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每年多少泥沙入海?如上海的崇明岛,每年面积还在变大吗?

正能量139871676


长江每年多少泥沙入海?如上海的崇明岛,每年面积还在变大吗?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已经有非常专业的数据了,据2018中国河流泥沙公报资料显示,长江2018年的输沙量总量为8310万吨,较多年平均输沙量的3.68亿吨和近10年平均输沙量的1.22吨明显要少很多(如下图)。

了解了上述长江输沙量的实际情况,我们再来具体分析一下长江的输沙量大小对崇明岛面积增长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长江是世界大河之一,全长6300余公里,年径流量在8000亿~1000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在8931亿立方米,其长度和年径流量在我国和世界上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三,被誉为“黄金水道”,同时由于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并流经了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是世界水能第一大河,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而实际上崇明岛并非完全属于上海市管辖,位于岛上东北北端的启隆镇和海永镇分别属于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和海门市管辖。

崇明岛是我国面积第三大岛(第一和第二分别是台湾岛和海南岛),也是我国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和最大的沙岛,它的形成与长江泥沙的泥沙堆积密可分。


据统计,目前崇明岛总面积为1267平方公里,它大约成陆于公元719年(唐玄宗开元七年)左右,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时间。由于受长江泥沙的持续堆积,现每年新增陆地面积约7500亩(5平方公里),按此计算,并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再过50年的时间崇明岛将于北边的陆地(江苏)接壤,也就是说届时将大约新增约37.5万亩的陆地面积。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长江主要流经我国的季风气候区,气候较为湿润,并且流域内植被覆盖率较高、水土流失相比黄土高原明显要小得多,因此河流的年输沙量相对较小,但不管怎样受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和三峡水库对于长江径流量的调节作用和中上游水库泥沙淤积的影响,不仅长江径流量的季节性变化相对减少,而且受各大水库(水利枢纽工程)特别是三峡水库的影响,以三峡水库和溪洛渡水库库区为例,分别淤积泥沙约为1.024亿吨和7668万吨,按泥沙的密度为2吨/立方米计算,体积分别为5120万立方米和3834万立方米。

除了长江沿途各水库的拦截作用,流域内退耕还林等一系列关于生态环境的治理,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有所加强,水土流失率有所降低,这也有效较少了长江的年输沙总量,被地表径流冲刷到河道的泥沙少了,最终被带到长江三角洲的泥沙量自然就有所减少,就崇明岛而言其陆地面积的增长速度也相对变缓,就好比随着我国黄土高原一系列水土流失措施的实施,黄河的含沙量明显减少,这也是为什么山东东营市的面积增长变缓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由于水土流失并不能得到完全的遏制,并且受地表径流和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的作用强弱的影响,任何河流都有一定的输沙量,我国的长江也不例外,在水流的作用下一部分泥沙最终被带到河口三角洲沉积,长年累月就变为了陆地。


地理那些事


崇明岛地处长江口,是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岛屿,是中国最大的河口冲积岛,我国第三大岛,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全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产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从长江流域来看,经过长时间的治理,退耕还林,生态环境正在迅速改善,河流泥沙也在减少,目前来看,还有多少泥沙入海呢?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50年来,长江入海的泥沙量是平均每年4.86亿吨,而在90年代则每年不超过4亿吨,2000年后则每年不超过3亿吨,现在每年不超过2亿吨。

从统计数字来看,长江入海泥沙减少了一半多,这么多泥沙去了哪里?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径流量高达9600多亿,径流量这么丰富,泥沙含量不会太少,加之地处季风区,降水变率大,洪水期主要集中在夏季,大量泥沙会随着河水沉积在长江主干道上。

长江泥沙减少只能是生态环境的改变,地表径流中因植被增多,植物根系拦蓄泥沙,河水中泥沙量才能减少,而长江流域因降水较多,生态环境变化不是很大,人类生产活动对植被的影响不象黄土高原那样深刻,所以说进入长江主干道的泥沙总量不会是减少很多,长江河口泥沙含量减少,主要还是因为三峡水库原因给造成的。

由于三峡调控径流作用,长江丰水期和枯水期界限越来越不明显,泥沙沉积停留在了不该停留的地方。一些江段的水流速度降低,水静则沙沉,大量泥沙沉入水库之底,无法像过去一样冲淤入海,这才是长江口泥沙减少的主因。

