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活為什麼不能缺少文學藝術?

鵬友程


一切種類的文學的源泉是從何而來的呢?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這是自然形態的東西,是粗糙的東西,但也是最生動、最豐富、最基本的東西;在這點上說,它們使一切文學藝術相形見絀,它們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這是唯一的源泉,因為只能有這樣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個源泉。

這是關於藝術與社會生活的關係的一個最科學的見解。半個世紀過去了,實踐證明它千真萬確,顛撲不破。

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沒有了被反映者,你去反映誰去?對被反映者沒有親歷深知,你怎麼能準確地反映它呢?馬克思曾引用歌德的話說:“畫家要成功地描繪出一種女性美,只能以他至少在一個活人身上曾經愛過的那種美作為典型”。這句質樸而深刻的話,有力地說明了藝術對生活的依賴關係。藝術家不論用哪種創作方法(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去反映現實,其認識和素材總是源於生活的,是物質的。藝術創作經常使用虛構、誇張、變形、幻想,使藝術形象同普通的實際生活相比,呈現出很大的差別。從表面上看,這種創作似乎是藝術家的純粹主觀任意的活動。實際上,只要是真正的藝術作品,不論它如何富於想象和幻想,不管它抽象、變形到什麼程度,也是以生活實踐為依據的,不是藝術家主觀臆想的產物。我們很難想象卡夫卡會有一夜之間人變成巨大甲蟲的經歷。我們也很少聽到普魯斯特·喬伊斯這樣的現代派作家講“體驗生活”。但是研究他們著作的後人們,還是都能從他們貌似怪誕的作品中,說出他們的人生經歷、感情波折與他們作品的關係。神話中的角色也是以藝術家在生活中所觀察到的人的某些特徵為依據酌。正如魯迅所說:“描神畫鬼,毫無對證,本可以專靠神思,所謂‘天馬行空’似的揮寫了,然而他們寫出來的,也不過是三隻眼,長頸子,就是在常見的人體上,增加了眼睛一隻,增長了頸子二三尺而已。”因此,藝術家在實踐過程中的積累不斷豐富的生活經驗,是他前全部創作的基礎。這就是高爾基所說的“印象的庫藏,知識的總量”。創作就是“從知識和印象的庫藏中間抽出最顯著和最有特徵的事實、景象、細節,把它們包括在最確切、最鮮明、最被一般理解的語言裡。”藝術家如果沒有在多種生活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知識和印象的庫藏”,他就沒有進行藝術創造的原料,就創造不出真正能作用於實際生活的藝術作品。即便是藝術大師,一旦他的知識和印象的庫藏告枯竭了,他的藝術生命也就到了盡頭。

藝術家們的創作經驗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20世紀中國新文學享有盛譽的開拓者之一的老舍先生在《創作經驗談》(1944年)中,以他的兩部作品作為正反典型,深刻說明了生活體驗對於文學創作的重大意義:“《趙子曰》的故事,是以五四運動為背景的。事實上,我只是看見了五四運動,而沒有在這個運動裡面。那時候我已經做了事,雖然做的是教育界的事,可是到底對於這個大運動是個旁觀者。看戲的,無論如何也不能完全明白演戲的。雖然我極同情於學生們的熱烈與活動,可是我不能完全把自己當作個學生,所以我在那個解放與自由的聲浪中,在那嚴重而混亂的場面裡,僅找到了笑料,看出了縫子,而沒有真摯的同情。所以在

