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鼠疫的危害有多大,那场灾害到底有多恐怖?

YjhonG


在我们中国的气象历史上有这么的一个说法便是“小冰河时代”,指的是在1500年到1800年的这三百年中,为什么要提高气象呢?因为在这段时间里气温是有着明显的下降的,大自然的不协调自然也是伴随着自然灾害的到来。

明朝末年鼠疫

1633年,鼠疫在山西流行,李自成的老家米脂也惨遭鼠疫揉虐。1637年,鼠疫因为华北地区大旱而传到了河北。次年,鼠疫有传至安徽和江苏等地。1639年,鼠疫席卷了全国。直到1941年,李自成闯入北京之后,鼠疫也跟随着李自成来到了北京。也有很多人说当时的明朝并不是拜给了李自成,并不是败给了清朝,而是败给了明朝末年的这场鼠疫。

这场灾害有多恐怖呢?

首先我们通过当时的数字统计来看看这场灾难是多么的恐怖,在明朝末年的时候,当时的中国的人口数是一个亿左右,可是到了清朝年间人数就仅仅只有六千万,将近少了一半的人数。而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损伤最大的便是战争,而战争失去的人数在两千万左右,除去一些天灾人祸和自然死亡的人数大约有一千万,而死于这场鼠疫的人数也在一千万。

一千万的在现在看来也许不是一个极其庞大的人数,可是在当时的明朝而言,已经是十分之一的人口数,非常之多。之所以李自成可以轻而易举的攻入北京也是因为鼠疫,当时的北京已经是人心惶惶,城内空无人烟,只有一些城口有着一些老弱病残的把守,这才让李自成不攻自破。

其实明朝的后期,崇祯皇帝也并非庸才,可以说是一个志向远大的皇帝,可是因为这次的鼠疫也是让他无力回天。自然灾难往往是不可抵御的,而我们能做的只有预防。


司徒历史


前言:明朝末年,天似乎在作变,大明的江山岌岌可危,崇祯皇帝算的上是一个好皇帝,他每天很努力的工作,废寝忘食,想把祖宗留下来的江山在他手里传承下去,但是现实是那么的残酷,关内义军四起,关外后金虎视眈眈,朝廷国库空虚,兵源虚岗空饷严重,各地自然灾害不断,更让崇祯头疼不已的是,自万历年后不断爆发的鼠疫,居然在这个时期,又到处肆虐,尤其是华北北京等地,鼠疫的肆虐,给本来心情就糟糕的崇祯更加的忧虑,要知道,在古代缺医少药的社会,鼠疫,细菌的爆发就代表着成千上万人感染死亡。


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大的疫情发生过好几起,对百姓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公元2年,青周大疫,汉平帝诏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而存者无食,亡者无棺殡悲哀之送。大抵虽其父母妻子也啖其肉,而弃其骸於田野,由是道路积骨相支撑枕藉者弥二千里,春秋以来不书,《吊道殣文》记载。各种疫病在古代缺医少药的年代就是一个催命符。

第一,明末的鼠疫危害有多大:

据《明史》记载,崇祯十四年,鼠疫传到北京大名府,大名府百姓本来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蝗灾搞的粮食颗粒无收,偏偏这个时候又闹上了鼠疫,病死的饿死的百姓无数,户部给事中左懋给朝廷上疏说,他从静海抵山东临清,见人民饿死者三成,因瘟疫而死者三成,剩余全部沦为流民,物价飞涨局势不稳。


如果说大名府闹的鼠疫是一个开始的话(鼠疫的传播性相信不用多说,很多人都知道),接着蔓延到了华北大地,最后居然闹到了北京,据说此瘟疫来势汹汹,有些百姓上午染病,晚上就一命呜呼,到了崇祯十六年,疫情进一步加剧,北京及周边地区同时大爆发,北京城中每天死亡人数超过万人,这场鼠疫的爆发,导致明朝人口急剧下降,军队战斗力进一步衰弱,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北京,百姓死亡人数就达二十万之多,鼠疫的横行,彻底击溃了垂垂老矣的大明王朝。


勤奋的崇祯皇帝,目光呆滞,想着他那岌岌可危的江山,内有义军外有后金,蝗灾旱灾瘟疫横行,崇祯感觉自己已经无力回天了,或许即便是老祖宗朱元璋亦或者是朱棣来了也解不了现在的危局,虽然说明朝的灭亡是有多方面造成的,但是鼠疫的横行肯定是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唯恋无名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树基与李宇尚写过论文,指出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鼠疫。

鼠疫在古代也叫做瘟疫,是最可怕的东西。

未治疗的腺鼠疫患者,死亡率高达百分之六十。

鼠疫在1346年-1350年大规模袭击欧洲,导致欧洲人口急剧下降,死亡率高达30%。估计欧洲有约2500万人死亡,而欧、亚、非洲则共约5500万—7500万人在这场疫病中死亡。


