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现在的农村人情味越来越淡了,为什么?

豫南小平


其实也没有什么淡不淡的,以前农村穷,住房又是一个村紧挨在一起,并时也没有电视手机等可消闲,有的家里呆不住,连吃饭也端着碗串门讲山海景,由于挨得近,有点家长理短都知道,邻里村上有点啥事要帮忙的都会伸手相帮。现在老村巷也没有了,生活条件也好了,田也不种了,都住进了安居房,象城里人一样,平时能见面的机会也少了,又有电视手机电脑等消磨时间,接触少了,慢慢的就感觉人情味没以前浓了。其实也就是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了生活习惯,如有需要帮忙或者借长理短同村的一样可以做到的。


怀念过去泪奔


只能说这句话说中了“一部分”,其实纵观现代社会,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所谓的“人情味”都变淡了,人们总是回想起“儿时”的种种景象,逢年过节有很多民俗活动,邻里亲朋常常走动,所谓“一家有难八方支援”,在传统的人情社会中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是个“人情”的一个分子,而且“人情味”也常常作为判定一个人人品或某个家庭家风的重要标准。

以前村庙和祠堂是人们议事的场所,村头街角的大树下是老人们“讲古”和孩子玩耍的好地方,交通的闭塞,生活圈子的相对固定狭窄,都使人们更看重与珍视身边实在的人际交往和人情关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即使在乡村,风俗民情也在发生改变,有些是因为城镇化的进程,比如从原来的通达小院变成了楼房,有的地方拆迁搬家,老的生活方式和交友网络都不见了,以至于人们一时间很难适应。除去类似的客观因素,还有就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相应得改变,市场经济与商品意识使人们比以往更注重时间效率与生存资本,现在很多农村年轻人都出外工作,他们与乡土的联系更加疏离了,加上互联网的普及,新的生活方式的深入,也使不少“传统”在慢慢消亡。

所以人们总说“人情味淡了”,其实是对“往日时光”的一种追忆,也是对现实中种种快节奏和“现代化”的不满与反思。其实很多“传统”也都是在社会发展中被“发明”出来的,人们往往喜欢将其打上某种“标签”。在如今“人情味”并没有消亡,只是其载体与语境发生了变化。用心体会,豁达生活。


Word隔壁王同学


农村人情味变淡和进城务工以及广泛的大学生教育息息相关。

过去的农村,尤其是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那一辈人,进城是一个很时髦的话题和行为。我爷爷和奶奶老的时候都90多岁了,在进一个世纪的生命中,两个人大部分的生活都是在村子里,到镇子上买点东西已经算是不错的远行了,县城一辈子也没去过几次,到外地,更是一次都没有。两个人一辈子生活和认识的人都是村子里的人,和他们同时代的人都相处了至少80年的时间。

试想一下,和别人做了几辈子的邻居了,与邻居家的老人都相处了几十年了,就是两个石头在一起都捂热乎了,更何况是人。所以,以往的农村虽然也少不了鸡毛短皮的小事,但是人情味总是浓郁的。

经济发展社会开放之后,青壮年走进城市,一年到头大部分都是在城市生活,有的偏远地区的甚至好多年不回家。尤其是对现在30左右的年轻来说,从小就在外地上学,与村子里的人交往本来较少,大学以后毕业留城市工作,如果父母不在了之后,基本上和农村也就没关系了。长时间不联系,亲人都会变生疏,更不要说邻居了。所以现在农村的人情味变淡了。


食人雅会


农村人情味越来越淡,这点是不容争议的事实,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我是深有体会的,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生活压力大,农村生活和城市差距越来越小,农民观念发生了转变,整天为生活而奔波,人情方面就看的不是那么重了,人情味就变淡了。

二,传统文化逐渐丢失,以前农村每到庙会,集会,农村人都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一起看戏,逛庙会,都增加了人与人之间感情,现在越来越少了,也没人去了。

三,常年在外,见面机会越来越少,对农村年青人来说,常年在外工作,只有过年才相聚,过完年又各奔东西,很少见面,这些人即使同一个村一年也见了几次面,哪里有什么情感。

四,攀比之心,越来越强烈,以前农村思想比较单纯,人与人之间都是坦诚相待,现在人们攀比心越来越强,左右邻居都是用钱来衡量彼此之间的感情,穷人和富人没话可说,这就是现实。


鄂北农村


不是吧!在农村的人情味没有变淡吧!我是农村的,这样的事情天天看到!没有你们所说的那些事吧!

