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梯、坐車、吃飯、逛商場……9大密切接觸場景哪個最易感染?

可能有人已經注意到了,這幾天“密切接觸者”這個詞,不斷在官方疫情通報中出現。

電梯、坐車、吃飯、逛商場……9大密切接觸場景哪個最易感染?

2020年2月2日凌晨,鼠年第一場雪飄落京城。因為春節假期延長,路上車輛行人並不多,行駛暢通。資料圖,王海欣 攝


什麼是病例的密切接觸者?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常務副院長、感染病專家、博士生導師裘雲慶教授認為,所謂的密切接觸者,是指在沒有保護的情境下,跟病人或疑似病人有近距離的接觸,比如一米到兩米這個距離,或者共同生活、工作、學習、進餐,或者與病人或疑似病人乘坐同一交通工具並有近距離接觸等,都算密切接觸者。

浙江醫院肝病感染科主任王洪主任醫師也表示,在醫學上,密切接觸者並沒有明確的解釋。一般從三個方面來考慮,一個是與發病病例在密閉的空氣不流通的環境中,接觸的距離小於一米的,叫密切接觸者;第二指長期生活在一起的,多多少少有一些接觸的,比如手上的分泌液或者是唾液接觸,叫做密切接觸者;第三,乘坐同一密閉的交通工具,距離在一米兩米以內,空氣在該空間反覆循環流通的,這也算密切接觸者。

兩位專家都表示,密切接觸者的前提是要接觸病人或疑似病人。只要不出門,就是零接觸。如果不得不出門,只要戴好口罩做好防護,認真洗手,也沒什麼好擔心的。

這些密切接觸場景,感染風險大嗎?

1、一起參加會議

浙大一院隔離病房收治了一位39歲的女患者。發病前,她參加了一場業務培訓,講課老師正好是從武漢請來的,一個班十幾人都中招了。患者就診時和醫護人員傾訴委屈:“明明自己是離老師最遠的,為什麼會被感染?”

裘雲慶表示,如果一場會議中有人是病毒感染者,那麼參與會議的人都可能成為密切接觸者。“會議室是個相對封閉的場所,如果裡面有人被新冠病毒感染,那就可以通過飛沫直接傳播,當帶有病毒的飛沫落在物品上,其他人接觸了也有可能接觸傳播。”

裘雲慶強調,疫情期間,原則上推遲或不再舉行會議。如果有必要的會議要開,一定要減少參會人數,縮短開會時間,不要面對面近距離開會,間隔一米以上距離,最重要的是,戴好口罩,勤洗手。

2、乘坐同一交通工具

王洪表示,在一輛大巴車裡,或一架飛機上,距離較近,空間密閉,空間裡的空氣自我循環,與外界不流通,是有可能導致病毒通過飛沫傳播的。飛沫傳播的距離往往是一米左右,戴口罩是阻斷呼吸道分泌物傳播的有效手段。

乘坐電梯、公交感染病毒的概率大嗎?裘雲慶說,這與你接觸到的人群中患病的人多少有關。疫情期間儘量不要乘坐公共交通,真要坐的話,一定要戴口罩,勤洗手。

3、一起吃飯

最近,在全國各地的疫情通報中,聚集性疫情引起大家關注。

2月4日,哈爾濱公佈了兩起聚集性疫情案例,有20人因為參與聚會確診。

家庭、朋友間聚餐為什麼成為新冠病毒聚集性傳播的重要原因?裘雲慶表示:首先,聚餐的地方相對來說都是密閉的,空間小;其次,聚餐時大家都是近距離接觸的;最後,大部分聚餐都是不分餐的,使用筷子也會造成口液傳播。

2月4日,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佈《北京市單位食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預防控制指引》,提示各單位食堂做好疫情相關防控工作。建議輪流就餐、錯時就餐,提高用餐人員分散性。

4、買菜逛街

最近,天津市寶坻區某百貨大樓內部相繼出現了5例確診病例。2月2日,天津市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室主任張穎詳細分析後得出結論,在外地感染新冠病毒的百貨大樓員工回到天津發病,造成了百貨大樓內的病毒傳播,然後在商場購物3小時的顧客也被感染了。

張穎提醒大家,在疫情非常時期,儘量不要去公共場所,能不去就不去。如果一定要去,比如超市、菜場等,一定要戴好口罩,回家第一件事趕緊洗手。

5、面對面走過

隨著疫情的持續升溫,也有人擔心,走在路上,會不會不小心感染新冠病毒?

