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可以愤怒吗?


妈妈可以愤怒吗?

文|橙子妈妈

一个妈妈(孩子低龄段)很自豪的和大家分享,她还从来没有对孩子发过火。

​另一个妈妈,每天和青春期的孩子斗智斗勇,心力交瘁。在和我交流时她说,每天都要压制自己内心的怒火,甚至去讨好他,这个样他才可能和我说上一两句话。

年龄段不同,教养方式千差万别。“妈妈的愤怒”,该如何安置呢?

上述的两个妈妈是很典型的两类代表。完全不发火和为了讨好而压制自己的愤怒,对孩子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对于青春期阶段的孩子,尤其是已经表现出明显叛逆倾向的孩子来说,父母应该以怎样的“情绪”姿态出现,才能既能履行好教养的职责,又能够维系好亲子关系。

妈妈可以愤怒吗?

1.

父母对于愤怒可能的三种反应机制

情绪没有优劣高低之分。喜悦、兴奋、沮丧、失望、痛苦,都是中性的情绪表达。他们之所以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是因为每个人对情绪的处理是不一样的,由此带来我们对感受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孩子同样一句话或者行为,可能会激起父母同样的情绪反应,比如愤怒。

对于A父母来说,可能会暴跳如雷,这是没有任何掩饰的原始反应。

B父母可能选择压抑自己全部的愤怒,看起来维持了一时的风平浪静,但是这种逃避的处理方式,不仅会让自己憋出内伤,对孩子来说,他们感受到的也许并不是“包容”,而是情绪和心理需求没有没被看见,没有得到回应的无力感。这种失落会让他怀疑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怀疑自己的价值感。

C父母有良好的防御机制,会将这样的愤怒升华为:实事求是的情绪表达,就事论事的事实表达,看见孩子,并给予理解和支持。


妈妈可以愤怒吗?

2.

压抑自己的情绪,可以帮助孩子吗?

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往往过多关注孩子的情绪,而忽视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而这却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和很多家长沟通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压制,讨好这些词,也就是上述三种反应机制里的B父母占据了比较大的比例。他们的理念支持是:专家说了,孩子发火时,父母不要硬碰硬;青春期策略是要“熬过去”;我不和他杠,这事儿就可以当没发生。

真的是什么都没发生吗?当孩子愤怒时,可能真的是有一件事惹到他了。但更多的时候,是被尊重、被看见、价值感这些需求没有被满足。未被满足的需求,导致了他的沮丧和挫败。如果我们不能承接他这样的内在需求的表达,让它挥散在空气里,我们就放过了问题的本质,也不可能帮助孩子在成熟的道路上再向前迈一步。就像一个拳击手憋足了劲儿要和对方搏斗,但对手却缺席了,那他永远都不会从和空气的斗争里学会更好的技能。

情绪管理不等于情绪压制。在我们从孩子那里接受到愤怒时,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你这样做,我感到很愤怒。但看到你这样,我也很心疼。我想一定是发生了什么,让你觉得沮丧。你可以安静的和自己待会儿想一想,到底发生了什么。如果需要我的帮助,我就在外面。

大概率你这样说了,依旧得不到孩子的积极回应。但这不是我们放弃坚持做、持续做的理由。青春期的教养里,每个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对父母来说尤为重要。尽管这可能不会有及时的回报。但坚持了,惊喜可能会在某一天从天而降。

妈妈可以愤怒吗?

3.

有愤怒的妈妈,才是足够好的妈妈

不要奢望去做完美的妈妈,做一个真实的妈妈吧。当我们感到愤怒时,我们就是愤怒了。孩子会从我们身上学到的,是我们如何与自己的愤怒相处。他们从中习得的就会成为他们的行为模式。

一个真实的妈妈,向孩子呈现了一个真实的生活环境,人际环境,亲密关系。不隐藏、不压制,孩子从中可以看到好的一面,也会接受到不好的一面。这和他们即将会迈进的大社会环境是高度仿真的。没有过度的保护,没有讨好、忍让,甚至有着血淋淋残酷的现实,一切是透明和平等的。

一个真实的妈妈才可能是足够好的妈妈。一个孩子情感的丰沛程度源于他对情感的充分体验。不管是什么样的情绪状态,那个体验的管道是畅通的,就不会有固着。很多在青春期遇到心理问题的孩子,就是那个流动的管道堵塞了。堵塞的原因绝大部分来自于家庭。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孩子是受害者。

一个完美的妈妈,往往过于严厉(不是严格)。他们很难接受孩子不好的一面,或者暂时的失败。在这样的教养环境里。孩子从害怕犯错到不能犯错。而完全不犯错是不可能的,为了妈妈的满足,他们学会了掩饰,包含行为和情绪。他们的通道就慢慢堵塞了。

足够好的妈妈不是完美的,而是真实的。从妈妈的真实里,孩子学习如何接受、理解自己的情绪,并和他们相处。我们永远不可能生活在一个无菌的环境里,孩子更是这样。

我们需要提供给孩子一个抱持的,成长的,甚至是困难的环境。特别重要的,我们自己就是孩子的那个环境。我们是孩子的眼镜,他们透过这幅眼镜学习怎么走向成熟。

妈妈可以愤怒吗?

4.

什么情况下,妈妈的愤怒不会破坏亲子关系

我可以理解当父母“忍气吞声”时,我们也受到了伤害,我们也不愿意这么做。但为了维护亲子关系,我们选择了委屈自己。毕竟,青春期的孩子可不是好惹的,万一他们关闭了心门,我就“走投无路”了。

带着这样的心理,我们战战兢兢,小心谨慎,上述的“讨好”也就是这样产生的。但事实是,绝大部分的孩子,不因为我们的“讨好”就变得更好,亲子关系也没有因此得到提升,即使有,也只是昙花一现,管得了今天,管不了明天。

依恋关系好的家庭,从来不害怕和孩子的正面冲突。一件事没有做好,父母对孩子提出批评或者建议,孩子接收到的是:父母是对我的这个具体行为提出批评,而不是对我这个人进行否定。他们不会因为父母的“愤怒”而感到被抛弃,个人的价值感也没有被破坏。而没有依恋基础的家庭,就没有这么幸运。

只有足够的依恋被满足,孩子才可能走向成熟和独立,这是个美妙的真理。很多青春期感受到冲突的家庭,正是因为缺少了依恋的基础。而出现问题后,父母着急地想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目光都在问题上,又加剧了依恋的裂痕。

先磨刀,再砍树。不管你有多着急。

*作者:橙子妈妈。媒体人,家有13岁青春期男孩,专注学习研究青春期身心发育、亲子关系、情绪管理。“做终身学习的父母”践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