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士韓生為何看不起項羽,譏諷他是猴子?

史事春秋


雖然我平時不大喜歡項籍,但這事我就不站韓生了。

韓生建議項籍建都關中,有他的道理,但項籍不這麼做也有他的道理,韓生因其建議不被採納,大罵項籍沐猴而冠,被殺也一點不冤枉。

建都關中有其地利,但天時、人和都不支持他這麼做。

天時者,形勢也,當時的形勢不支持項籍佔領秦地,分封並不是在地圖上塗鴉,而是在現有基礎上的微調,以項籍當時的兵馬不足以佔據天下,甚至不足以佔據秦楚兩國,在實力有限的情況下,放棄穩固的楚地去搶秦地,不是一個好主意,貪心不足會成為眾矢之的。

人和者,人心也。

項籍手下都是楚人,如果不是外力強力干預,很難想象他們能移動自己的老窩,劉邦就國漢中那完全是外力迫使的情況下,如果不是外力干預,劉邦也很難把一群山東人拉到巴蜀去吧,說不定自己就幹起來了。

總之項籍建都楚地在當時是一個適當的舉措,韓生過於理想化,還不尊重人,活該被烹。


長島男爵


韓生說“楚人沐猴而冠”,一杆子打倒一船人,太過分了,不過用在項羽身上也算貼切。戴了帽子的猴終究還是猴,得了天下的項羽依舊是凡夫俗子,不能成為真龍天子。韓生不光是瞧不起項羽,其實也暗含個人的憤懣:

韓生說羽曰:“關中阻山帶河,四塞之地,肥饒,可都以伯。”羽見秦宮室皆已燒殘,又懷思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韓生曰:“人謂楚人沐猴而冠,果然。”羽聞之。斬韓生。——《漢書》

這位韓生,在《史記》中並未留下名字,司馬遷用了個“或”(有人)指代,班固不知道從哪兒得知此人姓韓。

項羽進入關中後,有位姓韓的儒生,勸項羽利用關中的優勢,定都關中稱霸。項羽拒絕了,他的理由是秦朝的宮殿都被燒燬了,重建工作量太大;更主要的是,一個人發跡了,如果不回到家鄉顯擺顯擺,不等於穿著一身華貴的衣服,夜間行走嘛,誰能看見?

不知死活的臭嘴韓生說了一句掉腦袋的話:“人家都說楚國人是沐猴而冠,如今一看果然如此!”

如果韓生只說項羽沐猴而冠,說不定還能有人站出來幫他求情,結果這夥計一杆子撂倒一船人,引起眾怒,被砍了頭也不算太冤枉。

我們拋開口舌之爭,客觀地分析一下韓生的建議,就能清晰地知道雙方的是是非非。

古代中國建都可選的地點無非如下幾個:長安/咸陽、洛陽/開封、南京、北京。秦朝和西漢建都關中,東漢定都洛陽,隋唐在長安,宋在開封,元明清都在北京,只有南朝和明初定都南京。

都城的選址,有個明顯的由西向東,由南向北變化的傾向。這是什麼原因呢?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演化的結果!

也就是說,都城定在那裡,並不是憑君主的個人喜好而定,是由歷史的客觀條件決定的。比如劉邦雖是楚人,但是他就沒有學項羽,而是選擇了長安為都城,理由就是韓生所言。

也就是說,韓生的建議是正確的,項羽拿出的兩條理由,第一條言不由衷,第二條小人得志,滑稽得很,被罵作沐猴而冠一點不冤枉。

試想一下,假如項羽定都關中,劉邦這輩子能出得了漢中嗎?被堵死在漢中的劉邦還能有機會跟項羽爭天下嗎?結果項羽穿了一身錦衣,回鄉嘚瑟了一圈,被劉邦把莊園抄了!

為什麼說項羽的第一條理由言不由衷呢?所謂宮殿被毀的說法,其實是項羽想說又不能說透,欲言又止的理由。其中究竟有什麼隱情呢?其實項羽內心是這麼說的:

“你說得輕巧,我敢留在關中嗎?關中四十萬冤魂的家屬都在這裡,他們不得撕碎我!”

鉅鹿之戰是項羽的封神之戰,在軍事上封神的同時,項羽又在政治上被打入地獄!原因就是他背棄了約定,坑殺了關中四十萬將士。

陳勝吳廣的事蹟告訴我們一個起碼的道理:底層老百姓雖然成不了大事,但是一旦他們發怒,摧枯拉朽的能力如驚濤駭浪!

所以,從項羽對降卒們落下屠刀的時候,就意味著他的政治生命終結了一半,遠離關中恐怕是他唯一的選擇。

韓生看到這一層了嗎?

