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练了一段时间,进步太慢,长年形成的用笔习惯,改不了怎么办?

滇西滇西


一个人,学书法,最大的敌人是自我。

分两个层面,一是失去自我,练字一辈子,没有自己的字体,不能“认识你自己”。二是我执太强悍,一辈子写字,用“我体”的壳,来表达当下任何内容,不论内容是喜怒哀乐,不会忘记我体(忘记形式),不会因当下喜怒哀乐而赋字以形,即赋予字以当下的生命。后者太难,整个中国书法史不超过五指之数。

没有自我书法之体,启功先生称之为“书奴”。

执于“我体”者,实质是“工艺型”书法。

后者,实在是太多,欧阳询、张旭、怀素、柳公权、米芾、赵孟頫、董其昌、文征明、赵之谦、王铎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

执于技则忘于道,道即当下的自由。

看得见,却够不着。

说说我自己。

我悟“笔势”早,悟“笔意”晚。所以我的字笔画,很缺乏细节,写的很差。

笔势就是“宏观”,就是线条的取势造势及趋势的蓄力。

笔意就是“微观”,就是精微化的笔的凌空运动与落笔的线条的差异化呈现。我用一句话来概括,通俗来说,就是“凌空是圆,落笔成方。”或其他。张旭的船振惊沙,其实就是“凌空是方,落笔成圆。凌空是静,落笔成动”。怀素很实诚,悟不懂此理,所以执于相:观万事万物摹之。后经颜真卿点拨,悟力才开悟。

王羲之的鹅翅弄水法,黄庭坚的荡桨法,米芾的八面出锋,其实都是这个道理。

这种差异化,导致下笔时两种力的博弈,导致线条的蓄力弹性。如同太极。

凌空是圆,落笔成方。有了这样的“意识”,书法的书写就不会有固定的套路了。字会因地赋形,因意赋形。

无意被禁言中,只能做问答,不能评论回复,请谅解。




urna风之度0


我与你有着相似的经历,所以我很理解你的难处。



我在少年时,因为过于喜欢隶书飘逸的感觉,深深地迷恋过隶书,当时,还有一个在国内比较出名的人物,写一手隶行结合的漂亮字,他的字体也时常出现在各种刊物上。感觉好啊,每次看见那种字体都迈不动步,临摹那种字体也是到了做梦都在练的境界了。



这样度过了许多年,一直也很自负自己的一手字。直到有位书法界的高手对我的字提出明确的质疑,我才进行了一次非常深刻的反思,经过了多次反复之后,我才痛下决心,决定改变自己的书写习惯。



这一决定,你知道有多么的艰难吗?不是亲身经历,我也难以想象,我用了二十几年的光阴,二十几年啊!可是,我改了,我认为我很成功,我感觉我的二十数年没有白费,我用这二十几年的光阴换来了自己的突破,我自我感觉我进去了一个自己自豪的境界了,我认为我成功了。



我用自己的经历说事,是想告诉你,你可能走进歧途了,如果真是如此,你的今后的抉择将可能影响你未来的发展高度,早做决定,你可能有无量的前途,走下去可能无法回头了!


一笑貫长天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啊,习惯这个东西一旦成了自然就很难改掉,书法家的习惯就是个性和风格,我们的习惯就是“习性”。书法中的书写习惯也是如此,但是难改不是不能改,只要学习方法对,一样可以改掉的!

我的情况和笔者说的有些类似,但是稍微好点。我们所说的用笔习惯,就是笔法问题,假如写一笔横画,这个笔画应该有点抗肩,但是由于很多年的的书写习惯,抗肩很大,所以一时半会儿的很难改过来,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习性”。

我就拿硬笔书法说说书写习惯的问题,上面这幅作品是强哥的近期习作。我临帖学习硬笔书法已有四个月了,但是就像是笔者说的一样,有些习惯已经养成了,就很难改掉。

比如说,上面作品第一行的“早”字,这个长横,按正规写法抗肩不是很大,有一点就行!可是我写的这个抗肩过大,感觉结体都变化了,这一行有两个“早”都是这个毛病!

另外,红色圈子里面的“是”和“复”字的反捺,我写的很直,其实这个反捺笔画应该有一定的粗细变化,并且带着弧度的。

在看看我上面这张习作,红色圈子的“更”和“走”字都有一个长捺,而我的长捺,几乎没有变化,笔画非常的僵硬,也没有质感。虽然我一直在临摹,可是一旦创作的时候,就忘不掉个人的书写习惯。这个习性真的很难改,但是我现在写的已经好多了,可能就是因为临帖的原因,改掉了不少!我给大家看看我没有临帖前的字,习惯用笔更多,江湖气更重。下面这张就是临帖前的字,几乎都是习惯用笔。

总之,虽然个人的书写习惯很难改,但是如果能坚持临帖,努力的按照字帖的用笔习惯走,那么很快就能适应了,也就能改掉自己的书写“习性”了。如果不临帖,还是按照自己的笔法,我行我素的话,我想个人的书写习惯可能一辈子都改不掉了,也就形成了所谓的“江湖气”书法了!

