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高龄失独父母,经济状况不好,仍坚持再生孩子,对此你怎么看?

漫漫育儿路


失独家庭年龄大都在50开外,经历“老来丧子”的人生大悲,加之失去再生育能力,只能独自承担养老压力和精神空虚。大多时候,他们只与有相似经历的人交流,抱团取暖,彼此安慰。


他们的痛楚,若非感同身受,或许常人很难理解。但当你听这些失独老人讲述自己儿子的一生,说道他们如何白发人送黑发人,讲到他们老年痛失爱子的经历,我相信这种悲伤的情绪会感染每一个人。


有人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但这句话在他们身上并不适用。对于失独家庭这一特殊群体而言,时间或许能治愈伤口,能淡忘伤痛,但却不能抹掉留下的伤疤,留下的刻骨铭心。


从业九年,我见过的失独家庭不在少数,我不确定失独这种痛是否再生一个孩子就能抹去,但是我认为这绝对是一棵救命稻草。


面对这个特殊群体,我除了同情更有无奈。他们历经大半辈子风雨,自然再清楚不过,再要一个孩子,身体、经济、精力以及家人的支持都是缺一不可的,可听劝的几乎为零。


再次拥有孩子或许是一件好事,可是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对家庭造成的负担也不言而喻。所以,是否再要一个孩子,每个人都应该慎之又慎,遵从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第八号档案


2010年5月,60岁的失独老人盛海琳出现临产征兆,进入医院待产,她得到了一对双胞胎女儿,取名智智和慧慧。盛海琳打破生育极限,成为中国最高龄产妇,创造了一个奇迹。

1980年, 31岁的盛海琳生下女儿婷婷。2009年正月初五,婷婷与丈夫回老家当晚,两人煤气中毒去世。盛海琳决定要再次生育。新生的女儿对她来说意味着活下去的力量。两个孩子花费惊人,孩子不到100天,她就出去挣钱了,到全国各地做营养健身讲座,每个月走十七八个城市,每个城市都做讲座,介绍营养健身知识,靠讲座赚钱。

如果盛海琳不是退休院长,没有专业知识,没有赚钱的能力,她说,她不会选择高龄生子。因为面对的压力,不是身临其境的人,根本无法体会。

高龄失独老人再生子后,面临的重重困境。人老了自己带不动孩子、为了挣钱很少和孩子接触、孩子心理成长与教育问题摆在面前,即便是盛海琳这样坚强伟大的母亲,也支撑的非常辛苦。而广州有一对跟她同样选择的失独老人,最终不堪重负,抛下孩子,跳楼自杀。盛海琳说,在那种处境下,他们做出的选择是对的,虽然孩子以后没了父母亲,但如果不死,孩子越大越会埋怨他们,埋怨他们苍老、迟钝,孩子也会对比的,对比之后也会自卑。

失独之痛,是一生都无法消除的。很多失独夫妻万念俱灰,犹如行尸走肉,甚至有人精神错乱、生不如死。还有一部分选择寄情于宗教,干脆卖掉房子,住到寺庙里去,青灯黄卷了却残生。但是,高龄再生育所必须面对的状况,比万念俱灰的活着,更难。


天涯明月爱叨叨


我知道一六十多岁的老人,身体并不是很好,但他每天就是忙着各种赚钱,不敢让自己歇下来,因为他儿子太小(刚过十岁)。他说他怕孩子还没长大自己就走了,所以得趁着能动多攒点。他家经济条件还算可以(正常普通水平)。

我不知道你说的高龄有多高,更不知道他们的经济有多差……就算他们的经济条件很不错,但是,且不说怀上的几率有多大,高龄生产危不危险……孩子成长并不是只需要物质供给就可以了,年纪大了有没有引导、教育孩子的精力是个未知数是其一;如果万一孩子还没长大自己就走了是其二……所以虽然有些不体谅人,但我认为这样真的很自私、很不负责。对那个孩子,对社会都不负责。

当然,人的潜力是无穷的,也许“不敢死”、“不敢歇”的紧箍咒能创造奇迹吧。

也但愿如此。


手机用户妞妞是只老猫


对于失独家庭里的母亲来讲失去自己的孩子是一辈子挥之不去的哀痛,再生养一个宝宝是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可是对于那些50岁以上的失独妈妈们就更加悲惨了,再生与领养的路上艰辛,惟愿天堂里的孩子再无病痛,保佑我们能够短暂的忘记他们,让自己不要活的太累了。



Tt说好陪我到老


半年前,我龙凤胎的六岁女儿突然病逝,忽然之间感觉人生一场梦,眼泪就没断过


钱多


情有可原,但是并不推荐啊!这是感性战胜理性的做法!虽然同情他们,但是不得不说,由于年纪大了,生娃带娃并不如年轻时那么轻松了!

尤其是生娃,年纪越大越危险,胎儿的致畸率越高,生产的风险也越大!而且由于失独过,对于这个孩子更容易娇纵溺爱!~总之,虽然是可以理解他们的心情,但是,确实不是什么明智之举啊!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