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9例重症患者用血漿抗體治療,效果顯著!世衛公佈新冠病毒全球研究重點

導讀:一般24小時後,患者症狀開始減輕,淋巴細胞比例上升,C反應蛋白下降,發現患者肺CT表現,滲出明顯減少。

“大武漢戰疫”下,每個人都是戰士,沒有誰是一座孤島。為更好地幫助疫情中需要幫助的人,我們特意推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求助平臺”,讓信息精準對接,助力醫療物資馳援抗疫一線,求助、捐贈、祝福,一鍵即可行動!

好消息:9例重症患者用血浆抗体治疗,效果显著!世卫公布新冠病毒全球研究重点

據央視網,1月20日,武漢20多名新冠肺炎感染的醫務人員在康復後10天獻出自己的血液。2月8日新冠肺炎康復者血漿抗體治療開始進行,首批共有9例重症患者接受這項治療。

江夏區新冠肺炎防治專家組組長劉本德14日接受長江日報記者專訪時介紹說,“目前,9名患者接受輸注200毫升特免血漿,治療12至24小時後,血氧飽和度明顯上升,主要炎症指標明顯下降,淋巴細胞比例上升等重點指標全面向好,臨床體徵和症狀均開始好轉。患者的食慾、精神也有所改善。”

2月8日,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為指南,首期在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開展了3名危重患者的新冠特免血漿治療,目前連同後續醫院治療的危重病人超過了10人。

好消息:9例重症患者用血浆抗体治疗,效果显著!世卫公布新冠病毒全球研究重点

據第一財經,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表示,截至2月15日數據,該院累計治癒出院率已超過43%。血漿治療並非100%有效,只是給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一個多的選擇。

2月15日上午9時許,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新聞發佈會上透露,“通過我們這一段時間的努力,應該說效果還是逐漸顯現出來,以武漢市最早的兩家重症定點醫院為例,金銀潭醫院和肺科醫院,現在患者的出院率已經達到了30%到39%。所以從這個數字來看,也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信心。”

武漢金銀潭醫院系此次武漢市新冠肺炎救治定點醫院,自2019年12月29日收治7名不明肺炎患者以來,已收治了超過1500名新冠肺炎患者,且大部分為重症和危重症。

今天(2月15日)下午兩點左右,新冠肺炎康復者施女士來到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在與醫護人員溝通,並填寫完相關資料後,兩點半開始捐血。她是首位前往金銀潭醫院自願捐血的康復患者。

好消息:9例重症患者用血浆抗体治疗,效果显著!世卫公布新冠病毒全球研究重点

施女士2月5日確診新冠肺炎,從武漢市第八醫院轉到金銀潭醫院接受治療,2月9日治癒出院。她的爸爸於2月3日確診,目前仍在金銀潭醫院接受治療。她看到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呼籲:“懇請康復後的患者積極來到醫院,伸出胳膊,捐獻血漿,共同拯救還在與病魔作鬥爭的病人”的新聞後,決定來醫院捐血漿。

19名康復醫務人員捐獻血漿

“作為一名已經治癒的新冠肺炎患者,我更覺得生命的可貴和脆弱,看到自己的血漿派上了用場,內心很欣慰!”江夏區中醫醫院黨委書記宗建說:“上次捐獻是2月5日,等再過14天,我又能再次捐獻了,我希望繼續用我的血漿,去治癒更多重症患者!”

據長江日報, 截至目前,江夏區中醫醫院參與獻血人數共19人,共計捐獻6600毫升,據瞭解,該院還會組織第三、第四批血漿捐獻活動。

6600毫升血漿中,3000毫升帶有抗體

“首批獻血者來自江夏區中醫醫院19名新冠肺炎治癒醫務人員。經過隔離觀察期後,他們累計捐獻6600毫升血漿。這些血漿被送往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和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經過生物安全、抗體滴度等檢測後,

發現可用於臨床的有3000毫升。

劉本德說,雖然“血漿療法”在目前看來有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血漿療法”受三個條件的制約:

第一、血漿的來源有限;


第二、如何保證血漿的安全性,這次疾病的傳染性比較強,如果不能保證人員安全、生物製品安全,就儘量不要開展這項療法;


