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國是戰國七雄中唯一的八百年諸侯國,為何後期屢戰屢敗?

樑上不是君子


實際上,燕國並不是戰國七雄中唯一的八百年諸侯國,楚國也是。一般認為,周朝存在了八百年,自公元前1056年到公元前256年,周朝滅亡之後,戰國七雄依舊存在,作為西周初期即建國的燕國國祚長達822年,而在周成王時期才建國的楚國同樣存在了八百多年,周成王六年的岐陽會盟,楚子熊繹就已經作為諸侯參加,因此,楚國當是在周成王繼位初期就建了國。周成王於公元前1043年繼位,不久楚國立國,然後滅亡於公元前223年,國祚近820年。

因此,燕國只能算是戰國七雄中的八百年諸侯國之一,當然,其餘五國的國祚就遠沒有燕楚兩國長了,秦國國祚五百多年,韓趙魏三國不到二百年,齊國前面部分的呂齊六百多年,後面部分的田齊一百五十多年。

燕國雖然存在時間很長,甚至很可能是所有諸侯國中存在時間最長的一個(衛國的滅國時間實際上存在爭議),但是燕國的存在感卻不是很高,尤其是春秋時期,燕國基本就是無緣中原紛爭的,直到戰國時期,更確切來說應該是燕昭王時期,燕國才真正可以稱得上是戰國七雄之一。而在此之前,燕國實力並不強,之所以能夠存在下來,和它的地理環境不無關係。

如果燕國的國君們爭氣,也可以和秦國東進、楚國北上一樣成為一個強大的諸侯國,只是燕國自燕召公之後就沒有出現過幾個有作為的君主。

當初,召公作為周武王的弟弟與周公旦一起輔佐周成王,召公後來又輔佐周康王,是“周初四聖”之一,才能和威望都是非常高的,周武王建立西周之後,將召公封在了燕地,燕國自此建立,同時期建國的還有齊國、魯國、蔡國等等。但是召公並沒有到封地去治理國家,實際上他至死都是為周王室服務,輔佐周成王和周康王。他的嫡長子成為燕國實際上的開國之君。

燕國地處東北,與其他諸侯國接壤的並不多,倒是和山戎相鄰,因此,春秋時期,諸侯國們之間相互攻打、兼併、爭霸,都和燕國沒有多大關係,它始終遠離中原的紛爭,但是卻遭到了山戎的攻打,燕國幾次易都。齊桓公時期,燕莊公不敵山戎,向齊國求救,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幟聯合數個諸侯國攻打山戎,解除了燕國的危機,順便滅掉了幾個小的山戎部落。

這是僅有的幾次燕國與中原各國發生關係的事件,春秋時期的大部分時候,燕國存在感極低。但因為地理關係,中原各國也並沒有去攻打燕國,因此本身地盤就不小的燕國平安過渡到了戰國時期。這個時期,春秋時期的霸主晉國已經被分裂為韓趙魏三國,而姜姓呂氏齊國也變成了媯姓田氏齊國。而原先的小諸侯國都已經逐漸消失不見,被大國所吞併。

戰國初期的諸侯國數量不過才十來個,而這些諸侯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白痴化,爭霸也不再是唯一的目的,他們更想吞併別的國家,而讓自己的國家立於不敗之地,燕國也不再邊緣化,加入到中原混戰之中來,這些諸侯國或結盟或攻打,沒有長久的朋友和敵人,一切都是為了本國的利益。“合縱抗秦”和“五國相王”中都有燕國的身影。

燕國最初和齊國之間的戰爭最多,燕易王時期,齊宣公曾打下了燕國的十座城池。子之之亂的時候,齊宣公又派匡章攻打燕國,燕國差點遭遇滅國,中山國也來分一杯羹,後來燕國百姓奮起反抗,再加上其他諸侯國的干涉,齊軍不得不撤軍。

當然這對於燕國來說未必就是壞事,因為隨後,趙武靈王就派軍護送在韓國為質的公子職回國繼位,這就是著名的燕昭王,強燕的締造者。燕昭王的故事很多人並不陌生,他築黃金臺,千金買骨,招賢納士,軍事家、改革家紛紛慕名而來。樂毅、鄒衍、劇辛都是這一時期來到了燕國。

燕昭王時期的燕國軍事實力強盛,樂毅甚至說服五國聯軍攻打齊國,並帶領燕軍差點滅亡了齊國,正在這個時候,燕昭王去世, 燕惠王繼位,燕國開始走下坡路,首先就是燕惠王不信任樂毅,然後樂毅逃跑,齊國收復失地。個時候開始,燕國的軍事實力越來越差,況且燕國親秦,同趙國衝突不斷,數次攻打趙國,基本都是以失敗而告終,甚至在長平之戰剛結束,燕國就趁機攻打趙國,但傷亡慘重的趙國依舊打敗了燕國。

後來眼看著秦王政要開始進行滅國戰,燕太子丹,這個在小時候曾經和秦王政一起困在趙國的燕國太子,讓荊軻去刺殺秦王,行動失敗後,秦軍大軍壓境,燕國自然無力抵抗,燕王喜殺死太子丹試圖保全燕國,但是,燕國依舊沒有成為例外,還是在公元前222年被滅亡。

總結燕國後期屢戰屢敗的原因,不外乎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是燕國作為老牌諸侯國,軍事實力本就一般;