以上内容仅强哥个人浅见,如果有写的不妥当的地方,还要请方家多指正。

强哥浅谈,插图为强哥硬笔书法习作。想了解更多,敬请关注“强哥书画”!


强哥书画


书法中,关于习惯,很有意思,名家的习惯叫风格,我辈的习惯叫习气。


曾见一些书法爱好者写字,手喜欢不停抖动,美其名曰“颤笔”,殊不知这是书法中的一大恶习。其始作俑者可能要算清末的李瑞清。

名居宋四家之首的苏轼,执笔方法不同于常人,史书记载其“以手抵案,不动为法”,为此写出的字扁平、肥厚、左低右高,黄庭坚笑称“石压蛤蟆”,其实也是一种不好的“习气”,只是他名气太大,反而成了他的标志了。


清代的何绍基,以所谓的“回腕法”写字,由于是以肘运笔,收笔时不可避免地带出一线牵丝,不想这却暗合了王羲之行书的秀雅特点。

苏轼、何绍基写字的习惯不好,但他们写出了特点,这些习气反而成为他们的风格。


但若他们没有写出名,那他们的执笔法只会成为笑料。

你我本平凡之人,你能料定你一定能写出名吗?我想,我辈练字的稳妥之法,还是应按规矩来,按规范来,按规定来,抛弃自己的习惯,如果成功的概率更大。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这个问题很好,我之前也一直深受困挠,看到了就想说几句。习惯是最难改的,但学书法最怕的就是了无新意、原地踏步。上几幅图,结合自已的习练实践,主要是个人的一些粗浅的心得,抛砖引玉吧,大家共同交流。


①2010年抱庸钢笔字――最初的帖都不临,那时我写的字跟庞中华有点相似,后来觉得略显臃肿,就看了一段时间的顾仲安,强迫自己在点画结字上改变固有习惯,适当增加奇变的元素。当然,不是很得法,但至少把老习惯给改掉了。



②2012年的钢笔字――开始零露碎碎的开始学启功,喜欢他的文雅洒脱。于是把以往习惯的线条书写拉长拉直,由方而圆,力求圆润一些。浅学辄止,结字纤细而压抑,很绵软小气,筋骨展不开,就成了下面这个样子的。于是又回过头去看魏碑。


③2014年中性笔――把魏碑的粗厚敦实融进去,强迫自己每天写三张,时间久了,字形就稍加改变,变得粗而圆。光有粗实很难看,于是在结体上加入些启功的随意轻灵,虽难登大雅,至少改变了之前的沉郁呆板。


④2016年中性笔――试着加入传统毛笔书写的一些技巧,力求改变四平八稳,多一些生动和险绝。于是就成了下面这个样子的。



⑤现在的中性笔――学了这些年,感到钢笔书法还是要回到毛笔中去找灵感、找方法,看了不少行书的帖子,二王的,赵孟頫的,文徵明的,想融而未得其真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我的硬笔字的确是在不断的变化中。

结语:硬笔书法要改变固有习惯,必须先得从读新帖学新师开始。然后就是强制自已以新书体临写固化,脱帖之后依然如此,再丑也要写下去。坚持个三五月,就会有明显改变。建议书友不妨尝试一下。


抱庸妄谈。


抱庸詩書


这个问题很实在也很现实,练字的过程其实就是改变书写习惯的过程。我现在主要是以硬笔书法练的多,之前也都是读帖比较多,临帖比较少。因为临帖少,所以很多书写习惯都是之前的习惯,因为没有临帖也不知道该怎么改。最近开始逼着自己临摹启功先生的《论书绝句》,临摹了几天就收获很多,最大感觉就是,练书法不临帖是真的不行。

要想改变自己的用笔习惯,唯一的方法就是坚持临帖

我们成年人写字都会有自己的一些用笔习惯,写毛笔字是这样,写硬笔字更是如此。毛笔字因为写的少,所以改起来还好改,而硬笔字因为经常写,所以写起来很不好改变。所以,要想练书法,只有一条临帖的路子能改变自己的用笔习惯。

而我曾遇见一些朋友也号称练书法,但是从来不临帖,就是自己拿笔瞎写,由着性子写成啥样是啥样。这样练书法,练的时间再长也很难改变什么用笔习惯。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用笔习惯,这个问题除了临帖之外,最好是要有一些老师的指导,但如果是自学书法的话,那就找一些书法老师的教学视频看看。我是欢迎大家加入我们的《嘉禾书社书法交流圈》,作为圈主我为圈友们提供了众多的优秀书法视频讲座,而且这些都是免费的书法讲座,就是为了助力各位自学书法的朋友们的。