为什么他们说隔壁村的人遇到了都认识,而在城市里门对门的人都不认识!在农村,看不到城市的喧嚣和工作压力!这些在农村都得到缓解和释放!(农村的发展本来就比城市发展要慢,竞争也没有那么激烈,心情也要好很多!)

去年过年下雪路滑,我们去走亲戚;在半路,车子避让行人,轮子掉沟里去了;就来了好多人看,旁边就有人出主意怎么把车拉上来!我们当时不知道怎么办?我小叔在外面跑过,有见识!在车上拿了一包,在看的人中一个个去递烟,说了几句话(就是请他们帮忙的意思)!看的那些二话不说,一下子来了十几个人,硬生生的把车从沟里给弄上来了!事后说给他们钱,都说不要,说是本地方的人都有困难的时候,没多大点事!我们过意不去,就在附近的小商店里,一个买了一瓶王老吉。再递了一次烟!谢过了才离开!

我们在家里不管是红白事,村里邻居都会过来帮忙,不要工钱,管饭管烟的那种!在城市里谁会给你去帮忙,更别说是没有钱的那种!

在农村,你去别人家去串个门,搬凳子,倒茶这些都是非常平常的事!去城市,有几个天天去串门,再说回来,就是去看到家里拖的干干净净,进门还要换鞋,也不好意思进了!

可能个别人会感觉人情淡了,不是!农村人也有思想,也想有发展,想和时代接轨,农村人也在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奋斗!





常德农村小赵


不可否认,现在农村的人情味却实是比以前淡了。给我的感觉,这也就是从9o年代逐渐开始,且越来越明显了。我感觉这几方面比较明显:

1,帮工的基本没有了。我记得小时候农村盖房子,不论是谁家只要你盖,连召呼都不用打,到时候就有许多人去帮工,富一点的家管一顿饭,穷一点的家到了中午,帮工的人们都会主动离开。我在十几岁就帮邻居建墙了,这种无偿帮工持到我退伍后,大约是九十年代就越来越少了。现在农村各家有活,也没人找帮工了,都是直接找工夫队,干活给工钱。

2,朋友多了,亲戚少了。在以前农村某家有借找丶为难着窄的首先要找的都是亲戚,现在以变成找朋友帮忙了。亲戚关系是建立在直系血缘关糸的亲属上,一些远亲和老亲以淡出了人们视野。但富有的家庭亲戚关系的建立以超出原有亲属关系的范围,为关系需要与自己亲属有亲属关系次生亲属建立了亲友关糸,时常走动。朋友是建立有平等互帮的基础上的,无论贫富都有明友,只是富人要比穷人明显的多。正所谓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现在应改为富在乡间多宾朋了。

3,也是最要的一点,人与人之间处事的‘常面’不见了。什么是常面?我们应该理解为一种为人处事的涵养,通俗一点就为人处事讲情面。比如我们常说某人办事不讲情面,就是说那人办不讲人情。随着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金钱至上,一些传统观念发生了颠覆。人与人之间相处更加直接,更加实际,缺少了包溶,突出了个人利益。也就经常会听人埋怨,‘就因为这一点不好,平时的一百个好都没了,这人怎么这么不好交',′说某人处事翻脸比翻书都快’等等。

