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魏延死后,蜀汉为何会陷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困境?

爱车E族3


”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泛指人才匮乏。蜀国在先主刘备征伐东吴时,经夷陵大败丧失了大量兵力和不少青壮精英人才,使蜀国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特别是武艺超群的高级将领,和高端的谋士人才,在蜀国后期乃是奇缺。。。丞相诸葛亮经历了五次北伐,也损失了一些文武人才。也不能全怪诸葛亮,在他短短的十一年执政时间里,不可能培养一大批青年优秀人才,优秀人才具有先天天赋,蜀国地僻人少,资源短缺。在诸葛亮逝世和魏延被杀后,蜀国能征惯战的大将没有了,蜀国的主心骨也没有了。但姜维肩负着使命,继承丞相遗志,继续北伐,仗着自己文武双全,既当统帅,又做先锋,每战必泛。不得已只能请老成持重,武艺平凡的老将廖化为先锋,继续为使命而战。做为先锋大将,必须要年富力强,武艺高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攻城掠地,奋勇杀敌。但蜀国人才调零,起用老将廖化为先锋是老骥伏励,志在千里。也是蜀国穷途末路的悲催境地。





刘坤忠120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错误选择继承人。诸葛亮将自己的继承人定为只懂打仗的姜维。费炜等只是过渡人物。造成姜维执政后,不顾人民幸福和国力强弱,强行九伐中原而血本无归,加速蜀国亡国的痛苦局面。

二:不挖掘,吸收,培养新人才。刘备死后,诸葛亮不挖掘,吸收,培养新的人才。原来的老后,造成人才青黄不接,“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可悲局面,驾驶了蜀国的灭亡。

三:压抑,把击原有优秀人才。刘备死后,很多优秀人才得不到重用。如赵云老死赎中。而很多虚有其表的得到重用。

四:不懂处理后事。在五丈原,诸葛亮临终前将大权交给一介书生杨仪,而杨仪与宿将魏延有极大的矛盾。杨仪获大权后剥夺魏延兵权,逼使魏延反乱,无人附和而逃亡,后被马岱追杀,自毁长城。

五:对江东一味退让,令江东得寸进尺,造成部下失和。难道仅为“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隆中对?

六:任人唯亲。对街亭这样的重地交给刘备临终时一再叮咛要小心的马谡,不起用优秀人才如赵统,赵广。





夏洛不烦恼


首先是蜀国的地理局限性,因为国土面积只是全国的一隅。人口也只占全国的一小部分。面积和人口少了,相应的人才就会少一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后主刘禅贪图享受宠信宦官。失去了民心,民间的英雄豪杰都不愿意出山辅佐了。刘备当年三顾茅庐,才请出了诸葛亮为其效力。天下英雄都知刘备仁义爱才,还有很多主动投靠的。所以刘备打天下时帐下名将如云,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到了后主刘禅的时候,只能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了。既有国力弱小的原因,也有君主无能的原因。


慧星一林海雪原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说的是在姜维北伐时,蜀汉曾经能征善战的勇将多已去世,此时已经少有大将可用,不得不让年龄大的廖化作先锋。而从字面理解就是,蜀汉那时已经没有什么堪当大任的年轻将领,不然何以会让年老的老将廖化去做先锋呢!

那蜀汉为何会陷入“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困境呢?

在一些情况下,有的会把“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这句话理解成蜀国后期人才凋零,只得让能力一般的廖化作先锋大将。但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只是说蜀国后世人才凋零,让年老的廖化作大将,但没有说廖化的能力一般。相反的,廖化在当时的蜀汉还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其亦非平庸之人。

廖化,字元俭,他曾在关羽账下任主薄,刘备去世后,廖化为丞相参军。后来廖化为右车骑将军,兼领并州刺史,封为中乡侯,那时他的官位和张翼相等,在镇军大将军宗预之上。当时就有人说蜀汉:前有王平、句扶,后有廖化、张翼

故而,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说的只是蜀汉人才凋零,只得让年老的廖化为大将,而历史上的廖化能力并不平庸。

至于为何蜀汉会陷入“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困境,还是有原因的。

因为当时虽然是天下三分鼎足之势,但势力最强的是曹魏,蜀汉却是人贫地稀,说到底是难和中原相比。这就导致蜀汉人才有一定的不足。

再则,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为了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多次北伐曹魏,由于接连用兵,一些有能力的年轻将军难免会战死杀场,从而导致到姜维北伐时,蜀汉人才凋零。

还有就是诸葛亮因刘备对他有三顾茅庐之情、托孤之重任,所以诸葛亮竭尽全力的辅助蜀汉,他深怕别人会不像他那样尽力,所以就大事、小事,事事亲为,诸葛亮如此本来是忠心尽力的表现,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一些年轻人不能得到机会,那后来就没有经验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后主刘禅平庸,不能做到亲贤臣、远小人,如此又怎么会提拔年轻的人才呢!所以最终蜀就陷入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困境。


中孚鉴


诸葛亮的名声,是鞠躬尽瘁、勤勉,但这從另一方面说,也是事必躬亲、包揽一切,什么事情都是他幹了,正如过度爱护子女的家长,“孩子们”有了依赖性,自己就不努力,不会做事(中国式家长的典型行为),从而导致“大树底下无芳草”的局面,一旦诸葛亮死後,必然后继无人。其实,这就是一个人太聪明、太能幹的必然结果,你都幹了,别人幹什么?没有发展前途,当然走了。一个优秀的领导,是要懂放权的,刘邦就非常精通这一点,诸葛亮不行。诸葛亮被推崇的方面,其实並不值得,只是民间定势,难以扭转,悟不过来,用以教导後人,少数人也无可奈何。


TonyDeng


我是小酌一杯的李白同学[送心][送心]

《三国演义》中的后期,姜维北伐时,蜀之能征善战的大将都已亡故,无人可用,只能让年近八十的廖化做先锋。是蜀国没有年轻的将领,廖化那样的老将居然要去做先锋。现多比喻团队里面没有出众的新人,要年老的,有经验的人来担负重任。

在《三国演义》中导致此事的原因如下:

第一,蜀国相比魏国和吴国来说偏僻且穷弱,在那个年代饱读诗书的谋士和能征善战的将才一般都是大家族,生活在富裕之地,交通便利之地,且蜀国没有特别吸引力吸纳人才;

第二,诸葛亮的亲力亲为,导致了无法选拔跟多人才,人才容易埋没;魏延的叛乱也没有带出像模像样的将领,姜维等大多数还是魏国人;

第三,刘禅的无能,主公是吸纳人才主要责任人,刘禅一没有能力二没有魅力,如何吸纳人才,与其父亲刘备相比差远了;

第四,蜀国的弱势,没有经天纬地之才,谁敢来接手这个烂摊子呢?

[大笑][大笑][大笑]



小酌一杯的李白同学


演义

你亇问题搞错了。

蜀中无大将谬化作先锋是读者笑话刘备东征夷陵,既不带孔明,有不带赵云,自已作死,大败而归,死于的帝城。

。怎么摆到了诸葛亮,魏延死后。你可能没读过演义,道听途说来的。


老龚166916589


是因为诸葛亮事必躬亲,不会充分放权,大权独揽,对谁也不放心,没有大海一样宽广的胸襟才导致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总之,诸葛亮在用人之处是不足的。


用户1070462277251


主要原因是后主不明,蜀地偏,刘备与吴作战损失了部分大将。


一窗斋


蜀汉无良将了,姜维帅才,但手下无能将,在众将里面,才能不太出色的廖化还是佼佼者,所以只能廖化当先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