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医生那么厉害,只要把把脉就知道病人患的是什么疾病?

l林尔枝


凭脉诊病只是被神话了,被推高了而已。任何时候都要相信发展。从内经到伤寒到金元四家再到明清温病大家这都算正统中医吧?正统中医学都强调讲究四诊合参。能够独凭脉诊戓望诊诊病的医生都是神棍医生。


池宜情


不是中国古代医生厉害,现在的名老中医同样厉害,不厉害的只是中医的话语权。

前不久,北京开了一个会,中西医许多专家与会。期间发生了一件事。一位有名的中医专家在台上发言,他说:“现在请十位同僚上台来,我只用中医搭脉当场诊断各位身体状况,如有不对,立即辞去一切职务,解甲归田。”他同时说,同样的诊断,在西医那里,离开了各种仪器各种化验,西医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结果没有一位西医专家接招。

以上新闻见诸报端。

我想,如果发言人是一位西医专家而台下各位是中医专家,这条新闻恐怕早就被炒得天翻地覆了!

可是,这条新闻居然泥牛入海,一点反应都没有,说明了什么?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树浦自忠


把脉并没有那么神。望、闻、问、切,虽不说缺一不可,但仅凭诊脉就敢下结论的,那不是医师,那是杀手,摸摸脉看是否把人弄死了。

如果哪一个医师,单凭诊脉就下判断,那他肯定也弄死不少人了。

实际上,把脉,也就是脉诊,也不过是“切诊”的一部分,此外还有“触诊”。换句话说,把脉只是诸多审证参照里的一个。

脉诊到底有什么作用?

脉诊,主要是掌握因损伤而引起的全身气血的虚实、寒热等变化。

脉诊能定性。证与脉符合时,证虚脉虚,热则脉数,寒则脉迟,这就是对疾病性质的判断。尤其对一些危重、病情复杂,或症状很少、缺少辨证依据的病人,或症状特多,令人无从着手的病人,更要依据脉诊来判断。

定病位。症状在上,病位在下,或症状在下,病位在上,更须以来脉诊进行判断。比如医书记载,一人头痛4日,别无他症,随诊的实习学生以为外感而予辛凉解表剂。李老诊其脉尺浮,此为相火旺,淫于膀胱,沿经上灼而后头痛,改用知柏地黄丸而愈,就是定病位的实例。

定病势。比如外感病,一开始感受的是寒邪,随着这种寒邪,脉由初起感寒脉紧而转为浮数脉,还有转的为变弱了,这就是一个病势的判断。

一般损伤多为实证,脉象以大、拱、实、紧为顺,若见小、微,虚,涩为逆。御伤出血过多,脉象以虚、细,弱、小、微、菇为顺,弦、紧、洪,犬为逆。着六脉模糊不清,证虽单纯,预后不良。损伤虽较重,而脉来缓和有神,预后良好。一时痛极、出现结代脉,若疼痛缓解,嫱代脉随之稿失。附骨疽、骨关节化脓性感染、外仿庆血化热、热毒炽盛而正气亦盛之证,脉多数而洪大,若流痰(骨关节结核)阴虚内热之证,脉多数丽细微。肢体远端若出现脉搏微弱或消失,是动脉受压或损伤。

脉诊有诊病和辨证的双重作用,但是,它并非惟一依据。如果说正常的诊断,四诊合参才是最靠谱的。

而且就“切”来说,如果脉诊能诊出外傍轻重、深浅韵差异,那还要其他触诊方式干什么?脉诊并不是什么都能做得到的。比如小儿脉诊,就与成人不同。小儿的脉法更简单,换句话说,对小儿脉象所寓示的病症,只能掌握个大概,并不那么精确,而类似的情况,临床并不少见。

所以,脉诊虽好,但不能完全依赖脉诊。古人也不是特异功能者,只凭诊脉就能清楚知道患者情况的,也仅仅出现在故事里。在现实中,脉诊还没那么厉害。


纯钧LHGR


中医号脉能号出来病吗?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不一定对,但是实用。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叫望闻问切,西医诊断方法叫视触叩听,除去仪器和实验室检查,中医是双诊断结果,首先是病,例如消渴,感冒,泻泄,不寐等,跟西医诊断的上感,支气管肺炎,急性胃肠炎等一样,都是病名。但是中医只有病名是没法下药的,需要判定这个病目前的病机,病位,病性,转归等,例如风寒束表,肝胆湿热等,医生一般通过问诊,望诊之后基本能够判断疾病的名称和证型,但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的对证诊断正确,那就需要切脉,脉象和症状一致那就说明诊断无误,如果脉象和症状不一致那就重新诊断,以免遗漏。拿最简单的感冒举个例子,患者发热,口渴,恶寒,咽干,头疼,无汗,舌尖红苔白,问诊后发现有怕冷,无汗,苔白的寒象,又有咽干,口渴,舌尖红的热象。是太阳病伤寒?还是温病初期?那就必须结合脉象了,如果脉浮紧那就按照风寒在表内有积热治疗,给于大青龙汤加减。如果脉浮数,说明病邪已经入里化热,温病初期,那就用轻透表邪兼清内热的银翘散,如果脉洪数,那就说明内热炽盛,就用白虎汤加减。所以,号脉是判定疾病本质的,是外症的参考,所以最重要。说切脉就知道患有艾滋病,那就是骗人的,老祖宗没说过啊。


中医王平旦


我只知道,如果没有现代医学,难产的孕产妇要死多少人啊!这一点是中医和中医粉睁眼瞎没有看到的!不敢承认的事实!