科学的说,长江中下游地区径流变化小了,泥沙沉积在下游河道上,每年要耗巨资挖2千万吨沙来疏浚航道,泥沙因人工清理河道沉积在崇明岛也在减少,这并不代表崇明岛没有被泥沙淤积。

长江水日夜不停地携泥入海,崇明岛的扩张进程也一刻没有停止过。依照目前的速度来看,该岛每年增加约5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岛屿西北与江苏之间最窄处不足两公里。长江携带的大量泥沙加剧了河道变窄,反过来变窄的河道又迟滞了泥沙的流动,更增加了崇明岛与北岸的接壤速度,面积还在扩大。

据统计,最多50年崇明岛就要与北部的大陆连为一体,岛北部河道被淤平,从此与江苏连在一起,届时成为长江口的一个半岛,我国第三大岛屿也就消失了。


地理纵横


崇明岛每年都在向东延展,西部防塌大堤牢固,所以结束了西塌东涨的历史,东涨而西不塌,总面积逐年扩大。

但由于长江上游绿化固土,减少了水土流失,长江泥沙含量减少,崇明岛周围水域泥沙沉积量减少,面积增大速度逐年减少。

西北角逐步向北扩涨,五十年后将与北岸的海门市联接,成为长江口的崇明半岛。苍海桑田,大自然的杰作,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瀛洲青松


长江,古称江、大江、江水等,其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区,源头为沱沱河;长度6397公里,为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年径流量9600亿立方米,为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领土面积的20%以上;其自西向东流经我国11个省、市、自治区,即西藏、青海、四川、重庆、云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最后在上海注入我国的东海。四川宜昌和江西湖口将长江分为三段,长江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水流平稳,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长江有八大支流:即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沅江、湘江、赣江,其沿岸分布着我国四大淡水湖:即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 属太平洋七大水系之一。

那么,长江作为我国第一大河,第一长河,长江每年有多少泥沙入海?而上海的崇明岛,每年面积还在变大吗?
长江年携带泥沙量跟黄河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原来黄河每年携带泥沙量为16亿吨,是长江的四倍。建国以来有据统计,1949年至1984年,长江年携带泥沙量为4.86亿吨,而1985年至1999年年携带泥沙量降为3.35亿吨,主要原因是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保护措施得当,大面积植树种草,环境得到改善,加上三峡大坝的建成,“拦截”了大量泥沙下泻,而且长江年携带泥沙量还在继续减少,近十年则减少至年携带泥沙量为2亿吨左右,可见我国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效果明显,人们都说长江水变“清”了。


长江口有我国第三大岛屿,典型的冲击而形成的岛屿——崇明岛,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其大部分属于上海,只有北部小部分属于江苏省。面积1200平方公里,人口约82.15万,海拔高3.5~4.5米。其形状如一条“春蚕”,东西希长,南北狭窄,已有1300历史。全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雨水充足,温度适中,植被茂盛,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南方典型的“鱼米之乡”。

岛屿按成因可分成:大陆岛、火山岛、珊瑚岛和冲积岛四大类。而崇明岛是我国典型的冲击形成的最大岛屿。冲击岛,顾名思义也称冲积岛,由于它的组成物质主要是泥沙,故也称沙岛。冲积岛是陆地的河流夹带泥沙搬运到海里,沉积下来形成的海上陆地,多出现在河口、大海中陆地附近地区。



崇明岛,已有1300年的历史,其形成与长江江口的演变紧密相联 ,“沧海桑田”的变化,崇明岛已经“物似人非”,此岛并非当年的那个岛屿了。而上海陆地面积的62%来自长江泥沙的堆积形成,且上海陆地面积还在不断扩大,速度为每年5平方公里左右。拿崇明岛为例,从建国到现在岛屿面积扩大了一倍左右还要多。由于长江还在不断携带大量泥沙入海,到了入海处,河水速度变的平稳,携带泥沙能力大大减弱,大量泥沙仍沉积于长江口至杭州湾北岸一带沉积,也就是崇明岛北部和东部,其中东滩以每年100余米的速度向太平洋方向推进,而岛屿北部预计50年后会与北岸陆地上的南通市接壤,到时候崇明岛将变成半岛,而非一个冲击岛屿。



