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在“彭城之战”中惨败,他为何将妻儿全部抛下?

史事春秋


彭城之战是楚、汉相争的第一次大战,汉军五十六万战楚军精兵三万。而此战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几乎全军覆没。他的父亲及妻儿都被楚军俘获,众诸侯也纷纷背汉向楚。有人不理解,刘邦逃命时为何会丢下妻儿老小,自顾自逃命。这其实是还没理解,在一个政治家或者说权谋家眼中,道德绑架起不了任何作用,在他们心中,有的只是如何将利益最大化。

一、彭城之战

秦朝末年,纲绝维弛,群雄并起,项羽凭借灭秦巨功分封天下,称霸诸侯!为了困住刘邦,项羽把刘邦封在了偏远的汉中巴蜀之地,被封为汉王。由于利益分配不均,其他人也是心怀异志,蓄谋反叛。

汉元年,刘邦暗度陈仓,毅然兵出汉中,东向伐楚。同时,齐地田荣起事,与刘邦东、西同时反楚,就此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掀起了天下反楚的浪潮。

齐地很是富庶,并且离楚也进,斟酌到汉王刘邦所在地比力远,而且在西面有对刘邦设有四道防线,为了防止两线作战,项羽决议先行伐齐。

汉二年,项羽在城阳之战击败了田荣,而田荣也在逃亡的路上被苍生杀死。田荣死后,其弟田横率领齐军战士,对项羽军展开誓死抵抗。这彻底激怒了项羽,并加大了对齐军的报复,在当地更是坑杀被俘战士,强掠老弱病残的妇女儿童作为人质。项羽的这一举动也引起了齐国上下军民更大的抗争,楚军因此深陷齐国各地抗击的泥潭之中而无暇他顾。

刘邦抓住这个机会,高举征讨不义之臣项羽的大旗,联合众诸侯率领五十六万大军东进。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

刘邦大军仅仅用了八个月的时间,就逐一突破了项羽设置的四道防线。可以说,刘邦大军是一路上所向披靡,兵锋直指项羽的都城彭城。

这是项羽万万没想到的。东面,齐国激烈反抗;西面,刘邦势如破竹,项羽是腹背受敌。终于,楚国的都城被刘邦攻陷。

刘邦在攻下彭城后,便开始得意忘形起来,不是积极备战项羽,而是忙着在彭城瓜分奇珍异宝和美人家眷,更是日日饮酒作乐,大摆庆功宴。

项羽在得知彭城沦陷后,很快做出了一个大胆的策略调整,那就是大部队继续留在齐地镇压反抗,而自己则亲帅三万精兵直奔彭城。项羽利用对地形的熟悉,迂回至彭城西部,从而斩断了刘邦大军与后方的联系,加上项羽的骁勇、楚军的视死如归,刘邦大军被楚军冲的四下分散、溃不成军。刘邦大败而逃,在逃亡途中被斩杀与落水的士卒多达十万余人,后又被驱赶到睢水,淹死者不可胜数,无数尸体让睢水断流,刘邦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觳(音鼓)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

刘邦在绝对的优势下兵败如山倒,就在于刘邦盲目大意、纪律涣散,说白了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但根本原因就如韩信所说的,刘邦擅长将将,并不擅长将兵。而项羽胜在出其不意、战略得当。

兵败后,刘邦在几十个人的追随下,坐着马车一直逃离着楚军的追击。而在半路上遇到了慌乱中失散的惠帝和鲁元公主,于是载上他们继续逃跑。而后面楚军又追的急,随时有被俘被杀的可能,这时刘邦嫌车上人太多,情急之中,竟然将自己的亲生儿女推下马车。

身边的夏侯婴看到后,把惠帝和鲁元公主拉上车,刘邦又推了下去,夏侯婴又把他们拉上来,刘邦再次推下去,如此三次将儿女推下车,最后夏侯婴再次坚持把他们拉上来,跟随刘邦一起逃走了。

《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

二、刘邦抛弃妻儿老小的背后原因

那么刘邦逃跑时为什么不带着妻儿老小一起逃跑,以至于妻子和老父亲被俘,甚至逃跑时还要把失而复聚的子女推下马车自己逃跑?