吾居江之尾


个人觉得,不是古人厉害,是古人实在没有现代科学手段,只能拼命研究诊脉这一诊疗手段。无论何事,只要潜心研究,必有所得。


现代的大夫,不论硕士博士,都不再花时间用在诊脉上,望闻问切,也是肤浅的过一下。因为现在有各种仪器,X光、频谱仪、CT、核磁共振,一目了然,不需要诊脉了。

现在到医院去看病,大夫只问问简单情况,判断一下病人需要做什么透视,直接开单,先去全身照一遍,回来依据化验结果对症下药。

化验结果是凭据,是证据。而诊脉结果是没有证据的,容易被人怀疑,引起误会。毕竟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东西。

古代没有现代这些化验、透视的先进手段,容易误判,耽误病情。但也促使大夫们潜心学习研究,使医术越来越好。

治疗手段上,也差距好大。现代医学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多出来的东西(比如肿瘤)通通切除,坏掉的零件(比如胃、比如肝)可以切一部分,见效很快,但多不能去根儿。而老中医是从根源上调理,疏通经脉(经脉目前还没有仪器能照出来),通调五脏,以五脏的和谐达到解除病痛的目的。见效慢,但疗效持久,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清淡滋味坊


老中医是祖传,凭技术吃饭,都有独门绝技救人一命胜建七层浮徒。坊间传:"要想学的会,要和师父睡。不是男女睡而是男师徒口传身教周身穴位互为标本实验体。而今看病凭运气,开方凭仪器。用药拿病人当实验田,投石问路,那药有效用之,无效换药。凭证上岗不怕犯庸医杀人罪。


守矩老农


古代没饭吃晕倒喝一碗红糖水就能起来,能说明红糖水起到治疗效果?那是饿昏了头!“望闻问切”不过像“看相、算命先生”一样,能看出几分来,西医的仪器设备“异常指数”也不过是为了医院的创收人为输入的一切病名来忽悠患者有多严重来吓唬病人,不过CT、彩超、内窥镜、解剖学还是管用的,中医要发展必需抛开“传承千年、博大精深、古人、古书、阴阳五行之类的吹牛逼,让人反感的话题。中医落后就落后在各立门派,传男不传女,不能同行之间有效交流,会诊之类的。


酸麻胀痛痒的解症


把脉又称“切脉”。是指医生用手指切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了解和判断病症的一种诊病方法。

脉诊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关脉学内容,始见于《内经》。书中详载了脉诊的部位、持脉的方法、诊寸口的原理、脉象变化的临床意义和常见脉象与主病。《伤寒论》论述病理脉象26种,《脉经》提出24脉,李时珍《濒湖脉学》载有27脉,李士材《诊家正眼》载脉28种,近代多从28种脉论述。

脉诊主要靠医生手指的触觉来体验分辨,故学习脉诊既要掌握脉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更要掌握脉学的基本技能、反复训练、悉心体会,才能做到心中明了,指下易辩。

脉象形成的原理: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而成脉搏跳动。全身血脉与心脏连通,形成一个密闭的循环系统,心脏是血在脉内循行的枢纽,心脏不停的跳动,推动着血在全身脉管中如环无端,周流不息的循行,成为血行的动力。血在脉管中的循行之所以能形成脉象变化,全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脉象的至数、节律与心脏的搏动一致。

二、气血运行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脉乃血府,赖血以充,赖气以行。心脏搏动的强弱、节律赖气以调节,血液的运行靠宗气来推动,而血为气之载体,脉管自身的功能亦需要血的濡养,因此,气血在脉管内运行是脉象形成的物质基础,反之,脉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气血的状况。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血液在脉中运行不息、环周不休,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赖其它脏腑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血液的循行,有赖脾气的统摄;肝藏血,主疏泄以贮藏血液和调节全身血流量;肾藏精,精化气,是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且精可化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

脉诊的临床意义:

一、探求病因:疾病的各种病因均可引起脉象的相应变化,如见浮脉即可判断为风邪、浮紧为风寒之邪、浮数为风热之邪等。

二、确定病位:脉象的浮沉可反应病位的浅深(浮脉主表、沉脉主里);就脏腑定位而言,除可通过左右三部脉的变化识别外,有些脉象还可直接进行脏腑定位,如弦脉主肝病、洪脉主阳明胃热等。

三、判断病性:如迟、紧脉多主寒证;数、滑脉多主热证;虚、弱、细、微之脉多主虚证;实、洪、弦、长之脉多主实证。

四、推断转归与预后:如久病之脉渐趋和缓有力,提示正气渐复,乃邪退病愈征兆;久病诸虚等证而突见洪、实、芤、革及怪脉,提示邪盛正衰,正气将绝之兆。

在这里必须指出,脉象虽能作为临床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但不是唯一的依据,必须四诊(望、闻、问、切)合参,方能保证诊断的准确性。



皇帝的御医应该代表中医的最高水平了。但清朝皇帝的孩子有很多夭折了,天花让皇宫死了许多人,康熙因为得过天花幸存下来,当了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