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法战争和清日战争从开端到结局,为何感觉如此相像?

学渣的本苑


第一结局不一样,大家都知道清法战争清朝胜利,而清日战争清朝惨败。第二朝日,法越关系不一样。朝鲜李氏一直仇视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完全是清朝这个宗主国太弱鸡。而越南阮福氏则对法国态度很复杂。当初广南阮福氏被西山阮氏打的亡国。乾隆皇帝保的是早已腐朽的后黎朝。只有法国是真的出钱出枪帮助阮福氏打了回去。那是对人家有复国之恩的。而且法国最后做的也很地道,日本是直接亡了朝鲜李氏的宗庙社稷。而法国一直保留越南阮朝的法统,越南阮朝君主享有的自治权要比统监时期的所谓大韩帝国还要大点。并不是完全的傀儡。所以最终阮朝站在了法国一边还真不能怨人家薄情寡义。


超哥侃古今


题主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正确,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起因是有点相似,不过其中战争过程还是有很大不同,而结尾更是完全不一样,假如说中法战争最后的镇南关之战为清政府挽回了一点颜面,那么甲午战争就是彻底一败涂地了。

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起因确实都是因为法国和日本窥伺清政府曾经的藩属国,进而引发两国之间矛盾激化,并最终演变为战争而且两次战争都是对方先动手,多少都带有不宣而战的味道。

出现这么多的相似点其实并不奇怪,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虚弱本质暴露无遗,吸引了众多列强的目光。他们都希望借着瓜分中国的机会渔利,因此无论是中国自身还是其原来的藩属国都成了列强的目标。法国和日本只是这些列强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而在这一过程中,实力占优的列强占据着主动,自然可以选择动手的时机。而清政府自顾不暇,结果就变得被动挨打,往往被人打了以后才能做出反应。

不过中法战争法国的目标仅仅是夺取越南,加上它自身和德国的关系紧张,因此投入的力量并不多。在整个战争期间,清军还是得以依靠自身绝对的兵力优势,最终在镇南关击退前来进犯的法军,并趁势夺回了谅山,总算扳回一分,没有败的太难看。

而甲午战争则不一样,日本的目标是夺取远东地区的霸权,因此全力以赴,动员了24万军队,是自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对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对外战争。加上双方战斗力上的差距,因此甲午战争爆发以后,清军节节败退,根本没有形成像样的抵抗。

实际上在签署《马关条约》之前,日本已经开始计划直接攻击北京,并在旅顺集结部队。根本不存在题主所说的还有反击一事。

所以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还能维持以下远东大国的颜面。而甲午战争以后其虚弱本质就暴露无遗,此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新一轮高潮。


不沉的经远


法国从清朝手里拿到了越南作为保护国,不过没拿到更多的利益(赔款割地),胜利了不过比较起中国近代遭遇的其他战争对手的话,不算全胜。

中国(清国)丢掉了越南,失去了福州水师,基本上是失败,不过比起其他遭遇的战争而言没那么惨而已。

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会认为这能算打平,还美其名曰“不败而败”“不剩而胜”,窝大清南洋的海军全部报销,陆军被雄鸡的加长版刺刀赶得一路败仗几乎丢掉了整个越南,最后胜了一两次局部战役,也好意思说自己“不败”,果然是传统知识分子的风格。

另外,镇南关战役主要是黑旗军,说实话,黑旗军这种反清起家的武装到底算不算清军还是只算同盟,那真是不太好说的一件事。

战争是一种集体、集团、组织、民族、派别、国家、政府互相使用暴力、攻击、杀戮等行为,使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由于触发战争的往往是政治家而非军人,因此战争亦被视为政治和外交的极端手段。

广义来说,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有战争。蚂蚁和黑猩猩等等生物都有战争行为。战争是政治集团之间、民族(部落)之间、国家(联盟)之间的矛盾最高的斗争表现形式,是解决纠纷的最暴力的手段,是在自然界解决问题的办法手段之一,通常被认为是原始社会才会使用的方法,由于其造成生命的消失,在现代人类社会不被认可。

战争是极端的行为,战争的产生是由主导者为了自己或者集团的利益而发起的行为,这种获取利益的行为不惜以牺牲生命为代价获得。


远源流畅


不太一样。清法战争是军事胜利政治失败,清日战争是彻底惨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