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打油诗”难登文学大雅之堂,你同意吗?

刘诗任


同意。虽然这样说会惹来一些人的不满。

解释这个问题需要先明确两个概念。

一、 什么是大雅之堂。在诗词文学领域,大雅之堂是指对作品的内容、意境、艺术表现力等多方面的高标准要求,是指近乎于完美的作品。

二、什么是打油诗。就因为后人听说唐代有一位叫张打油的人,写了一首名为《雪》的五言古体诗,就把这类不拘格律的诗体称作打油诗,这本就一个是错误。那首作品本就属于古体范畴,语言方面看似平白,却不乏艺术想象力,尤其是后两句。何况张打油其人到底处于哪个朝代尚且不明。有人考证为元朝人,有人考证为明朝人。

中国最早的《诗经》所载作品,全部是无格律和声韵的自由体式。至南北朝时期,经过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代变革,对古体诗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并改叫新体诗。这是古体诗向是唐代格律诗演化,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也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其变化特征就是开始讲究声律和对偶。

因最初形成于南齐.永明年间,所以也叫”永明体”。由南朝宋国文学家周颙、梁国文、史学家沈为代表人物。周颙将古汉语区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和反切成韵,著有《四声切韵》一书。沈约在四声切韵基础上,提出了将四声的区辨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就是后人所记之“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等八种声病。四声切韵和四声八病,在创作上增强了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和诗歌的艺术效果。这个时期的诗歌声律、用韵已经非常考究,很多已经接近唐代作品。

同时,篇幅大大缩短,句式趋于定型,以五言四句、五言八句为主。讲求语言技巧,骈偶、对仗,首尾的完整性、构思的巧妙性,作品的意境营造,律句开始大量出现。

再至唐朝中期,唐人基本完成了对永明体的完善,格律诗到此正式定型。

在中国文学领域中,诗词文学被奉于最高“神殿”之上,就是因为它具有其它文学体裁所不具备的,极高的文学底蕴和艺术感染力。

而现在所谓的打油诗是什么?苍白的诙谐?无底线调侃?

经常会有人说,这都什么年代了,还墨守成规。我想,这样的评价,即使读过诗,也一定没有过真正的深入研究,懂得的人,不会如此评价。我们已经丢失了太多连国外学者们都惊羡不已的文化艺术传承,不应该把好的东西糟蹋,也不要把索然无味的东西,反复咀嚼。我只能说那是一种悲哀的短视,是滑稽可笑的无知。


简学话题


大家猜猜这首打油诗的作者是谁,名气老大了

趵突泉,泉趵突,它七十二个窟窿,咕嘟咕嘟自咕嘟,


天佑大汉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即然是“打油诗”证明也是诗,“打油诗”幽默,通俗易懂,更能让大众接受。说它登不了大雅之堂,这大雅之堂,究竞是如何的高贵神圣,是那路大仙在那里把持着嘞?进不了大雅之堂。就在民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民间是它藏身的港湾,大众是它生长的土壤,和摇篮。“打油诗”更贴近于人民,更容易让人所掌握,是诗文化不可惑缺的一脉。但愿它在民间茁壮成长,发扬光大。





玉蝶侵梅


"有人说《打油诗》难登文学大雅之堂"。首先农夫认为持这种观念的人是不对的,是一种非常"陈旧"的观念。为什么呢?这还得从什么是"打油诗"说起。

据说唐朝有一个名叫张打油的人,只读过很少的书,是个一般文人,还有人说是个种地的农人。他写了一首名为《雪》的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短短二十个字,虽"咏雪"通篇未出现一个雪字,但雪的形神却跃然纸上,通俗易懂,诙谐幽默,风趣逗人,很受一般老百姓的喜爱。后来人们便把这种用俚语俗言写成的,不受任何章法约束的诗称为"打油诗"。可是这种“打油诗"虽然老百姓喜爱,一般社会上的所谓"高雅文人"对其是"不屑一顾"的。认为"打油诗"过于粗俗,即不讲究格律,又不注重对偶和平仄,甚止不承认它是诗,是难登文学这个大雅之堂的。所以流传至今的大量古人诗集是难觅其踪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打油诗"的发展和传承。另外从古至今写作“打油诗"的人都是一般普通群众,那些名人雅士是很少光顾的,即就偶尔为之,也决不用真名,以免比人瞧不起。其实从古至今,写得好的"打油诗"是很多的,例如它的鼻祖张打油本人写的这首《雪》本身就是写得很好的一首"打油诗“,无论遣词用字,都非常贴切,工整,风趣幽默,无可挑剔。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很多报刊杂志都流行一种文学体裁,名曰"小品文",短小精悍,风趣幽默,专门讥讽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很受读者喜爱。到了八,九十年代,小品文不见了,却出现了"小品",(不知它是否是小品文的延伸和发展,笔者就不得而知了),其特点和作用和“打油诗"差不多,是非常受观众喜爱的。