當代作家葉辛寫道:“從我個人的創作來說,我主要是依賴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驗在進行創作。如果我沒有去偏遠的山鄉,如果我不曾接觸過苗族、布依族、侗族的娃娃,如果我沒在山寨裡教過鄉村耕讀小學,我不可能寫出最早的那些兒童文學作品:《高高的苗嶺》、《深夜馬蹄聲》、《峽谷烽煙》、《虎的年》;如果我不是長達十年之久地生活在山鄉的村寨裡,如果我沒有日夜和棲息在大山裡的農民們一樣地勞動,一樣地感受天旱、洪澇、大自然的風霜雨雪,如果我不曉得山裡的農民們在希冀一些什麼、憂愁一些什麼,我也不可能寫出反映鄉間農民生活的《巨瀾》、《私生子》等等一些長篇小說;如果我不是當了長達十年之久的知青,如果我沒在這段生活中看夠了知識青年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如果我沒費勁地苦苦地思索過我們這一代人的命運以及和時代的關係,我更不可能寫出像《我們這一代年輕人》、《風凜冽》、《蹉跎歲月》、《孽債》等長篇小說。說得更遠一些,如果不是自小生活在上海,我的親戚朋友同學的家庭有一些是民族資產階級,我也不可能寫出像《發生在霍家的事》、《家教》、《恐怖的颶風》等長篇小說;如果沒在省城貴陽呆了足足八年,對內地的省城生活有所體驗,那麼我也寫不出如《省城裡的風流韻事》、《家庭的陰影》、《眩目的雲彩》一些長篇小說……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敘述幾乎半世人生的經歷及寫作,是想把問題說得更透徹一點。那就是雖然這些作品都和我的親身經歷有關,但人們比較歡迎、比較記得住的,還是我的一些知青題材的長篇小說,評論較為關注的,也是涉及知青的那幾本書。這是什麼原因呢?原因就是長達十年的知青生涯,是我親身經歷中體驗最為真切,感情最為敏感,思考最為全面的時期。我這樣說,決不是認為凡親身經歷且體會深刻的,必能寫出生動感人的作品。我想說明的是,對於親身經歷者來說,愈是體驗真切,愈是感情充沛,愈是思考全面,愈容易激發藝術的想象。”

黃胄被稱為畫驢的“聖手”。有人曾向他請教畫驢的要領,他講了一段類似莊子“庖丁解牛”的哲理:“開始接觸時,只看到驢的外形,一群驢奔來,只能分出驢的大小、雌雄、色彩。如果基於這樣膚淺的認識,貿然作畫,那是肯定要失敗的。後來手持畫筆,蹲在田頭地邊和街市旁,凝神靜想,成千上萬次觀察驢的動態,逐漸熟悉了驢的千姿萬態,於是驢才在筆下活了起來。畫了幾千頭驢,對驢觀察有幾十年,還常常感到對驢還不熟悉哩。……如果胸中沒有驢的千姿萬態,就不可能有活生生的造型。出現在畫面上的是生活海洋中的一滴,而這一滴卻是靠生活的積累。”

我們都知道,直觀藝術感受性,是藝術家在作品中熔鑄時代精神、表現藝術形象精神特徵的必要的品格。對於美術和設計藝術家來說,寫生是強化直觀藝術感受、獲取創作靈感的最有效的辦法。所以,幾十年來,黃胄以西北新疆一帶為主要生活基地,曾與邊疆牧民同吃一盆抓飯,同睡一個氈房,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979年夏,黃胄病情略有好轉,就第五次去新疆,走遍天山南北,甚至冒著生命危險登上帕米爾高原。一次,他為了畫兩位牧民,趕了二百多里路,來不及歇,又連續作畫幾個小時,實在站不住了,竟跪在地上繼續畫,直到自己滿意為止。他與當地牧民的情感是那樣的交融,所以他筆下的人物是那樣的可親,那樣的精神。黃胄說:“三十年來,我所以能夠不斷進行創作,主要是根據生活起草圖,去生活中練基本功,根據生活的感受來創作。”

於希寧先生的梅花是著名的。近十餘年間,先生不顧年事已高,曾五次去無錫梅園、蘇州登尉山、香雪海、窯上大隊、杭州超山、餘杭等地探討梅花的氣質生態,每次都是從含苞、初放到盛開一個多月,醞儲內心,積稿幹餘,得詩百首,風塵僕僕,不辭艱辛,所以才有了筆下氣韻生動萬千氣象的梅花。

劉海粟先生八十歲了,還十上黃山,“搜盡奇峰打草稿”。

齊白石先生四十歲以後八次出遊,走了半個中國……。 。

可見,藝術大師們都是深悟“生活是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這個真理的。當代作家葉文玲深情地寫道:“生活是創作的源泉。故鄉是作家感情的搖藍,也是我心頭永遠的綠蔭。是故鄉這片豐茂的土地,給了我無窮的生活寶藏;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業績,使我有寫不完的題材。因此,當我哪怕只是掬取了生活的幾朵浪花,描摹了大幹世界的一個角落時,我想千遍萬遍地說:感謝人民,感謝生活。”

