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怎么到四十多岁才去做官?

土豆乐翻天


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一:生于1617年,正值明朝末期,政治腐败,于1639年,参加乡试,因在考卷上痛陈时弊,直抒胸臆,而未中举。

二:1651年(时年三十五岁),参加乡试落榜,。

三:1654年(时年三十八岁),兄长病故,为养家糊口,忙于家务,无暇参加科举,自然与入仕无缘。

四:1658年(时年四十二岁),父于时煌病故,守孝三年至四十五。

五:1661年(时年四十五岁),入国子监学习,后任广西罗城为县令开始出仕。

主观原因分为:

1. 为什么不入仕途?

明朝末期政治腐败,不愿入仕,1639年参加会试之后,仍然谢绝了进入仕途的机会。

2. 年至四十五为何还入仕途?

科举入仕一直是当时学子的毕生追求,于成龙也是如此,对自己入仕也有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所以最后才毅然决然的进入仕途。

于成龙生于明朝末期,政治腐败,不利于读书人进入仕途,后经顺治、康熙两朝,政治清明,再加上自己入仕之念与抱负,才有了四十五岁入仕仍成就为一代名臣的故事。


自媒体通史


清朝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清官,他就是于成龙。于成龙获取功名是在明朝末年,但是真正当官却是在顺治年间,那个时候的他已经四十五岁了,虽然年纪已经很大了,可是他当时还只是一个小知县,官虽然很小,但是于成龙却把这份差事看得很重,始终做到把人民放在首位,获得了百姓的广泛支持。于是百姓不叫他”大老爷“,而是叫他”阿耶“,这是当地的土话,代表了非常亲切的意思,所以可以看出来于成龙在百姓心中有很高的地位。

每年交赋税的时候其实是官员们最头疼的时候,因为往往都收不上来,遇到一些今年没有丰收的农户,你还要自己搭钱去补上这个漏洞,但是在于成龙治理的地区,百姓们不仅按时缴纳赋税,而且还必须把赋税交到于成龙的手上才可以。因为于成龙平时事事都为了百姓考虑,所以在最后缴税的时候百姓也不想让他为难,有一些没有钱的还自己去借钱去缴纳赋税。有一次于成龙家里来了一个亲戚,百姓们听说了这件事情,就纷纷把自己家里一些好吃的东西拿到于成龙家里,于成龙非常受感动。

在这里当知县的七年,于成龙显然已经和这里的百姓融为一体了。由于成龙把这里治理得非常好,于是就被上面升官了,于成龙走的那天,当地的百姓对跪在地上开始哭泣不舍得于成龙离开。接下来于成龙治理的地方是合州,这里长久不开发也是一个慌乱的地方,百姓每年都没法丰收,但是还要向朝廷交纳繁多的赋税。

于成龙到任以后,看到这样的情况,立刻把当地百姓的情况反映给朝廷,希望能够减少赋税,同时于成龙还带领百姓一起进行合州的建设治理,共同研究农业生产的方法,过了几年以后,这里已经发展成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富庶的地区。后来在黄州治理的时候,于成龙遇上了一个难题,当地的强盗非常猖獗,而且根本就不害怕官府,当地人几乎没有人敢和他们进行交涉,于成龙了解了这种情况以后,打算采取两种办法进行整治。

当时经过多次了解,他其实知道有一些强盗并不想做这样的事情,也是因为家庭原因或者其它原因被迫的,所以对于这样的人,与成龙说只要有超过两个人为他担保,就可以不用再当强盗,官府给予他们一定的田地和工作,于是很多人都从大山里面出来,就这样解决了一部分的问题,而对于那些顽固的强盗,就直接把他们抓起来杀死,这样就解决了当地的强盗问题。

于成龙的公正廉洁让他后来一路高升,最后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赏识,于成龙之所以能够成为天下第一的名吏,就是因为他始终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只想着自己的荣华,他无论在哪一个地方任职,都是把自己和当地的人民绑在了一起,百姓开心才是于成龙最幸福的事情,于成龙死后,以前凡是他治理过的地方都纷纷聚集在一起来怀念他。







历史名人物


2017年有部央视大局《于成龙》,在反腐倡廉进入到收效阶段放这部剧,其用心良苦可知一二。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字北溟,山西永宁州人,现在的吕梁市方山县,是人们口中的天下第一廉吏,康熙年间官至兵部尚书,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于成龙算得上是晚年做官,于成龙的家庭也曾经有过做官之人,官至巡抚。据《中国明清的官》一书中记载,于成龙只是明末的一个贡生,并非清朝的进士,这样的人能成为封疆大吏,可以说绝无仅有。

先回答于成龙为何44岁才去做官?

