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那么讨厌儒家,为何还让大儒淳于越做扶苏的老师?

瑜公子说历史


秦始皇并不讨厌儒家家,相反,他欣赏儒家的部分学说,并加以利用。

扶苏,秦始皇长子老成持重,温文尔雅,深受朝臣拥戴,以至后世尊称公子扶苏。性格虽然比较文弱,和秦始皇大开大合的性格大相径庭,但秦始皇还是比较喜欢这位皇长子的。作为一代英主,秦始皇知道扶苏这种性格对守天下会是一种优点。

秦始皇对权利极度迷恋,对他而言,诸子百家,只要能够加强中央集权就会加以利用,因此秦朝多有儒生博士在朝任官。淳于越就是儒生的杰出代表。出于对扶苏的重点栽培和儒家学说的认可,秦始皇才会派淳于越任公子扶苏的老师的。这是基本的逻辑。

说秦始皇讨厌儒家,估计主要是受焚书坑儒的影响。问题是,焚的是什么书?坑的又是谁呢?

  • 所焚何书?

焚书的起因是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恢复周朝那种分封制。这一点是秦始皇不能接受的。因为秦始皇要万世而治,他认为只有加强中央集权才能做到。于是他采纳李斯的建议,焚烧《秦纪》以外的诸国史书,避免各国存有复国之心。另外焚烧的主要是《尚书》和《诗经》。《尚书》为孔子编撰,记录了上至尧舜禹,下至春秋的历史,涉及治国治国安邦的内容。《诗经》也是孔子编订,内容含有战争和反抗精神。出于加强思想控制的考虑,秦始皇才决定焚这两部书的。同时,秦朝开始禁私学,转而要“以吏为师”。

  • 被坑杀的是谁?

当时,有方士卢生和侯生替秦始皇求仙制药,结果失败,两人携款而逃。逃跑前还说尽秦始皇坏话。秦始皇大怒,故下令抓捕方士,顺带将还继续以古非今的儒生(“犯禁者”)一并处死。所以目标是方士,个别儒生属殃及池鱼。如果目标是儒生,恐怕所杀的不仅仅是四百多人了。

一切的一切,只为权利。


江心倒影


先说秦始皇讨厌儒家。大家印象可能来自于他的“焚书坑儒”,但实际上,焚的是六国之书,搞舆论控制,确保思想统一,这本无可厚非。用李斯的话:“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烧的是史书,医药、种植、卜筮之类的不必销毁。坑儒,这一点可能有过渡解读的嫌疑,实际主要是坑了一批在咸阳招摇撞骗的术士,如卢生、侯生等,因求取不到长生不老之药,欺骗秦始皇。因此,讨厌儒家就无从谈起,充其量只能算是中立。但他信奉的是法家思想,对其它三教九流之类的都不感冒,不光儒家。

再说淳于越其人,是众多儒生博士中的一个,是博士集团的首领人物,秦始皇应该还是很欣赏他的,在他的建议下还设置了“博士议政“制度。只不过,后来,因为他抛出的一个观点,核心思想就是“习古法,分封”,这让李斯抓住机会,说是非议当世,蛊惑百姓,不学习法律政令。因此秦始皇下诏:“可”,就是按李斯的建议,焚书。此后他的地位可想而知了。


12星星21


前言: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实力大增。到了秦始皇这一代,秦国更是统一了全国。 这也就造成了包括秦始皇在内的数代秦王都对法家极为推崇。事实上,不仅仅是秦国,当时的其余诸侯国也是如此,因为法家思想能过帮助他们强兵富国,是最适合那个时代的。

而儒家就过得惨多了。这也无可厚非,毕竟比起战乱年代,儒家思想更适合和平年代。典型的就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这也造成了许多人认为秦始皇讨厌儒家。

那么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如果秦始皇真的讨厌儒家,又为什么让大儒淳于越做扶苏的老师呢?