有人可能会痛斥刘邦视儿女如草芥,禽兽不如,虎毒尚且不食子呢。也有人会说刘邦对跟吕雉生的这两个孩子不待见,若是换做其他子女,刘邦则不会这么做。

其实,这些看法不是片面,就是无中生有,没有看到问题的根本。那真正原因是什么呢?个人认为有以下三点:

1、就是收买人心。

上文说过,刘邦伐楚大军不过是群乌合之众,在楚军的冲击下溃不成军,四散逃跑,最后只剩几十骑跟随。这时可以说,刘邦并不敢保证这些人中不会再有人为保命逃走,甚至倒戈,所以这时的刘邦,首要的任务是如何让这些人死心塌地带着他。于是就有了刘邦为了不拖累逃跑速度,三次推自己的儿女下车,这让十几个人非常的感动,汉王宁愿牺牲自己的儿女也要让大伙能够逃脱楚军的追赶,于是更加卖命的拉着马车逃跑。

刘邦为什么敢这么做,因为驾车的是自己的老乡——夏侯婴。大家不要小看夏侯婴,他从沛县就一直跟随刘邦,可以说和刘邦是形影不离,一生陪着刘邦南征北战,鞠躬尽瘁,功劳卓著,凭着出神入化的车技,护了大汉两代君主。而且,初识韩信为不世之材的也是他,是他把韩信从刀斧手下救下的韩信。

所以,当刘邦推他的子女下车时,夏侯婴立即知道了刘邦的用意。因为凭自己的车技,载着他们父子三人逃跑,刘邦应该是放心的。不放心的反而是后面追随的人,所以他与刘邦心照不宣的唱了个双簧。这从后面刘邦不但没有惩罚夏侯婴,反而大大地奖励了他就可以看出来了。

刘邦的这招,被他的后人刘备,也是运用的活灵活现的。刘备是直接将阿斗往赵云怀里摔,以此收获了一波人的心。

2、刘邦对项羽的性格了如指掌

项羽跟刘邦争天下失败,跟项羽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汉书》中有韩信对项羽的评价是:项王意乌猝嗟,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上特匹夫之勇也。项王见人恭谨,言语姁姁,人有病疾,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刻印刓,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也就是,项羽英勇善战,但只是匹夫之勇;心肠也很软,对人恭敬仁慈而又小气,为妇人之仁。这种性格就决定了项羽只能将兵,而不能将将。

刘邦就是吃定了项羽的自负、妇人之仁,吃定了项羽会不屑于这种卑鄙下三滥的手段。当年鸿门宴,项羽就是不屑于暗杀才让刘邦逃脱的。所以刘邦也不担心自己的妻儿老小落在项羽手里。而在项羽要烹煮自己的老父时,刘邦才会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这样就把道德的皮球踢给了项羽,最后项羽不得不放了刘邦被俘家人。如果刘邦以常人的思维,给自己上把道德的枷锁,去求项羽放人,这样就被动多了,不但救不了人而害了他们,反而还会害了自己。

3、就是刘邦看清了问题的关键

作为一个集团的首领,自己的安危才是这个集团的关键所在。因为自己安危,直接决定了这个集团的存亡,也直接决定了自己亲人的安危。如果自己安全,则这个集团就安全了,自己就有了和对方抗衡的力量和谈判的筹码,自己亲人生存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如果自己灭亡了,则这个集团也就覆灭了,这样自己的家人也就凶多吉少了。所以,就算夏侯婴没猜透刘邦用意,没救他的子女,刘邦也不用太担心。从后面的结果看,大概率项羽会把他们和刘邦的父亲等一起放了。

三、总结

所以我们在分析政治家或权谋家时,不能用常规的思维去分析他们,也不能用道德的枷锁去评判他们。因为在考虑事情时,他们的出发点不是从道德层面去思考问题,而是在权衡各方利弊之后,选择对自己利益最大的方案,去执行他们认为对的行为,而不会被各种道德所绑架而束缚了手脚。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他们那些不合常规、甚至不近人情的事情。

参考文献:《史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历史隐藏的真相


有说刘邦高明,有说刘邦拿得起放得下,都太好听了,实际上刘邦就是为了逃命不择手段,而且刘邦前期没有想抛弃妻儿,只是被项羽提前劫走了,后期又被项羽追急眼了

彭城之败,刘邦败的惨,楚国骑兵追的紧

彭城一战,是项羽军事才华的一次华丽的演出,3万骑兵当真神兵天降一般,刘邦56万联军,彭城近郊就被项羽斩杀十余万,逃跑路上想在吕梁山区抵抗又被杀几万人,被追到雎水再次斩杀十余万,士兵相互践踏淹死不计其数,史书记载“睢水为之不流”

而刘邦此时,从诸侯联军之主一下落到全军覆没,身边就剩十几个骑兵的地步,还被项羽军队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如果不是天降大风,刘邦就要死在这里,可见当时情况的危机程度。