第三、江夏首批參與血漿捐獻的康復者,血漿質量較高,無傳染性疾病,且血漿中抗體滴度是符合要求的。

劉本德認為,新冠特免血漿可大幅降低危重患者病死率,但是“血漿療法”並不適用於任何狀態下的病人。“對血漿過敏體質的人就不能輸,年紀太大的病人不能輸,出現嚴重的呼吸衰竭、心衰、多臟器衰竭的病人最好不要用,輸多了會加重他心臟的負擔,加重其他臟器的損害。要在病人病情從輕中向重度轉變之前,要早期使用,在病情惡化剛開始的時候使用。”

“目前,我們可用的康復者血漿極其有限。”劉本德說,希望年齡在18-60週歲,確診感染過新冠肺炎,出院後經過隔離觀察身體狀況較好,沒有其他不適的患者,捐獻出其血漿。他表示,一次獻血300至500毫升,對捐獻者自身不會造成太大影響,及時補充營養即可恢復。

世衛組織公佈新冠病毒全球研究重點

好消息:9例重症患者用血浆抗体治疗,效果显著!世卫公布新冠病毒全球研究重点

圖:新華社

新華社日內瓦2月14日訊,由世界衛生組織和“全球傳染病防控研究合作組織”聯合舉辦的新型冠狀病毒全球研究與創新論壇日前在瑞士日內瓦閉幕,論壇確定了關於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9個優先研究領域。世衛組織14日公佈了這些領域中的針對性研究方向。

首先,為更好地理解新冠病毒的自然史、傳播模式和診斷方法,研究人員將專注於病理模型開發,包括感染、疾病和傳播的動物模型,並開發用於監測和研究病毒表型改變和潛在適應性的工具,並支持通過應用診斷工具及相關產品來改善臨床過程。

其次,研究人員將進一步識別動物宿主,找到它(或它們)持續將病毒傳播到人類的證據,並瞭解由此帶來的社會經濟和行為風險因素。

第三,流行病學研究將側重於瞭解病毒傳播過程、確定疾病嚴重性、瞭解人群易感性以及確定哪些公共衛生措施可有效控制疫情。

第四,臨床特徵和管理將試圖定義疾病的自然史,開發一個核心臨床結果的集合以最大化利用一系列試驗產生的數據,並確定輔助性和支持性干預措施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第五,通過優化使用個人防護裝備,並儘量減少環境因素在病毒傳播中的作用,來加強疫情防控,尤其加強對醫衛人員的保護。

第六,候選療法的研發將集中於開發動物模型和標準化挑戰性研究,開展預防性臨床研究並優先考慮用於醫衛人員。

第七,候選疫苗的研發將集中於對用於3期試驗和優先測試的候選疫苗開展臨床試驗設計優化,並開發用於評估疫苗免疫反應和疫苗開發的檢測方法。

第八,研究工作中的倫理考慮應包括闡明和轉化與新冠肺炎突出問題相關的現有倫理原則和標準,並在所有9個研究領域中開展倫理評估。

第九,在應對疫情相關的社會科學層面,應找出通過社交媒體等散佈不實信息和謠言並引發和傳播恐懼、焦慮情緒和汙名化言論的潛在驅動因素。

此外,論壇還確定了8項需立即展開的研究相關行動,包括推動相關研究以便在社區層面就能快速診斷,瞭解哪種護理標準最有效,儘快評估輔助和支持療法的效果,在衛生保健和社區環境中優化使用防護設備和其他預防措施,回顧所有可用於識別動物宿主的證據,加速對藥物和疫苗的評估,保持資助者間的高效溝通和互動,以及廣泛、快速地共享病毒資料、臨床樣本和數據以用於當前的公共衛生實踐。

世衛組織表示,當務之急是搭建一個高水平的討論平臺,以在戰略方向上達成共識,促進科學合作,並集中力量優質高效地解決問題,避免研究內容的重複。

來源:央視網、長江日報(記者:關曉鋒)、新華社

預警!蝗蟲數一年半增6400萬倍,近4000億隻蝗蟲已到中國邊境

“硬核”醫生張文宏火了:歲月靜好只因有人負重前行,就是我這樣的人

戰“疫”當前,失職失責必問責!武漢副市長等3人被中央指導組約談

空氣有毒?!還能開窗嗎、空氣淨化器有用嗎……新冠病毒的氣溶膠傳播到底有多恐怖?

武漢市民自發悼念,李文亮妻子聲明:不接受任何個人捐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