我自己也是这些书法视频讲座的受益人,我之前用毛笔写行书的时候,总是习惯写的很快,觉得写行书就是要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很潇洒地挥洒自如地写,结果自己练出的毛病就是写的很快。但是看了这些书法视频之后,发现,我错了,大错特错。写行书或者草书也不是一味地求快,它是有节奏变化的,有的时候需要很快行笔,有的时候需要慢下来,甚至需要驻笔,这就是书法书写时候的节奏。

因为不懂这些,自己之前就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看了这些书法教学视频之后,开始再临帖的时候有意识地去改变。另外,通过视频教学,也学到了很多用笔,才发现自己之前的用笔是不对的,然后就是在临帖的过程中,让自己有意识地去改变自己不好的习惯。

我现在练硬笔书法也是这样,之前写硬笔字的时候也是一味地求快,现在开始有意识地让自己先慢下来,然后通过临帖寻求一些节奏上的变化,提按、轻重的变化,这样写出的字才有韵味。

因此,对于题主这个问题的,我深有同感,我的解决方法就是在临帖当中有意识地去改变自己不好的用笔习惯。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感谢你的支持和关注。


翰墨今香


书法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破除自身书写习惯的过程,有些习惯究其一生都无法改掉破除。例如苏轼的寒食帖。

他与兰亭序和祭侄文稿并称三大行书。可见书者功力之高,然细看布局通篇字势重心向左倾斜,

书写习惯是人们通过反复练习和书写实践形成的,固定的书写活动方式,其实质是人的大脑皮质高级神经系统的一种反射活动,够在人手写的各种笔记中得到反应,即使书写人有意改变,或在不利书写条件的影响下形成的笔迹,也能反映书写习惯,书写习惯的反应性,稳定性和特殊性是进行笔记鉴定的科学依据。

不是说由于书写人的学习方法、个人爱好、生理等多方面原因,你的书写习惯只能保持相对的改变,只能有改变程度的大小却不能完全改变,这就是一个人通过学习之后形成一种书体的原因,也是公安系统做笔迹鉴定的依据。

练习书法所谓的破除自身的书写习惯,实际上就是控笔能力的提高与鉴赏力的转变过程,就你目前的情况来看,发现自己的书写习惯破除不了,也发现自己没有进步,这就是学习书法的瓶颈期,坚持住,祝你成功,

去年的和今年的两幅钢笔字供你参考


博爱书屋


你这个提问就是个学习方法问题,你说常年的用笔方法改不掉,这说明你系统学习书法的时间比较晚,学习书法时年纪也比较大了,以前的书写习惯己经形成,要很快的改掉确实比较难。

我的建议是坚持练习,并定期找老师指导,找出错误的用笔习惯,下次练习时自己多注意避免。

我们知道,学习书法找对路子很重要,也很关键,很多人闷头在家练习,不与外界沟通交流,没有学习书法的良好氛围,结果走了弯路,功夫没少下,结果却事倍功半。

所以多与高手名家,爱好者现场交流,现场书写品评,开阔自己眼界,领悟高手传授的要领,效果要好很多,进步也最明显,所以我强烈建议,学习书法一定要从家里走出去。另外多看网上高手名家的书写视频,找书家临的你正在学习的字帖的视频,多揣摩,多观察,多练习。

我不知道你练的是毛笔,还是硬笔,如果是硬笔,那不多说,如果是毛笔,那我建议你临帖时不要通临,就是不要从头临到尾,而是选二,三页反复练习,等这几页临透了,在选下几页,如此反复,等基本把帖吃透了,手很熟练了,再从头至尾一遍遍通临,这样效果会好很多。



学习毛笔书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想成功,持久的练习,正确学习方法的掌握,老师的指导缺一不可。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带来帮助,最后祝你书艺进步!


杉石


用几种方法改变自己的用笔习惯。

  • 临帖求变

使用范本的方法来改变。用范本的用习惯改变自己的用笔习惯。

  • 变化意识

建立变化的意识,范本的变化,同画互换,不同的帖的笔画风格变化。

  • 书体笔法

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书体的笔法特点融入,如颜真卿的篆籀法入楷。


清扬有仪


书法,书有法,书法是一个继承在先,又因个人情性而展现不同面貌的东西。

学习了一段时间,没有进步,我觉得这里面的信息比较模糊,不好判断,一段时间是多久,没有进步也不尽然。

所谓笔法的习惯,得先有笔法,有了笔法很多时候又有了习气一说,如果合乎审美,那就是个人风格。

所以我认为,学书应先看好作品,眼先高,再理解笔法,再临习,调整。一门深入,古人得一帖而学有所成,今人可以得到很多名贴,却经常犯蜻蜓点水的之毛病。一位老师说,一个字帖需写上五年,方再换帖。

书虽小道,然非一番坚持摸索不能达到一定水平,想要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百分之九十九一生都可望不可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