崇祯年间,于成龙在参加乡试期间,看到主考官公然受贿,于是他在考卷上大力痛陈时弊,表达自己的不满,后来只取得了一个副榜贡生,但认可会试,会试后于成龙以父亲年老为由,辞去做官机会。

满清入主中原后,于成龙继续应举应试,但后来长兄去世,父亲患病需要汤药,母亲虽然康健却也是暮年。上有老,下有小,家中大大小小都指望次子于成龙养家糊口,生活自然就清贫,整日忙于家务自然也无法专心学业。

待到父亲去世后,守孝期满,于成龙才得以在顺治十八年,继续到国子监学习,准备出仕做官。

也就是这一年,44岁的于成龙被任命为广西罗城县县令。为了“心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的抱负,于成龙辞别妻子,来到有名的偏远贫困县广西罗城,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于成龙为官后一生清廉

可是当他到任时,他才发现,此地只有六户人家,前两任知县一个死了,另一个逃走了。而且县衙也很破旧,三间破茅草屋。于成龙最后只能寄居在关帝庙中,在这里办理事务。这时他真的是受任于危难之间,一上任他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专门解决百姓的冤假错案,而且还筹集资金解决人们看病的问题和犯人吃饭问题。

当时民生凋零,而且县衙的衙役也很少,于成龙就是一个“光杆县令”。他一人身兼数职,在其间稳定生产,抓捕盗贼,后来此地的百姓逐渐多了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因为优异表现,他升官调任到其他地方,走的当天,身上都没有盘缠,百姓们无不感动,他们追送数十里,来表达对这个为民办事好官的怀念之情。

他一生清廉为官,一心为民,所以才受到百姓的爱戴。就像电视剧演的那样,当他重新回到当初任地之时,老百姓们纷纷将他包围,像是对待亲人一样,关心他的生活,与他家长里短。

任两江总督,地处江南富饶之处,仍然整日吃糙米,喝稀粥,食青菜,终年不知肉味,因此江南人们称他为“于青菜”。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

从第一次做官的九品芝麻官开始,时间过去了21年,他官居从一品,却去世之后,木箱中只有一套官服,别无余物,清廷谥号“清瑞”。康熙经常称赞他为朝廷中的股肱之臣。


习安鲜果猎手


于成龙(1617年-1684年),字北溟,号于山,明末清初山西永宁州(离石县)人。中国清朝官员,著名廉吏。

明朝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出生,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康熙十七年(1678年),升福建按察使。福建巡抚吴兴祚向朝廷举荐,称为“闽省廉能第一”。康熙十九年(1680年)春,康熙“特简”于成龙为畿辅直隶巡抚。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至二十三年(1684年)担任两江总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于成龙逝于任上,享寿67岁。

生平

早年生涯

于成龙生于山西永宁的一户乡绅之家。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时年23岁的他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副榜贡生,他考虑到父亲年事已高,没有任官就职!

为官生涯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时年45岁的于成龙,接受清廷委任,到广西罗城担任知县。当时罗城地处偏远,加上久经战乱,县城人口稀少,县城中仅有六户人家,没有城郭和官署。于成龙安抚百姓,在当地建立保甲制度,严惩盗贼。治安逐渐稳定后,由于当地的人力不足,招募流民以恢复生产,并向上级请求放宽徭役。另外还动员百姓修建民宅、学校和养老院、救济院,使百姓接受教育,穷人和孤寡老人能有所养。深得民心后,又以刚柔并用的方法,解决地方豪强欺压百姓的行为。三年内,罗城出现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