鼠疫肆虐时期,欧洲社会几乎解体。农村的农民大量死去,导致农田无人耕种,粮食大量减产,引起了可怕的饥荒。

城市的居民因群居一团,居住环境恶劣,死亡率更高。由此,欧洲很多城市实际上瓦解,大量居民逃入荒郊野岭。

欧洲的战争也由此停止,因为士兵还没有出征,就死去了一半。

鼠疫同样也搞垮了大明。

明代万历和崇祯时期,出现过2次大规模的鼠疫。

一般认为,常年的干旱是导致鼠疫的原因。大量老鼠无法生存,被迫携带着鼠疫向四面高速扩张。

学者认为,万历和崇祯年间的鼠疫,造成华北3省高达1000万以上人口的死亡。

要知道,明末中国人口2亿,其中北方人口不过几千万。

鼠疫造成1000万以上死亡,是多么惊人的数字。

当时的资料记载:崇祯“七年八年,兴县盗贼杀伤人民,岁馑日甚。天行瘟疫,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朝发夕死”、“一家尽死孑遗”。

鼠疫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解体,造成明朝北方社会的崩溃。

《明史》记载,崇祯十四年,鼠疫传到北京大名府。那年春天开始,大名府就没下过一滴雨,地里的麦苗被蝗虫吃光,加上鼠疫大行,饿死人无数。

督催漕运的户部给事中左懋第心急如焚,在途中给朝廷上疏说,他从静海抵山东临清,见人民饿死者三成,因瘟疫而死者三成,剩下的四成只好为盗,米价疯长,一石米竟然要二十四两银子,人死后马上就成了活人的食物。

具体就北京来说,鼠疫帮助李自成拿下来北京。

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卷78中说“崇祯十六年,上天降灾,北京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一人染疫,传及阖家,两月丧亡,至今转炽,城外遍地皆然,而城中尤甚,以致棺蒿充途,哀号满路。”

等到第二年李自成大军杀来时,北京城军民遭遇无心抵抗。

大明官方文件写到:“北京城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殓者”。

一般认为,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约为40%甚至更多。

这种情况下,北京其实已经陷入崩溃的边缘。军民们已经被鼠疫搞得惶惶不可终日,谁还有心情再去战斗?


萨沙


崇祯十六年七月,通州一带突然出现一种“疙瘩病”,迅速传染,有的家庭全家无一幸免,以至于无人收尸。这种烈性传染病之所以叫“疙瘩病”,是因为患者身上会长出疙瘩一样的肿块,而这正是鼠疫患者典型的淋巴肿大症状。感染肺鼠疫的患者基本朝染夕亡,有的地方由于瘟疫太过恐怖,民间连凭吊死者的基本礼节都废除了。

这段文字我们得以一窥鼠疫危害和恐怖的缩影。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威廉·H.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一书中说:

某个地区之所以会有瘟疫肆虐,很可能是因为该地区之前的环境稳态被破坏了,病原体与人畜之间的关系失去了平衡,瘟疫就会爆发,感染并且杀死大量的宿主,直到环境形成新的稳态为止。

在各种文献的记载中,古代人们总是把烈性传染病笼统地称为“疫”,而明朝末年肆虐各地的“疫”应该不是特指某一种传染病,而是多种传染病的统称。从各种细节来推断,其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很可能是鼠疫。

1.鼠疫传播的原理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发的,主要存在于自然界一些啮齿类动物的身体中,这些小动物身上往往会有诸如跳蚤一类的寄生虫。跳蚤吸食了患病宿主的血后,鼠疫杆菌会在跳蚤的前胃棘增生,造成前胃阻塞,这一效应被称为菌栓。有菌栓的跳蚤由于前胃被堵住了,吸食的血液便很难进入胃里被消化,这让跳蚤始终处于饥饿之中,于是更加疯狂地吸血。当这些跳蚤吸食家鼠或者人类的血液时,血液会在跳蚤体内与鼠疫杆菌混合,之后再回到宿主血管里,造成新的宿主感染,这就是鼠疫传播的基本原理。

通常来说,各类啮齿动物和它们身上的寄生虫往往距人类生活区域较远,如中国北方一些荒漠草原地带,在这些地方,鼠疫杆菌会局限在特定范围内传播,形成“鼠疫自然疫源地”。然而,随着农耕区人口压力的增大,粮食越来越匮乏,为了填饱肚子,一些农业人口迫于匮乏的压力而被挤压到新的环境里开荒,这种行为便无意中打破了“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平衡。

