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首推網格化管理,作為基本單元,智慧社區概念將會火爆

弱電筆記的粉絲朋友們,今兒個是廿一,也是情人節。

情人節大白是沒怎麼過過的,往年這個時候我都已經開始在工地搬磚了。但是今年不同,我還在家中待命。今天雖然是情人節,但在這段特殊的時間裡,人流最密集的地點不是酒店前臺,而是小區大門口。最忙碌的人也不是前臺小妹,而是基層社區管理員。

疫情防控首推網格化管理,作為基本單元,智慧社區概念將會火爆

網格化管理這個概念已經提出很多年了,智慧社區也不是新鮮事物。那麼多公司閉門造車智慧社區方案編了一堆,關於安保的、電商的、訪客管理的、消防的等等,但總感覺華而不實沒啥實際作用,但是現在才突然發現,還有疫情防控的需求!

根據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近日印發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社區防控工作方案,賀青華表示,社區是實施網格化管理的基礎,是傳染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切實落實綜合防控措施,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將有效的遏制疫情的擴散和蔓延。


如果有這麼一套系統,是不是就可以實現7*24小時的監測?也不用堆人海戰術了,省去了許多基層社區人員的工作量,也免去了他們被感染的風險。


該系統可以在社區大門出入口、單棟樓門口及其他重要區域內分別安裝人臉識別門禁/道閘/IOT門磁、人體測溫儀,通過本系統可實現人員實名數據、人臉、體溫數據智能採集,並接聲光報警、黑名單人員及高溫人員報警。


數據上傳到智慧社區平臺,通過後臺就可實現實名人口管理、出入記錄及軌跡、隔離人員監視、視頻實時預覽、回看、人臉比對、人臉+體溫實時異常預警布控、支持智能檢索、人員及健康數據管理等。而這些數據可實時呈現在監控大屏上。安全高效地保障小區居民個人安全,減少小區內如出現病例無法迅速全面追蹤其行動軌跡的風險,通過系統預警預判,可讓目前有限的人力資源現狀得以緩解,降低巡檢人員的安全風險。


一、可實現功能:

  • 在線體溫監測:可實現多目標體溫監測,實現對被檢測人流經過檢測區域的動態檢測,解決了接觸式測溫費時、費力、效率低的問題。
  • 預警管理:採用人臉智能識別技術,測溫同時實現目標人臉識別,鎖定超溫目標,解決現場無法立刻確認超溫目標信息的難題,支持語音播報
  • 人員檔案管理:實現人員信息的信息化管理,快速批量導入,通過AI技術對人臉自學習,定時更新人臉底庫。
  • 監測檔案:病人信息數據、測溫數據電子化,結構化,生成電子健康檔案,評估病人身體健康狀態,實現健康狀態的可視化管理
  • 統計報表:按照年齡、性別、時間分佈、疾病類別等多種維度進行統計分析,完善疫情防控策略,提高疫情防控水平
  • 手機移動端:通過APP每天實時向相關部門上報健康數據,主管領導可通過APP及時瞭解疫情,輔助防控決策
  • 系統管理:系統管理模塊中包含系統狀態監測,系統設置,操作日誌記錄,異常日誌記錄,調試信息等


、技術核心

系統做法還是以軟件整合硬件,做系統集成。但是基於需求現狀和技術趨勢,技術核心有兩點:

1、硬件支持無線傳輸

我國目前國內市場上的主要的幾種物聯網通信技術,如5G、NB-IoT、LTE-Cat1、LoRa、藍牙、WiFi等。

硬件支持無線傳輸的好處一是部署方便,二是可作為移動應急。

關於物聯網,其實現連接的重要性自然不必多說,“物”是基礎,“聯”才是關鍵。有了某種形式的連接才是物體間數據交換的前提,而要實現連接就需要依賴通信技術。連接可以是有線,也可以是無線。但有線連接天生不適合複雜的大規模物聯網,所以無線連接才是物聯網的關鍵,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會是物聯網的幕後推手,也是近些年中發展最快、應用最廣的通信技術分類。

與傳統通信技術相比,無線通信技術最大的優勢在於對時間和空間上的突破、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和影響更小,信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通信效率上也有著很大的提高,能實現信息的及時傳輸和有效傳輸。

不同於以往業界對於物聯網通信的探討主要圍繞技術特點、標準建設、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內容進行討論,到了2020年,物聯網通信已經進入應用案例落地,甚至實現大規模商用的階段因此討論的核心轉向了商用方面。


2、軟件支持雲平臺

雲平臺就不說了,智慧社區不上雲沒有任何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