我覺得這位韓生也就是個誇誇其談的儒生,不是說他說得沒道理,能看出關中優勢的人比比皆是,項羽雖然沒有接納,不代表他沒看出這一點。那麼指責韓生誇誇其談,又是什麼道理呢?

儒生在秦朝就是個不受待見的群體,秦朝秉承商鞅變法的成果,以法治國,最吃香的一個群體是精通法律的吏員,而不是儒生。所以,這位默默無聞的韓生,應該對秦朝不會有多大好感,項羽入關後,趕緊來示好,滿以為出頭之日到了。

韓生是本位主義,他光是看到了自己出頭之日,卻不能審視項羽內心的痛處,所以當項羽拿出遮遮掩掩的理由時,這傢伙根本沒聽懂項羽的潛臺詞,反而心理失衡,口不擇言地以沐猴而冠,將項羽連同楚人一起侮辱。

這豈不是找死麼!

所以,項羽放棄關中雖有不得已之處,但是他的目光短淺,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本質,暴露無遺,被罵作沐猴而冠也不冤。罵人者韓生也不值得誇讚,本質上他也沒有完全看清真相,滿以為憑一句進言就能鹹魚翻身,受挫之後心理失衡至此,死得也不算冤!


尋根拜祖


韓生是項羽身邊眾多謀士之一,但並不被項羽看重。

項羽雖然號稱西楚霸王,但是他剛愎自用,天生多疑。猜忌身邊第一謀士范增,致使鴻門宴放走劉邦,為日後烏江自刎埋下伏筆。純屬婦人之仁。攻破咸陽即刻屠城,只知火燒阿房宮,掠奪財寶,搶佔美女,不知安撫百姓,穩定人心,如此行徑,與土匪無疑,破城之後立返江東炫耀,不是成大事者所為,純屬匹夫之勇。

韓生在項羽攻破咸陽城之後,立即諫言項羽,建都咸陽,實現霸業,但是項羽沒有采納韓生建議,反而回復韓生說:“富貴不回故鄉,就像是穿著錦繡衣裳在黑夜中行走,有誰能知道呢?”由此引申出成語“錦衣夜行”。

項羽因其殘暴無度,嗜殺成性,不能夠知人善任,韓生背地裡戲稱是項羽是楚人“沐猴而冠”,只是戴著帽子的猴子,形容其沒有人性,且胸無大志,不可為君定鼎天下。

後來項羽聽說後,將韓生處以“烹刑”,扔進鍋裡煮了。


繁城陋巷舊少年


在中國歷史上,西楚霸王項羽那可是神一般的存在,既便是到了現代,仍然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可見項羽的威力之大。

" 力拔山兮氣蓋世"是對項羽能力的真實評價。

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後人,少年時便有大志向,一次在觀看秦始皇出行的時候說″他也沒什麼了不起,我就能取代他″。

在陳勝吳廣起義的影響下,項羽和叔叔項梁也扯起造反的大旗,項羽勇冠三軍,每次戰鬥都衝鋒在前,攻城拔寨,威名遠揚。

項梁戰死後,項羽接過了指揮權,並很快和劉邦等各路義軍一道,滅亡了秦朝,但在和劉邦爭奪天下的時候,遭到慘敗,最後落得英雄末路烏江自刎,實在可惜可嘆。

其實項羽如果能聽從他人的合理建議,是本可以避免失敗的命運。

公元前206年,項羽進入咸陽,殺死了秦王子子嬰,縱火焚燒了阿房宮,蒐集了大量的珠寶和美女,準備返回江東。

這時候項羽帳下的謀士韓生就對項羽說"關中阻山帶河,四塞之地,土地肥沃,是稱霸的好地方啊"。

但此時的項羽已經一門心思要東歸了,就對韓生說"如果富貴了,而不返回家鄉,就如同穿著華麗的衣服卻在晚上出來行走,有誰能知道呢"。

韓生見勸不動項羽,就出來對旁人說"人家都說楚人就是些戴著帽子的猴子,今天看來,果真就是這樣"。

項羽聽說了,勃然大怒,就用大鍋烹煮了韓生。

沒有聽從韓生勸告的項羽最終自取滅亡。

項羽個人的勇猛是毋庸置疑的,但他的戰略眼光實在不怎麼樣,他的帳下曾有著眾多深謀遠慮的傑出人才,如范增、韓信、韓生等等,或多或少都曾給他提出過好的建議,但他都不能很好的採納,而且心胸狹窄的他,更是把韓生扔進了大鍋裡。

