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为什么不信任岳飞?

人生客栈


自古以来,皇帝对军事才能杰出、威望高、手握重兵的将帅都非常忌惮,再加上宋朝皇帝的宝座原本就是由陈桥兵变夺来的,因此后世皇帝都喜文臣,厌武将。

我们再来说一说岳飞,为什么得不到皇帝的信任,原因如下:

1、岳飞犯了一个错误,准确的说是这个错误给自己在皇帝心中埋下了隐患的地雷。这个地雷就是:岳飞建议皇帝早立继承人。试想,皇帝还在,你作为一个武将却这么建议。赵构会怎么想:“你岳飞是想提前效力新君?是想把持朝政?还是想学太祖皇帝一样,来个兵变?”值得一说的时,这个时期的岳飞大约手里掌握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兵力,实力足以席卷天下。这件事情之后,赵构内心对岳飞开始有了排斥。

2、岳飞的个人素养太高了,自我克制能力太强了。赵构问岳飞:“你觉得天下什么时候可以太平?”岳飞回答道:“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就可以天下太平。”听闻后,赵构特别吃惊,不曾想一介武夫能说出这么有水平的话。

3、要追溯到南宋政权开始稳定时,刘光世的事件又一次加重了皇帝对岳飞的不满。这里说一说刘光世“中兴四将”之一,这人最让皇帝喜欢的一点就是不贪圈,不恋权。南宋政权建立后,他便上书请求皇帝给他安排闲散的职位,意思就是说我不想当将军了,我要交出兵权。皇帝自然大喜,少了一个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人。赵构同意后最初决定要把刘的兵权及部下交给岳飞来辖制。这时出现了两个人,也就是现在依旧跪在岳飞墓前的四人中的两人:张俊和秦桧。两人认为,首先,这种做法是违背太祖遗训;其次违背了历朝传统。张浚谗言皇帝,武将掌控过大的兵权,容易功盖天下,威震入主。这一句话说到了皇帝的心坎上。于是改诏命。不曾想,这个改诏命变成了催命符。赵构让张浚去给岳飞传命,意思是先前的安排不作数了。但张浚没能坦诚地把事情告知岳飞,由此可见张俊其人,小人奸臣也。如果当时他坦白其事,或许结果可能会不一样。记载:张浚将岳飞召到都督府,两人发生了一次给历史留下深刻遗憾的谈话。

“淮西这支部队很服王德,现在准备任命他担任总管,郦琼担任副总管,再让吕祉以都督府参谋的名义统领。你以为如何?”

“王德和郦琼素来不相上下互不服气。这种安排必导致二虎相争。吕祉虽是通才,毕竟是书生,不习军旅,恐难服众。”

张浚又问:“张俊怎么样?”

岳飞回答:“我本不敢说三道四。但为国家利益考虑,恐怕张宜抚性子太暴躁,缺少谋略,尤其郦琼会不服。”不得不说岳飞虽然识人很高明,但情商实在太低。

张浚听闻,脸一拉,沉默片刻,又问:“杨沂中应该高出这二人了?”

岳飞摇头道:“沂中虽勇,和王德差不多,怎么驾驭得了这支部队?一旦处置不当,变乱可能在弹指间就会发生。”

张浚终于忍不住了,说出了一句相当伤人的蠢话:“就我知道非太尉你来不可。”

岳飞听后,不悦,离开都督府,随后上书辞呈。

岳飞也因此陷入险恶的旋涡,此后张浚多次弹劾岳飞:“岳飞处心积虑,一心想兼并别人的部队。此次辞职,真实意图是要挟皇帝。”

5、苗刘兵变,再一次成了岳飞的催命符。

6、岳飞醉酒说了一句,自己这个年龄跟当时的太祖一样,身居高位。

7、秦桧等主和派的不断进言,不断对岳飞的诋毁。

8、岳飞大将王贵的反水

9、赵构金牌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执意不肯

种种原因,导致皇帝不信任岳飞,最后以秦桧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这位民族英雄,哀哉惜哉!


语文张己千老师


一、岳飞之死的直接原因是“逆了龙鳞”!

皇帝一心求和,岳飞一心抗金。

二、岳飞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忠于社稷,而非忠于皇帝”。

高宗曾言“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言外之意就是:杀你是因为你不听话!

三、《大秦帝国》里秦王对白起有段话“本王即社稷,社稷即本王!你要忠于社稷,必先忠于本王”。明白无误的说出了帝王的心声。

四、直到今天,“忠于事业还是忠于领导”,依然困惑着很多人!