2.鼠疫扩散途径

鼠疫向人类社会扩散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关于家鼠的,家鼠和开荒的人类一起迁移到新地之后,会和当地啮齿类动物接触,这些家鼠也就会因此被跳蚤叮咬而感染鼠疫杆菌。家鼠和人类的关系一向密切,当它们回到自己的住所时,带回的跳蚤便可能叮咬人类,人类聚居区内的广泛传播也就开始了。

联系明朝的户籍制度,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不得自由流动,“如鸟之在笼,兽之在柙,虽欲放逸了,有不可得”。但是这些周密的牢笼在明末大灾难下被瞬间冲破,原本长期生活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的百姓,对局部地区的微生物环境已经产生了适应性,在旱灾和蝗灾接连洗礼下逃到其他地区,人口的大量流动会搅动各地微生物环境的平衡,为传染病的大规模扩散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第二种传播途径是关于人类自身行为的,在一些“鼠疫自然疫源地”,会有一些啮齿类动物在巢穴里贮藏一些诸如谷物和草籽之类的食物,如果当地发生了饥荒的话,粮食的匮乏会把一些灾民逼入绝境,他们就会去挖掘啮齿类动物的贮粮以填饱肚子,在挖掘巢穴的过程中极有可能被跳蚤叮咬而感染鼠疫杆菌。

整个明朝276年的历史中,全境内共计发生各类天灾1 011次,平均每年发生3.7次,尤其是明朝后期,天灾之密集、惨烈简直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大明万千黎民连一年安度都成了奢望。

从万历末年开始,山东、陕西、河南等地连年大旱,赤地千里,庄稼颗粒无收,深陷饥荒的人们不得不拓宽自己的食谱以求活命,将一些平时不会食用的东西变成食物,比如一些啮齿类动物,其中染了病的动物更容易被捕捉和捡食。原本已经因为饥饿而免疫力低下的人再接触这些病菌的载体,便很容易被感染。加上蝗灾不断,“春无雨,蝗蝻食麦尽,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许多地方甚至出现“易子而食”的地步,如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山东“子女贩若牛羊,死者枕藉于野”,又如崇祯二年(1629年)陕西延安府草木焦枯,人人以蓬草、树皮、石头为食,更有甚者抓小孩、单行的人烹煮而食,而由于人肉燥热,这些食人者过几日也相继死去,县城外数个死人大坑都无法容纳数不胜数的尸体。

此外,四处征战的军队进入疫区,那横扫全国多个省份的鼠疫疫情就会随之而起,明朝末年大规模农民起义以及清军入侵,彻底击垮了本就腐朽不堪的农业帝国,造成了鼠疫大规模爆发。据推测,明清更迭之际,华北三省死于鼠疫的人数不低于500万人,明末全国1亿人口到了顺治八年,只剩下6000万左右,消失了40%之多。

崇祯十七年(1644年),天津总督骆养性奏称,八月天津遭遇一场严重的疫情,大多数患者感染后迅速死亡,致死率很高,传染性极强(这就是鼠疫的典型特征)每天病死的有数百人之多,被传染病灭门的家庭多到“排门逐户”的地步,天津全城“棺蒿充途,哀号满路”,街上摆满了棺材和裹尸的席子,路上全是失去亲人者的哀号。而这场恐怖的传染病是由李自成的军队带来的。

据《怀来县志》记载:“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五日闯贼入怀来,十六日移营东去,是年凡贼所经地方,皆大疫,不经者不疫。”

疫情于北京、河北一带四处蔓延之际,李自成的军队一头扎进疫区,四处抢掠,不仅给病原体带去了无数的宿主,不断行进的军队更是将疫情扩散到四方,造成巨量的人口蒸发。

3.鼠疫与眀亡清兴

“街坊间小儿为之绝影,有棺、无棺,九门计数已二十余万。”鼠疫给明朝末年的百姓带来的危害是深重如地狱的,而对国家的打击也是一样,崇祯十四年(1641年)鼠疫传至北京,仅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短短四个月,京城死亡人数竟高达五分之一,鼠疫不分对象,无论平民、商人,亦或是帝国的京军,亦遭此浩劫,“大疫军死者众”,守城的五万明军“衣装狼狈,等于乞儿”,在鼠疫肆虐京城三年后,闯贼陷京师。而历史仿佛开了个玩笑,由大量流民构成的闯军同样深受鼠疫困扰,而由于鼠疫传播的媒介—跳蚤讨厌马匹的气味,以骑兵为主的清军幸运地免疫,顺手击溃了羸弱的李自成和腐朽的南明政府,最终夺得天下。


春秋正义


明末时期发生的鼠疫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压倒大明的最后一根稻草。直接使得李自成的大军几乎是毫无阻力就攻破了北京城,随后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大明亡国。