秦始皇焚书和坑儒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样

提起秦始皇,大家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词大概不是“千古一帝”,而是“暴君”。理由就是秦始皇做了类似焚书坑儒的惨绝人寰的事情。不过焚书和坑儒本质上是两件事情,而且这两件事情也都是事出有因的。

  • 我们先来说说焚书

说到焚书,那就必须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博士淳于越。我们知道,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就施行了分封制。分封制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彻底转变,也标志着旧制度的消亡和新制度的建立。这本质上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而且有周王室的前车之鉴,秦始皇再托大也不会再去施行分封制。因此,对于秦始皇来说,郡县制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可偏偏就有人出来搅局,那就是博士淳于越。《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淳于越的反对之音:

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大概意思是说,古代的分封制有多么的出色,而现在的郡县制有多么的不合理等等。这别说是秦始皇了,无论换做是谁听了这种话都会十分生气。要知道,秦国耗费了数百年,才统一了全国,彻底消除了分封制所引起的后果。结果淳于越上来就否定了秦始皇的成果。秦始皇没有杀他,我就已经觉得是恩典了。

结果就如大家所知晓的那样,李斯作为秦始皇身边的头号忠臣,自然马上就明白了秦始皇心里的想法,于是上书,希望秦始皇采取愚民政策,烧毁民间一些不必要的典籍,以此避免有人胡言乱语。这就是焚书。

可见,在焚书这一事件中,秦始皇仅仅是烧毁了民间除生活必须外的典籍,这些典籍在官府中都是有备份的。而在焚烧这些典籍的过程中,秦始皇也没有特别针对儒家典籍,而是一视同仁。

  • 我们再来说说坑儒

坑儒那就更加冤枉了。在战国时期,因为法家思想的功利性特别适合战国时期,所以各国都十分注重法家思想。至于儒家这种成效十分缓慢的学说,自然就遭到了各国君王的冷落。不过有一个国家例外,那就是齐国。

齐国的君王特别重视文人,更是为此特地创建了稷下学宫。在战国那个年代,稷下学宫就是百家争鸣的中心。而儒家作为百家中十分庞大的一支,自然被十分推崇。比如儒学大家荀子就多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稷下学宫的校长),足可见儒家思想在这里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觉得自己功绩堪比三皇五帝,便自称为“皇帝”。他自称为皇帝以后,对长生不老之术就特别憧憬。而带给他这种憧憬的人就是来自齐鲁大地的方士。

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祠驺峄山,颂秦功业。於是徵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诸儒生或议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席用菹秸,言其易遵也。”——《史记·封禅书》

我们知道,秦国崛起于西方戎狄之间,对中原文化是知之甚少的。因此,秦始皇在没有统一六国以前,对这种长生不老之术实际上是了解不多的。哪怕是泰山封禅,他都需要询问来自齐鲁的博士。而所谓的求仙问道之说,就是来自于齐鲁大地。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徐福,就是齐国人。

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史记·秦始皇本纪》

因此,秦始皇为了达到长生的目的,曾多次派遣齐鲁的方士帮助其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结果这药没找到,找药的人还公然辱骂秦始皇,秦始皇一气之下,就将这些方士全部抓起来杀死了。当然,秦始皇在追责这些方士的时候,有没有牵连到儒生,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因为方士的求仙问道之说发源于齐鲁大地,而齐鲁大地上又有着众多的儒学大家,这才演变成了大家口中所熟知的坑儒。

结束语

关于秦始皇讨厌儒家的说法,无非就是来自于焚书坑儒。而焚书,只是销毁了民间的书籍,且没有针对儒家;坑儒坑的也是方士,只是因为这些方士大多来自儒学大家的故乡,齐鲁,这才变成了今日的坑儒。

因此,秦始皇从来没有讨厌过儒家,那么自然也不会排斥重用儒家了。


小云轩谈史


公子扶苏,始皇帝的长子,大秦王朝不出意外的内定继承人。他的名字“扶苏”,就是取自《诗经》中一首经典的郑国民间情歌——《山有扶苏》,描写的是一个女子在约会时与爱人的打情骂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意思是说:

  高山上面有大树,荷花长在低洼地。不见子都美男子,倒碰上个狂妄笨东西。高山上面有青松,荭草长在低洼地。美男子充不曾见,倒来了个狡猾色小子。

  由此可以推断,始皇帝与扶苏之母(应为楚女)或许有过一段甜蜜而浪漫的爱情,他对他们这爱情结晶当然更是十分疼爱,也抱有很大的期望,所以才将其取名为“扶苏”,希望他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栋梁之材。

  所以,当秦朝上下都在学法入仕的时候,秦始皇偏偏给扶苏找了个儒学大师——淳于越,这一点颇让人思量。

我们读历史,总有一个错觉,总以为大秦虎狼之国,必定是罢黜百家,独尊法术,其实不然,至少在大秦王朝建国之初,秦始皇对待诸子百家的总体态度是开明的,如他创建的“博士议政制度”,就是吸收六国的诸子百家(主要是儒家)参加政府,设置博士官,让他们参议朝政,从而组建了参议辅政集团。而扶苏的老师淳于越,就是秦国博士集团的首领人物。