天地过客1971


其实真实的历史中,所谓“宋高宗对岳飞的担忧”本身就是不存在的,直到岳飞被害的当年都是如此。赵构当时要是真对岳飞有什么担忧,绍兴十一年最终决定搞岳飞时,就不会把逮捕岳飞这件事儿全权交给秦桧处理,还处理的那么轻描淡写;更不会在绍兴十一年秋将岳飞免职之后,放岳飞回江州庐山养老——岳家军驻地在鄂州(今湖北武汉),庐山离鄂州很近离临安很远,并且江州本地就有岳家军几年前留在当地的一支分兵。而岳飞当时离开军队进中央当枢密副使也就半年,赵构要真担心岳飞有震主之威不臣之心,或者担心他继续折腾北伐阻挠和议的话,那在毁了他绍兴十年的北伐大业(绍兴十年眼看到手的胜利被迫放弃后,岳飞难过到在上书中说自己“万诛何赎”;赵构也曾经在发了金字牌以后又反悔,转而派杨沂中去支援岳飞,但是已经晚了。总之这件事坏在谁身上和对岳飞的打击有多大,赵构自己是心知肚明的)、解除了他的兵权之后还放他回庐山,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填土么?。。考虑到赵构的为人就尤其的不可能。这点可以对比一下他早年的作派:靖康之变后赵构被哲宗的废皇后孟太后选为继承人前后,和他争皇位的宗室、手头有兵的宗室都还是有一些的(当然不多。基本都是太祖一脉),这些人最后都被赵构派兵弄死了,即使有的从一开始就表示臣服拥戴还是没逃过。但是对岳飞,赵构在解除其军务实权、岳飞也已经到了临安行在以后,并没有任何进一步的举动,相反还任着他回离鄂州军很近的地方呆了将近两个月。——他很清楚岳飞既没有造反的可能(岳家军不是私军而是南宋屯驻大军之一,钱粮后勤供应和人事任免调度完全是受中央控制的,叫岳家军只是宋人的口语习惯,赵构的亲军当时也叫“杨家军”)也没造反的心思。因此完全没什么顾虑和防范。

所以这个问题比较合适的问法应该是:为什么赵构解除岳飞的实际兵权之后半年多,突然决定要杀岳飞?这个决定符合他的个人利益么?是不是非杀不可?要知道杀岳飞这个级别的大臣(一品大员)在宋代是严重违背政治传统的。有宋一代搞政治斗争一般不搞肉体消灭,对武将也不搞。像谋反的帽子,北宋时期好多大臣都被扣过,不倒霉的被扣了也一样当官当得很滋润,最倒霉的也不过流放岭南,不会真整死人(不要提狄青,狄青最后所谓的被陷害也只是放了个外任地方官,他属于气量太小自己把自己吓死的)。你再担心岳飞会威胁自己的宝座、会干扰议和政策,强敌犹在的情况下流放或者关押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杀掉?何况如前所述,赵构对岳飞其实根本就没什么猜疑。岳飞也没打算反对议和要反对到死谏的地步,已经回庐山过退休生活去了。

答案是因为金人提出了“必杀飞,始可和”的要求,而宋金二次议和就在岳飞被罢职前后(绍兴十一年八月)进入了公开的谈判过程。同时赵构到这会儿已经一心偏安,完全不想再费劲想什么北伐了,满脑子想的都是赶紧答应并落实金人的请求,以便尽快缔结和约好舒舒服服在杭州过小资生活。可能有人马上会想到那么他不担心金人毁约么?这点当时的赵构确实不担心。因为当时南宋的国力远超金国,体现在军事力量对比上,就是能征善战之将辈出,除了岳飞还有吴璘刘錡杨沂中等一干年轻的中兴名将。要北伐的话,就必须用岳飞;但是如果只以南北为界自保,有吴璘刘錡就足够了。这两个人军事才华虽不及岳飞但也很突出,特别刘錡也有击败兀术的战绩(这点对宋高宗来说很重要,他对兀术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阴影);而且这俩人都很年轻,属于小字辈的将领(虽然还是没岳飞年轻),和金国耗得起。外加秦桧这时也需要干掉岳飞以便保障与金国和约的稳固,从而保证自己在南宋的权位(秦桧具体图什么要这么干请见历史上真实的秦桧是个什么样的人?),所以也使出浑身解数促成这件事情。这样最终三方(兀术、宋高宗、秦桧)合力,才有了岳飞被害的结局。