先来说说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而且病死率极高,对于社会造成的危害极大。

明末时期的鼠疫是由于小冰河时期的到来,使得明朝连年遭遇灾害。极端的天气导致了粮食的大幅度减产,百姓为了填报肚子,搜刮了一切可以吃的东西,从老鼠洞里的粮食到路边饿死的老鼠,都成为了人民口中的食物,而寄生于老鼠体内的病毒从而得到快速的传播。

崇祯年间的鼠疫开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从山西开始并迅速向周边城市蔓延。而到了崇祯七年至八年,当地的百姓为了躲避鼠疫都纷纷出逃,这也使得鼠疫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从山西开始,在短短的几年内就传播到陕西、河北然后天津,京师。

而且鼠疫病毒发病极快,曾有朝染夕死者,而且日不下百人。

《明通鉴》:“京师大疫,死者无算”。
“死亡枕籍,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这场鼠疫发生在北京城破前一年,北京每天死亡上万人,以至于城门口都被运出的棺材堵塞。沿街小贩几乎尽死,而且连士兵都有大批的死去。

而此时的李自成虽然声势浩大,号称拥兵百万,但大多是没有经过训练的乌合之众,李自成在碰到官军之时,多次被打败,以至于李自成多次向朝廷请封异姓王,连发三道檄文,企图“还陕图后举”。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李自成并没有覆灭明王朝的决心。

但是由于朝廷刚烈,崇祯刚烈都拒绝了李自成,李自成所幸举兵北上京师,如果此时京城有兵丁还好,但是由于鼠疫霍乱以至于凑不出一支香烟的兵丁,所以京城几乎是不攻自破。

明朝的灭亡肯定不是由某一个原因造成的,而鼠疫仅仅是压倒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这个历史很正


明朝末年 ,全国人口大概有一亿,经过这场大鼠疫,死亡人口高达四、五千万。因鼠疫导致村庄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粮食收成更低;官兵因鼠疫影响,身体虚弱,不敌李自成的五十万起义军,不敌十万满清披甲兵。有专家称,鼠疫是造成明朝直接灭亡的原因。

明末大鼠疫,史上又称明末华北鼠疫、京师大瘟疫,它是指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在位期间中国北方出现的大鼠疫。

大鼠疫发生的原因

一、自明朝第二位皇帝朱棣起,明朝经常远征蒙古,长年的边境战争,使很多汉人不堪战乱,直接逃到蒙古草原生活。这些人在蒙古草原将牧场开垦成农田,破坏了牧场的生态环境,生活在草原的老鼠生存空间受到压缩,人与老鼠接触的机率大幅度增加。

二、明朝末年旱灾连连。在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期间,已发生三次大瘟疫,到了崇祯登基不久,又遭遇四年大旱。旱灾导致粮食奇缺,难民四逃,老鼠也需到处寻找食物,大量的老鼠进入人类的居住地。

老鼠身上的鼠疫杆菌通过寄存在它们身上的跳蚤将病毒传染给了难民,而难民的四处逃荒,又使病毒延伸到更大的地区,华北地区作为明末农民战争后期的主战场,天灾人祸并至。

三、寒不择衣,饥不择食,难民吃老鼠藏在洞里的食物,吃成片死在路边的老鼠,老鼠身上的病毒直接传到人的身上,于是横扫明朝天下的鼠疫大爆发终于开始了。

大鼠疫爆发的过程。

史料记载,崇祯十四年开始,大名府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广平府大饥疫,人相食。京师大疫,天津大疫。河南全省大疫,开封府阳武县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荣阳,民死不隔户,三月路无人行。山东青州,济南,德州,泰安相继发生大疫。

大鼠疫发生时,患者会出现肢体疲软,头昏目眩,呕吐时,会有如西瓜肉汁的东西出来。而且,一般是一人感染,波及全家。甚至,人死了之后,亲戚朋友不敢去吊唁。

大鼠疫爆发期间,明朝都城北京出现了每天卖出上万棺材的惨状。大鼠疫最恐怖之处还在于,人一旦患病,来不及诊治便死去。据统计,当时北京人口是八十到一百万之间,而因鼠疫死去的人口达二十万。

大鼠疫对明朝的军队的打击也是致命,它使军队失去野战能力。据统计,北京的15.4万个城墙垛口,仅能由5万名羸弱士兵据守,侥幸存活下来的士兵们衣装狼狈,如同乞丐。

鼠疫所到之处,如死神来临。在北京城的一名福建人,发现了一种刺血法能够治疗鼠疫。所谓的刺血法,其实就是放血疗法,它是针刺方法的一种,它通过刺破人体特定部位的浅表血管,放出适量的血液,达到治疗的目的。

其实这种放血治疗法,很巧合的在当时的欧洲也盛行,但它的办法与中国的不同。当时找这位福建人治疗的人数,史料记载每天达上万人,可惜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后,这位福建人也被李自成的士兵杀死了。

