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二候”:蟄蟲始振!易經:“包荒、朋亡”,想告訴我們什麼

立春“二候”:蟄蟲始振!易經:“包荒、朋亡”,想告訴我們什麼

冬去春來,四時更替。

從2月4日立春節後,不知不覺進入了立春中的“二候”中。

《易經》的陰陽轉化過程中,存在著對立和互存的關係。

《易經》的辯證關係指出,沒有天,就沒有地,沒有乾,就沒有坤。陰陽之間的矛盾和統一,才有了萬物的生成。

因此,《黃帝內經-素問》一書中指出:陰在內,陽守之;陽在外,陰之使也!

通過對傳統文化《易經》和《黃帝內經》等古籍經典的學習,我們知道:“冬至陽生,真火正伏;夏至陰生,真水尚微。”

立春“二候”:蟄蟲始振!易經:“包荒、朋亡”,想告訴我們什麼

通俗地理解:冬天是一年之中,陽氣最虛弱的時候;夏至最熱時,是一年之中陰氣最虛弱的時候。

四時皆有規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易經》中講,男子居陽,女子居陰。為了使陰陽達到平衡,保證身體的康健,冬天應該靜養心性,閉精斂神,適時節慾,以免腎精不固。

而到了開春以後,三陽開泰,陽氣十足,萬物生機勃發,氣侯舒適宜人。此時,不論男女雙方的心情,都較為舒暢,身心愉悅性能高漲 ,最是增強感情和合的好時機。

《趣味易經》專欄,《一年打兩春,黃土變成金:從易經看,立春到雨水三候15天該做啥》一文中,“源易緣”談到了立春到雨水15天之中,“初候”的來歷。

立春“二候”:蟄蟲始振!易經:“包荒、朋亡”,想告訴我們什麼

在傳統文化《易經》與民間的節氣的關係中,兩者相互聯繫。其中72節候中的“初候”,正是由《周易》64卦中的“泰”卦變化而來,被稱為:“東風解凍”。

日前,著名易經學者、教授黃來鎰先生,向“源易緣”分享了一篇關於立春節令的文章,文章中,也分別到了立春到雨水後的“三候”解釋。

今天,我們再結合傳統文化《易經》原著,繼續來談“二侯”中的“蟄早始振”是何意思?易經聖賢們,通過“包荒”、“朋亡”、“ 得尚於中行"卦爻辭,又想給我們哪些啟示?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訂閱專欄,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一、立春後的“二候”,與《易經》的聯繫

月令72候中,談到“二候”之時,稱:“蟄蟲始振”。

是什麼意思呢?

立春“二候”:蟄蟲始振!易經:“包荒、朋亡”,想告訴我們什麼

中國的漢字中,“蜇”,是蟲子們在寒冷的冬天裡潛伏冬眠,不食不動。“振”是甦醒、振動。

經過春天之氣——“震”雷卦的震動之象,大地開始復甦,而潛藏的蟲兒們,也開始逐漸地甦醒。

而動物們萬全的甦醒,需要到了二月驚蟄(3月5日),一聲春雷之後。

因此,古人認為立春到雨水間的“二候”為:“蟄蟲始振”。

二、“二候”,從易經中的哪一卦而來?

立春後的初候由《易經》泰卦初爻,動變而來。

“二候”則由泰卦的二爻,動變而來。泰卦上卦為地,下卦為乾。九二爻變動,由乾卦,變成了“離”卦,由此變成了“地火明夷”之卦。

立春“二候”:蟄蟲始振!易經:“包荒、朋亡”,想告訴我們什麼

在“明夷卦”中,六二、九三、六四爻,互卦為“坎”卦。

在《易經-說卦傳》中,坎卦為坎為水、為溝瀆、為隱伏……因此古人稱此象為“蟄蟲”

三、“朋亡”、“包荒”,聖人想表達什麼?

泰卦的下卦為乾,其德為陽、為動,為剛健,故有“振動”之意。

泰卦九二爻辭說: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於中行。

大意是:包容寬廣的天地八荒,有剛健果斷的勇氣和決心,取徒步過河的方式,不會因為遙遠或危險,而遺棄賢達,也不會結黨營私,這是因為他堅守中正之道受到了推崇。

有仁德、有智慧、有胸懷、有勇氣,還有行動力……即使“朋亡”(沒有朋黨或損友),才能心地無私,因此也不會有所遺憾。

讀過此文,您有哪些看法或高見,歡迎留言或私信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