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里、睡懒觉”为何能抗疫?传染动力学公式里的防疫措施

从没想到,宅家里、睡懒觉,竟然还能为国做贡献

自2月4日至今,全国非湖北新冠肺炎的新增确诊病例数一直呈下降趋势。钟南山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看起来,‘早发现,早隔离’的防控措施已经开始起效。”

“宅家里、睡懒觉”为何能抗疫?传染动力学公式里的防疫措施


为什么“早发现、早隔离”能够大幅降低疫情传播?这里面有什么科学道理?

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如何抑制SARS暴发

2003年,SARS来袭。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官方数据显示,全球累计感染8422人,919例死亡,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

一年之后,SARS基本消失。“这说明,各种公共卫生干预手段能有效地阻止疫病暴发。”来自埃默里大学的全球卫生医学教授Jessica Fairley说。

以香港淘大花园住宅区为例。2003年3月11日,SARS开始在香港流行。3月26日,香港淘大花园住宅区暴发了大规模SARS疫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相继感染了329人,其中,41%集中在E座。在全港因“非典”死亡的296名病人名单中,“淘大花园”的居民占了42人。

3月31日,香港特区政府决定对疫情严重的淘大花园E座实行封楼隔离;第二天,宣布将E座全部居民迁往隔离营。4月10日,正式发出“家居隔离令”,对证实感染了非典的家庭实行隔离措施。

有学者对隔离前后的病例数进行了统计比较,结果发现,隔离措施实施后,淘大花园每日减少约9.2个SARS病例,由此可见,隔离措施在控制淘大花园SARS传播方面的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公共卫生干预措施来看,一方面,在对全体居民采取隔离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可疑患者,立即对其进行进一步的隔离和医治,防止感染的扩散,有效切断了人传人途径;另一方面,对淘大花园采取大规模消毒,使得粘附在公共设施、家居、物品表面的SARS-CoV被彻底消灭,切断了粪-口传播可能。

那么,既然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对SARS有效,对于这一次的“SARS变异品种”,是否仍然有效呢?

“宅家里、睡懒觉”为何能抗疫?传染动力学公式里的防疫措施


早隔离、早发现,比SARS时更重要

流行病学中,病毒的“传染能力”通常用基本再生数R0(basic reproductive number)表示,它是指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在全部易感人群中,一个患者平均可以传染的人数。

换句话说,就是在自由传播的情况下,一个病人平均能感染多少人。R0能够刻画一种传染病在不加控制时的内在传播能力,也能够为公共卫生政策提供参考。

以香港SARS传播为例,研究表明,在传染平均持续时间8-12天内,R0值在2.2-3.6之间。而与SARS相比,1月30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炎流行病学研究”表明,R0值大约为2.2(95% CI:1.4-3.9),即每例新冠肺炎患者平均将产生2.2例新感染病例,传染能力与SARS相当。

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家Nathan Grubaugh表示:“本次疫情的关键之处还是在于,公共卫生机构能够多有效地发现病例、治疗病例、隔离病例。感染者的个人卫生究竟能做到多好。”

考虑到武汉新冠病毒的实际传播特点,其防控措施可能要比SARS更为全面和严格。

从传染症状看,SARS感染者在出现症状(如发烧)前一般不会传播疾病。换句话说,患者一旦发病就会立即隔离治疗,传染途径就此切断。与之相比,新冠肺炎感染者大都不会出现明显的高烧症状,很多只是低烧甚至不发烧,还有许多患者会出现拉肚子等其他症状。如此一来,极大增加了病毒二次传播的可能。

2006年,WHO在回顾SARS暴发时就曾指出,“如果SARS在症状出现之前就能传染,或者有无症状的病例传播病毒,那么要控制这种疾病就会加倍困难了。”不幸的是,这正是我们今天面临的困境。

“宅家里、睡懒觉”为何能抗疫?传染动力学公式里的防疫措施


传染动力学公式里的抗疫措施

不过,虽然处境变得更为艰难,但如果我们从R0的动力学计算公式——“R0=kbD”入手,还是可以有效阻断传染、降低传染系数。公式中:

k是每个感染个体,每单位时间,和易感人群的接触次数;

b是感染病例与易感人群之间,每次接触的疾病传染概率;

D是感染的平均持续时间。

如何降低k、b、D三个值,是控制武汉新冠肺炎传染的重要因素。

减少易感人群与感染者单位时间内的接触次数

即采取严格的“限制人员流动”措施。

以杭州为例,2月4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实施“防控疫情,人人有责”十项措施的通告,其中包括:

“全市所有村庄、小区、单位实行封闭式管理,人员进出需出具有效证件,外来人员和车辆一律严控”;

“做到不串门、不外出、不聚集,除特殊需要外,倡导每户每天指派1名家庭成员外出采购生活物资“。

这些措施能够将人们的活动范围大大减小、大幅降低易感人群与感染个体单位时间内的接触次数。病毒没了传染者,自然而然也就没法传播。

“宅家里、睡懒觉”为何能抗疫?传染动力学公式里的防疫措施


采取防护措施降低传染概率

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是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飞沫传播即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微米),在空气中短距离(1米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目前来看,武汉新冠病毒的“短距离”主要为1-2米之间或1.5米,换句话说,日常面对面说话、打喷嚏、咳嗽都可能造成飞沫传播。因此,必须严格执行戴口罩的措施,以大大减低传染概率。

接触传播则是指,用被病毒污染后的手揉眼睛或触碰身体其他部位所导致的病毒感染。对于接触传播的控制,可以从“尽可能少地接触外界事物、外出佩戴一次性手套、回家后洗手前不与家人有肢体接触”等方面进行。此外,“快递、外卖实行无接触配送”也是十分有效的防控方法。

另外,借鉴此前香港淘大花园SARS病毒传播的经验,COVID-19亦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气溶胶传播看起来难以防范,但实际上它并不是COVID-19传播的主要模式——因为气溶胶的病毒载量低,传染需要更长时间、且只有高频次接触才能实现——所以可以采用针对性策略,来降低气溶胶传播概率。

为了降低气溶胶传播概率,普通人可以通过避免进入封闭空间来预防。居家时可以通过定期开窗通风,降低气溶胶浓度,从而降低气溶胶传播概率。

对于医院、办公楼、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来说,停用中央空调系统、通过开放式通风来降低载毒气溶胶的浓度也是十分有效的防控措施。我们注意到,这次武汉的抗疫一线医院,很早就停止了中央空调的使用,吸取了SARS期间一些医院通过中央空调引发群体式感染的教训。

缩短感染持续时间,抑制病毒再次传播

钟南山院士一再强调“早发现、早隔离”,目的就是要尽可能缩短感染的持续时间。一旦出现症状,立即自行在家隔离,或前往医院进行隔离观察,这样即便不能控制传染源和传染途径,病毒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再传染给其他易感人群。

武汉市方舱医院的投入使用也运用了“降低感染能力”的原理。对已经出现相关症状的轻症新冠肺炎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隔离,不仅切断了该类人群与易感人群的接触,也大大缩短了病毒的传播时间,k、D值减小,病毒二次传染的可能随之降低。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早发现、早隔离”,对病毒传播的控制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当下能为防疫工作所做的最大贡献可能就是,“尽量宅在家里、减少外出和人员接触,必须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如此看来,这“宅家里、睡懒觉”的抗疫行动,还真有些科学道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