裘雲慶表示,要提高警惕,但不必成為驚弓之鳥。他說:“如果在空曠的地方,不與其他人接觸,或者在馬路上走,對面走過來的人是健康的,就沒什麼可擔心的。最怕的是你不知道對方是否感染。如果一個感染者走在路上,剛好打了個噴嚏,或者咳嗽了,而你恰好面對面經過,那就存在飛沫傳播的可能。所以還是那句話,儘量待在家裡不要出來,如一定要出來,一定要戴口罩,勤洗手,不去人口聚集的地方。”

王洪也提醒說,咳嗽、打噴嚏時一定要擋住嘴,避免傳播疾病,去公共場所,無論有沒有症狀都應該佩戴口罩。

6、周圍的鄰居

1月30日,杭州通報了16例新增病例確診情況,其中有兩個病例是一對母女。隨後,當地街道對她們所住的整幢樓進行了專業消殺和專人防控,並對和她們住在同一樓層的6戶10人進行為期14天的居家觀察,安排相關人員值守,所有人員不得出入。

兩位專家表示,應該說,鄰里間如果出現確診病例或疑似病例,如果日常沒有積極做好防護和自我隔離,那麼病毒通過接觸和飛沫傳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7、電梯按鈕和門把手

2月3日,廣州首次在門把手上發現病毒蹤跡的消息引發社會關注。此次檢測到病毒陽性的門把手是在確診病人家中,而不是大家生活的普通外環境。

專家表示,病毒對紫外線和熱敏感,56℃30分鐘、乙醚、75%酒精、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劑均可有效滅活病毒。在病例家中門把手發現病毒陽性,只能說明確診病人的個人衛生和環境消毒做得不到位,沒有做到勤洗手、勤消毒。同時從另外一個角度提示大家,不要疏忽大意自己的個人防護以及衛生清潔的好習慣。

中國疾控中心環境所消毒中心主任張流波也表示,電梯按鈕和門把手風險比較高,並不是因為病毒在上面存活時間長,而是因為這些地方是高頻接觸的地方,交叉感染的風險大。

張流波提醒,適當增加消毒頻次,原來一天一次,現在一天多次,可以更有效地消滅病毒;用面巾紙、消毒紙巾隔開,不直接去觸碰電梯按鈕和門把手;直接碰觸後,用消毒試劑來揉搓雙手,做好手衛生。

8、外賣小哥

最近,深圳市疾控中心最新通報了一名新冠肺炎病例,該患者為年輕男性,是一名外賣員,根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發病前根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發病前14天內他一直在深圳送外賣;並未離開過深圳,並未前往疫情高發地區的省份,未接觸過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也並未接觸過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狀的病例。

浙江省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潘金仁副科長分析,出現感染來源不清楚的散發病例,是存在社區傳播的重要信號,提示著病例周圍存在著未被識別的傳染源或較為隱蔽的傳播途徑。無症狀感染者無臨床症狀,但呼吸道標本新型冠狀病毒病原學檢測為陽性,常規的監測手段難以識別此類人群。

或許這位外賣小哥在不知不覺中和無症狀患者有過接觸,但他自己並不知道。他送外賣時與人面對面,或者外賣包裝沾染了病毒,確實有可能把病毒傳給點外賣的人。這就提醒大家,取外賣時戴口罩戴手套,不要裸手接觸,互相不要面對面說話。

裘雲慶說,如今,很多小區設置外賣指定點,也是為了減少人與人接觸,降低病毒傳播可能性。另外,外賣小哥作為在外工作人員,公司應該在上崗前進行排查,是否有感染。

9、共用一個馬桶

2月1日,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透露,該院肝病研究所研究發現,在某些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患者的糞便中檢測出2019-nCoV核酸(新型冠狀病毒)陽性,很有可能提示糞便中有活病毒存在。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院士說,檢測出核酸陽性與真正分離出病毒不是一回事。分離出病毒,就是有活病毒了。核酸是病毒的序列,檢測出核酸陽性只能說糞便裡可能存在活病毒。