而逃出去的刘邦并不是没有想过家人,《项羽本纪》记载: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

可见刘邦还是想要带着家人一起跑,只是不过明显项羽早就料到了这一点,一边派人追击刘邦,一边派人提前把人抓了。而半路上遇到鲁元公主与孝惠帝时,刘邦还是带着,只不过被楚国骑兵追击时就急眼了。

等到不急眼的时候,又想起老爹跟媳妇来了,只是始终没有遇到。

刘邦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可见刘邦在不威胁到他性命的时候,或者与他的最终目的相冲突的时候,还是顾及的到家人的,但是这反而体现了他千古无二的无赖行为。

刘邦是什么人物?他本质上就是个无赖流氓啊,而且是无赖中的高手,给吕太公贺寿,衣服都是借的,居然敢号称贺钱一万贯,这是一般无赖能做出来的么?

所以当彭城惨败时,刘邦的行为本性使然,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刘邦知道自己被项羽抓到结果必然是死,这个时候只要自己逃得性命就好,哪里顾得上妻儿。

刘邦的不择手段又何止于此,广武对峙时,项羽要烹了刘太公,刘邦这时可是并不处于绝对劣势,然而回复却是“幸分我一杯羹”,可见刘邦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程度。

所以为了逃命抛妻弃子就是刘邦的不择手段,而且刘邦也不是什么至情至圣的人,在与吕雉分离的日子,以及吕雉被项羽抓住后的日子里,刘邦身边从来不缺女人,戚夫人、薄姬等等,自然也不会存在言情剧中“失去的是爱情啊”之类的想法

所以刘邦彭城之战后,只有在被楚国骑兵追的急眼时候的行为颇为人所不齿,不过也符合了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行为,毕竟如果他被抓住了,绝对是一死。


妖鬼杂谈录


刘邦在彭城之战的时候可以说有很充足的时间去接家人妻儿,直到项羽打过来的时候他才想起去接家人,最后他的父亲、妻子、大哥还有侄子被项羽俘虏!

彭城之战的背景

公元前206年,在灭掉秦国以后,项羽分封18个诸侯王,自号西楚霸王,建立西楚国,都城在彭城!同年,齐王田荣杀掉项羽封的三个齐王,齐地叛乱,项羽便率军攻打齐国;结果项羽在齐国烧杀抢掠,引发齐国民众的不满和抵抗,项羽陷入齐国的战争泥潭中!

公元前205年,刘邦平定三秦后,联合彭越、赵国等五路诸侯56万联军趁着项羽的军队陷在齐地的时机攻打楚国,这是刘邦和项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军事较量,由此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彭城之战的经过

刘邦所率领的56万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入西楚国都彭城,占领了彭城!刘邦春天发兵出函谷关,到四月份,已经占领彭城!简直顺利的不敢想象!究其原因主要是:

  1. 彭城空虚,项羽将兵力都投放到平定齐国叛乱的战争中,导致彭城兵力空虚!
  2. 刘邦的联军人多势众,士气高涨;刘邦的联军有56万,大部分都是江苏人,这次是打回老家去,所以士气高涨!
  3. 刘邦撤起了为义帝复仇的大旗,占据了正义!

项羽在彭城被攻破后,留部队在齐地平叛,自己亲率三万精兵直扑彭城,绕过彭城到刘邦防御薄弱的西面萧县,从萧县发动突袭进攻彭城,打了刘邦一个措手不及;刘邦的军队在占领彭城后就整日饮酒作乐,完全没料到项羽会突然出现在彭城西侧,第一次交锋,刘邦联军大败,被项羽歼灭15万人,刘邦率军逃到安徽灵壁,被项羽追上,又被项羽所败,军队被歼灭了15万,刘邦自己也被围住!幸亏此时刮起了沙尘暴,吹散了项羽的部队,撕开了一个口子,刘邦才得以逃脱!

彭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项羽以三万精兵打败了刘邦的56万联军,同时俘虏了刘邦的父亲、妻子吕雉、大哥刘仲以及刘邦的侄子!

彭城之战示意图

彭城之战刘邦失败的原因主要是

  1. 楚军士气高昂!老窝彭城被占领,所有的楚军士兵皆有悲愤之情,而刘邦的军队在占领彭城后日日饮酒,士气低糜,且对项羽的楚军有恐惧之心!
  2. 项羽指挥得当,没有直接从东面攻打彭城,而是绕过彭城到萧县,从西面发动进攻,刘邦及张良、陈平都没有料到,防御松弛!
  3. 刘邦在很快就占领彭城后开始乐观,忘记了项羽军队的战斗力,同时联军部队组织松散,人心不齐,被项羽所败!

