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書還是要自己看,而不是聽別人講”,對此你怎麼看?

一語隨行


我認為書自己看比較透徹一些,不懂的地方可以請教老師,自己看有二大好處:

一,自己看可以全面,系統的通讀,用自己的思維來分析此書的意義與內涵,提高自己解析和判斷能力。

二,根據我多年讀書經驗,自己讀書不受時間控制,午休時分,夜晚,不受干擾,泡一壺好茶,讀一本好書,字字分明,句句暢閱,頭腦清醒,十分受益。


昌正覺正淨


對,人的思想竟識,境界,文化,決定了他的想象力,理解力,使他對書中文章醒力的點不一樣。


悟空老頑童


確實是這樣的,聽別人說十遍,不如自己看一遍,因為我讀破了一套紅樓夢,所以電視劇,電影紅樓夢都沒有看,總怕與原著不苻了掃興。(可能有些偏見吧)。


三峽客


這個問題就好像是在問是吃麵好還是吃米好。因為各有千秋,所以不能一概而論。你要自己看著感覺來啊,感覺哪個效果好就用那個。

比如,有些書只聽不看,很多細節就會錯過了,而且聽書的話,說書的人語音語調和感情側重能跟你自己看的時候完全不一樣嗎?還有就是有些字,生僻的字可能就這麼錯過了。

再比如,我覺得歷史書就可以聽。記得上學那會老師不讓我們看書,巴拉巴拉講一節,感覺比看書強的多,比書上精彩比書上豐富,橫縱對比,四通八達。

所以,總結一下:說事的書可以聽。

那麼,哪些書光聽不夠呢?

記得高中那會理科的課程,老師講完,總是覺得會了,一做題就掉鏈子,總有幾個知識點忘考慮進去,翻開書一看,原來主定理是在某些小前提下成立的,原來老師一句話帶過的也是重點,不看書完全印象不深。那會越是自己讀課本越是覺得沒有廢話,一句一句都是前提條件,一句一句都是普遍真理,但是老師的話可不是全是精煉的語言,都是自由發揮,把重點知識點反覆強調,但是有些細節並不會說很多,從而使我們的注意力有意識地向某些方面傾斜,所以像理科課本這種書就要自己讀。

總結一下:說理的書得自己讀,聽get不到所有的知識點,聽別人講一定會抓大放小,自己讀一定會被一個個知識點驚豔到,所有知識點全都能理解吃透。



李珊st


書別人講出來是通過別人的思維方式認識的。而你自己看書是通過你自己的思維方式。你到底要成為一個更完美的自己,還是一個更完美的他人?但是弗洛姆的逃避自我裡邊說,其實很多人並不想做真實的自己,因為那太累了,不但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而且很可能孤立無援,所以他們寧可做別人。

現在的中國有無數的巨嬰。他所有的事兒都想靠別人。難道你連吃飯也需要別人咀嚼完了再餵給你嗎?偉人也常說,吃別人嚼過的饃不行。如果讀書也要靠別人,那就太可笑了。

所以說你應該有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問題。而不是僅僅長了兩個耳朵去聽別人說的話。其實最主要的還是需要有一個獨立思考的能力。因為現在的中國人都太喜歡聽話了,卻不喜歡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問題。所以說無論他們讀書還是聽書,都沒有意義。因為最重要的是自己。必須有自己獨立思考能力去分析判斷得出自己,而不是他人的意見。如果你沒有自己的大腦,你永遠就是他人的傀儡。





不是壞人


我認為很對。書只有自己讀才能品出真味!只有認真讀,仔細看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你可以捧起書大聲讀甚至為之高歌,為之動容,為之瘋癲而狂,你才進入境界。聽別人講書,就好比隔著大山聽馿叫———不知啥腔調!


長虹映雪


讀萬卷書猶行千里路,

心得體會出自深感悟。

聽說書於娛悅間增識,

書讀數遍增感悟深度。


z鍾老二


1 同一本書,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環境和情緒下,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和收穫。

2 不同層次的文化底蘊和不同職業的人,會看到不一樣的角度。

舉例說明:四大名著

《西遊記》:

普通人:孫悟空是正義的化身,一路降妖驅魔;

培訓師:唐僧是一個很好的管理人和領導人;

《水滸傳》:

小時候:這是一群替天行道的江湖兄弟,各個都是講義氣的好哥們;

長大了:這是一群以替天行道為藉口的殺人放火,打家劫舍的人;

《紅樓夢》:

青春期:這是一個令人感嘆的愛情故事;

中年後:這是當時一個社會環境下的一個階層的生活寫照;

《三國演義》:

工作後:這是人心難測的混亂時代下的產物。

所以說,書,還是自己讀,才可以收穫到不一樣的感受。


新疆旅遊定製師Jack


聽人講的話打折扣!自己看書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的內涵和實質。


正言義為先吳愛四


能著懂的書,儘量自已去看。一星半點不明白的,可以藉助工具書。實在是看不明白的,能聽老師講解。聽人講解,也不失為智舉。起碼證明我們還有求知慾。聽明白了,也就等於看了一遍。沒聽明白就反覆聽,直至懂了為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