剛愎自用,目光短淺, 心胸狹窄,不能識人用人,沒有大格局的人怎麼可能在殘酷的競爭中笑到最後呢?韓生正是看到了項羽身上這些致命的弱點,才用生命發出了最後的感慨。





大河橋下流


“沐猴而冠”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成語,意思就是: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這個成語的出處就是《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本來是出國大將項燕的孫子,項燕是秦始皇滅六國戰爭中遇到的最難纏的敵人之一,項羽可以說是將門虎子。他從小就極其聰慧且武力驚人,小小年紀讀書過目不忘、力能舉鼎。(項羽)少時即語出驚人要學“萬人敵”且見始皇車輦後要“取而代之”,可以說是驚掉了叔父項梁的下巴。

待項羽成年加入叔父項梁率領的秦末起義軍,他更是成為了一名勇冠三軍的英雄將領。在與秦王朝決戰的“鉅鹿之戰”中,他奪取宋義上將軍之位後率領將士們“破釜沉舟”擊敗了名將章邯,可以說是滅秦的第一功臣。項羽率軍進入咸陽,先行佔據咸陽的劉邦也知趣地退兵以避之。項羽的聲勢可以說是達到了頂點。此時,謀士韓生即建議項羽:關中阻山帶河,四塞之地,肥饒,可都以伯。意思大致就是關中之地肥沃、易守難攻,可以佔據以圖天下。項羽卻說道: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意思是:富貴了如果不回故鄉,那麼就像穿著華麗的衣服走夜路,都沒人能看到。韓生頓時覺得項羽只是一個貪圖表面風光、胸無大志的庸人而已,於是才有了這句讓他丟掉性命的話:人謂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從項羽的這句話以及其日後的所作所為來看,他確實只是一個貪圖表面風光的庸人匹夫無疑。跟隨叔父項梁起兵反秦,他只是為了報家族一己之仇、只是為了實現當初路遇秦皇車輦時提到的“取而代之”的征服欲。在他的認知中,既沒有一統九州的雄心,也沒有拯救黎庶的仁心。因此,他只是一個像猴子那樣只知表面,缺乏智慧和遠見,缺乏掌控能力的人,手裡的東西即便暫時擁有也會很快丟掉。


子夜羌笛


最痛恨的人是叔父項梁

西漢元年的咸陽,阿房宮是火光沖天,咸陽城是斷壁殘垣。此時聲威蓋天下的項羽,大有改朝換代的實力。這時一個韓姓儒生建議:“關中是千里沃土,而咸陽更是八百年秦國的都城,實為帝都的不二選擇。”聽完此言的項羽是浮想翩翩,一座咸陽城是滿載情緒,既有他痛恨的人,也有他欽佩的人。故而他火冒三丈將韓姓儒生,扔進了沸騰的鐵鍋慘死!

分析項羽的一生可用孤獨二字形容,跟他義結金蘭的劉邦,派兵駐守函谷關是貌合神離;是他得力助手的英布,最後在楚漢相爭中偷襲糧道。只有他的叔父項梁,是最瞭解他的人。那一年項羽的父母沒入黃土,很不幸他成了名孤兒。迫於生計他背井離鄉,投奔在會稽的叔父項梁。把時間倒流數十年,項梁的父親項燕正領著十萬楚軍,和王翦殺得是昏天暗地。最後不幸馬革裹屍,楚國也滅亡。恢復楚國的榮光,整日縈繞在項梁的夢中。

——“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的項羽

眼前身材魁梧的項羽,讓項梁有種如釋重負的暢快。陸游曾寫:“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育必須從幼年開始,還得不留餘力方可有效果。於是項梁先是讓項羽讀書識字,僅僅三日後書房變得一片狼藉。和藹可親的項梁又讓他練習劍術,這次持續長了點有半個月,可最後操場上的兵器是橫七豎八。氣得項梁是老淚縱橫:“讀書、習武你都不願意,你還記得我項家是如何落敗的嗎?我已是年過半百,復興的希望全指望你了!”其話音剛落項羽嚷道:“讀書記姓名而已,習武一人敵而已。我不學則罷,要學就得學萬人敵。”弄清其中的緣由之後,項梁會心一笑教項羽兵法!