占领彭城后刘邦压根没想起去接家人

刘邦在占领彭城后压根没想起先把家人接过来,他一入彭城,就立马去找美女,而把接家人的事忘掉了!整天酒色相伴,等到项羽突然从萧县发动攻击的时候,他才想起来,已经来不及了!

刘邦的家人,在彭城之战的时候去找他,结果项羽的军队打过来了,在逃亡的路上被冲散了,刘邦的儿子刘盈和女儿鲁元公主与其他人被冲散分开了,刘邦在灵壁突围后,恰巧碰见了刘盈和鲁元公主,便带着儿子和女儿一起逃跑;后面项羽的军队穷追不舍,眼看要追上来了,刘邦嫌车太重跑的慢要把儿子和女儿扔下车去,辛亏夏侯婴拼死保护,刘盈和鲁元公主才能逃脱!这个事情在史书上有详细的记载!

道逢孝惠 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

《史记 高祖本纪》

在《史记 夏侯婴传》的记载是:

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撅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弛,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馀,卒得脱。

《史记 夏侯婴传 》

从《史记》的高祖本纪和和夏侯婴传记我们看到,刘邦在逃命的过程中,差点要把儿子和女儿退下车!而刘邦的父亲、妻子、大哥及侄子冲散到另一路逃跑去找刘邦,结果遇到了项羽的军队,被抓住做了两年零四个月的俘虏!

直到后来,韩信南下逼近楚地,项羽迫于压力,和刘邦议和,才把刘邦的家人放了回来!

总结

刘邦本就是混混出生,四十多岁了还是光棍一条,娶了吕雉以后,也还是没有收敛,大多数人如果成家后,尤其是有了孩子以后都会想着过日子,但刘邦在娶了吕雉后还是不做家里的事,依然如故,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刘邦踏上造反之路以后,很少回家,尤其是做了汉王以后,身边从不缺女人,而刘邦与吕雉的感情基本上说已经很淡了,汉朝建立后,他们更多的是政治上的依存关系!所以吕雉内心应该是非常恨刘邦的,这从后来掌权后对戚夫人的残忍迫害和对刘氏宗族的杀戮就可以看出来!

刘邦本有很多机会去接家人的,在项羽大封诸侯王的时候,刘邦完全了可以把家人接到关中;而在占领彭城后,刘邦也有大把的时间去把家人接来的,彭城离沛县不过几百里路而已!

或许这就是刘邦超越常人的思维,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从一个小混混做到了开国帝王的原因吧!但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还是做不到刘邦这样,虎毒尚且不食子!


小任浅谈史


导语:

刘邦的价值观跟普通人不一样,普通人一辈子为了家人付出一生,可刘邦可以为了自己抛弃所有家人。这里所有家人包括了父母、兄弟、妻儿等等。

所以说刘邦不是普通人,在他眼里,只要活下去,一切都可以重新拥有。一旦自己死了,那所拥有的一切都可能成为别人的。

由此可见,刘邦在彭城战败以后,果断抛妻弃子,这是他为了自我逃命的一种生存策略。我们正常人理解不了,所以我们也成不了刘邦那样的人。

01刘邦已经不是第一次不顾家人了,这是习以为常的操作。

我们记得刘邦当年是泗水亭长,他带着一帮服劳役的人前往北方修长城。基本上是九死一生的结局。这场景跟陈胜吴广有点类似,不过刘邦遇到的不是大雨天气,他的队伍里面逃走了不少人。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原从者十馀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原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史记》

这个时候刘邦知道,就算到达了前线,跑了这么多劳役,大家还是个死。所以刘邦索性就把所有人都给放了,让他自谋生路去了。

  1. 这一决定,完全没有顾忌家人的死活。因为刘邦放走这么多劳役,是要满门抄斩的。对此,刘邦丝毫没有犹豫。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都没有离开刘邦,并且愿意跟着刘邦学习陈胜吴广那样,起义推翻秦王朝。
  2. 刘邦想了一会儿,居然就这么决定了。这可真是前所未有的事情,谋反更是杀头重罪,极有可能导致抄家灭族。
  3. 当时刘邦的父母都还在沛县的村里,妻子吕雉已经为他生了两个孩子。这些父母妻儿刘邦似乎都不要了,这种事情真的是很少有人能做得出来。

与项羽对决以后,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和妻子吕雉,都被项羽给绑了。当项羽以这两个人的性命作为要挟,扬言要把刘太公扔进大锅里给煮了的时候,刘邦居然笑着表示,等煮好了要分他一杯羹就好了。

这种丧尽天良的事情,刘邦居然都干得出来,不得不佩服刘邦这个人的思维是非常清奇的。所以说刘邦能够成就大事,是因为他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思维逻辑。