大鼠疫的恐怖后果

大鼠疫、旱灾、蝗灾,导致明朝军队战斗力减弱,清兵南下,顺治皇帝称帝,历史上的满清王朝建立了。(也许是明朝气数已尽,满清政权建立后的第一年,大鼠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明末大鼠疫发生期间,导致华北与江南人口都锐减,土地荒芜,流民增加,导致生产力下降和社会的极不稳定型。当时一连串的天灾人祸,死亡人数达四五千万,这是个很恐怖的数字。

有人认为明朝的灭亡是李自成的起义,满清趁机打劫,但更多的人认为是这场鼠疫架空了明朝上下。有时历史就是这么充满诡异,我们能理性分析明朝的灭亡是“腐败”“宦官”,但谁能忽视这场“天意”鼠疫呢?


我就是竹韵


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主要传播途径分为鼠蚤叮咬、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和消化道感染。主要类型分为有腺型和肺型。其中,腺型常发生于流行初期。到了流行高峰时期最常见的是肺型(肺鼠疫)。肺鼠疫发展迅猛,急起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临终前高度发绀,皮肤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称。

鼠疫杆菌

大家耳熟能详的欧洲黑死病(plague)主要指的就是鼠疫。关于它什么时候开始在欧洲肆虐的以及通过什么途径传到欧洲的,有多种说法。其中比较有代表的就是经由蒙古人“带到了”欧洲。当时,蒙古人的金帐汗国大军正在进攻热那亚人殖民据点卡法,蒙古人把军中死于鼠疫的人的尸体通过投石机扔到卡法城内,造成城内居民感染鼠疫,之后鼠疫又跟随着水手和老鼠传到欧洲各地。还有一种说法,说是由于欧洲当时正在四处抓捕女巫,而猫尤其是黑猫作为女巫的助手也是在人们大力剿灭的范围内。天敌数量的锐减,造成欧洲老鼠的数量急剧增加,人被老鼠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了,此外欧洲中世纪屎尿横流的居住环境对黑死病的传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黑死病死者倒卧街头

当然欧洲黑死病具体是怎么蔓延到欧洲的,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也难以考证。但是,给欧洲造成的巨大损失是有目共睹的。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348年—1350年的三年之内,光欧洲就有近3000万人因黑死病而失去生命。如果再算上以后300年的数次鼠疫暴发,欧洲有近一半人因黑死病丧生,全球有近3亿人失去生命。两次世界大战人口损失的总和也抵不上这场灾难的一半,甚至就连历史上最著名的英、法百年战争也因黑死病暴发而使交战双方握手言和(实在没人打了)。

你以为就欧洲这么惨吗?实际上,在14世纪从英格兰一路向东到日本,从北方的蒙古金帐汗国向南到爪洼,当时这片亚欧大陆上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饱受鼠疫的折磨。仅元朝皇室,就有多名皇子丧生,而民间的惨烈程度,更是可想而知。鼠疫严重削弱了元朝以及各个蒙古可汗国的实力,间接导致了蒙古帝国最后的分崩离析。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元朝末期所经历的,明朝在自己王朝的末期也经历了,而且更加惨烈。

明末的鼠疫灾难其实不止一次,万历十年(公元 1582年)华北地区就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鼠疫,到万历十六年(公元 1588年)鼠疫基本消灭。万历三十八年(公元 1610年),山西边防重镇大同到太原一带再一次爆发大规模鼠疫,此次鼠疫来势凶猛,整个山西都受到了严重破坏,甚至作为王室皇族的太原晋王都薨了。第三次鼠疫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一直到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十一年的时间,是这三次里持续时间最长、破坏力最大的一次。

老鼠(看着好萌)

万历朝开始,老天爷就与明朝不对付了。万历46年(公元1618年),“小冰河时期”开始,广东下起了大雪,从此中国开始持续遭受干旱和低温的侵袭。到了崇祯11年(公元1638年),漕河干枯了。崇祯13年(公元1640年),黄河干枯了,而长江和淮河竟然全部封冻了。到了明朝末年,中国内地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小冰河时期。而崇祯一朝超过一半的年景都是干旱。低温、干旱,粮食大面积的绝收,对于明朝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打击是巨大的,国家的根本开始动摇。

倒毙的饥民

常年的粮食绝收,饥荒开始遍布整个明帝国。“万历十六年(公元 1588年)春大饥,人相食。是年大疫,自春徂秋,死者万余人,开仓赈之。”人闹饥荒,野地里的老鼠也不好过。它们在野外找不到食物,那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奔向人类居住的城镇。“崇祯十四年(公元 1641年)大疫,郡属旱蝗,群鼠衔尾渡江而北,至无为,数日毙。”老鼠们互相衔着尾巴渡江南去。大量老鼠横行乡里,增加了人鼠接触的机会,给鼠疫大规模传播打下了基础。老鼠的一个习性也加剧了鼠疫传播的危险。那就是老鼠喜欢在自己的洞中储藏大量的食物。饥民们根据老鼠的这个习性,掘开鼠洞,挣食老鼠的存粮。大量死在路边的老鼠也成为了饥民果腹的食材。有没有病都不在人们的考虑范围内,不被饿死、活下去才是当时人们脑子中唯一的想法。

