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發到現在,餘波很強烈,人們關注的焦點也漸漸發生改變。
起初都在病毒上,想的是保命的事。
畢竟人生最大的悲劇是“人沒了,錢沒花了。”
可是閒了這麼多天,開始擔心另一個問題:“人還在,錢沒了。”
就在很多人閒到去給挖掘機取名字的時候,老闆卻在發愁。因為他們不能只關心眼下的事兒,還得為長遠打算。
一、“拉動經濟?我想回去拉動一下我們公司。”
西貝老闆的一段採訪曝光,就一度引爆朋友圈,也讓大家意識到,疫情帶來的後果到底多慘痛。
西貝莜麵村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品牌,不僅麵點受歡迎,企業也很良心。
年前,西貝付清了貨款,發好了獎金,就等春節大賣,現金流回血。結果線下店陸續停業,只剩下部分外賣業務在維持,兩萬員工待業。
特殊時期,企業沒有拋棄員工,擔起社會責任,這是一種讓人尊敬的擔當。可是,對員工的愛,也得有點物質基礎。
家大業大的西貝,雖說還能挺得住,一筆賬算下來老闆慌了:“光一個月的工資就要發出去1.56個億”,連賬面的加貸款,如果不開工,最多維持三個月。
窘迫現狀中,老闆幾乎在“求救”,直言兩倍工資實現不了,希望國家可以給託個底。
看到如今餐飲龍頭企業的處境已如此艱難,已經不敢想象中小型企業的日子有多難:
線下商鋪,暫時開工無望,房租、人工費得照付,100多名員工的公司,停工一個月需要的現金流是200-300萬,儘管人間有大愛,一些企業為商戶免一個月的租金,可是一個月以後呢?
大家每天一睜眼,假期又多了幾天,老闆一睜眼,錢又燒了大幾萬。
有位紡織工廠的老闆,自己辛苦一年在2019年把虧損止住,沒等盈利,今年還得接著虧。
個體戶也不容易,開養殖場的農民,有人手裡有一萬隻雞,原本等著初四、初五拉出去,現在市場關了,路也封了,雞拉不走,飼料進不來,最慘的結果可能是雞被活活餓死……
於是,有人問疫情過後,你最想去哪裡消費拉動我們的經濟,有網友說,我想回去上班,拉動一下我們公司。
二、考驗下,低效即是損失
毫無疑問,新冠肺炎的爆發成了2020年開年黑天鵝事件,“面對面接觸”的行業,飽受重創,春節屬性強的生意,備受打擊。
比如南方的花市,從業者一年的收入就靠春節花市這幾天,“一場疫情把一年的期望和一年的收入都化為烏有。”
考驗人應變能力、企業反脆弱性的時候到了。
不少教育培訓機構,線下全面停課,立馬大力發展線上、遠程教育。學生監管問題倒是得到了解決。
不能出去玩,正好學習。
可是有些行業,對突來的特大疫情,沒有還手之力,只能坐以待斃。
比如旅遊業。過去春節,一個月掙半年錢,今年春節,賠光過去兩年的錢。
“遭受重創的旅遊人們,在做著國際搬運工。”拼勁全力運送醫療物資,為祖國著急,也為自己焦慮。
1月30號晚上,無數網友熬夜堅守,等一場發佈會的直播。最後塵埃落定,世界衛生組織官宣,將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被列為了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一個決定說明了疫情的嚴重性,每個國家都得做好準備。儘管發佈會上,譚德塞一再強調對中國有信心,世衛組織也不推薦限制旅行和貿易等措施。
可誰都知道,不被人限制不等於不受影響。
高度全球化協作的今天,口岸暫時關閉,運輸不暢,低效即是損失。
如果你覺得國際上的風雲變幻離自己太遠,不妨對標一下自己對房貸、房租的擔憂。
不少職場人,原本有年後辭職的打算,如今,都在盼著能順利復工。
特殊時期,大型招聘會取消,春招後延,以前的自己不開心就換老闆,現在發現,沒什麼資本的任性。
三、大洗牌中,時勢造英雄
人們常說,危機危機,就是危難中見轉機。
如今看,所謂危機,就是一些人的坎,是另一些人成功的墊腳石。
昨天,影視劇停拍通知正式下發。各大劇組從影視寒冬,暫時進入了影視冬眠期。