02刘邦将两孩子多次踢下马车,完全是为了自己的性命。

刘邦是真的不爱自己的家人,他认为只要自己逃出生天了,还可以重新讨老婆生孩子,现在失去的将来肯定还能再次拥有。

还定三秦,从击项籍。至彭城,项羽大破汉军。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罢,虏在後,常蹶两兒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馀,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於丰。---《史记》

可是虎毒不食子,毕竟刘盈和鲁元公主是刘邦的一双儿女,刘邦难道连儿女的性命都不顾吗?当然不顾。

当时刘邦被项羽大军杀败,要不是夏侯婴驾马车救下刘邦,刘邦小命就算是交代在这儿了。这个时候刘邦遇到了一个难题,因为路上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哭着要上马车一起逃命。

  • 本来是搭把手的事情,可刘邦的做法实在是让人气愤不已
    。当夏侯婴把刘盈和鲁元公主抱上马车以后,刘邦是左脚右脚一个快动作,飞快地将这两个孩子给踢下了马车。
  • 刘邦的理由很简单,他们俩上来了增加了马车的重量,那马车跑得可就慢了啊。夏侯婴还是有点良心的,他再次把孩子抱了上来,可是刘邦再次把孩子们给踢下了马车。
  • 夏侯婴这回有点怒了,他把孩子再次抱了上来,并且表示,如果刘邦再踢,那他就不驾车了,刘邦你自己来搞定吧!

刘邦这也没学过驾驶,没拿到过驾照,万一路上被查到无证驾驶,那更加麻烦。所以无奈之下,只好把俩孩子给留下了。

这件事充分说明了,刘邦这家伙的的确确是一个利己分子。他可以为了自己活下去,把自己的亲生骨肉置于危难之中,可见他多可怕。

有人说刘邦这是为了保护两个孩子,跟着自己反而更加危险。这种理由还是不要找了,这荒村野岭的两个小孩儿在路边,早晚还不是被狼给叼走了?

03刘邦找了不少女人生了不少孩子,自然不在乎过去的老婆孩子。

刘邦在攻打天下的时候,其实并没有闲着。因为吕后长期不在他身边,所以刘邦就开始寻找新的女人。

  • 他比较宠爱的戚夫人,就是这个时候找到的。等到吕后跟他重新团聚的时候,戚夫人已经在刘邦身边很红了,而且给刘邦生了个儿子刘如意。
  • 还有一个薄姬夫人,她过去是魏王豹的夫人,可是刘邦灭了魏王豹,看薄姬很漂亮,所以就把她也给收编了,后来生下汉文帝刘恒。
  • 此外刘邦陆续找的女人实在是数不胜数,刘邦一共有8个儿子,只有一个是吕后所生。可见刘邦为何不吝惜儿女的性命了。

因为刘邦的女人很多,所以儿女也很多。可是刘邦的性命只有一条,所以相比较而言,他更加珍惜自己的性命。

汉军绝食,乃夜出女子东门二千馀人,被甲,楚因四面击之。将军纪信乃乘王驾,诈为汉王,诳楚,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令御史大夫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阳。诸将卒不能从者,尽在城中。周苛、枞公相谓曰:“反国之王,难与守城。”因杀魏豹。---《史记》

当然了,这种混乱逻辑,也只有刘邦自己可以想得通。可见他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不过历史上的帝王又有几个不是极端自私的呢?

  1. 司马懿为了家族地位,不惜诛杀曹氏宗族,将皇帝架空。杀光了所有支持曹家皇室的将领。后来他儿子司马昭和司马师依旧自私到极点。
  2. 李世民为了夺取皇位,不惜杀掉自己的亲兄弟,逼迫父亲退位,而且还诛杀了亲兄弟的所有儿子。可见李世民自私到了何种地步。
  3. 朱元璋为了稳定孙子的皇位,不惜诛杀开国元勋,杀了几万人都不够。为了让儿孙享受裂土封王的滋味,不惜开历史倒车,将天下分封给自己的儿子。

所以说这些帝王将相,不是非常之人,是真的很难做到的。我们在鼓吹那个帝王多牛的时候,其实不能忽略一点,他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

总结:吕雉与审食其有私情,刘太公却偏袒自己的儿媳妇。

刘邦常年在外,所以一直以来家里都交付给了好兄弟审食其来照料。而吕后当年还很年轻,跟审食其之间,其实极有可能产生一些情愫。

毕竟一直陪在身边度过风雨的不是丈夫刘邦,而是审食其。在项羽要烹杀刘太公的时候,审食其也陪在吕后身边,甘愿跟随吕后一起去死,这就不容易了。

所以从这儿以后,吕后的心应该是交给了审食其。对于这件事刘太公难道瞎吗?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呢?但是刘太公并没有戳穿吕后。

他心疼自己的这个儿媳妇儿,儿子刘邦实在是不像个东西,虽然成为了天下帝王,却依旧活不出个人的模样。

相反,刘家的大小事务,一直都是由吕雉来打理。他这个儿媳妇儿吃尽了苦头,为什么就不能得到别人的怜爱呢?

