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在家预防,赶紧来看看中药怎么煲(附新冠病毒肺炎预防方)

想必现在大家都是能不出门就不出门,每天认真宅在家里,那么在家里防疫,不少人会想着煲一剂中药喝。但是你真的会煲中药么?不妨跟着这篇文章一起来看看煲中药的正确姿势!

煎煮前

1.清洗

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疑惑——中药材煲煮前是否需要清洗?

很多中药饮片买回来的时候表面看起来有灰,但其实它们都经过了加工炮制,所以煎煮之前一般无需清洗。

如果真的觉得草药中有些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但切忌浸洗,以免一些水溶性成分溶于水流失,或一些细小种子类的药材(如车前子等)被水流冲走。

宅在家预防,赶紧来看看中药怎么煲(附新冠病毒肺炎预防方)

2.浸泡

刚刚说的是清洗过程不能浸泡,但煎煮之前,却有个浸泡药材的过程。

煎煮前将药材放在锅中用凉水浸泡约半小时,可以使水溶性成分析出在汤水中,同时也能增加汤药的浓度。

冬天可以用20-30度的温水浸泡,以缩短煎煮时间,但切记不可用开水浸泡,以免某些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受热凝固,或是部分高分子物质形成胶体,不利于有效成分析出。

此外,浸泡药材的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特别是在夏天,浸泡时间过长很容易引起药材酸败。

宅在家预防,赶紧来看看中药怎么煲(附新冠病毒肺炎预防方)

3.煎煮锅

煎煮中药最好用特制的砂锅,也可用搪瓷锅,近年来认为陶瓷器具较好,但绝不能用铜、铁、锡等器具,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会直接影响汤剂的药物疗效。

此外,若药煲之前煎煮过有毒性的外用药,应洗净后再用清水煮一次,以免毒性物质残留。

宅在家预防,赶紧来看看中药怎么煲(附新冠病毒肺炎预防方)

先煎后下

中药的煎煮指示上,常会出现“先煎”、“后下”的字眼,这是什么意思呢?

“先煎”通常是为了增加某些药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药物的毒性。

“后下”则是为了减少挥发的损耗,避免有效成分被破坏。应严格遵照中药师的煎药指示。

宅在家预防,赶紧来看看中药怎么煲(附新冠病毒肺炎预防方)

贝壳类、角甲类的药物,因质地坚硬,必须先煎以助煎出其有效成分。

生石膏、石决明、龟板、鳖甲等药可先打碎煎30分钟,再加入其它药材中一同煎煮。

而一些有毒的药物,如乌头、附子、商陆等,必须先煎1-2小时,才能达到减毒或去毒之效。

此外,某些植物药,如天竺黄、火麻仁、石斛等,也须先煎10-30分钟才能发挥效用。

后下类药材

后下类药材包括气味芬芳、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如薄荷、藿香、豆蔻、砂仁、檀香。

以及一些不宜久煎

的药物,如钩藤、杏仁、大黄等,通常应在汤剂煎好前5-10分钟入锅。

煎煮过程

1.水量

经常会听别人说,煲中药要把“3碗水煎成1碗”,但其实这不是个科学的通用标准。

因为不同处方的药味多少、药量大小各有不同,不同药材吸水量也有不同。

煲中药的水量应以水浸过药材面2-3cm为佳,或者用手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就是比较合适的水量了。

另外,一些花草类的药物吸水量较大,浸泡半小时后可能会由于药材吸水导致水位下降,可以另加凉水至标准水位,再开始煎煮。

宅在家预防,赶紧来看看中药怎么煲(附新冠病毒肺炎预防方)

2.火候

一般煎中药应先用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因为若火候过强,水分蒸发过快,药材内的有效成分容易来不及析出,而且也容易煲糊。

但一些治疗外感的中药,在煮沸之后可以不改文火,继续用武火煎煮15分钟左右即可。

宅在家预防,赶紧来看看中药怎么煲(附新冠病毒肺炎预防方)

3.煎煮时间

中药煎煮时间,应根据不同药物和疾病性质、有效成分溶出的难易和用药情况而定。

武火煲沸后再用文火煲药的时间:

  • 一般中药,头煎应在20-25分钟,二煎15-20分钟;
  • 解表类中药,头煎10-15分钟,二煎10分钟;
  • 滋补类中药,头煎应在30-40分钟,二煎25-30分钟。

如果不慎煎煮时间过长使药汤太浓,可以加些白开水再煮沸,可以避免有效成分反渗透的问题。

4.复煎

有许多人喜欢把一副中药“返煎”三四次,一般而言,一副中药煎煮两次最佳,两次之后药材内所含有效成分已大为降低。但滋补类的中药,或一些药量较大的处方,也可以煎煮三遍。

另外,如果将头煎与二煎的药液分别服用是不能发挥最佳药效的。应该将头煎与二煎的药液混合,分早晚两次服用。

同理,煎煮三遍的药液也相应地改为一天3次服用。

宅在家预防,赶紧来看看中药怎么煲(附新冠病毒肺炎预防方)

煎煮后

药汤煎煮好,应趁热立即过滤倒出,不宜久置锅中。否则含胶体过多的药液,随温度下降产生胶凝,难以过滤,影响药效,同时也易造成酸败。

宅在家预防,赶紧来看看中药怎么煲(附新冠病毒肺炎预防方)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荐预防方

取黄芪30克、金银花10克、芦根15克、连翘10克、麦冬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稻芽15克、菊花10克,加5碗水,水开后煎煮15分钟,熄火后再焗10分钟后温服。

若体质偏寒湿,可去金银花、连翘、菊花,选加干姜、陈皮、紫苏叶、藿香等;

若体质偏湿热,金银花、连翘、菊花减量,加木棉花、龙脷叶等该方比较平和,不易伤正,也可作为预防外感疾病服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