劇暫停拍攝,拍好的電影進不了院線。
就在大製作歇業期間,短視頻和直播行業,更火爆了,“宅經濟”嶄露頭角。
假期的前幾天,都是遊戲平臺崩潰的消息。
等大家過完癮,已經憋到想要學習。
新榜內容分銷市場的銷售數據顯示,知識付費是幾種新媒體經營方式裡最可能獲利的一項。
“經歷了過去一年裡的疲軟,這次疫情反倒讓他們有因禍得福的可能性。”
回溯2003年的非典,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如期在廣州舉行,阿里照常派出幾名員工前往與會。結果一名員工被確診,全公司500人要隔離。
危機之下,阿里決定線上辦公。“沒有電腦的就去公司搬,公司負責給大家裝寬帶。”
據說僅兩個多小時,一切工作便安排妥當,足見阿里這個團隊的效率和執行力,同時馬雲也更加堅信電子商務會有很光明的未來。
2003年5月10日,淘寶正式上線。
同一年,劉強東把中關村的實體店鋪搬到了線上,21天,線下800多萬的虧損,也可以說在倒逼著他轉型。
17年後的今天,阿里、京東已經成為了行業巨頭,這一次的病毒肆虐,“隔離”仍是最原始有效的辦法,
可是疫情過後,誰一蹶不振,誰逆風翻盤,要等時間來證明。看過這樣一句話,“每一次大波折,都會倒下一批人,新站起來一批人,這是歷史鐵律。”
大洗牌中,時勢造英雄。
四、儲備自己,才能在艱難的時刻熬過意外
這場疫情,打敗了無數成功學,打擊了不少想發財的人,也讓很多人沉下心來反思,然後想明白一個道理。
勤奮足以成全一個人的優秀,但實踐一番就會發現,離卓越還相差太遠。
腰部到頭部,不是說加倍努力,再看兩本書,擁有優秀的圈子就能實現。
無論我們多不願意承認,所謂成功,多少需要點瞎蒙。
“地理決定文明”,黃土地孕育的炎黃子孫,跟海洋的擴張文明不一樣。吃苦耐勞的精神,源於祖輩,一脈相承。最信奉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可是仔細想想,農業也得“看天吃飯。”
風調雨順固然好,現實總是旱澇相間。
旱的年份,西瓜格外沙,澇的年份,棗分外甜。
所以說,不是你不夠好,只是差了一點lucky,這也是為什麼,即使我們模仿別人的成功路徑,也沒成功。
市面上的“成功學”就是一門玄學,因為努力會有確幸的收穫,“大成”要借運氣的東風。
我們借不來東風,只能等。
等待這兩個字,其實並不喪,越是艱難的時候,越考驗一個人的穩。
曾經聽過一句話我很喜歡,一個人最大的本事,就是活著。因為你從來不知道,自己的每一天和多少意外擦肩而過。
這是一種運氣,其實也是一種能力。在順遂的時候,儲備自己,才能在艱難的時刻熬過意外。
最終你會發現,成功,不是你能在風口如何乘風破浪,指點江山,而是風停了的時候,怎麼用一對不太起眼的小翅膀,別讓自己摔得太慘。
#疫情對你所在的行業有什麼影響?上領英App,參與話題討論吧!
本文作者Jenny喬,北大學霸、常春藤海歸,美國紐約州執業律師,多平臺簽約作家。轉載自微信公眾號Jenny喬(id:jenny-qiao-Love)。
本文為LinkedIn經授權轉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LinkedIn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文章所包含的文字和圖片來源於原作者和視覺中國。如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LinkedIn進行刪除,並就版權問題聯繫相關內容來源。
LinkedIn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獲取更多信息。
©2020 領英 保留所有權利。
閱讀更多 LinkedIn中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