藝術家缺乏生活體驗會怎麼樣?畫家石魯說:“畫無生活,若加工無原料,生活枯竭,畫必調敗。”畫畫如此,一切藝術創作也是這樣。

果戈理一生中最後一次焚稿發生在他逝世前的兩個星期。焚燬的稿子是已經準備付印的《死魂靈》第二卷。焚燬的原因是作品內容的拙劣和虛偽,完全違反了生活的真實。果戈理一向主張藝術要反映生活的真實。他曾說過:“我從未通過想象創作出什麼東西來,我沒有這種資質。我只取材於現實生活以及我熟悉的材料,那才能創作出好東西。”也正是因為他以現實生活為基礎,才創作出象《欽差大臣》和《死魂靈》這樣的反映了整個俄羅斯生活的鉅著來。然而,當他晚年由於厭惡俄國的政治生活而長期僑居海外後,就使自己天才的鬚根拔出了生活的土壤。在《死魂靈》第二卷裡,他虛構了子虛烏有的貴族地主階級的光明理想人物。由於缺乏活生生的第一手材料,儘管他為此傾注了全部天才,三易其稿,頑強地、忘我地寫了整整十年,但終於還是遭到了完全失敗,甚至連他自己也不敢相信筆下這些理想人物的真實性。最後,他不得不極其痛苦的把書稿又一次扔進了熊熊燃燒的壁爐。果戈理在創作上的悲劇昭示了:任何一個偉大的作家,只有在立足於現實生活的基礎上,在遵循藝術必須反映生活真實這一規律的前提下,才能顯示其天才特徵。當然,果戈理最後焚書的這把火,表明他終於又回到了現實生活中來,從而也保持了他作為一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的偉大形象。

茅盾先生在說到他的失敗之作《三人行》時寫道:“《三人行》寫的是青年學生,而我在當時,實在沒有到學校去體驗生活的可能,也很少接觸青年學生。既沒有‘體驗’,又沒有‘觀察’,因而這一個作品是沒有生活經驗的基礎的。這一作品的故事不現實,人物概念化,構思過程也不是胸有成竹,一氣呵成,而是零碎補綴,這些都是這部小說的致命傷。空有革命的立場而缺乏鬥爭的生活,不能有成功的作品:這一個道理,在《三人行》的失敗的教訓中,我算是初步地體會到了。”

魯迅先生在聽說了紅軍萬里長征的故事後,曾經萌動過寫作的念頭,也收集了一些資料。但是最終,魯迅沒有寫出描寫長征的文學作品。原因可能很多,沒能親身經歷長征,恐怕是一個主要的原因。雖然他那麼希望這樣一種革命者出現在文學作品中。老舍先生解放初期腿部生病,“腿不利落,就剝奪了我深入工農兵生活的權利。這樣,我只能在北京城裡繞圈圈,找些寫作資料。就這些資料,也還不都是第一手的,從群眾生活中直接得來的;有的是書畫上的,有的是別人告訴給我的。因此,我的筆不能左右逢源,應付自如。我寫的是新人新事,但是新人並非我的朝夕過從的密友,新事也只略知一二。這就難怪筆下總是那麼幹巴巴的了。”

可見,藝術創作的原料,只能從生活中才能採擷得到。脫離了生活,再高明的藝術家也難為無米之炊。即便是象果戈理、茅盾、魯迅、老舍這樣的大藝術家,沒有生活中來的素材,也難以寫出作品來,這是最無情的客觀法則。企圖歸企圖,但不硬寫,這正是他們的高明之處,也是藝術創作的規律使然。

1998年,著名電影導演張藝謀接受邀請擔任意大利歌劇《圖蘭多》的導演,在故宮進行實景演出獲得成功。有人間張藝謀當初憑什麼敢接這個戲,他毫不猶豫地說:“因為它是中國故事。如果是外國故事,打死我也不敢接。背靠中國文化,就不會露怯。”後來,一個希臘歌劇院有意請他導演另一部普契尼的關於日本的歌劇《蝴蝶夫人》,他說,除非你們把故事情節改成中國的唐代,否則日本的故事我導不了。