然而這段唯一的快樂時光,眨眼間的功夫就煙消雲散!秦二世二年的臨淄,齊王田儋死於章邯之手。田假趁機自立為齊王,田儋之弟田榮逃到東阿,項梁知曉情況後派兵,在東阿救了田榮一命。緊接著田榮立田儋的兒子田市為新齊王,落敗的原齊王田假躲藏在楚國,原齊相田角藏身於趙國。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這時的六國地盤皆光復,而那咸陽城的秦國還在。為此項梁向各諸侯發出了召集令,按理說田榮出於報恩的目的,應該是頭一個帶兵支援,始料不及的是他寫了封懇請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劉邦

由於項梁拒絕了殺掉田假、田角二人,一氣之下的田榮按兵不動。俗語云:“聰明一世,糊塗一時”,智慧超群的項梁印證了這句話。雖然沒有田榮的加持,還是取得了下城陽、破濮陽、斬李由的赫赫戰功。危機往往就出現在,距離成功最近的時刻。驕兵日盛的項梁,最後被章邯偷襲身死!因為項梁的突然離世,項羽並沒有做好統帥千軍萬馬的準備。同床異夢的宋以就是鮮明的例子,故而在國仇家恨輪番刺激下,項羽烹煮了韓姓的儒生,把老巢搬到了彭城(今江蘇徐州)。

最欽佩的人是秦臣章邯

凡是英雄均有種情懷,那就是惺惺相惜。西漢元年的七月,項羽尊楚懷王為義帝,以長沙國為轄區,國都定在郴州。然而自從鴻門宴之後,項羽和范增時刻防範著劉邦。採取了兩條策略:一是強行把劉邦封為漢王,轄區為巴蜀及漢中,定都在南鄭;二是把三秦之地分割成三塊,章邯把守著咸陽以西的區域受封為雍王,司馬欣早先是櫟陽的獄吏,後因幫助過項梁被封為塞王,管理的區域是咸陽以東的地盤,至於最後一位名叫董翳是翟王,食邑在上郡這塊地。

——章邯「?——公元前205」

即使安插了三顆釘子,用於扼守劉邦東出的關口,可悲最後還是讓劉邦鑽了空子。西漢元年的八月,韓信選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成功麻痺了警惕的章邯。在陳倉這個地方,韓信擊敗了他。緊隨其後在好疇再敗,最終忠心耿耿的章邯,於廢丘堅持了一年彈盡糧絕後自殺。而反觀董翳、司馬欣二人同為項羽所立,卻是牆頭草兩邊倒投靠了劉邦。

綜上所述,項羽棄咸陽為都的原因是複雜的,既有對叔父死於秦朝的憎恨,也有劉邦割袍斷袖於咸陽的不屑,更有章邯心口如一的欽佩,最後貴族氣質濃厚的項羽定都彭城!

——END——


惜緣小歷史


韓生是一個非常微不足道的人物!司馬遷的《史記》只留下一個“或”字,連個名字都沒寫。《法言》等書裡面說是蔡生,只有《漢書》裡面才寫作韓生。

韓生不是項羽的謀士,如果是項羽的謀士的話,那韓生可就太拙劣了!

羽乃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其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寶貨,略婦女而東。秦民失望。於是韓生說羽曰:“關中阻山帶河,四塞之地,肥饒,可都以伯。”

如果想讓項羽定都關中,為什麼不提前阻止項羽毀掉咸陽。偏偏要等項羽毀了咸陽秦民失望的時候,這才勸說項羽定都關中?

最大的可能韓生是後來才趕到那裡的。項羽扭頭看看被毀掉的咸陽,心道你小子來得真是太及時了!

有很多人都是這樣,只是覺得自己的建議才是最好的,從不考慮別人是否有自己的戰略。

項羽縱火焚燬咸陽,把整個咸陽劫掠一空,本身就是不打算定都關中。

劉邦是最先進入咸陽的,項羽和諸侯們是隨後而來的。當時還彆著一個懷王之約,項羽和諸侯們自然眼紅於劉邦。

項羽和諸侯們之後都要回到自己的領地,自然要把咸陽劫掠一空。肯定不會把一個完好的咸陽留給劉邦。

還有一種可能,當時項羽也控制不住局面,只能任由諸侯們焚燒劫掠。最後這筆賬就全算在了項羽頭上。

古人都有一種迷信的心理。秦朝僅僅歷經二世就滅亡了。那麼後來者繼續定都咸陽,是不是會很不吉利?

當時項羽究竟是什麼想法誰也說不清。項羽也不可能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告訴韓生。項羽那句“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不過也就是推托之詞而已!

