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张飞多次违抗军令,诸葛亮都不责罚,为何马谡犯一次就斩首?

冯开朗


欢迎走进文史工作坊!

历史学界对诸葛亮为何执意处死马谡的问题是存在争议的。

整饬军纪

诸葛亮斩马谡,主要是诸葛亮为了杀鸡儆猴,整顿军纪。马谡街亭大败,主要就是因为指挥官马谡在战争的关键时刻违抗诸葛亮的正确命令,诸葛亮是为了严明军纪,明法正信。

牺牲逃罪

此时刘备已经去世,掌管蜀国的是后主刘禅。诸葛亮与马谡的交情是不错的,按道理马谡未曾立过大功,不该掌此位置。但既违背众意而破格提拔了他,打了败仗,无法向后主交代。于是,为了敷衍上层,安抚众心,所以只好拿马谡的人头做交待了。关羽张飞可不是诸葛亮提拔的。马谡犯错误的源头出自诸葛亮的用人失误。

派系斗争

还有一个比较新的最近的学界观点:

刘备去世后,蜀汉内部各派系间的斗争更趋激烈,以诸葛亮为首的“荆襄派”逐渐占据上风,把持了朝中政权,但以李严为代表的“东州派”、以魏延为代表的“部曲派”等仍在军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鉴于“荆襄派”在蜀汉军中的力量尚显不足,自己力荐的先锋马谡又大败于敌军,故而诸葛亮不得不在马谡战败后对其施以极刑,同时自身也上疏谢罪,贬三等,以确保“荆襄派”于蜀汉政权中的优势地位不失。


文史工作坊


题主这问题问的,正史里关羽、张飞什么时候违抗军令了,而且关羽和张飞活着的时候地位都不再诸葛亮之下,能处理他们的只有刘备。而马谡被斩首一是因为他丢失了街亭,二是他兵败以后还畏罪潜逃,所以诸葛亮要严惩他。

在正史里,诸葛亮刚被刘备招揽时只是协助参谋军政事务,刘备夺取荆州以后,诸葛亮负责管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的地方政务。刘备夺取益州以后,诸葛亮以军师将军身份署理政务,刘备率军出征时,诸葛亮留守成都,负责后勤调度。

诸葛亮总揽军政大权,是在刘备去世以后,而关羽和张飞还死在刘备之前,诸葛亮从未管理过他们。更何况历史上并没有关张二人违抗军令的记载,诸葛亮是既没没权,也没必要去处理他们两人。

而马谡被斩首的原因有两个:

一、马谡所犯的错误非常严重,必须严惩。

在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命赵云和邓芝率兵出斜谷吸引魏军主力,自己则乘虚攻打陇右,陇右三郡响应。诸葛亮命马谡去守街亭挡住魏军增援部队,是希望为蜀军主力争取时间,以消灭陇右的魏军残余。继而依托陇右和魏军增援部队决战。即使魏军大至蜀军不敌,那么也可以把陇右的居民尽可能的迁到蜀汉,以增强自身的国力。

然而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失了街亭,导致魏军援兵轻松进入陇右,蜀军只能仓促撤退,最后只撤走了西县的千余户居民,损失大而获得小,这都是马谡造成的,必然要加以严惩。

二、马谡违背命令以后畏罪潜逃,是被抓回来的,这也加重了对他的处罚。

在《三国演义》里,马谡战败以后自己回营请罪。但是根据《三国志·向朗传》所述,马谡兵败以后畏罪潜逃,向朗“知情不举”,被诸葛亮撤职。

马谡违反军令导致大败以后还畏罪潜逃,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不可能再宽恕他。实际上当时马谡手下的张休、李盛、黄袭、王平等将诸葛亮也是区别对待的,张休、李盛被处斩,黄袭等人被免职,而在马谡大败时“鸣鼓自持”,虚张声势,以疑兵之计将张郃吓退的王平,反而得到了诸葛亮的奖励。

所以诸葛亮在处理马谡等人时,并非简单的一刀切,而是根据每个人在此战中的表现和罪责轻重区别对待,处理的非常公平,这也是他处理事情一贯的风格。也正是因为赏罚分明,做事公平,所以被他处罚的人也是心服口服。