我們經常痛恨某些藝術作品的違反生活常識的“胡編”,就是作者沒有親知那種生活的緣故。不僅古代歷史題材的作品有這種現象,現實題材作品同樣也存在這個問題,哪怕一個細節、一件道具、一句語言的失真,就可導致觀眾對整個作品真實性的懷疑。





一壺春秋紫砂記


詩書畫印




嬌墨齋主黃樹棟


人們的生活離不了文學藝術,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從初級階段到高級階段發展的過程,也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體現,精神文明是建立在物質文明發展的基礎上的,其中文學藝術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歷史階段就有不同的文學藝術,比如唐詩、宋詞、元曲等;書法、繪畫、戲曲、雕塑以及民間藝術、民間故事等,這些都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文學藝術的出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她隨著社會的進步也會不斷髮展完善的,主要以滿足人們健康精神需求為目的而不斷髮展的。





覺齋書法


任何時候,精神領域都不可或缺。在物質匱乏的年代裡,人們之所以有了精神信仰,才會孜孜不倦辛勤勞作,用雙手去改造環境,改善生活,身苦而心不苦。如今,物質豐富的現在,不再會為一日三餐而發愁,更需要精神的支撐,否則會覺的空虛,生活無意義。而精神領域怎麼建造,這就有賴於文學藝術對人們思想的指引,喚起真善美,去除那些粗俗鄙夷的糟粕。文學,可以用文字來抒寫,剖析抨擊醜陋,讓人們腦海中能浮現美好。而藝術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繪畫、舞蹈、歌唱和影視,從視覺和聽覺上讓人們直觀的去感受。凡是美好的東西,都會讓人心情愉悅,心存善念!


楓樹林Fany


藝術是靈魂迸發出的烈焰紅唇,吾愛藝術如己出[耶][玫瑰]



東方心舞印心


一、現代藝術的開放性概念

在我們傳統的藝術教育裡,許多藝術定義主要是以古典藝術或寫實性藝術為研究對象,在傳統的藝術定義看來,藝術是高於生活,一般是要引起美感的。然而現代各種各樣的先鋒派藝術現象如抽象主義、達達藝術、偶發藝術、大地藝術、波普藝術、觀念藝術、光效應藝術、行為藝術等,以全然不同於古典藝術和寫實主義的面貌出現,藝術範疇與傳統美學被重新劃分、重新界定或重新變成問題。

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普通的物件,比如:一塊浮木、一把椅子、衣帽鉤甚至是無法登大雅之堂的小便池都會出現在藝術家的作品裡面。藝術似乎離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越來越近,在現實生活中,只要我們樂意,我們就可以增進自己對藝術的瞭解,就像可以豐富其它任何一門學科的經驗一樣。我們可能不會最終成為一個著名的藝術家,就如同我們會唱歌,但不一定會成為一個歌星。這些都沒有什麼關係,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成為我們自己,一個會在生活中享受和發現藝術的個體,幹自己樂意乾的事。藝術地享受生活。

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來源於自然。自然是變化無窮的,生活是千姿百態的,因此,藝術也是豐富多彩的。人類的自我意識、審美意識組成了人類藝術的永恆主題,藝術作品的主題,是一個藝術家主體性的概念,因而我們不能僅侷限於反映客觀對象所表現出的中心思想。即使是靜物畫也是主體意識的表現。塞尚能使一組靜物成為有生命的東西,他能意到某種活生生的東西的存在。所以靜物畫對於藝術家並非毫無生氣,主題在此不是靜物,而只能是塞尚對靜物的審美意識。畢加索將自行車頭和座墊組成一個牛頭狀雕塑,杜尚將小便壺拿到展覽館,勞申柏用日常用品舉辦美術個展。這種藝術的主題是什麼呢?難道是小便壺本身包含中心思想嗎?不,它只能是藝術家的自我意識,即意識到反傳統藝術的意義,打破藝術與非藝術的界限,要對藝術品作出新的解釋。這種反傳統和創新精神就是現代藝術的重大主題,亦是現代藝術家的主體意識。我們在古典美學家黑格爾那裡和現代藝術家康定斯基那裡,發現了他們對藝術的共同理解。黑格爾認為藝術品是主體心靈的創造物,經過心靈的“生氣灌注”,將自然納入心靈,因而藝術便不是生糙的自然,而是“觀念化”或心靈化的自然。康定斯基指出:“凡是內在需要產生的,發源於心靈的就是美。”藝術中到處都體現著生活、體現著自然。