秦汉时期的思想是比较开放的,所以刘太公的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刘邦做人是多么的失败。


江湖小晓生


自古两军交战,战败方丢盔弃甲、顾此失彼、落荒而逃的事迹屡见不鲜。但像刘邦那样接二连三的将自己亲骨肉丢弃,实属罕见,甚至让人不寒而栗。

这件事在《史记》中的记载有两处,一处见《项羽本纪》:

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

一处见《樊郦滕灌列传》:

还定三秦,从击项籍。至彭城,项羽大破汉军。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馀,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于丰。

事情大概经过是:刘邦彭城战败后,被项羽追杀。刘邦在逃跑的路上遇见了儿子刘盈、女儿刘乐,即日后的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刘邦带着儿子、女儿一起逃跑,眼看楚军将至,刘邦心急如焚,竟然将一双儿女推下了马车,夏侯婴于心不忍,将姐弟俩救起。刘邦推下去三次,夏侯婴救起三次。就因为这件事,刘邦一路上对夏侯婴起了十几次杀心。

孝惠帝刘盈、鲁元公主刘乐是刘邦的嫡长子、嫡长女,皆是吕后所生。孝惠帝刘盈性格柔弱,天性纯善,既没有父亲刘邦霸道的作风,也没有母亲吕后狠辣的手段。鲁元公主是刘邦与吕后的第一个孩子,小时候常常跟着母亲吕后在田里劳作,也是个老实孩子。可以想象这件事给姐弟俩留下了多大的心理阴影。

彭城之战,是楚汉相争的第一战。刘邦、项羽这对曾将的战友在推翻秦朝后,首次兵戎相见。秦朝灭亡后,项羽一共封分十八位诸侯王,刘邦为汉王,定都汉中;项羽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之后,项羽派人在长江上秘密杀害了楚怀王芈心,虽然天下人都知道楚怀王不过只是个傀儡,但项羽的如此露骨、霸道的做法,则将他自己推向了道义的对立面。

来年三月,刘邦趁项羽攻打齐国之际,联合各诸侯,率领五十六万大军大举东进。仅一个月时间,刘邦便占领了彭城。远在齐国的项羽,亲率三万精兵回援。比较魔幻的是,项羽只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便大破五十六万汉军。更为魔幻的是,眼看刘邦将要被俘,天色骤变,一时间大风骤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楚军被刮得阵脚大乱。刘邦趁乱逃脱,这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刘邦对待亲人冷酷自私的事情不止一例,彭城战败后,刘邦带着儿女逃脱了。吕后和刘邦的父亲却被楚军所虏获。一直到楚汉战争后期,也不见刘邦有什么营救活动。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则更让人不齿。据《项羽本纪》中记载:

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楚军粮草被彭越所断,项羽着急了,将刘邦的老爹放在砧板上,对刘邦说:“你不赶快投降,我就把你爹烹杀了”。刘邦竟然回答道:“我们曾经约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想把咱爹烹杀后,别忘了分我一杯羹。”刘邦的厚颜无耻、冷血无情彻底激怒了项羽,若不是身边有个二五仔项伯一直苦苦相劝,项羽真的就把老太公给杀了。

后来,刘邦称帝后,老太公见到自己的儿子,抱着扫帚倒退着走。“后高祖朝,太公拥帚迎门却行。”“却行”是指不敢面对贵人背向而行,以表逢迎、尊敬之意。身为父亲的老太公如此忌惮自己的儿子,可见刘邦对太公的伤害有多大。

刘邦对亲人冷漠无情,对功臣下属也展现了其狠毒的一面。平定天下后,刘邦一共分封了八位异姓诸侯王,只有势力最小的长沙王吴芮得以幸免,其余七位皆被刘邦铲除。众多功臣骁将也难以善终,丞相萧何、连襟樊哙、女婿张敖难脱其祸,开历史上诛杀功臣之先例。