不沉的经远


我觉得这个问题要多角度去分析:

首先,从能力这个维度来看,关羽、张飞位列蜀国五虎上将之列,二人都有万人敌的称号。关羽、张飞在之前虽有违抗军令的行为,但建立的功勋非常之大,有功劳的底子,诸葛亮不可能因小失大。马谡则不然,能力上较关张逊色不少,马谡这样的人才于蜀汉还比较丰盈,故而斩之以立其威。

其次,从关系这个维度来看,关张二人与主公刘备桃园结义,是最早的创业创始团队。关羽为了寻找失散的刘备,放弃曹操的高官厚禄,千里走单骑,只为寻找哥哥,这情义是何等的义薄云天。而张飞对刘备也是忠心耿耿,为了刘备鞭打高邮,喝断当阳桥而退曹兵,可以说没有关张,就没有刘备。这等关系,诸葛亮如何因为一点小事而斩之,这样对于自己的主公是大大的不给面子。马谡进入团队时间较晚,是从荆州时入的伙,在整个团队中缺少大靠山,如此这般只能区别对等了。

再次,从面子角度来看,马谡其人可以说是有才气的,他经常和诸葛亮探讨军事,因此深得诸葛亮的赏识。但刘备在临终时曾说过,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委任大事。在诸葛亮亲率大军出征之时,军中有魏延、吴壹等人可为前锋,但诸葛亮却偏偏力排重议而起用了马谡,结果马谡失街亭,让诸葛亮对他的信任变成了一个莫大的讽刺,此时如果不斩马谡必被它人弹劾为群党衣带关系,为不落口实,必须斩之,也算失卒保车之举。

综合来看,诸葛亮想给马谡一次建功立业的机会,也算是对自己人的一种拉拢和培养,但马谡却因为能力不足足而让诸葛亮失了颜面,导致出征的失败,面对败局,马谡被斩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华竖


我是抽烟侃历史,我来回答一个。

演义也是要遵循历史的,而且罗贯中把三国真的搞明白了,在《三国演义》原著中也透露着真实的历史。

诸葛亮从出山直到刘备白帝城病逝,一直都是以治国兴邦、安定民心为主。在刘备心中,一直当诸葛亮是萧何,无论刘备去哪里打仗,诸葛亮都是留守成都,为前线提供各种保障,输送兵员、粮草。直到白帝城托孤,刘禅即位,诸葛亮才真正掌握兵权,开始征南、平西、伐北。

关羽早年与张飞一起跟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各地,三人虽未真实结拜过,但却如同亲兄弟。在刘备夺取荆州、占领益州、攻占汉中称汉中王,定都成都之后,关羽掌控着整个荆州,拥有兵事自主权,也是此时蜀汉实际上的二把手。张飞不仅被封为西乡侯,还是常任车骑将军,主要负责征伐与背叛,也就是长期拥有兵权的人。本来车骑将军要比骠骑将军低一个级别的,但在蜀汉张飞的这个车骑将军却要比马超这个骠骑将军还有实权,张飞是内外机动型的,马超却是只负责镇守一方,马超还有个封号就是凉州牧,这个凉州也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让马谡守街亭要夺取的那个地方,最后街亭还失守了。其实凉州一直都没归属过刘备。

诸葛亮与刘备拍档期间,一直都是从事文职工作,甚少涉足军事,他自然也对关羽、张飞没有处罚的权限。即便是在三国演义中也有明确的暗示,马超归降刘备后,镇守荆州的关羽要前去与其比武。刘备左右为难之际,诸葛亮给关羽写了一封书信:“亮闻将军欲与孟起分别高下。以亮度之: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今公受任守荆州,不为不重;倘一入川,若荆州有失。罪莫大焉。惟冀明照。”关羽看后,捋了捋胡须,高兴的笑着说“孔明知我心也!”