二、藝術對生活的影響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人與人的交流、人與自然及人文環境之間的交流,藝術是其互動關係的重要媒介,也就是說,藝術可以成為相互促進與不斷改變的促成媒介。當然,不同社會有它不同的發展進程以及個別的需求。但是,在建立人類社會的過程中,過去、現在以及未來藝術都將是人類社會的一個重要部分。不管怎樣,藝術都永遠不會消失,甚至由於社會的發展而更顯得重要。

藝術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深深地根植於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藝術在日常生活中表現之廣泛、存在之深入、作用之微妙,往往使我們意識不到它的存在。一般的人可能從不作畫,從不光顧美術館和博物館,可是,當他在選擇一件藝術作品時,他卻會表露出自己對這件藝術作品的評鑑。同樣,人們在選擇同類物品時,也無不處處都在用審美的眼光。

藝術已經不再是與我們日常的生活相互分離;它已經成為我們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藝術是可以直接為我們的日常生活服務的,我們也需要藝術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做些什麼,使我們的日常生活充實和完美。一個物質生活豐富的社會,它的靈魂深處實際上缺少一些什麼,而這缺少的正好是藝術可以促成的。

我們熟悉的語言是由詞彙構成的。通過寫與說,告訴別人我們的思想和感覺。然而,我們還有為其它的特殊目的服務的語言,像數學、音樂和美術。美術的語言由線條、形狀、顏色、紋理、圖案和形式構成。它們像詞彙一樣共同工作,造出形象的“句子”。在日常生活的語言中,我們懂得從許多詞彙中選出我們想說的那些詞彙。對待視覺語言,也應如此。

藝術往往是時代變遷的動力,它以新穎的視角向舊的觀念發起挑戰,或者對人們熟悉的觀念做出獨創的闡釋。藝術學科有其自身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各門藝術學科之間差異之遙遠、個性之豐富,足以同生物學與哲學之間的差異相比擬。從另一層意義上看,藝術是社會對其本身的饋贈。它給人們的記憶裡留下希望,激發著人們的勇氣,豐富著各類慶典、禮儀,使人們勇於承受悲傷。藝術又是一種使人們愉快和輕鬆的獨特的源泉。

藝術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有益處的,因為它能夠陶冶人的心靈,能夠在表達和交流的形式和過程中,起到潤滑的作用,從而使得生活內涵逐漸豐厚。藝術還有助於我們激發多種感知和思維方式。由於我們受早期教育模式的影響,使得我們的思維方式只能是線性的和序列的,理解的路徑只能是從始到終,從因至果。在這種思維方式作用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都是很單一的,或缺乏色彩。而且,只能是人們在經驗中發展成長,從而與其生活割裂開來。而生活中有了藝術則不然,藝術靠的是直接的感覺經驗,藝術是對生活非冥想的閃念和頓悟。藝術成為嚴密邏輯和情感之間的潤滑液,以便使人類社會更加完美和統一。

藝術對於社會也是有益的,人類社會在形成和發展中,藝術反映出各種不同文化的力量,對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所有方面都產生很大的影響,而且,藝術對更廣範圍中的觀念和行動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時,在藝術中不同的思維方式、工作方式和表達方式;以及學會解決問題的藝術方式,為人類社會提供了表達、分析和發展的工具。瞭解藝術對我們的影響,和對我們社會的幫助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沒有標準答案的情境中的決策;分析非詞語的交流,並對有關文化的產物和問題做出有見識的判斷;用各種方式交流他們的思想和感情,有力地增強自我表達的內涵。在充滿令人困惑的信息的世界裡,藝術教育還有助於年輕人探索、理解、接受和運用模糊性和主觀性的事物。如同生活,藝術中往往不存在明確的或"正確"的答案,而這一點正是藝術追求的價值所在。

三、關於藝術教育

在當今人類社會中,藝術的顯著地位有目共睹,它影響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於難以想象,倘若沒有了藝術,我們生活該怎麼運轉。的確,事實上無人能否認藝術帶來的便利,藝術的變化會導致、並且意味著認識世界的方式的變化,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種種改變。