以上3点是笔者对农村人情变淡的切实感觉和体会,不知深刻与否。


河北科技报市场信息员


我觉得没有像想象的那么淡,而是更现实一些。过去,大家在一个生产队劳动。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帮忙去,没说的。土地承包了,垄挨垄,地头碰地头。谁干不过来,帮一天工,小意思。等我有事了,大家也都来了。小酒一喝,邻里挺和气。过去工种单一,互相能帮上忙。现在不同了,有的人家地多,靠种地过日子,有的人家地少,靠打工过日子,有的农户干脆不种地,进城打工去了。帮工说白了,也是换工。大家想一想,这工没法帮。用工付钱,谁也不欠谁的。面上看,好像人与人疏远了。不过,红白喜事,全村人还是都到场的,盖房砌墙之类大活,大家还是抽时间帮几个工。农民几代人生活的地方,俗话说得好,人不亲,土还亲呢。


诗卒


  今时不同往日,农民彻底告别了吃糠咽菜那种难兄难弟的日子,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为什么说人情味却越来越淡了,似乎和我们印象中农村淳朴的形象已经不沾边了。就拿我这次去西南大山深处旅行的切身体验来说,大部分村民看到远方来客也没了热乎劲,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一,村子内部间与周边村民间交流少了。

记得得儿时家里种水稻,收割的季节亲近的村民就会互相协助去收割,完了之后稻田要放水,抽水机从河里抽上来,今天我家的田地要放水,明天到你家,那么你家会过来协助我插秧,酬劳是丰盛的中餐和晚餐,大家欢欢喜喜共聚一桌拉家常。同时大家自己家田地都有人耕种,田地间干活,这边山头吹牛能吹到那边山头,汉子们干一阵活,就去旁边的邻居抽之烟话家常。今时今日是再也看不到这种景象了,大部分村民自家的田地都在荒芜,或者由他人承包了,田地间同期都没几个人干活。何来沟通呢?

  二、为了赚钱现在农村人聚少离多。那时农民除了在家种田种菜,圈养些牲口补助家用,农闲时刻比较多,闲暇时间就互相串门,一起打打牌,吹吹牛,眼看这到了饭点了,留下来吃个饭吧。这样大家交情会越来越深。而随着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到来,人们都忙于赚钱,在农村赚钱机会并不多,这样便多数都出去务工了,那么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偶尔回一次老家,隔壁门也不去串了,大家经历不一样,也没有共同的话题可聊,浓厚的交情便慢慢淡化。

  三、新时代的到来富人和穷人之间的隔阂。近些年来,得益于政策的扶持、经济的腾飞,村子里出现了少数有胆识敢拼敢干的人,这些人在时代的浪潮中赚了个盆满钵满。但是还有很大部分村民因为各种原因基本停留在原样,虽然也能解决温饱,但根本谈不上富有,俗话说“人以群分”,富人整天高谈阔论,穷人在说:唉,稻谷又起病虫害了。而且,这种代沟目前看是越拉越大,还谈什么感情呢。这时候少数穷人会在背后中伤富人,看,那人在外面肯定干什么投机倒把,为非作歹的事情了,不然怎么会发横财。这正是:穷人不问富人事,富人不登穷人门。

  四、不借钱,不想欠人情。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每个人都绷紧着神经过日子,本身就有料理不完的事情,就更没有闲情没有精力也不太愿意去维系那些所谓的人情了。那个年代,家里子女上学结婚,长辈生病,生意资金等特殊情况情况需要用到钱时,都是向亲戚和邻居借钱,一来二往这就是人情,虽然说借钱大家都比较忌讳,但从某种程度上确实能维系大家的感情联络。而今天呢,基本上都是贷款,甚至高利贷。原因第一是可能人家不愿借,其次主要的还是不想背负人情债。这样下去,即使有困难也不愿意相互帮助与往来,关系能不淡吗?