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因为政绩卓著被广西巡抚金光祖和两广总督卢兴祖举荐为“卓异”,升任为四川合州知州。当地由于经过长期战乱,人口只有百馀人,而赋税徭役却十分繁重。他到任后,严禁官员剥削百姓。为了使荒芜的土地开垦,规定土地为最先耕作的人所占有,同时要求各县注意为新附百姓解决定居与垦荒的具体困难,区划田舍,登记注册,借贷耕田和种子,并明确规定三年不收田租。一个月内,合州人口便增加至一千馀户。

康熙八年(1669年),于成龙升任为湖广黄州府同知,当时黄州治安问题严重,影响地方安定和居民生活。为了了解盗情,他多次微服访查,了解情况后,将地方上的盗贼一举抓获,对待案犯,于成龙主张慎刑,以教育为主,采取“宽严并治”和“以盗治盗”的方法,成效明显。

于成龙在词讼、断狱方面,精于从细节上发现问题,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秉公处理地方上的疑案、悬案,使许多错案得到平反,于是百姓称呼他为“于青天”,于成龙再次因为政迹卓著被湖广巡抚张朝珍举荐为“卓异”。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于成龙代理湖广武昌知府。适逢三藩之乱,湖广不少地区发生动乱。他出面招抚,稳定地方百姓情绪,并只身犯险,说服暴民停止行动。同年八月,于成龙调任黄州,叛军联络当地豪绅造反,声势浩大,形势危急。他召集当地乡间勇士迎战,他自己身先士卒,使得士气大振。最终,于成龙以“民众两千,破敌数万”,平定了这场动。

康熙十七年(1678年),于成龙出任福建按察使。当时清廷为了对付台湾郑氏的抗清势力,实行“海禁”政策。地方官员不顾连年兵祸,时常以“通海”罪名屡兴大狱。他得知此事后,对这些案件提出重审,在他的力争和主持下,先后有千馀名无辜百姓获得释放,于成龙因为此事第三度被举荐为“卓异”。

康熙十八年(1679年),于成龙升任为福建省布政使,福建巡抚吴兴祚并专疏向朝廷举荐,称于成龙为“闽省廉能第一”。

康熙十九年(1680年),于成龙被提拔为直隶省巡抚。

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帝亲自召见,赐予他白银千两、御马一匹,亲自赋诗一首表彰其廉能,并称赞他为“清官第一”。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于成龙升任两江总督,升官前,将通州知州小于成龙提拔为江宁知府。任职总督之初仅辖江南两省,江西总督由董卫国担任,据悉于出任两江总督的消息传出,南京布价急速上涨,“金陵阖城尽换布衣。即婚嫁无敢用音乐,士大夫减驱从,至有惊恐喘卧不能出户者,……奸人猾胥各鸟兽窜”。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于成龙逝于两江总督任上,南京当地百姓闻讯后,“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康熙帝破例亲自为于成龙撰写碑文,作为对其廉洁一生的表彰,葬于家乡永宁。



孤胆骑侠


于成龙算得上是官场上的一个奇迹。他从明朝考到清朝,又去读了清朝的国子监,但是一直没有进士及第。直到44岁的时候,由于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一直没有人愿意去那里当县令,因此,于成龙自愿申请去那里。虽说他没有进士及第,不过毕竟是没人去的地方,因此,朝廷也就安排他去那里当县令了。

哪知道于成龙考试不行,当官却是一把好手。他从广西罗城县令,干到四川合州知州,一路下来,他获得了三次“卓异”的举荐,康熙皇帝也多次表扬他,评价他为“清官第一”。最后,当康熙二十三年,他在两江总督任上去世的时候,康熙给他谥号“清端”,赠太子少保,雍正时更是让他进入了贤良祠。这样,于成龙的级别最终定格为从一品官员。


与古为友


于成龙可以说是大器晚成的一个人了,并不是学识不够,而是总有这样那样的一堆事阻碍着他的发展,要不是最后的抉择,可能历史上就没有这一号人了。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