看看着书信的内容,诸葛亮治国用法家夹杂着黄老之术,马屁拍的也用上道家思维,不可谓不高明。但从这个屁屁拍的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在地位、权威,以及在刘备心中的位置,还是比不上关羽的。

所以,并非诸葛亮不惩罚关、张,而是关、张在世时候,诸葛亮的权利真的没那么大。马谡就不同了,他是荆州派系,诸葛亮又是荆州派系老大,如若是益州派系,或许诸葛亮也会考虑很多,这里有点杀鸡儆猴了。

爱抽烟、好读史,我是抽烟侃历史。点击关注,与您一起分享不同视角的五千年文明史。谢谢点赞。


历史话光年


在蜀国,违军令并不算一件稀奇的事情,最起码在马谡之前,张飞与关羽就屡次违反军令。关羽那就不容说了,在华容道上,遇见了慌忙逃命的曹操。但素来讲义气的关羽没能对曹操下手,反而放他离开。诸葛亮自然要按照军规斩关羽,没想到刘备抹着眼泪站出来,说这个人是我的兄弟,大家说好同生共死的,无论如何也不能斩了他。

刘备是诸葛亮的顶头上司,这点面子自然是要给的,诸葛亮有奈无奈,放过了关羽。事实上,在诸葛亮刚出山不就,关羽和张飞都不是很服气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年轻人,自然不会事事依照他说的去做。大方向或许没犯什么错,但在一些小事上,两个人没少给诸葛亮为难。对于这两个人,诸葛亮肯定不能强来,毕竟人家俩喊刘备都是哥哥,而诸葛亮喊刘备却是主公。谁亲疏,其实一目了然。只要诸葛亮对这两个人不客气,刘备嘴上不说,心里也会对诸葛亮的印象大打折扣。

所以诸葛亮不骄不躁,用自己的才学实力,以及为刘备要的宝剑、印信搞定了这两个人。但马谡就不一样了,此时诸葛亮已经掌了大权。此时刘备已死,刘禅不过顶着一个名号。诸葛亮的权力越大,盯着他看的人也就越多。

马谡这件事上,所有人都在等他的决定。尤其是那些早有小心思的臣子,但凡诸葛亮徇私了,他们就知道诸葛亮不过是一个嘴上厉害的人,这些人此后必定会有些小动作。诸葛亮自然年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就算在不舍,也要拿马谡开到。毕竟此时他身上的责任太大,一点点失误都可能会为蜀国的安稳带来动乱。

这也是为何关羽、张飞能逃得过去,但马谡却逃不过追究的根本原因。





简史秘闻


题主的问题是在谈《三国演义》而不是《三国志》。因为在《三国志》里面,没有“关羽、张飞多次违抗军令”及斩马谡一说。小编这里也就《三国演义》进行回答。

关张二弟多次违抗军令,诸葛亮都不责罚,马谡犯一次错误就斩首,因为什么?

因为处罚的对象不同、事件的性质不同、自己的身份不同。

1、关张二位是老大刘备同生共死的拜把子兄弟,号称左膀右臂。这关系铁的一塌糊涂的。

马谡只是一个参谋,而且还是诸葛亮的徒弟,与关张二位相比,简直不能同日而语。

2、关张二位最初不服气诸葛亮,使点小性子也是有的,也不至于影响攻防大局。这二位也不至于傻到坏了大哥的汉室大业。

“华容道私放曹阿瞒”事件,义愤填膺的诸葛亮要杀关羽,也只是做做样子而已。作为大哥的刘皇叔一求情,他便就驴下坡免了关羽的死罪。既维护了自己执法的严明,又给足了老板的面子,还让关羽欠了他好大一个人情。

说到底,此时真要是杀了曹操,必然引来曹魏举倾国之力的全面清剿,而对于初创时期的刘备小团队实力来说,那将是灭顶之灾。

(湖北省荆州市华容县华容道遗迹)

“马谡失街亭”事件,发生在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之中。街亭之战是此次北伐的决定性之战。街亭的失守直接导致北伐失败,可谓损失重大。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陇城镇的街亭遗迹)