谢谢阅读。


这么近那么远F4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流,发源于青海念青唐古拉山脉格拉丹东峰西南侧,在上海崇明岛以东流入东海,全长6300多千米,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省份。

长江流域图

根据统计,每年携带至入海口的悬沙总量平均值为4.32亿吨(1950—2000统计数据),同时长江入海泥沙量正在逐年减少,由每年的四亿吨减至每年两亿吨。

长江携带来的巨大泥沙量,大部分在入海口处沉积下来,形成沙洲,这些沙洲不断的扩大面积,最终连成一片,将长江的入海口不断的向前推进。在春秋时期,长江入海口还在今扬州一带,到现在,长江入海口向前推进了约200多公里。

在今天的长江入海口,形成了我国的第三大岛屿—崇明岛,面积1200多平方公里,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

崇明岛地图

崇明岛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岛屿,从初具雏形到形成如今的规模历经了约1300余年。崇明岛是如何形成的?下面我们来追溯一下,这得从它刚开始发育说起。

在唐朝武德年间(公元618—625年),在今吕四一带,出现了两个沙洲,两洲之间相隔70多里,分别名为东沙、西沙,这便是崇明岛的最早雏形。到宋代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东沙西北向发育了姚刘沙(沙洲上有姚刘两姓,因而得名),并逐渐与东沙接壤。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姚刘沙西北隔水约50里处,三沙涨出水面。

至元朝(公元1271—1368年),先后有营前沙、马驼沙、张蒲沙等10余沙涨出水面。到元末明初,东沙在水流冲刷下坍没,西沙坍没所存无几,三沙北部继续增加,姚刘沙南部坍没北部增涨,逐渐与三沙接壤。

明洪武《苏州府志》崇明县界图

明洪武《苏州府志》所绘崇明岛拓展图

明朝建文元年到明末,水面相继涨出了马鞍沙、陈恩沙、高明沙等30余处沙洲。明朝嘉靖初年到清康熙末年(公元1522—1722年),姚刘沙与三沙坍没,西沙、陈恩沙等相继消失,平阳沙先是大涨然后又坍没,长沙与坍没的平阳沙及周围的吴家沙、响沙、南沙等连接成片。至明末清初(公元1644年),崇明岛在众沙洲的增涨坍没中连成了东起高头沙西至平洋沙,长200余里宽40余里的沙洲岛屿。

明正德《崇明县志》崇明岛示意图

在清顺治、康熙年间,又相继出现了日隆沙、永安沙等30余处沙。一直到清朝末期,总共存有60余处沙。由于在流水和潮汐的冲刷下,崇明岛局部曾多次发生崩塌,导致历史上崇明县制所经历五次搬迁。清光绪年间,在县南筑石坝,自南门港向东经青龙港至寿安寺,向西至施翘河口,这才制止住两岸的坍势。

清乾隆《崇明县志》崇明岛示意图

崇明岛西部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又有老鼠沙、开沙等形成并靠岸,解放后经围垦形成今红星、新海、跃进农场和新村绿华地区。由于长江携带来的泥沙还在不断堆积,崇明岛现在每年还在以新增5平方公里面积的速度在增长,预计未来50年内,崇明岛北部将会与今江苏启东、海门两市接壤。

崇明岛面积的增加不仅是长江带来的泥沙的堆积,还与人为的围垦、上游水利设施兴建、水土环境的改善有关。最近几十年,崇明围沙造地成果显著,增加了很多土地。水利设施的建设使泥沙更多的沉积到了河道,可能导致河床的抬升。入海泥沙量减少,导致水下三角洲向内陆倒退,海水倒灌长江口的现象越发的频繁,海水倒灌对上海地区的饮用水质量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因此,人类在发展的同时,还得考虑环境的保护,才能和自然和谐共处。


知趣了然


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你,现在长江的入海洋的泥沙同二十年前相比,完全可以勿略不计!

首先是全长江流域的植树造林绿化环保工程,大幅减少了水土流失!

其次是三峡工程库区以上的流域的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加上几十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节节控蓄沉淀,全面的阻断了泥沙流入下游!

根治泥沙方案:开展全流域的泥沙清淤和泥沙回归耕地,有计划的用作建筑用沙!


综改1


崇明岛六十多年时间增加了约700平方公里土地。解放初期崇明面积约500平方公里,现在超过1200平方公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