正因如此,必須把我們的兒童從小引向參與藝術的道路,沿著這條道路走向終身的藝術學習和發展。在這條道路上,我們的兒童將發現他們個人的方向,並做出他們獨特的貢獻。在這條道路上,他們將發現人類自身的奧秘和人類的前景。

全體學生,不論其背景、天賦或殘疾,都有權享受藝術教育及其提供的豐富內容。在一個科技日益先進、感官信息日趨複雜的環境中,對這類刺激的感知、闡釋、理解和評價的能力便成為關鍵。藝術有助於全體學生髮展理解和辨別這種充滿形象與符號的世界的多種潛力。尤其要指出的是,在藝術方面無能的學生被剝奪在藝術中的受益,而這一點往往是由於他們被藝術教育方案拒之門外造成的。相反,學習藝術的學生則在藝術中獲益匪淺。誠如許多教師所證實,藝術可以是接近、激勵和教導學生的強有力的渠道,有時是最好的渠道。同時,為了全體學生的成功,也必須保證每個學生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條件。

就上述而論,那種藝術教育僅僅是面向少數"天才"而不是為"普通學生"或殘疾學生的觀念是極為有害的障礙。缺乏"真正天才"的大多數人沒有資格學習繪畫、樂器、舞蹈或戲劇之類的觀念也純屬誤導。顯然,學生在各種藝術中有能力傾向和能力的差異,但是,差異不等於沒有資格。這裡舉一類比:我們對所有的學生在數學能力上抱有極高的期望,因為數學知識對改造和促進我們的社會、經濟和文明是關鍵的。然而,絕對無人贊成只有具備足夠數學"天才"的人應該學習乘除法或代數。同理,在每個人的基礎教育中,天分絕不應該成為決定藝術的位置或價值的因素。

每一種藝術形式有其自身的特徵和獨特的貢獻,有其自身的歷史和英雄人物。學生需要學習各種藝術之間的深遠聯繫,以及特定藝術風格與世界各文化的歷史發展之間的聯繫。另外,學生還需要理解,藝術是世界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重要力量,藝術品是世界人民創造、為世界人民所享用的。

在教育中,藝術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是連接世問難以描述的和情感深刻的各種事物的橋樑。用最簡單的話說: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四、生活與藝術的關聯

生活與藝術有一種浪漫的關聯,就像地鐵的兩極,一個在路上,一個在歸程,有時遙相呼應,有時又重合在一點上。一位熱愛藝術的文學家說過:藝術讓人更接近神性。這話剛好可以解釋,為什麼當我們埋首生計的時候卻會為藝術靈魂出殼。

藝術常常是一個偶然,但懂得藝術卻是可以培養的。比如接受芭蕾形體訓練,至少不單是為了減肥,或許當你可以用足尖站立的時候,也可以感受到天鵝的優雅和脆弱;比如參加一個合唱團的排練,至少不單是為了在公司的嘉年慶典上出出風頭,或許在你能唱過兩個八度的時候,還想嘗試一下歌劇的唱段;比如學畫,會有老師告訴你不必先學素描,想畫什麼就畫什麼,他可能並不打算培養你做一個畫家,但他會擔保這樣做並不妨礙你成為一個畫家......

藝術是促成人與世界"相遇"的媒介,是促成我們社會進步的潤滑液,而藝術自身的美感反而不是它的重點,重點在於人類靈魂的昇華。正因如此,懂得和實踐藝術是使我們的思維和心靈健康發展的基礎。正因如此,在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任何一種文明中,藝術與生活的含義都是密不可分的。長期的經驗告訴我們,缺乏藝術的生活和生活中缺乏藝術,這個社會都將不是一個完整的、健全的社會。如果我們的文明要保持長久的動力和養分,藝術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而更重要的是它使得我們的生活能夠更有意義和豐富。

曾在一份雜誌上看到一遍採訪黃永玉的文章,他對藝術與生活之間的關係的評說很有意思。他認為“藝術家不是在藝術裡創作藝術,而是在生活裡創作藝術。他拿國外的藝術家作比較,國外藝術家將藝術創作用來調節生活的一種方式,創作對於他們來講,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它是一種生活方式,是藝術與生活的自然接合,自然的流露;而不是一種謀生方式。