崇祯十二年,参加乡试,因为考场考官公然行贿受贿,徇私舞弊。于成龙在考卷上痛陈时弊,直抒胸臆。结果可想而知,正榜无名,勉强考取了个副榜贡生。副榜贡生相当于备取生,不算中举,但可以直接参加会试。会试之后,于成龙以父亲年老为借口,辞去做官的机会,回到来堡村。

一转眼明朝灭亡了,到了清朝,顺治四年至顺治八年,于成龙到太原崇善寺开办的学校学习了4年,但顺治八年的乡试中,于成龙又落榜了,这年他已经35岁了。

顺治十一年,于成龙兄长于化龙病故,三子于廷元出生,全家生活的担子落在他的肩上。父亲于时煌年老多病,要人侍候汤药;继母李氏虽健,也已暮年。长子、次子上学,全家开支很大,家资因此受窘。于成龙为了养家糊口,供子上学,整日忙于家务,再无工夫参加科举考试了。

顺治十八年,于成龙入国子监学习,结业后准备出仕。已44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的阻拦,抛妻别子,怀着"心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的抱负,受清廷委任,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

虽然于成龙进入仕途较晚,但是比较平坦,升迁速度也可以,为政清廉,深受老百姓欢迎。


愤怒的小猪


对考试,于成龙有坚持不懈的决心,这哥为了进仕,从明朝开始考试,考到明朝亡了,考到清朝建立了,又去读了国子监,可惜,时乖命蹇,一直没有进士及第!

于成龙怎么到四十岁才去做官?主要是他以前没有做官的资本!

崇祯十二年(1639年),于成龙怀着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壮志参加了乡试,可省城太原考场的考官以权谋私,公然行贿受贿,徇私舞弊;有志青年于成龙实在看不下去了,他就在考卷上直抒胸臆、针砭时弊、鞭挞丑恶。结果呢?正榜无名,勉强考取了个副榜贡生。

这副榜贡生就是个备取生,算不得中举;不过呢,有参加会试的机会,会试之后呢?于成龙却以父亲年迈为借口,很悲壮地辞去了做官的机会,他又回到了家乡———来堡村。潇洒是潇洒,可惜并没出人头地!

满清铁蹄踏入中原后,于成龙“贼心不死”继续致力于考试应举。从顺治四年(1647年)至顺治八年,于成龙到太原崇善寺开办的学校"复读‘’了四年,于成龙是好学生,学习刻苦认真,本望一举成名天下知!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在顺治八年(1651年)的乡试中,于成龙还是没成龙,又名落孙山了,而这一年他已经三十五岁了。

顺治十一年(1654年),其兄长于化龙病故,三子于廷元出生,生活负担徒然增加;雪上加霜的是,其父于时煌已年老多病,还需要人侍候汤药;继母李氏虽然身体不错,可年纪大了,算不上一个劳力;而长子、次子又要上学,全家开支大收入少,家庭经济因此而拮据;于成龙为了养家糊口和供子上学,整日忙于家务和柴米油盐,再无时间与精力去参加科举考试了。

顺治十五年(1658年),老父于时煌病故, 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进入大清国国子监学习,结业后准备出仕。

顺治十八年(1661年),已四十四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好友的阻拦,抛妻别子,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他接受朝廷的委派,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去做县令。这个地方由于是偏僻、遥远的荒凉之地,没有人愿意去当县令!

也许是实在找不到人选了,也许是怜悯这哥多年寒窗伴春秋,已是一大把年龄了!朝廷就派他去罗城当县令了;这一去就时来运转,于成龙低分并不低能,他当官是一把好手。

他从广西罗城县令,干到四川合州知州,一路开挂!得到了三次“卓异”的举荐,康熙帝也不吝啬地多次表扬了他,说他为“清官第一”。康熙23年,他于两江总督任上去世时,已经68岁了;康熙追他谥号为“清端”,还赠他太子少保衔,雍正忌刻,但也让这哥进入了贤良祠,算得上生荣死哀了;这样,于成龙的级别最终升到了从一品官员。






希望星晨58298869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

崇祯十二年,参加乡试,因为考场考官公然行贿受贿,徇私舞弊。于成龙在考卷上痛陈时弊,直抒胸臆。结果可想而知,正榜无名,勉强考取了个副榜贡生。副榜贡生相当于备取生,不算中举,但可以直接参加会试。会试之后,于成龙以父亲年老为借口,辞去做官的机会,回到来堡村。