倒毙的饥民

鼠辈横行,除了天灾的原因,还有人祸的始由。历史记载,自嘉靖朝开始,明朝与蒙古边境之间就常有变乱,致使许多汉人被蒙古人俘掳或自己逃往蒙古草原,大面积的牧场被汉人开垦为农田,改变了牧场原有的生态环境。压缩了原本生活在草原上的老鼠的生存空间,老鼠被迫与人近距离生活在一起,人与鼠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

除了老鼠,明帝国内部另一股庞大的流动力量也是鼠疫传播的重要途径。这个就是终明一朝都无法解决的流民。这些四处流动,没有固定居所和工作的人们,在正常年景里,是一股威胁社会治安的不稳定因素,极易引发民变。在灾荒年景他们又成了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许多饥民,包括疫区的人们外出逃难加入到这个团体中,其本身就极有可能就携带着带有鼠疫病菌的跳蚤甚至老鼠。他们四处游荡,无意中扩大了鼠疫传播的范围。

除此之外,鼠疫还有可能通过边境皮货贸易,进行扩散。前文说过,在万历三十八年(公元 1610年)爆发的鼠疫,其起源地就是边防重镇大同。而且崇祯时期爆发的鼠疫,其范围“北至塞外,南逾黄河”。这些记载所带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就是明末鼠疫,至少是万历三十八年(公元 1610年)爆发的鼠疫,一定程度上,是和蒙古草原脱不开干系的。在清末东北地区,也成爆发过严重的瘟疫。当时造成瘟疫的一个很重要病原,就是当时的皮草市场中夹杂了大量来自蒙古草原,未经妥善处理的旱獭皮。这种皮子上有携带鼠疫的跳蚤。由此可以推断,自从明代隆庆时期(公元1566年—公元1572年)开放明蒙贸易之后,明人和蒙古部落贸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物品便是皮毛。在明代,明蒙皮货贸易中,旱獭皮应该也占据着一个很重要的位置。那么旱獭所携带的鼠疫病菌,通过贸易从明蒙边境城市,传播到内地,也就不意外了。再加上明代对于草原边缘地区的过度开垦,导致环境恶化以及食肉动物的减少,使得旱獭这种啮齿类动物的数量因为缺少天敌而飙升,鼠疫爆发的几率也就自然提高了许多。

旱獭

多重因素的汇集,终于使得这场旷日持久的瘟疫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在山西爆发了。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在顺德府、河间府和大名府也爆发了鼠疫,之后迅速蔓延。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七月,疫疾从河北地区传染至北京,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传至天津。崇祯十六年(1643年)夏秋间发生的腺鼠疫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天转化为肺鼠疫。崇祯十七年年末,鼠疫才得到控制。究其原因之一是人死的太多了,人口密度下来,老鼠也都冻死了,传染源少了。

感染鼠疫死亡的人

鼠疫爆发期间,在大名府,“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嘉兴府桐乡县居民90%被感染鼠疫,蛆虫从房子里一直爬到街道上。邻近的湖州府则损失了30%的人口,民众无病而口中吐血而死,未染病死亡的人多投河自杀,哭声震天。在天津,每日感染死亡者数百人,十室九空。在北京及其附近地区,“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家中死人,亲属朋友不敢来吊唁,以致全家死绝无人知晓。据说当时北京城每日死亡万人,每四到五个北京人中,就死掉一人。以至于城门都被运出的棺材堵塞。沿街的小户居民,十之五六死去,死在门口的最多,街头连玩耍的孩子都没有了。最后乞丐都不能幸免,人几乎死光,连搬运掩埋尸体的人都找不到了。

乱坟岗子

这场瘟疫对整个明帝国的打击是巨大的。首先,国家在瘟疫中损失了大量人口,国家的税负、粮食及国防陷入瘫痪,整个国家的金融体系趋于崩溃。其次,由于明末政府苛捐杂税繁多,再加上饥荒、鼠疫等自然灾害,爆发民变,遂演化成李自成席卷全国的内乱。第三,军心涣散,军队数量锐减。北京三大营人数由10万人降到5万,两万七千匹战马只剩一千匹。剩下的士兵孱弱不堪,行动迟缓。北京内外城墙15.4万个垛口,只能由这5万名羸弱士兵据守。军队将领低声下气乞求士兵们登城守卫,仍然“逾五六日尚未集”。最后,宫中太监三、四千人上城守卫。以至于李自成两天就攻下了北京城,逼着崇祯自了杀,明朝由此灭亡。可以说如果不是这场瘟疫摧毁了大明的防御体系,李自成这种战斗力不高的农民军不可能这么快打到北京城。宁武关大战,李自成被守军周遇吉的区区数千人干掉七万多人。如果不是鼠疫,李自成连北京的城墙都不一定看得到,更别提和拥有十万之众、做为精锐的三大营较量,他的几十万大军,恐怕一个也剩不下!

