除了編劇想要探討的青年認同議題,《想見你》的思想深度會大打折扣。

若没有探讨青少年议题,即将收官的《想见你》会大打折扣

陳韻如(右)是這個劇的“題眼”。

時下大陸市場上甜寵風格的偶像劇扎堆,但它們都不是《想見你》,除了創意不足外,最大的距離是,這些偶像劇大多失去了對社會現實言說的能力。有觀眾會說,大陸偶像劇不也經常宣稱探討了女性狀態云云?這恐怕是個誤解,不是說一部劇中涉及了社會議題就是社會寫實劇了,差別在於,編劇能否將社會議題充分地故事化、影像化、藝術化、審美化。

總體來看,臺灣的社會寫實劇有以下幾個特點:關注現實,有強烈且敏銳的議題針對性;凸顯底層立場與人文關懷,熱衷於聚焦那些宏大議題底下被遮蔽的、被忽略的、被傷害的小人物;具有強烈的思辨性,拋出問題,引發思考,而不是給出標準答案;尤為關鍵的是,劇集雖有社會現實性,卻不是主題先行的“社會問題劇”,也沒有說教味,因為編劇注重故事的構建,以一個好看有趣的故事為支柱,社會議題則是不可或缺的裝飾和點綴……

就比如《想見你》,哪怕忽略了編劇的意圖,它本身也是一個好看的愛情故事:許光漢搭配柯佳嬿帥男靚女,以及穿越時空去見你的設定,有著偶像劇的極致浪漫和極致唯美,莫比烏斯環式的穿越設定,充滿創造力和想象力。社會寫實取向,則讓《想見你》錦上添花。

若没有探讨青少年议题,即将收官的《想见你》会大打折扣

《想見你》劇照。

加強社會寫實,實現了臺劇的自救

臺劇的社會寫實脈絡不是一夜之間出現的。

2015年是沉寂已久的臺劇的一個“大年”,這一年相繼有《一把青》《出境事務所》《麻醉風暴》等佳作。《一把青》是臺灣這些年來少有的歷史大劇;《出境事務所》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編劇呂蒔媛的作品,從臺灣殯葬業工作人員切入,思考生死議題,從題材就可以看出突破;《麻醉風暴》則從醫療事件審視醫療體制。

2016年,隨著“植劇場”的推出,社會寫實劇成為臺灣的一種顯性存在。“植劇場”是臺灣電視人的一場“自救”,其由王小棣、蔡明亮、陳玉勳、瞿友寧等導演主導,是一個“迴歸初衷,寫好故事,道出真實人生,展開新局,打造前所未有的戲劇計劃”。從2016-2017年,“植劇場”一口氣推出8部類型不一的短劇,演員“以老帶新”,力推24位實力派新生演員,“共同投入人才培育及戲劇的製作”。《想見你》中的許光漢、顏毓麟,正是從“植劇場”開始被矚目的。

若没有探讨青少年议题,即将收官的《想见你》会大打折扣

《想見你》劇照。

“植劇場”包括《荼蘼》《戀愛沙塵暴》《姜老師,你談過戀愛嗎》《天黑請閉眼》《積木之家》《夢裡的一千道牆》《五味八珍的歲月》《花甲男孩轉大人》等作品,類型涵蓋懸疑、愛情、驚悚、靈異等,打破了臺灣電視劇偶像與鄉土佔主流的局面,豐富臺灣的類型劇創作,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臺劇的社會寫實力度。比如楊丞琳的《荼蘼》,透視了職業女性的兩難;口碑甚佳的《花甲男孩轉大人》,重新思考了臺灣鄉土的價值。

除了傳統的鄉土劇和偶像劇外,雜糅社會寫實向的新類型劇開始勃興,2018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探討教育議題;2019年一下子就出現了三部豆瓣評分9分以上的臺劇,除了《想見你》外(開播於2019年),一部是賈靜雯、吳慷仁等人主演的探討新聞倫理、廢死議題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另外一部是謝盈萱主演的探討大齡未婚職業女性生存狀態的《俗女養成記》;而2020年開年,臺灣幾大製作公司和OTT(臺灣對流媒體平臺的稱呼)宣佈擬製作的臺劇計劃裡,社會寫實劇成了一個主流類型,觀眾有理由期待今年新的爆款臺劇的出現。

那麼,臺劇的社會寫實取向能給大陸劇怎樣的啟示?雖然囿於製作成本有限、市場空間狹窄,臺灣的古裝劇、歷史劇遠遠落後於大陸,但社會寫實劇卻一直走在大陸前頭。“社會寫實”置換到大陸語境裡,近於我們常說的“現實主義”。去年大陸也誕生了不少現實主義力作,比如《都挺好》《小歡喜》,不過跟臺劇對比,一方面我們的精品不夠多——畢竟大陸的基數大得多;另一方面是我們探討的現實議題狹窄、方式也相對傳統。

大陸不缺資金與市場,我們缺的是講好一個故事的耐心,缺的是探索與突破的勇氣,缺的是對好故事的包容。由衷希望,對《想見你》等這些好故事的羨慕,能夠轉化為大陸電視人的創新動力。

□從易(劇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