我們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觀點比用來謀生的技術上的純熟更重要。每個人對生活的感悟是不一樣的,因而在藝術活動中,我們每個人也應是獨一無二的。我們要訓練自己去學會怎樣在生活中找到藝術,我們需要的營養在生活當中。

五、藝術地生活

年輕人渾身是勁,他們都擁有不可估量的創造能力,如果這股力量沒有得到好好的發展,可能到了某個年齡,人會變得消沉,或安守現狀,甚至在找不到生命的意義之餘,或來一個孤注一擲,務求有所表現或突出自己。社會很多不同的罪行,反映了各類人性的百態。文化、藝術、教育,我覺得其最大的意義,是令人明心見性以及提升人的氣質,所謂知是知非,知進知退,以及珍惜緣份。知足心安,是生活的調節劑,當然年輕時侯不會體會這種心境,不過在年輕的日子開始了文化藝術的薰陶,在人生路上便擁有一份對事物欣賞的情懷,心中有美的感受,對情緒寧靜有一定的幫助。

用藝術的態度對待生活,更像是一種溫良優雅的習性,它能帶來某種情趣,又從這種情趣生髮出些許人生的力量,超越世俗生活的限度。這是一種智慧,沒辦法像補習功課一樣求得速成。這種習性如果有耐力肯堅持,也未必不能修得正果,如同對待愛情,付出時間和信心,說不定就能換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難分難解。

學習一門藝術,在和朋友暢談生活時,從你愛好的這門藝術中尋找對生命的感悟。學習一門藝術,在享受生活時,你能感到你對這門藝術所付出的愛一如春日陽光,她會加倍地向你回報歡樂和幸福。學習一門藝術,在被生活的激流摔打的時候,埋身於這門藝術,她為你在荒漠搭建神聖的殿堂,在瀚海中揚起生命的紅帆。

在藝術中豐富心靈。越來越多公司職員、外企白領的身影出現在藝術培訓班中。為了使自己在工作中更有競爭力,很多在職人員把學習藝術當作重要的充電科目。藝術無疑是使人感覺到身心壓力時進行宣洩的一種方式。它是一扇敞開的門,你可以自由地進入,可以和她溝通,通過和她的對話抒發情懷,達到修養身心的目的。不管是憂傷,還是高興,當你情緒波動的時候,坐下來彈奏半小時樂器,畫幾筆風景靜物,起伏的心緒就會漸漸平靜。現代人的工作生活壓力都很大,對於希望有一個宣洩情緒的合理途徑的人來說,與藝術對話是最好的選擇。人成熟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知道怎樣調適自己的情緒,並能選擇恰當的方式抒發自己的感情。與藝術相約,時間長了,往往能引起性格的改變,使人能夠平心靜氣地看待和處理問題。

總之,文化藝術是令人不知不覺受益受惠,因為它如同陽光甘露,使人生美化起來。


Sa寶手繪頭像


文學藝術門類眾多,形式多樣。但不論哪一種文學種類,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會給人們帶來生活的感悟,帶來對自己靈魂的思考,帶來美的陶冶和心靈的震撼,帶來對生命的熱愛和執著。所以說,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人,要想擁有優質的生活品味,他的人生不應該缺少文學。





以手寫我心


欣賞文字是擴展思維的最佳方式 例如觀看一部根據文學拍攝的電影 那麼電影所展現出來的 就是導演心目中的畫面和故事 但欣賞文學的人 在欣賞過程中 腦海裡會出現自己心目中的影像 所以可以說 每個人欣賞的角度不同 感官不同 接受程度不同 會有不同的電影呈現


王玉震


文學藝術的創作離不開生活。同樣好的文藝作品也能帶給我們一些感悟。文藝的主體價值取向: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

文學藝術可以帶我們認識世界,文學藝術可以激發人們的情感,可以為我們樹立傳達正能量,可以對社會不正之風進行批評。它可以以最形象的方式反映生活的本質以及各色人物的性格、命運和思想情感;文學藝術在意識形態當中,是最能夠直接捕捉時代精神的;文學藝術是人民精神家園的集聚地。




莫向問伊人仍憔


藝術,宗教,哲學這些高度凝結著人類的智慧,伴隨人類發展和進步,和人類密不可分,怎麼能缺失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