3、初出茅庐之时,诸葛亮只是一个说的听起来是不错但到底做起来管不管用还不知道的年轻人。而且军师一职也不一定就能管束到关张二人,毕竟还是要看老大的颜色啊。

北伐之时的诸葛亮乃当之无愧的老大,刘禅拥有的只是一个名号。诸葛亮当然可以不用顾忌其它因素。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其实,在《三国志》中并没有“华容道私放曹阿瞒”以及“挥泪斩马谡”一事。

1、事实上,在决战赤壁之前,诸葛亮并没有事先料到曹操必然败走华容道而派关羽在此设伏。曹操是令将士割草铺在泥泞的路面上,顺利通过了华容道,扬长而去。

《三国志》记载:华容道上一片泥泞,无法通行,加之大风骤起,行走十分艰难。曹操命人割草铺路,残兵败将仓皇奔逃,人马相互践踏、死伤无数,才得以通过。此时的曹操感慨万千,不由得哈哈大笑。他嘲笑刘备的计谋总是要晚一步。他要是事先在此设伏放火的话,那我就要全军覆没了。

2、马谡丢失街亭后,自知责任重大而畏罪潜逃。后被缉拿归案并下狱,最后病死在狱中。

《三国志》记载“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向朗因知情不报而被免职。“谡下狱物故”,即病死狱中。


听海夜读


姑且不去考证关羽张飞是否频繁违抗军令,也不去考证马谡是否真为诸葛亮所斩杀。仅以小说形象来看,诸葛亮不敢管束关张,却在蜀汉后期无人之际杀掉了马谡,这里面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权力、资历和势力。



先说权力。在诸葛亮与关张共处的那段时间,诸葛亮都不是二人的直属领导,他们共同的老板都是刘备。诸葛亮作为军师将军,根本无权管理二人。这就好比当日职场,即便你是研发部门的核心骨干,也根本无权去掺合人力部门的决定。而在北伐时期,诸葛亮已经大权独揽,完全可以处置任何下属。



再说资历。诸葛亮出山时,关张已经追随刘备多年,是刘备集团的中坚力量。何况诸葛亮比年纪最小的张飞还要小上半代人,哪里敢去约束这些功勋卓著的老将军?好比今日职场,先来后到按资分配已经成了保持内部稳定的铁律,没有谁愿意服从比自己年轻许多的新人的命令。而马谡则比诸葛亮还要小上10岁,视诸葛亮如父如兄。诸葛亮完全可以凭借资历优势管理马谡。




最后说势力。刘关张这个小圈子是蜀汉政权的最为核心的力量。相比之下,诸葛亮只是刘备礼遇聘来的高级白领,虽可在圈子中分一杯羹,却万不敢动摇关张的核心地位。而马谡作为参军,乃是诸葛亮的破格提拔,从未有过领兵临阵的大将经历,极为蜀汉军界势力所不服不屑。一旦马谡吃了败仗,丞相府必然遭受军方的质疑,马谡以死谢罪便是必然的了。


推理馆杨掌柜


答:提问这个问题的人肯定是只看过演义小说而不看过正史;或者说,连演义小说都没看过,只是看过《三国演义》的电视剧;甚至,情况可能更糟,小说和电视都没听过,只是道听途说,听人家谈论三国故事,零零碎碎知一点半点这方面的东西。

我简单说一下吧。

第一, 诸葛亮并没斩马谡。

“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演义》精心捏造的悲情大戏,意在衬托诸葛亮军纪严明,不徇私情,勇于自责,执法如山。

而对马谡的刻画也很出彩,其在作战时刚愎自用、专横独断,很有大将风度。惨败而回后,即自缚跪于帐前,听候发落,不失一人做事一人当的大丈夫气概。

但是,据《三国志》卷41《向朗传》的记载,马谡其实是个胆小如鼠、毫无担当的小人,他在街亭之战后,畏罪潜逃,连累了朋友向朗——致使向朗被免去官职。

马谡一意潜逃,却未能躲得开恢恢天网,《三国志》卷39《马谡传》记,马谡后来被缉拿归案,“下狱物故”,马谡病死于狱中。

《马谡传》在写马谡“下狱物故”时,下面还紧连着一句:“亮为之流涕。”