武备出征

明军军阵

疫病肆虐的北京城,是大明朝最后的仰仗,崇祯帝可能从未料想京师会如此快速沦陷,自己连从容出逃的时间都没有,最后不得不自缢于煤山槐树之下。也许,连闯王李自成也没有想到可以如此轻易地拿下北京城吧。


围炉闲话


气象史上有“小冰河时期”的说法,一般是指1350年到1850年这三百年,这三百年,相较其他历史时段,气温下降非常明显。

气候的突变,伴随着的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相伴的,往往是严重的社会危机。



1618年,广东飘起了鹅毛大雪,这是小冰河时期开始的标志,此后十年,洪水和干旱在中国交替出现。

1633年,鼠疫在山西流行,李自成的老家米脂也惨遭鼠疫揉虐。

1637年,华北大旱,鼠疫传至河北。

1638年,漕河干枯,鼠疫传至安徽、江苏等地。

1639年,黄河干枯,淮河和长江封冻,鼠疫席卷全国。

1641年,鼠疫传至北京。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

有人说,明朝之所以灭亡,不是亡于李自成,也不是亡于满清,而是亡于鼠疫。



先来看一组数字。

崇祯初年全国人口1亿人,清朝初年人口6000万人,人口减少约4000万人:其中死于鼠疫死亡1000多万,死于战争2000多万,死于饥饿或者天花1000万。

北京城原有人口80万人,鼠疫死亡20万,每4个人中,就有1个死于鼠疫。

北京城原有守军10万人,鼠疫死亡5万,剩下的5万战斗力低下。



李自成进攻前的北京城,笼罩在极度阴森恐怖气氛中,就算李自成不来进攻,北京城不久也要崩溃。

北京城原有3万战马,大部分死于鼠疫,仅有1千匹可用;北京城墙有15万个垛口,只有5万虚弱兵丁把守。

这时候的北京城,就像濒临死亡的瘦骆驼。

李自成带着50万乌合之众,仅仅进攻了两天,就攻破了北京城,胜利来的如此突然,如此轻而易举。



李自成就像做梦一样。

曾经,李自成带领几十万人进攻宁武关,结果守将周遇吉率领千余人誓死顽抗,前后干掉了他七万多人,虽然最终占领了宁武关,但代价太过惨痛,极大打击了他的自信心。

而这次,仅仅用了两天,就占领了北京城,幸福来的太突然。

有句话叫作乐极生悲,还有一句话是农民阶级思想的局限性。果然,李自成被胜利冲昏头脑,他以为崇祯死了,自己做了皇帝,就万事大吉了。显然高兴的太早了!



崇祯皇帝同样没想到,本以为可以多抵抗几日,以等待援军吴三桂,想不到固若金汤的北京城,竟然如此不堪一击。

崇祯万念俱灰,与其遭受侮辱而死,不如自我了断。于是,他用一根白绫,吊死在了煤山。



崇祯本是一代英主,雄才大略,志向高远。奈何运气实在太差,赶上了小冰河时期。

他当皇帝的这些年,不是赈灾,赈灾,赈灾,就是剿匪,剿匪,剿匪,真的没过上一天安生日子。

就算唐太宗在世,张良出山辅佐,怕也难以挽救大明吧!

奇怪的是,清军击败李自成,顺治到了北京做皇帝后,然后鼠疫突然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难道,这都是天意吗?


一半秋色


明末大鼠疫之可怕,至今读起仍觉毛骨悚然!