  也就是说,秦始皇其实在一开始,是想让秦朝文化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但随着秦宫之中儒法之争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某些讥讽皇帝、威胁到其统治的不当言论,终于使得秦始皇不得不立下决心,焚书坑儒,将法术立为帝国的主要意识形态。

如果说“焚书”扶苏还可以理解,但当秦始皇开始“坑儒”竟杀掉了包括扶苏老师淳于越在内的四百六十多个儒生的时候,扶苏终于受不了了,于是率然直谏:“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秦始皇大怒,他开始后悔让扶苏接触那些可恶的儒家思想,于是决定让他远离充斥着各色人等的咸阳到帝国的边疆、去蒙恬那里担任监军、去体验一下生活。蒙恬精通兵家与法家,又功高谋远,深得始皇信任,他定能将扶苏培养成一个刚毅果敢又不失仁孝稳重的合格接班人。

  在蒙恬的帮助与影响下,经过几年的塞外征战使扶苏迅速成长为一个刚毅武勇,信人奋士的出色将领,他勇猛善战、屡立军功,深慰始皇之心。他宽厚仁慈、谦逊待人的作风更深得广大军民的拥戴。

  其实,秦始皇派扶苏去与蒙恬一起守长城本是其政治上极高明的一招。中国历史上所有伟大的帝王,对于自己的身后事,都会费尽心思务求安排的妥妥当当。

  第一:蒙氏兄弟是帝国的柱石,也是秦始皇最信任的人。蒙恬位居大将军,掌握着帝国最精锐的部队,威振北方,深受军民爱戴;蒙毅则位居上卿,每日不离皇帝左右,侍帷幄为朝廷重臣。两兄弟一内一外,且忠心耿耿,虽有大奸贼,敢睥睨其间哉。所以秦始皇这一着,就等于在自己身后为扶苏安插了两个忠诚度无可怀疑且手握军权、德高望重的重量级助手,有了他们以及军队的支持,相信扶苏可以非常顺利的即位。

  第二:即使自己死后有什么政治波动,扶苏在外面带兵,也可以躲避政治中心的风雨和可能的暗算。什么样的人最可怕,那就是统帅着全国的军事力量在外,而本身又是合法继承人的大将。也就是说,如果真的发生了意料之外的政变或者动乱,那么扶苏首先不会受到人身安全方面的胁迫,又有足够的实力可以自保和进取,一样可以重新夺取政权。

始皇帝对于自己属意的接班人,做的诸多安排,可谓用心良苦了,可惜他机关算尽,还是无法预料到事情的发展竟然完全出乎了他的既定轨道,无数的偶然结合成一个必然,让他的一切努力成空。关键的问题是,秦始皇最终还是没有在死前确立太子,他总以为自己会长生不死,立储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这一个想法大大的害了他,也害了整个帝国。





Hai子君


现在很多人对于秦始皇的误解真的是根深蒂固了。秦始皇讨厌儒家?何以见得?就因为焚书坑儒吗?这实在是太荒谬了。历史上真实的焚书坑儒,并不是秦始皇荼毒儒家的佐证。事实上焚书坑儒,坑的并不是儒生,秦始皇主要坑杀的是那些方士和术士。就算有儒生的话,数量也是极少的。而且我并不是认为那些儒生死的冤枉。事实上,他们之所以会和方士一同被杀,也是因为他们找死。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方面,之后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秦始皇得知自己被骗后大怒,所以下令抓捕并且审讯方士,并把抓获的460人都处死了。可见秦始皇坑杀的大多都是方士,或许会掺杂几个儒生,也因为他们包庇方士,甚至联合方士欺骗秦始皇才会被处死的。之所以会有秦始皇坑杀儒生的留言传出、也全是后人凭空杜撰的产物罢了。

历史上秦始皇或许并没有多么喜欢儒家,但也对儒家没有什么恶感。因为秦始皇很清楚,治国需要的是群里群策,诸子百家只要对治国有力,可以更好的治理国家,秦始皇都愿意用。而且儒家可是诸子百家之中实力最强的流派之一。秦始皇很清楚他如果敌视儒家会导致怎样恶劣的结果。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秦始皇的胸怀格局你认为他会和一个儒家过不去嘛?而且秦始皇也知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这个道理。海纳百川才是王道。他并不是单纯的歧视某一学派。就拿秦始皇的丞相李斯来说吧。李斯师从儒家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入秦朝为官效忠秦始皇。虽然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但根本上改变不了李斯学的是儒家学问。秦始皇不照样重用李斯嘛。所以说秦始皇实际上对于学派并不看重。他看中的是能力,和这个人愿不愿意为他所用。