即因为马谡的病死,诸葛亮流下了眼泪。

这说明,诸葛亮是不舍得马谡死的。

《马谡传》中的裴松之注还提及到,马谡临死前曾写信给诸葛亮,说自己和诸葛亮情同父子,恳求诸葛亮在自己死后善待自己的儿子。诸葛亮后来亲自料理马谡后事,“待其孤若平生”,视马谡的儿子如同亲生。

第二,关羽、张飞没有“多次违抗军令”,所谓“关羽、张飞多次违抗军令”,全是《三国演义》瞎编的。比如,很多人喜欢提到的“关公华容道私放曹阿瞒”情节,并不是历史事实。查《三国志》可知,曹操败走华容道,刘备后知后觉,带兵赶去,还放火阻拦,但没起到作用,曹军扬长而去。

实际上,继续查正史,根本就不存“关羽、张飞多次违抗军令”的事,那又何来责罚之说?

第三,在演义小说里,给人的感觉,在刘备集团里面,刘备是老大,诸葛亮是老二,诸葛亮的权力很大,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想罚谁就罚谁,想杀谁就杀谁。

但这不是事实。

诸葛亮当老二的时代是刘禅时代,在刘备时代,他还没有生杀予夺的话语权。

最后想说的是,即使是在演义史里,就算是诸葛亮掌握生杀大权,就算是关羽、张飞多次违抗了军令,诸葛亮都不可能处以他们斩首之刑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是蜀汉集团的柱石,他们和刘备桃园结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三人一体,休戚与共,生死相随,杀他们,就相当于杀刘备;而杀刘备——还谈什么拥刘反曹?还说什么兴复汉室?诸葛亮脑残了不是?


覃仕勇说史


很荣幸能够参与回答,相信懂点三国历史或者看过《三国演义》的读者朋友们都知道。诸葛亮在失去街亭的时候,挥泪将马谡给斩首了。然而,马谡和诸葛亮其实是有朋友以及师生关系的,而诸葛亮却这么狠心将其斩杀。

换句话说,诸葛亮面对关羽、张飞多次违抗军令,他都不怎么处理,而马谡犯了一次错误,他立马翻脸不认人,就把他给杀了,这不禁让我们深感不解。其实,我们分析了背后的原因之后,就很好理解诸葛亮的良苦用心了。 1、关羽、张飞是刘备的结义兄弟,更是刘备的左膀右臂,还是蜀国的肱骨之臣,而马谡只是一个初出茅庐之人 关羽、张飞是刘备的结义兄弟,他们从桃园结义之后,从此三人踏上了南征北战之途。而关羽、张飞一路追随刘备,成了他的左膀右臂。不管刘备在哪里,关羽、张飞都会相伴。到了后期刘备有所成功时,关羽、张飞也是蜀国的巩固之臣。

而诸葛亮要考虑到刘备的感受,所以当关羽、张飞犯错时,诸葛亮就要对他们从轻发落,这样才能给刘备台阶下。而马谡则是诸葛亮的朋友,刘备也对其很反感,在其犯错时,可以不用顾及情面,况且他犯的还是致命错误。 2、关羽、张飞所犯非致命错误,而马谡犯了致命性错误 虽然关羽、张飞是战场上的“常胜将军”,但是由于他们的刚愎自用、粗犷等性格让他们犯了一些小错误。比如关羽因为不服黄忠老儿也成为五虎将,与他平起平坐,所以他很是不爽,说是要打架,结果诸葛亮将其说服方作罢。

另外,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虽然是给蜀汉留了一个强敌,但这是诸葛亮为了让中原不被外族入侵,所以要放走曹操的意思。况且当时刘备也在,所以他又怎么好意思怪罪。而张飞的火爆脾气,无伤大雅,诸葛亮也没有对其大动干戈的必要。 3、马谡与诸葛亮签下“生死状”,令诸葛亮不好收回成命 当时马谡在一战祁山之时,他曾夸下海口,说自己是多么厉害。只要给他多少军马,他就能守住一片水土。而诸葛亮也知道他的秉性,并不怎么看好他。

然而,谁知马谡为了抢功劳,硬是和诸葛亮签下“生死状”,说要是失败了,就直接杀了他。果然,马谡最后还是失守街亭了。而诸葛亮为了稳定军心,便不好收回成命,于是就挥泪斩杀了马谡。 好了,以上就是笔者关于“关羽张飞多次违抗军令,诸葛亮都不处理,为何马谡犯一次就斩首?”的解答了。其实这其中还有这千丝万缕的关系,原因显然也不只以上三种。如果你也知道的话,欢迎在评论区补充哦,谢谢!


