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中国的蝗灾是怎么被消灭的?

滴水穿云


第一、农业防治

可以修水利工程,做一些防护工作,保证无旱无涝。要大面积的荒滩进行种植,这样的话可以改变蝗虫的生活环境,这样可以减少蝗虫发生的面积地方。我们也可以进行植树造林,改变蝗虫区的环境气候,减少蝗虫的繁殖的场所。并且我们也可以提高耕作和种植技术,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控制蝗虫,要因地制宜,减少蝗虫的伤害。

第二、生物防治

我们可以在蝗灾区使用高效率但是毒性低的农业和生物农药,这样也可以保护蝗虫区的捕捉蝗虫的天敌。我们也可以在山坡上养殖一些鸡鸭鹅等一些家禽。蝗虫的天敌主要是蛙和鸟这两大类,特别是蛙类,它们与蝗虫生活在一起,生活在长有芦荟,杂草,低洼的地方。有人说,蛙类是捕杀蝗虫的最大的领头的部队。

根据研究显示,一只青蛙在一个夏天就可以吃掉上万只的害虫。它们捕杀蝗虫的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如果这样算的话,在大概两平方米的地里,只要有一只青蛙,就可以保护庄稼免受蝗虫的伤害,阻止蝗虫的生存。


自由小丰


这个问题令人无比自豪,但并不准确。

因为虽然很多人几十年不见遮天蔽日的蝗灾,但蝗灾作为数千年来的可怕记忆并未真正远去,比如在遥远的西部牧区,蝗灾不仅没有彻底消失,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其规模也许不足以席卷全国,但也同样令人触目惊心。

近日来,爆发于东非的沙漠蝗灾再度引起了世人的高度警惕,因为遮天蔽日的蝗虫不仅扫荡了东非大地,更漂洋过海经阿拉伯半岛南部、伊朗南部等地进入南亚次大陆,令巴基斯坦和印度损失惨重。

而因为蝗群过境寸草不生,所以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摧残往往是灾难性的,国际粮价必然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

而蝗群遮天蔽日、无所不噬的可怕形象,也唤起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于蝗灾不堪回首的记忆。

作为文明古国及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我们自古以来就与蝗灾有着“不解之缘”,而很多蝗灾也间接导致了社会的变革,推动了文明的进步。

不过虽然农业文明足够辉煌,但由于生产力的长期停滞不前甚至反复,使得先民虽然总结出了人工扑打法、壕堑掩埋法、篝火诱杀法、据虫除卵法等方法,但终归对偌大的蝗灾无可奈何。所以蝗虫才在古代成为上天惩罚的象征,而驱邪的蝗虫庙也在农耕区遍地开花。

这种人不如蝗的局面,直到共和国成立后才逐渐扭转。

由于长期的战争,尤其是黄河在花园口决堤导致华北平原生灵涂炭,这使得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蝗灾的重灾区,而这一局面直到共和国成立后仍然有增无减。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共和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治蝗灭蝗行动,并让遮天蔽日的蝗虫基本成为历史。

而如此辉煌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因为治蝗灭蝗行动,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涵盖全民的系统工程,它的高度计划性和组织性、“防重于治”的正确指导思想以及“科技治蝗”的正确方法,是治蝗成功的根本原因。

为了保证治蝗的成功,首先成立了专门的治蝗领导机构,建立责任制,比如划片包干、层层负责,以各级机构为骨干形成治蝗的统一战线。

由于蝗灾直接影响农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发动群众是灭蝗的主要方式,依靠着对蝗虫灾害的咬牙切齿,治蝗灭蝗真正成为一项旷日持久的群众运动。

治蝗领导机构的产生,打破了各地群众各自为战的情况,使蝗灾在大地无处藏身。

当然,人力灭蝗虽然有决心有干劲,但终归效率较低。在这样的情况下“药械治蝗”就成为主要手段。

虽然先民早有“捕蝗不如捕蝻,捕蝻不如挖卵”的治蝗经验,但经过早期试验发现耕卵挖卵无法达到防重于治的目标。

所以从1952年8月开始,农业部强调要用“药械消灭为主、人工捕打为辅”的战术,随后更是直接要求以药械为主。

最早使用药械灭蝗的国家是苏联,共和国成立后,在苏联帮助下也逐渐开始药械治蝗的手段。从1951年6月开始,药械治蝗手段陆续开始推广。由于平均每架飞机的工作量相当于5万人工捕打,所以高效的药械灭蝗手段迅速成为主流,从此治蝗战争开始逆转。

而苏联在当时不仅提供了药械治蝗的相关技术,更帮助建立和完善了蝗灾的侦查和预测预报制度,这使得治蝗灭蝗基本取得了主动权。

到1955年,供应的药剂和器械已能完全满足治蝗的需要,开始进入“以药械为主,机械化配合”的阶段。而随着1958年自主研制的“安二”型飞机开始投入使用,飞机治蝗逐渐成为主流。

因为治蝗灭蝗战争的辉煌胜利,粮食生产得到了极大保证。

而在机械化灭蝗的同时,共和国也从生态环境入手,通过改造蝗虫生长环境的方式达到治本的效果。除治理黄河,将大力垦荒,大量不宜耕种的土地改造成良田等。另外,水利工程设施的大量修建,也让水旱灾害得到了有效抑制,蝗虫失去了成灾的基本条件。

另外,广大群众还积极种植果树、大豆、苜蓿等蝗虫不吃的作物,不断挤压蝗灾的发生空间。

到1977年,我们彻底战胜了危害我们数千年的东亚飞蝗之灾,从此遮天蔽日的蝗灾景象基本成为历史。

从1979年开始,“三北”防护林开始建设,通过不断提高地产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蝗灾更没有了大规模发生的可能。