韓生見項羽竟然拒絕自己這麼好的建議,於是就大放厥詞:“人謂楚人沐猴而冠,果然。”正好給了項羽一個藉口殺了他走人!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人和物最怕對比。從志向上:項羽最大的志向是王侯之位。劉邦是帝王之位。志向目標的確立,是引領接下來戰略的走向。項羽最大的樂趣在於征服所有人,暫時的擁有天下,只是過眼雲煙。劉邦雖然前期一直對項羽處於下風,通過一系列的戰略規劃和調整進而戰勝了劉邦。他所要的天下是讓天下人臣服。從品德上:項羽小德具備,但婦人之仁。劉邦小德行很差,大德不失於人。項羽平時對下屬還不錯,但喜殺戮。劉邦平時市井氣息濃重,責罵屬下,但所攻下的城池大都很好經營管理,實以仁治。從採納建議方面:項羽剛愎自用,劉邦善採納謀士意見。項羽非要定都彭城,而劉邦則以關中為點向外擴張。




人精歷史


項羽乃一代名將,武功蓋世,驍勇善戰,雖然最後被劉邦打敗,但是他依然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英雄,但在某些事情上,他也確實不夠聰明。沐猴而冠這個成語,就是項羽的謀士韓生用來諷刺他的一個成語當時據說在項羽攻下咸陽之後,他帶領著人馬不顧一切的衝入城內,不但殺了秦降王子嬰,還放火燒了秦宮。那大火燒了幾個月都沒有熄滅,而項羽在搜刮了大量金銀財物,和擄掠了一批年輕婦女之後,就準備回東方去了。這個時候,項羽的謀士韓生就勸阻他先不要走留下在咸陽建都。

因為咸陽那裡是關中地區,而且有險可守,還有肥沃的土地,在那裡建都可以奠定霸業。韓生的話有一定道理。關中地區自古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但是項羽性格固執,驕傲自大,根本進不進韓生的建議。他覺得咸陽城殘破不堪,在這裡建都條件太艱苦。另外他想回到家鄉去炫耀自己的財富和威力。他對韓生說:“人富貴了,應該回歸故鄉。富貴而不歸故鄉,就好比穿著華麗的衣服卻在夜間行走,誰看得見?”又因為對故鄉的思戀,一心想要回東方。韓生在聽了項羽的話後,就說:“都說楚人是戴著帽子的猴子,愚笨不堪,現在想來果然如此。”項羽在聽了韓生的話之後,就非常生氣的將他給烹殺了

沐猴而冠這個詞一般用來比喻人虛有其表,為人卻愚魯無知。從這件小事情,可以看出項羽的性格缺陷,這種性格缺陷正是導致他最終失敗的根本原因。首先是殘暴。進入咸陽的種種表現以及就因為一句話便將韓生烹殺,都是他殘暴的證明。其次是目光短淺、驕傲自大,不聽人勸。且不說鴻門宴上的失策,單單他對韓生說的“富貴不歸故鄉,如穿錦繡之衣於夜間步行,有誰知之!”便足以說明問題。由此看來,韓生對項羽的評價“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的確有幾分道理。韓生作為一個謀士,敢直面諷刺項羽,最後也是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大家覺得呢?歡迎評論區留言。


楚漢文化


關於這個問題,壹零壹肆來回答。

史料記載,項羽率領大軍入秦都咸陽,殺子嬰,焚燒宮殿,殺平民,搶奪財寶和婦女,沒一件是好事情,項羽的殘暴可見一斑。

在項羽打算引軍東歸的時候,有個叫韓生的謀士勸諫項羽“應該在咸陽建立都城,因為這裡地處關中地區,易守難攻,而且土地肥沃,財富殷實。建都此地,一定能統一天下,實現霸業。”

關中地區自古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但是項羽性格固執,驕傲自大,根本聽不進韓生的勸諫。一方面項羽覺得咸陽城殘破不堪,在這裡建都條件太艱苦。另一方面項羽想回到家鄉去炫耀自己的財富和威力。項羽對韓生說:“人富貴了,應該回歸故鄉。富貴而不歸故鄉,就好比穿著華麗的衣服卻在夜間行走,誰看得見?”

韓生聽了項羽的話,非常失望。走出項羽的軍帳,搖著頭說道:“人家說楚地的人不過是‘穿著衣服的猴子’,以前不信,今天聽了項羽的話,果然不錯!”

韓生的話是在譏諷項羽沒有遠見卓識,愚魯無知。

韓生的話傳到了項羽耳朵裡。項羽非常生氣,立刻把韓生抓起來。韓生就這樣被烹殺了。

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項羽的性格缺陷,這種性格缺陷正是導致他最終失敗的根本原因。首先是殘暴。進入咸陽的種種表現以及就因為一句話便將韓生烹殺,都是他殘暴的證明。其次是目光短淺、驕傲自大,不聽人勸。由此看來,韓生對項羽的評價“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的確有幾分道理。​​​

歡迎各位留言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