一转眼明朝灭亡了,到了清朝,顺治四年至顺治八年,于成龙到太原崇善寺开办的学校学习了4年,但顺治八年的乡试中,于成龙又落榜了,这年他已经35岁了。

顺治十一年,于成龙兄长于化龙病故,三子于廷元出生,全家生活的担子落在他的肩上。父亲于时煌年老多病,要人侍候汤药;继母李氏虽健,也已暮年。长子、次子上学,全家开支很大,家资因此受窘。于成龙为了养家糊口,供子上学,整日忙于家务,再无工夫参加科举考试了。

顺治十八年,于成龙入国子监学习,结业后准备出仕。已44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的阻拦,抛妻别子,怀着"心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的抱负,受清廷委任,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


历史狂热爱好者


于成龙是清朝时期的名臣,曾做过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后来又为江南江西总督,在康熙二十三年又兼管江苏、安徽巡抚的政事。于成龙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不仅深得百姓爱戴,而且还多次受到康熙皇帝的赞许,他曾三次被举“卓异”,同时又曾被康熙皇帝赞许为“清官第一”。

于成龙确实是个名臣、清官。但是他真正初入仕途的时候是他四十四岁的时候,于成龙是1617年出生,到1661年初入仕途,是到一个遥远的边荒之地罗城为县令。

当然虽然是遥远的边荒之地,又只是一个县令,但是于成龙意志坚强,这也是他迈开仕途生涯的第一步,经过他三年的努力,曾经的边荒之地出现了安居乐业的局面。后来的于成龙因政绩卓著、为官清廉而屡有升迁。

那于成龙为什么到四十多岁才去做官呢?

四十多岁才去做官,按年龄来说,确实有些大了。不过这也没有办法,他也想早点进去仕途,无奈事与愿违。

其实在明朝崇祯十二年的时候,于成龙就曾参加过乡试,但是那时考场官员却公然受贿、作弊。面对如此黑暗、腐败之举,于成龙就在试卷上说了当时的弊端。他直言不讳,结果可想而知,他虽然有才学,但却正榜无名,只考了个备取生的副榜贡生。

当时官场腐败,就算于成龙有才学,但他直言不讳,还是难以立足的,总是会被排挤的,或者他不愿同流共事,所以之后在会试之后,于成龙就以他父亲年老为由,辞去一个做官的机会回到家乡。

后来清朝进入中原,于成龙就开始继续致力于科举考试,他之后又曾在学校学习了四年,但是在顺治八年,也就是1651年的时候,他参加乡试,结果又落榜了,那时于成龙已经三十五岁了。

已经三十多年岁的于成龙,毕竟已经有了家室,此时他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一边要照顾年迈的父亲、继母,一边又要照顾他的两个儿子,作为男子,全家的生活开支负担,自然要落在他身上,所以这时的于成龙就没时间去参加科举了。

在1658年时于成龙的父亲去世后,于成龙还是不忘自己的报负,要步入仕途为民谋福,所以在1661年时于成龙又进入国子监学习,到他结业时,就准备步入仕途。到1661年时,于成龙已经四十四岁,他接受清朝的任命,去了偏远的罗城为县令。

于成龙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在康熙二十三年,也就是1684年,于成龙病逝于两江总督的任上,那时于成龙六十八岁。他去世后,康熙皇帝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谥号为“清端”。


中孚鉴


有一段话纪录了于成龙为什么出仕。于成龙说:荒芜之地,皆国家之土,人生仕宦,岂有择险趋易哉?成龙读书一场,半生蹉跎,岂不知见利勿趋,见害勿避?古人尚知易不辞难,成龙岂可知难而退!人生一场,老死何为?!这里讲到读书一场,不想人生白白的度过。也讲人的一生,老死床头有何用。其中表达出的实际是一个人生价值观。

清朝顺治十八年,已经44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劝阻,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接受大清皇帝的委任,到偏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去当县令,从此远离妻儿老小,踏上了为官20余年的宦海生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