那杀岳飞以达成和议这事儿符合不符合宋高宗自己的利益呢?实话说,即使按题目的假设,完全不考虑国家尊严百姓疾苦,只从赵构自己的利益出发考虑、而且是单纯考虑安稳安乐享受程度,不考虑什么明君光环历史地位。。这些高大上的存在,也蠢透了。因为他的思路中有好几个死角。比如秦桧这么起劲的帮着他力排众议搞和议有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比如万一他觉得除了岳飞之外也能抵挡兀术的那俩将领看走了眼怎么办。。他都没考虑。实际上几乎就在第二次绍兴和议缔结的同时,赵构就尝到他脑子不够使的恶果了:金人最后给出的和议条款之一即是“不许以无罪去首相”,也就是说要让秦桧当终身宰相。后来秦桧也确实独相到咽气,临死前一度还想取赵构而代之。所以赵构梦想的安乐生活其实没有马上到,是到秦桧死了之后才过上的。但是没多久完颜亮又毁约南侵了,而他之前拿着当备份的刘錡也因为老病,没起到他预期的作用。如果不是完颜亮自己也太能作,南宋的将士和一些大臣如虞允文、李宝又给力,赵构差点就第二次航海避难,连半壁江山都丢掉。

这个事情告诉我们:身为一个国家的君主,想完全不考虑国家或者说集体利益而只追求个人利益,一般是做不到的。有些人比如赵构会觉得能做到,那通常是错觉。历史会教训他们,起码已经教训了赵构。

最后还有一个感触,不知道是不是扯的太远了:不是所有死于非命的人都是自己作死才会死,都是被猜忌被怀疑总之是自己先得罪了害人的人才有最后的结局。这世界上有那么一些人,你和他处的关系再好,对他帮助再多,再人畜无害而且让他明白你人畜无害,他需要卖你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时也会毫不犹豫的卖你的。更倒霉的是他卖你的理由也八成没什么说得过去的情理原由,甚至卖了你的性命他自己还得倒找钱也说不定。这和信任、情商什么的没关系,只和某些人的自私程度、愚蠢程度有关系。


径儿爱生活


谈不上信任不信任,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宋朝本是抑武重文的朝代,文官把朝武将流汗是寻常之事,因抗金收复旧地,岳飞军力坐大,有功高盖主之嫌,一也,高宗偏安一隅,乐不思蜀,打打可以收复不行,二也,金兵催和,各取所需,三也。徽宗虽老钦宗还少,回来揖手让位?四也。所以岳飞必死无疑,怎么定罪?莫须有一一或许有吧,就这么简单,。完了。


用户6161358836699


皇帝不是不相信岳飞,是太相信他有这个能力,迎回二圣,他是担心自己的皇帝位置,不想让他打过去,只要自保就行,可是岳飞一心想打过去,不杀他杀谁!


胡波涛的居家生活


一句话:功高盖主。


XX草民


触范了自己利益!


用户105552445770牛鸣


不是不信任,而是对解决民族间纷争的态度和路线不同。岳飞的抗敌,虽声威大振,但只解决一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民族间当时这种矛盾,也不是一时半会儿了,从春秋战国时就有,远至夏商周,近至明清,都有。为求久治,唯长安,所以,皇帝更倾向于用和平手段解决问题。为表达和平的诚意,把岳飞杀了是最好选择。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浩浩大军,所向无敌。把这样的统帅杀了,你说还有比这表达诚意的更好方式吗?





从北方从日出之地飞来


不是自己培养的亲信


华仔小宋


皇帝是信任岳飞的,屡次让岳飞挂帅,都取得了不错的战绩,可是岳飞自己不懂政治,军事能力没的说,中兴四名将之首,可是政治能力却不成正比

要知道高宗皇帝年轻为王子时,出使金国做人质,弯弓如满月,箭无虚发,就露出了不凡的胆识,令金兀术刮目相看,更扶大厦之将倾,力挽狂澜,可谓一代明君,单从高宗庙号就可知,真的是高中昏庸杀掉岳飞的吗?

非也,高宗皇帝是不得已,那么为什么不得已呢,那要看岳飞的政治立场,岳飞无时无刻不想着“直捣黄龙,迎回二圣”,迎回之后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正是高宗皇帝的痛处,多了不说,咱说说历史的例子,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战失败被俘瓦剌,明代宗迎回来之后怎么样,发生了夺门之变,代宗被英宗杀死,所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