刘邦也有心胸狭窄的一面,早年时,刘邦有兄弟四人,大哥早亡,大嫂照顾着一家人。刘邦不事生产,游手好闲,经常带着狐朋狗友来家里大吃大喝,因此叔嫂关系不睦。有一次,刘邦在家招待一众朋友,大嫂负责做饭。送走朋友后,刘邦发现锅里还有肉羹,没有全端上桌,心里便埋怨大嫂。后来称帝后,刘邦不给大嫂一家封赏。还是老太公求情后,刘邦才勉强封给大嫂的儿子一个嘲讽性爵位——“羹颉侯”。

这样性格的刘邦与儒家宣传的“仁爱”所背驰,事实上,早年的刘邦对儒学不屑一顾,还拿儒生的帽子当夜壶使用。直到后来刘邦平定天下之后,要借助儒家思想管理百官,这才开始接纳儒家。脸厚心黑,是一位成熟政治家的基本素质。

那么,自私奸狠、阴险猜忌、刁滑愚顽的刘邦又怎么会打败项羽,夺得天下呢?实际上,刘邦的性格极其复杂,观《高祖本纪》,处处流露着仁爱豁达、知人善用、纳谏如流的品德。清代才女在《读史管见》中谈到:

《高祖本纪》字字是写帝王气象,豁达大度,涵盖一切……处处画出豁达大度,病甚郤医,至死亦不失本色,语语人神。

虽然刘邦不及项羽勇武,但他也一直征战沙场,直至身死,他的雄豪勇猛、慷慨悲歌也一直被人称道。唐代诗人胡曾赋诗称赞道:

汉高辛苦事千戈,帝业兴隆俊杰多。

犹恨四方无壮士,还乡悲唱《大风歌》。

刘邦临终前,吕后问相:“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 令谁代之? ’上曰: ‘曹参可。’问其次, 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憨,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 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 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可令为太尉。’”

曹参、陈平、周勃皆为汉室重臣,为汉王朝从“吕后专政”向“文景之治”的过渡起到了重大作用。这种对人才的充分了解把握,和对时局的掌控能力伴随着刘邦的一生,这是他最终创下汉家四百年基业的最大依仗。

刘邦的复杂多面的性格与太史公司马迁的记叙手法是分不开的,《史记》惯用“互见法”来刻画人物形象。《高祖本纪》中主要描写刘邦的主要性格,其他传记中再巧妙的刻画其弱点。

刘邦是一个性格复杂、道德颇具争议的人物。但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尤其是对帝王来说,首先应以历史的标准为依据,他创立的汉朝,使汉民族因此而得名,其历史功绩不容忽视;其次才是道德水平,纯良君子经不住风浪,毕竟历史本就没有那么温暖。


昨夜北风起1


公元前205年四月发生的彭城之战,是楚汉争霸的第一次大战,这一战因为灭秦后项羽对利益的分配不均匀,于是刘邦联合其他诸侯以项羽诛杀义帝楚怀王为名起兵反西楚。

是时,各路诸侯纷纷响应汉王刘邦,西楚霸王项羽孤立无援,形式十分糟糕,但是项羽十分冷静,率领大部人马出发攻齐,留下老弱残兵守彭城,刘邦趁此机会与各路诸侯汇集56万大军轻易占领了彭城。

而项羽发现彭城失守,齐国还未攻破,此时背腹受敌,无奈之下只能留下大部人马继续攻齐国,自己独自率领3万兵马回取彭城,于是发生了那场著名的彭城之战,这也是一场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项羽率3万兵马在胡陵和肖县采取包围闪击战,项羽军夜晚到达肖县,清晨突袭汉军,汉军没有防备,乱做一团,中午前便被项羽军结束战争,汉军死亡10万人。刘邦项羽杀回来了,急忙撤军跑路,项羽便乘胜追击,一追一跑间汉军又死亡10万于众,最终刘邦军逃入睢水,溺死者不计其数,“睢水为之不流”。项羽军将刘邦及其残部包围了三层,正待聚歼之际,忽然西北大风猛袭而来,飞沙走石,树木连根拔起,一时间天昏地暗,吹打得项羽军阵营混乱。刘邦趁此机会,仅带10余名骑兵突围而逃。其父、其妻被楚军俘获,汉军几乎全军覆灭。

这就是彭城之战的经过,汉军一败涂地,刘邦将自己的父亲和妻子丢给了项羽,我认为其中的原因就是刘邦真乃小人,只顾自己姓命,不顾他人。


向天空


这个问题提的好,这就是刘邦的高明之处,拿的起放的下,大丈夫也,时间不允许,已经顾不上了,如果刘邦顾及家人一个也跑不掉,三人都得活禽,死定了,也就没有后来的刘邦了,放下妻儿不是无情,相反救了三口,我们以心理学这个点位出发,放下了妻儿,因为有了人质,项羽就放弃了追杀刘邦,从而使刘邦顺利逃脱,而项羽得到了妻儿,只要逮不住刘邦,妻儿就不会虐待被杀,保全了全家人的性命,腾出充足的时间,施救妻儿,这不是更高明吗,也就是说,这是刘邦设的《一计》高人也……