淳于越最初效力于齐国,齐国灭亡后又效力于秦朝担任仆射。仆射,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诸官之长称仆射。可见秦始皇对于淳于越并不薄,淳于越也算是官居要职。虽然淳于越这个人非常的迂腐,行事非常的教条主义。但秦始皇并没有过多的针对淳于越,而且大家都知道,儒家学说虽然非常迂腐,但不得不说儒家在教育人这方面非常的擅长。秦始皇想好培养扶苏就势必会给他找一个好老师。而且我认为,秦始皇也意识到了,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儒家那一套在守成方面还是很不错的。虽然扶苏没有让他失望,他确实成为一个仁义君子。但可惜的是,秦始皇的突然去世打断了所有的部署。一个秦始皇培养出来的完美继承人,还没有一展所长就黯然消亡了。不得不说计划还是没有变化快啊。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秦王朝建立之初,秦始皇对待诸子百家的总体态度是开明的,并没有讨厌儒家,独尊法家。比如他创建的“博士议政制度”,博士官中主要是儒生。秦始皇并非一开始就讨厌儒生的。甚至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前,还召集了齐鲁儒生博士70多人,商议封禅大典的仪式。有的博士告诉秦始皇,要用蒲草将车轮子包起来,以免损伤山上的一草一木。儒生们众说纷纭。秦始皇听了觉得难以实施,便斥退儒生。

后来秦始皇登泰山,中途遇到暴风雨,只得在大树下躲避。下山后,儒生们听说秦始皇封禅遇到风雨避于树下,幸灾乐祸,冷嘲热讽。加上后来淳于越开历史倒车,力谏秦始皇实行分封制,“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

意思是:臣听说商周两个朝代,历时千余年,分封王族子弟和有功之臣,作为国家的辅弼。今天,皇上您统一了天下,您的皇族子弟却没有分封,就算有田常和六卿这样的大臣,但是没有人辅弼您,怎么能相互照应呢?

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成为焚书坑儒的导火线,秦始皇认为他们“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加上秦国刚刚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需要以思想文化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而法家符合秦始皇的统治需要,打压儒学成为必然。


文史清谈


秦始皇并没有讨厌儒家思想,这个概念的产生应该是受《史记》中“焚书坑儒”历史事射影造成的错觉。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一个百花齐放的伟大时代,这个时代不仅诞生了很多世界级名人,同时也产生很多世界级著作,推动了世界文明史。当时社会背景是百家争呜,宣传自己的政治学说,尤以儒,墨,道,法称著出名。

秦国自孝公推行法家学说改良变法,取得了很大成功,国家由弱小变强大,由落后变富强,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秦在统一战争中与秦始皇善待六国王室的作法,其中不乏有着儒家的仁慈因素,在教育培养接班人老师中就有儒家大师淳于越,说明秦始皇的思想并不是很狭隘,对继承人的期望有着仁慈方面的倾向,高瞻远瞩的秦始皇知道秦朝的二世皇帝需要布施仁政,弥补法家法律苛刻不足显象。

只可惜秦始皇的突然去世,打乱了这些宏观规划。


厚土高天识君


不是讨厌儒家思想,只是觉得儒家思想不利于他的统治阶级,让大儒做他儿子的老师是为了提升儿子能力水平,思想思维决定时代变迁


明德儒商书院


没有史料记载秦始皇讨厌儒家。

虽有秦始皇焚书坑儒,焚的书也是大杂烩不是指儒家一家。

至于说,坑儒,那些被他坑杀的都是骗秦始皇工资骗吃骗喝还背后叽叽歪歪对秦始皇说三道四的伪儒。

儒家的忠君爱国,儒家的各种学术观点,秦始皇是抱着肯定的态度的。


乔加贝


1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把个人讨厌和国家讨厌分开对待

2现在个人讨厌的角度,秦始皇未必讨厌儒家。即使说了一些话,那也属于为大政方针考虑。

3现在国家的角度,则需要法家,也需要儒家。

4不要小看秦始皇的治国理政之智慧。秦朝开启了中国千年大一统国家体制,很多后世沿用的制度,法律都可在秦朝找到踪迹。

5历史的发展并不以个人的好恶来取舍。一般的士大夫都不会,更何况秦始皇。

用手机打字的……有疑问请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