综上所述,农夫认为,"打油诗"也是一种文学体裁形式,它虽不讲究格律,不注重对偶,平仄,(但必须押韵,无论五言,或七言可自由发挥)。其通俗易懂,风趣而幽默,很受大众欢迎,只要内容健康,是可以大登,特登大雅之堂的。


秦一农夫


不同意。打油诗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生动活泼,风趣幽默,怎么不登大雅之堂,关键要看有没有内容。


笑看人生202712927


如果油打得好,就好,打不好,就是地沟油。[捂脸][捂脸]



束雨竹


看皇上喜不喜欢!


正言义为先吴爱四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西晋打油诗

江上一笼统,井上一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唐.张打油

戴眼镜,夹皮包。会作报告,会提高。打起仗来往后跑。——许世友讽刺张春桥

模范不模范,从东往西看。东头吃烙饼,西头喝稀饭。——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要问女人有几多,我也不知多少个。昨天一孩喊我爹,不知他娘是哪个。——“三不知将军”张宗昌

如何?打油诗可登文学大雅之堂吧!


松竹118


科技科普促使人们养成理性思考和理性处理事务的习惯——凯腾聚知。

个人观点,我姑妄说之,你故妄听之,不喜一笑了之。

古人将文学体裁分为“风,雅,颂”。

国家当代文艺路线,文艺要面向广大的人民群众!

风——源于“俚俗”是大众语言应用唱和,文字处于辅助地位。需要有人去采风,整理,挖掘,再传播。

雅——源于文人士子,是用雅言(官方通用语言,高于俚语)记录,传播的文人士子的作品。

颂——是官方礼仪以及民间祭祀用的基于颂扬君王和先贤的雅言为基调的文学作品。

如此,将打油诗看成是风体裁,则一切就释然。风是需要挖掘整理完善的。挖掘完善后的风不但可以登大雅之堂,而且会流传千古——如,《国风·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我们正发起,凯腾聚知“启迪杯”哲理性散文交流征稿活动,欢迎参加分享,推介。

https://m.toutiaocdn.com/item/6792546090215277068/?app=news_article×tamp=1581609874&req_id=202002140004340100140400822F7839A2&group_id=6792546090215277068


凯腾聚知


打油诗可以登大雅之堂,并且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

唐代有一首张打油的打油诗可做证明:

天地一笼统,

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

此首打油诗让人过目不忘。是一首打油诗的代表之作。

首先该打油诗是用形象说话,不著一雪字,而句句写雪,写得非常真实自然,写出了雪的特征。

其次这首打油诗有美的诗意在句中,天地广阔无垠,是远高阔大的视通万里思接千载,读诗便有豪气。一宠统通俗易懂,有美意。

井上黑窟窿是特写镜头,具体到一点上,如西方油画的写实之笔。黑窟窿是口语入诗,尽人皆知其意,大雪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大背景下,田野的井上有一个黑窟窿很实在,此特写镜头是静,是一个形象,美的形象,漫天皆白,唯井上一个黑窟窿,对比的手法衬托了天地冰清玉洁之大美。

接着张打油写了动,主要写了两只狗,用色彩对比。

黄狗身上白,抓住了冰天雪地黄狗的本质特征。黄狗身上有雪,但不是全身是白,而是上边白,还能让人看出是黄狗,因雪而变白了。

白狗身上肿,也更特点明显,白狗身上因增加了白雪,而看上去好象肿了一样。令人有联想余地。

仔细读来这是一首妙诗。可以当笑话,可以当谜语,可以是顺口溜,更是一首打油妙诗。

此打油诗对文人来说也为不可多得之美诗。完全可以登大雅之堂。

李白是大诗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更能登大雅之堂。

苏轼是多栖大文豪,其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同样能登大雅之堂。

因而打油诗可以登大雅之堂。

(认同请关注,诚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