柚香树叶


之所以同样犯错误,对关羽、张飞不处理,而对马谡严重处理,原因有三:



一是权力大小不同。

关张犯错时,诸葛亮还是个高级参谋而已,一把手还是刘备。要不要处罚,怎么处罚,诸葛亮只能建议,没有最终决定权。对于刘备来讲,关张是他跟着他辛辛苦苦打天下的兄弟,劳苦功高,只要不是必死之罪,则没有必要过于处罚,否则会伤了兄弟和气。此外,当时刘备的人马属于外来集团,和当地知识分子集团一直有矛盾,全靠他居中调节平衡。如果处罚了关张,则势必自己这方的气势会被削弱,平衡因此会被打破。刘备显然不希望这样。



▲关羽和张飞

马谡犯错时,刘备已死,关羽张飞等也已死,诸葛亮已是丞相,相父。刘禅虽然继位,可蜀汉的军政大权实际在诸葛亮手中。这时,再没有其它人能够干扰他的决定,他的"有功要奖,有错要罚""人人平等"的理念,终于可以实现了,自然要拿处理马谡,敲山震虎,以儆效尤。

二是和他关系不同。

关张是刘备的兄弟兼爱将。对诸葛亮来说,这两个人就是关系户,只不过和其他人不同,他们是有能力的关系户。他们的资历,比诸葛亮还老。所以,诸葛亮尊敬他们,礼让他们,其实是因为和他们不熟,把他们当外人。



▲马谡

马谡则不同,他可谓诸葛亮的嫡系。诸葛亮对他寄予厚望,把他当徒弟和接班人,亲自调教他,并把街亭这么重要的地方交给他守,就是希望他打得漂亮,打出名气,逐步成长为一代名将,将来成为蜀国的栋梁之才。可惜,谁也想不到,他也是一个夸夸其谈,说一套做一套的人,以至于像赵括一样,搞的街亭丢失,使得前期稳扎稳打建立的大好形势毁于一旦。这时的诸葛亮,恨铁不成钢,为了梳理威望,就必须比别人更加严格的处理马谡这个"自己人"。

更何况,刘备早就点评过马谡"马谡其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不听。现在,应验了。素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绝对不能承认了是自己瞎了眼,看错了人,只能把所有罪过推到马谡身上。所以,马谡死前,高呼"罪有应得,死而无怨",其实是明白他是在为诸葛亮的尊严和虚荣心而死。魏延是聪明人,所以连连冷笑,就是这个道理。

三是形势不同。

关张犯错误时,蜀汉政权还正处于上升趋势,外来军事集团、本地利益集团一起紧紧团结在刘备的麾下,所以即使丢了荆州,犯点小错误,也还可以弥补,无关大局。

马谡犯错的时候,则不一样。这时的蜀汉国,经过夷陵之战的大败,已经元气大伤,本应修身养性。可惜,刘备死了,平衡被打破,矛盾开始激化,变得无法调和。诸葛亮为了转移矛盾,不得不以举国之力,东出岐山伐魏。每一次失败,都是致命的,不可承受的。马谡这时犯错,自然意义不同,自然要被处罚。

这里补充一点,为突出效果,《三国演义》中写的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其实不然。事实上,人才难得,更何况诸葛亮出祁山本来就只是转移国内矛盾,从没想过要打下魏国。所以,挥泪斩马谡,很有可能是个噱头,实际上的马谡应该被贬为平民,或者小官,继续为蜀国政权服务了。

总结语:

关羽、张飞,以及马谡,同样犯错误,却待遇不同。究其原因,与诸葛亮的权力大小有关,与关系亲疏有关,更与形势有关。古语有云,此一时彼一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