王洪認為,有些病毒可能通過肺入血,經食道經消化道排洩,如果胃腸道有一些病毒顆粒的話,那麼它有可能會是致病顆粒,但腸道的病毒受體並不是很多。目前,消化道有無新型冠狀病毒特異受體尚不清楚。

王洪表示:“使用公共馬桶,上廁所之前清理一下馬桶,事實上應該作為每個人的基本衛生習慣。臨床上,已知的通過消化道傳播的疾病就有很多,如肝炎、甲肝病毒、戊肝病毒都可以通過糞口傳播,特別是一些馬桶,容易飛濺起來的,需要特別重視衛生。便後也一定要勤洗手。”

延伸閱讀

防疫關鍵時刻,少出門少聚集,千萬別鬆勁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的春節計劃,看不見的病毒,時刻壓迫著人們的神經。儘管“少出門、少聚集”的防控意識已經深入人心,但隨著防控時間的推移,一些人的心態似乎發生了變化,出門“鬆口氣”的念頭開始萌生。

同事在朋友圈裡吐槽,今天上班路上明顯感覺人比前兩天多了,路邊公園裡,還看到幾波扎堆壓腿打太極的,關鍵是有的人戴口罩還露著鼻子侃大山,路上甚至還能碰到遛狗的。

這只是我們身邊看到的。這幾天的新聞裡也報道過幾起“聚集”案例,《瀟湘晨報》曾報道,1月29日常德桃源縣幾位居民拒不執行防疫指令,聚集人員躲在小區茶館架空層搓麻將,直至被人舉報,縣派出所集合民警趕赴現場進行了查處。疫情時期,聚集的風險到底有多大,人們並不是不清楚。然而,這些危險對於那些急於“解悶”的人來說,似乎是“很遙遠的事情”。

算起來“居家隔離”的日子也有幾天了。網上流傳一個段子:前天睡醒,假期還剩5天;昨天睡醒,假期還剩7天;今天不敢再睡了,生怕睡到退休。悶在家裡不好受的心情可以理解,甚至有網友開玩笑說憋在家裡都“疫鬱”了。無論如何調侃,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不容置疑,現在依舊是疫情防控關鍵時期,“少出門、少聚集”的防控觀絕對不能有任何疏忽。

春節假期延長,中小學開學延期,企業復工延遲,這所有的“延”,都是為了保護民眾健康、防止交叉感染,都是基於當前疫情形勢作出的選擇。隨著返程高峰的到來,現在也正處於遏制疫情蔓延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關鍵點上,我們更要懂得“自我防控”的重要性,要懂得防控疫情是場持久戰,自我隔離、少出門、少聚集這根弦要時刻繃緊。

在那些被鬧鈴叫醒的早上,太多人狠狠地想“有機會一定睡到自然醒”。可當下,防控要求我們“宅”,還沒“宅”幾天,一些人又忍不住了,“少出門、少聚集”的防控觀拋之腦後。疫情防控既是公共衛生問題,也是考驗民眾公德素養的問題。在嚴防嚴控阻擊疫情的關鍵時刻,每個人都要考慮到自己的選擇會為疫情防控帶來什麼後果?

防控工作的效果決定著疫情發展的走向。為了儘快打贏這場疫情防疫戰,千千萬萬的人都在一線付出巨大的努力。防控手段有效,但並不意味著“拐點”出現後防控意識就可以有所放鬆。比病毒更可怕的,是自以為是的無畏,是盲目自大的樂觀。我們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我們同樣也要抗擊這些“心理病毒”。

在全國上下眾志成城防控疫情的當下,我們每個人要繼續保持高度自覺,“少出門、少聚集”依舊要成為這段時間行事第一準則。任何一絲僥倖,都有可能拖疫情防控的後腿。

值得欣慰的是,朋友圈裡的網友似乎已經注意到了這個“苗頭”,他們都在朋友圈裡轉發著:少出門、少聚集。請好好呆在家裡,配合工作,不要讓無數人的付出功虧一簣。你所宅著的無聊的“家”,卻是千萬醫護防疫者朝思暮想的家!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綜合 北京青年報、燕趙都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