再加上如今蝗虫营养价值的发现,更让蝗虫不得不沦落到靠人工饲养的悲惨地步。

不过,如今的西部畜牧区,因为过度垦殖,依然被或大或小的蝗灾威胁着。但相比于建国前面对蝗灾束手无策的尴尬局面,我们有了足够自信的理由。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蝗虫,别名又叫蚂蚱,还有的地方叫蚱蜢。

在旧时代,由于科技水平的落后,时常发生蝗灾。

一旦蝗灾发生,就会导致农民的粮食有绝产的可能。

新中国成立之后,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提高,生产出了专治蝗虫的农药“六六六”农药粉剂。

“六六六”农药粉剂是由勤劳的农民负责喷洒的。

在使过药的农田里,中毒的蝗虫被毒的漫天起舞。

喷洒农药的器具叫喷雾器,有手摇式、汽油机式,总之效率是很高的。

中毒以后的蝗虫再也飞不起来了。

蚂蚱,在以前的旧时代泛滥成灾,但现在的乡间农田几乎已经看不到了。

这主要是得力于科技水平的提高!


东方评史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终于消灭了蝗虫人类的天敌。1、种植多样化的植物,蝗虫不吃大豆,苜蓿,果树。因此在蝗虫发生地方多种大豆等农作物。2、选择种植地块,蝗虫发生的地方一般地势较低,改成鱼塘养鱼。减小了蝗虫的生存空间。3、保护好蝗虫的天敌,如青蛙,蜥蜴特别是燕子。4、利用生物农药防治,有微饱子虫,绿僵菌,蝗虫吃了以后身体产生病变和毒素。5、大量养殖鸡鸭鹅,蝗虫是它们的最爱。随着科学的发展防治的方法越多,常用的农药如甲基甲胺磷,敌白虫等。这样有效的杀死虫卵消灭蝗虫。






罗全云


我觉得主要原因有这么几个

1. 中国,是一个吃货大国,不管是地上走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土里爬的,我国的吃货们都能把它变成一道美食,当然,蝗虫也不例外,这也是蝗虫在中国生存的一大威胁。

2.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还算不错,各种鸟类繁殖的都还不错,蝗虫也是他们口中的美餐,都是以昆虫为主,所以在大森林里,蝗虫跟其他昆虫一样,繁殖的也不快。

3. 在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种植的农民占据总人口30%,农民在种植庄稼之时,都会用农药杀虫减轻危害,这方面使得各种昆虫无法高效繁殖,得以控制,甚至随着药性成分的增加,一个月都看不到蝗虫的出现。

所以在中国,不管是蝗虫还是其他昆虫,我国这方面从不担心,只要生态环境保护的好,各种生物动物都能得以均衡,世界的生存法则本身就是一物降一物,我们只要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好我们的地球,相信蝗灾永远不会再发生。希望看到的朋友转发,让更多的人知道,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让我们的子子孙孙有个更好的生存环境!谢谢大家!






小罗农村生活


蝗虫是蝗科,直翅目昆虫。俗称蚱蜢,种类很多,全世界有超过1万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口器坚硬,前翅狭窄而坚韧,盖在后翅上,后翅很薄,适于飞行,后肢很发达,善于跳跃。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所到之处,寸草不生,是农业害虫。蝗虫2O天一繁殖,一次就能下80一|2O只小蝗虫,而且可以长时间不吃不喝飞行,数量非常庞大,生存能为非常强。它们能连续飞行3天。蝗虫掉在水里,也不会马淹死,成虫能在水中游动24小时以上。一般的高山江湖,都难以阻挡它们的行动,要想进行扑杀难度很大。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蝗灾频发的国家,人们掌握很多灭蝗的宝贵的经验,在古化春秋战国年代,农民们就有于蝗虫做斗争。经过漫长斗争,人们积累有关蝗虫的习性,迁徙的路线,把蝗虫消灭掉。、






月娣h


蝗虫的爆发往往跟气候变化有关,蝗虫喜欢温暖干燥的环境,因此有久旱必蝗的说法,蝗虫喜欢吃水稻小麦玉米的叶子还喜欢人类种植的多种蔬菜叶子。如果大面积发生蝗虫,它们到处飞翔,密集的蝗虫,所到之处都是遮天蔽日,颗粒无收。

在古代,如果发生蝗灾都会引起饥荒,饿殍满地。古代用鸣金驱赶,火烧捕杀等办法,驱赶蝗灾,但是大面积的蝗灾都是于事无补收效甚微。

中国建国后,蝗灾离我们的生活就越来越远了,因为中国这些年的发展,科技不断的更新,有很多地方都使用飞机喷药,可以大面积控制预防蝗虫灾害。

另外,国家重视环境建设,到处植树造林,鸟儿娃儿多了,也能消耗一部分害虫!经人类研究发现蝗虫富含高蛋白的,是非常美味的食物,有些地方供不应求已经开始大棚养殖蝗虫,已满足泱泱大国众多吃货们的需求,蝗虫就是这样完美的被我们消灭掉的!





学名吉时雨


1.自然生态法,引入蝗虫的天敌去消灭,比如青蛙、麻雀;2.可降解农药,可降解农药能在20天左右自然降解掉,对环境影响较小,由于天然微生物降解农药的效率较低且降解谱较窄,科学家们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研究出了的有自杀控制功能可降解农药的环境安全型基因工程菌;3.转基因作物,利用基因工程将原有作物的基因加入其它生物的遗传物质,并将不良基因移除,从而造成品质更好的作物。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


郴州朱哥88888


这个不是很清楚,但是多我很喜欢车这东西


基尔加丹打火机家


吃货太多了,它们根本来不及成规模。[捂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