  

  五、重利轻义,攀比盛行。这些年来,社会已经是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城市都攀比成风别说农村了,在农村,这种现实表达出来可是毫无遮掩,赤裸裸的,这种攀比风让和谐的农村甚至充满戾气。现在年轻人没事打个电话回去试试,人就会跟你唠叨哪家买了新车,找到一份好工作,又建了或者买了新房,谁家里又生了个儿子。除了羡慕之外,我更是看出来仇视的味道。

六、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在数码产品泛滥的今天,农村也和城市一样,我们更沉溺于自己的小天地,每天就是玩手机,玩电脑,通过这些渠道来了解时局,经济等等信息,网络上应有尽有。我们沉醉其中乐此不疲。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沉迷网络的时候,现实世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会越来越少。比如我在回复这处问题的时候,一篇文章又耗费了一个小时,这期间本来我可以和朋友吹吹牛的。😄

综上所述,人情寡淡似乎已经很难逆转,曾经热闹和谐的乡村也回不去了。不知道你是否认同,或者还有其它看法没?





极道渔海


农村生农村长,我现在还觉得小时候的农村是我的天堂,那时候,家家户户的条件都差不多,一样的矮房子,土垛的院墙,没有院门,或是篱笆圈的小院,村里人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时候,因为生产力低,工具少,大家需要互帮互助,我家要翻地了,你家帮忙扶犁,你家要施肥了我去帮你挖坑,在生产生活中,村人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小时候吃饭,邻居们都是做好了饭端出来,蹲在大街上吃,边吃边大声的聊天,小孩子有口福了,吃吃这家,吃吃那家,大人们边吃边逗着小孩玩。那时候娱乐活动比较少,小孩们在一块玩过家家,丢沙包等游戏,大人们没事了就在一边聊天做农活,那样的情景再也看不到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通过到城市打工,上学的方式离开了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扎根城市,做着各种各样的工作,越来越冷漠农村的房子越盖越高,门楼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现在的通讯比较发达,手机,电脑代替了人们之间的问候,人们面对面的交流越来越少,关系就冷漠


河田田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农村很熟悉。我的印象中,农民确实如有的文人学者说的,纯朴善良、热情好客,哪家有事只需要向村民们说一声,村民们就会不计报酬的前去帮忙。

小时候的农村,农民是集体按工分记酬的年代。生产队的仓库边有几个地窖用来装红苕种。地窖呈坛子形,窖口很小,只能容一个人下去,地窖有三四米深。

下午,整个生产队的男孩都在仓库的坝子上玩耍,坝子上很热闹。放牛娃吴狗儿被坝子上的热闹场面吸引,就把牛牵到仓库。把牛拴在地窖边一墩石头上,就加入到这群男孩中,就和这些男孩玩耍打闹起来了。牛拴在石头上,没得草吃也不愿意,就绕着石头转圈,一不小心后脚踩在地窖口,就掉进地窖里了,在地窖里传来哞哞的叫声着。

男孩们被牛叫声吸引,就往地窖那边看,这才惊奇的发现牛不见了。男孩们跑到地窖口往里一看,牛掉进地窖里了,于是就向大人求救。在地里干活的村民们听说牛掉进地窖里了,就扛起锄头跑过来抢救。

那时没得挖掘机之类的机器,全靠村民们就用锄头挖。幸好地窖全是泥巴,挖起来不费劲,到晚上看不见了,就做了一根油筒照着挖,一直挖到凌晨二三点钟才把牛救出来。忙了这么久,村民们没要报酬,就扛起锄头回家了,第二天早上,照样扛起锄头下地干活去了。

现在的农民不再是以前那个纯朴善良,热情助人的村民了,村民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情味越来越淡了。

出现人情味变淡漠的原因:一是受环境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村民们的经济意识增强,做事要有报酬,无偿的劳动是不会做的。譬如说年前从村里主干道到我老家门前的泥土公路要铺成水泥路,其中需要人力参加劳动,这就要沿途受益的村民出义务劳动,沿途受益的村民见不给钱,一个二个的都躲了。我父母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平时很少下地干活,施工队找到我父母,我父母只好协助施工队做一些义务劳动。

二是村民们常年不在家,好多都变陌生了。受打工潮的影响,青壮年村民都外出打工,一年里,村民难得见上一面,只有过年才回来住几天,过完年又走了,导致村民们变得陌生,有的不不认识,这些都是导致人情淡漠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