明朝晚期,灾祸遍野,自万历年间,全国各地便连年遭灾,天灾导致人祸,为求生计,流民作乱不断。崇祯一朝,更是不堪,多数地区出现百年不遇的大旱灾。旱灾未解,广东突将大雪,干旱加低温,使得哀嚎遍野,百姓难以生计。

百姓苦,动物也苦,因为干旱所致,数不清的老鼠因炎热难耐,变到处寻找水源,它们相互咬着对方尾巴过江河险阻,成群结队进入安徽、河南、山东、河北诸省。百姓饥不择食,见老鼠就抓,甚至有人挖掘老鼠藏在洞中的粮食为食,就连病死路边的老鼠也被当成食物吃掉。结果可想而知,鼠疫迅速爆发。最初在山西界内有饥民莫名而死,从数百到数千而后到数十万...很快,整个华北地区几乎全部鼠疫肆虐。

因为没有方法医治,感染鼠疫者除了等死之外别无他法,许多地区村户凋零,士兵也因感染而锐减,河中浮尸不计其数,地方官员素手无策,就连京城也到了无人收尸的境地。

史载“感染“疙疽”(鼠疫)者,吐血如西瓜水,而后立死。村中若百人,生者不足十。尸骨无人埋,任由老鸦啄食。”

自鼠疫始至李自成攻破北京,单京城一处就有超过二十万人感染而死。按明朝遗民张怡之言,李自成的队伍杀来之时,能上京城城墙上防守的军人,连一万人都凑不齐。士兵、小贩、雇工大批倒毙,连叫花子都找不到了。

明末经过持续的干旱、蝗虫、鼠疫、天花和饥荒,使得整个国家元气大伤,而李闯的流民作乱更是给已经虚弱不堪的大明王朝一记重拳。这一来,正好给满人创造了大好机会,使其趁机占领中原,坐了天下。只能说明朝气数已尽,任神仙也无能为力。


大狮


鼠疫是一种传染性、死亡率极高的病,因人死后全身发黑,又被称为“黑死病”,世界历史上许多国家都爆发过鼠疫,造成的死亡人数以千万计。

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爆发鼠疫是在公元5世纪,爆发于查士丁尼大帝统治下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

在传播的高峰期,每天死亡人数5000-10000人,当时欧洲南部1/5的人口因此而丧命,总死亡人数达到20万之多。

这场疫情在地中海地区漫延了两个世纪之久,人们将这场鼠疫称为“查士丁尼鼠疫”,累计死亡人数越过1个亿。

第二次,发生在1348-1351年的欧洲,这一场鼠疫造成6200万人死亡,欧洲人口减少了1/4,威尼斯死亡70%,英国死亡58%,法国死亡3/4。

14世纪,欧洲的人均平均寿命从30岁缩短到20岁。

中世纪的欧洲一直笼罩在黑死病的阴影之下,每隔几年就会爆发一次鼠疫,鼠疫成了威胁欧洲人生命的头号元凶。

黑死病为什么能在欧洲肆虐几个世纪之久,造成的死亡人数越过两次世界大战的人口总和,而中国的鼠疫直接导致了一个王朝的结束?

1644年,北京城的皇宫城墙上,一年内王旗几次变换,龙椅上换了三位主人,而后来的学者专家对那一年的北京的讨论经久不衰。

14世纪40年代的恶劣气候影响了整个北半球,当时的蒙古部落出现了不安定因素,于是他们向中国进发,将扩大的鼠疫的传播,当时鼠疫死亡人都埋葬在中国西部,而这就成了中国爆发大规模鼠疫的源头。

明朝嘉靖年间开始,明朝边境与蒙古边境摩擦加剧,许多汉人被俘往蒙古草原,大面积的牧场被开垦为农田,导致草原鼠的生存空间被压缩,人逐步侵入草原鼠的领地,这样也接触了一直存在于野生啮齿类中的鼠疫,万历年山西开始流行鼠疫。

从万历年间开始,北方各省遭遇持续性旱灾,万历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 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 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 门不起者"。

崇祯六年,山西开始大规模爆发疫情,崇祯14年河北爆发疫情,并随着李自成和清朝的军队传到更多的地区,全国各地死伤无数、物价飞涨。

左懋第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

崇祯14年,鼠疫传到北京,北京每天死亡越过万人,总体死亡人数越过20万。

夏燮《明通鉴》记载:"京师大疫,死者无算。"染病死亡之多,无法计数。《崇祯实录》又记载:"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

1644年闯王李自成打到北京城的时候,全城的人早已在病毒折磨之下,身体虚弱,毫无抵抗能力,明知道守望不住,于是城门各守城官兵纷纷打开城门,李自成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就如此轻易的进入了北京城,而更让他自己都不敢相信,这梦里繁华的京城现在如同鬼域。  

明朝时,人们还不知道什么叫细菌,尽管细菌的历史远比人类长许多,只知道“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传播,只知道和老鼠有关,所以被称为“鼠疫”。

直接20世纪初,中国东北流行鼠疫的时候,一代名医伍连德找到答案,证明鼠疫有两种。

引起黑死病的是腺鼠疫,通过跳蚤传播。

在中国北方流行的是肺鼠疫,通过呼吸道传播,有效预防的方式是戴口罩。

而在当时,人们哪里有口罩呢?

直到2001年,北京才做到全城带口罩,这一次传染的病毒SARS。

1644年,明朝就在这肉眼看不见的病毒中,走向了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