甜瓜20875


我是0华生0,我来回答。
我觉得刘邦如此做法实属无奈,也是其高明之处。先别急着喷我,我并不是为刘邦“抛妻弃子”开脱,且听我分析。

“彭城之战”是楚汉争雄中的一场大战,是刘邦起兵以来遭遇的最大的一场败仗。而在战败逃往的过程中,刘邦将自己的妻儿赶下马车,置妻儿于危险境地。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呢?

首先,带着妻儿乘坐马车,马车速度势必没有刘邦一人乘坐马车逃亡快。大家再试想一下,刘邦如果被项军(项羽的军队)追上后,你觉得项羽会放掉刘邦吗?项羽再怎么“妇人之仁”,已经在鸿门宴仁慈过一回,你以为这次还会吗?项羽必然会杀掉刘邦,而后要么会继续杀掉刘邦妻儿要么再仁慈一回放了她们,但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孤儿寡母能活下去吗?

所以刘邦果断忍痛抛下妻儿,独自逃亡。项军追捕的目标是刘邦,赶下妻儿后,能大量分散项军的注意力。如果项军不追自己妻儿而追自己,成功的为自己妻儿留下一线生机,如果要追自己的妻儿,那么刘邦自己可以逃出生天,但是毕竟项军没有抓到刘邦,是肯定不会急着杀刘邦妻儿的,妻儿暂时安全。

而项军在追捕途中,遇见刘邦马车上掉落下来的两个人,势必会缓一缓追势,最后发现是刘邦的妻儿,顺势抓了起来。但是在没有追捕到刘邦前也不敢杀掉他们,而是当做人质。带着两个“人质”,项军追捕刘邦的速度又降了几分,而分下几股小队去追捕又让刘邦逃出生天的几率又大了几分。事实证明,项羽最后真的拿刘邦妻儿做了人质,而刘邦最终也成功逃脱追捕。刘邦在称帝后,也迎娶了吕雉为后。

如果当时刘邦誓死不“抛妻弃子”,最终结果只能是全家玩完。而当时刘邦也知道抛下妻儿她们肯定会有危险,但是当时真的顾不上那么多了。所以,成大事者,真的需要打破世俗道德理念的束缚,从实际的角度去选择最好的决策。

我是0华生0,欢迎大家留言指正。


0华生0


刘邦,汉高祖,大家都不是很陌生,他从一个平民翻身,成为一代帝王,可谓他还是有一定的本领,刘邦没有很高贵的身份,也没有显赫的家室,更没有太大的本事,但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代平民帝王,他之所以能够打败项羽,开创一代帝国,说明刘邦打天下还是有一套的

刘邦善于用人,一旦遇到问题就会问张良,还有萧何事情该怎么办?当在彭城遭到惨败,刘邦仓皇逃跑,其中甚至是为了让自己跑得更快一些,把自己的儿女踹下马车,这种违背世俗的事情能做出来,相信他的心胸也是非常的宽广,刘邦的父亲曾经被项羽抓到后,项羽说要蒸煮了刘邦的父亲,刘邦居然向项羽讨一杯父亲的羹,刘邦做了这些违背人愿的事情,说的这些不为人世的话,为何还能当上皇帝?首先他是贫民出身,平时愿意交朋友,有句话说得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从中,张良为他出谋划策,韩信也为他杀出重围,更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和勇士替他征战沙场

那么为什么刘邦在彭城之战中惨败,还抛弃自己的妻子和儿女,因为他太了解项羽的为人,堂堂的一代西楚霸王,拿着刘邦的妻子,女儿要挟刘邦,会让世人耻笑的,刘邦也是考虑到了这点才大胆的将自己的妻子儿女故意引抛出去,假如项羽真正的以此威胁刘邦,那么项羽真的是从颜面上输的很惨,这也是刘邦的高明之处




历史榴芒教授


刘邦将妻儿抛下,一方面可以逃之夭夭的快点,毕竟,人少,马车快,逃命快,肯定是有其自私的一面。

另一方面,我个人觉得,刘邦对项羽是认识的非常透彻的,他可能觉得,即使他的妻儿被项羽捉住,项羽也不屑伤害妇人和孩子。

刘邦所以能成最后的大赢家,一定和他的拿的起放的下的冷酷有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