二是燕國雖然經過燕昭王的變法改革,實力大增,但是樂毅攻打齊國一戰還是讓燕國損失不小,而是還失了諸侯們的心;

三是燕昭王之後,燕國並沒有出現出色的國君,甚至連守成都做不到,好戰且站錯了隊,合縱抗秦不牢靠,反而親秦。東方六國各懷心思,根本不可能真正合縱抗秦,反而更容易相互攻打,給了秦國可乘之機,而燕國又親秦,和趙齊多有戰事,但燕國是打不過這兩個強國的,等這兩個國家弱了,被秦國收拾的差不多了,燕國就也成了秦國的盤中餐。


尚宮女史


戰國7雄並不是以打仗的勝敗來劃分的,戰國7雄是一個相對概念,它是相對於當時戰國剩下的其他中小國家,像魯國,宋國,中山國,衛國,安陵國等這些戰國時期存在的三四流國家而言的。

下面我就來解釋一下英國有什麼資格列入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裡,燕國的存在感的確是最低的。這和燕國尷尬的地理位置有關。

燕國北面大海,南臨齊國,東靠趙國,北面是胡人,你讓燕國怎麼發展?齊國,老牌強國。趙國,戰力不遜秦國。胡人,幾次進入燕國腹地搶掠,燕國好幾次差點滅國,還是靠著其他諸侯國幫忙才趕走胡人。燕國的地理位置,就決定了他很難有發展的生存空間。

當年燕國也搞變法改革,不過力道用猛了,導致燕國統治層內部分裂。改革派和守舊派同時希望得到齊國的援助,齊國兩面下注,最後居然攻入燕國都城,血洗了燕國王室。

從國力來看,燕國甚至比不上被齊國吞併的宋國。

再加上從秦昭襄王之後,燕國就一直是秦國遠交近攻的典範,燕國的很多動作都是跟著秦國走的,做了秦國的小弟。所以他的存在感就更低了。

但是燕國人不甘心啊。誰都欺負他,他也夢想著能反咬一口這些“爸爸們”。燕國終於出了一個燕昭王。燕昭王從“千金買骨”的故事裡得出靈感,築黃金臺,向天下招攬人才。意思是,只要你是個牛人,就到燕國來,我們給錢給職位給待遇。一時間,燕國人才濟濟。比如樂毅,鄒衍,劇辛等。接著開始各種改革,土地上的,軍隊上的,體制上的,短短几十年,燕國煥然一新。

之後就是大家熟知的樂毅率五國聯軍伐齊,一戰大勝齊軍,連下齊國72城,齊王出逃,齊國幾乎被滅國。

戰國時期能夠發動聯軍作戰的,又豈能是一個小國和弱國?憑藉燕昭王中興和樂毅伐齊,燕國當之無愧的,位列戰國七雄之一。


吃肥肉大王


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談兩點:

  1. 八百多年以來,燕國自始至終都處於戰國七雄的下游,並非後期才屢戰屢敗。
  2. 國家的強弱跟存續的時間長短沒有必然聯繫,沒有說政權存在時間久,國家就一定強大。

正史對於燕國的記載比較少,從戰國其他國家的史書來看,燕國長期積弱積貧,是七雄之中最弱的。

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 頻繁遷都,根基不穩

燕國國祚八百多年,一共建了五個都城,原因就是戰亂或內亂。

建國之初,山戎不斷入侵燕國,燕國不得不遷都臨易。

齊桓公大敗山戎,燕國又新建了上都薊,遷都於此。

山戎再次來犯,燕國再次遷都到易。

子之之亂後,燕國最後把都城遷到了武陽。

  • 始終依附於大國生存

燕國從躋身七雄以前,依靠齊桓公的幫助,才得以存國。

後期,燕國始終在列國的夾縫中求生存,每逢戰亂危機,都要向鄰國求救,才能得以生存。燕國曾前後向齊國、三晉、趙國求救。

  • 征戰不斷,國力損耗

燕昭王勵精圖治,經過樂毅改革,燕國進入了殷實富足的時期,開始了窮兵黷武。

先是加入合縱大軍,大破齊國,燕軍與趙軍攻入齊國臨淄。其後,燕國大破東胡,開始修築長城防守。

燕惠王繼位後,輕率伐齊,大敗,丟失70餘城,齊國復國。

後來燕國趁趙國長平之戰新敗,想一舉滅亡趙國,結果被廉頗大敗,割地求和。

戰國後期,趙國不斷攻伐燕國,燕國國貧兵弱,屢戰屢敗。

總而言之,燕國之所以長期貧弱,原因不是缺名將謀臣,只是缺顯明的君主。


平凡人讀史記


燕國是先秦諸侯國,它歷經春秋戰國,國祚共822年。同期諸侯國霸主中國祚超過800年的只有齊國、楚國與之相當(齊國共823年,楚國899年)。但論血緣正統只有燕國一個,因為只有燕國是周天子正式冊封的姬姓諸侯國。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北部的國家,地盤主要在河北北部,京津地區,遼寧一部分。戰國時期,這些地方屬於苦寒之地,由於比較寒冷,山嶺地勢佔大部分,燕國耕地面積較少,無法養活大量人口,燕國是戰國七雄中人口最少的國家,人口少直接影響了生產力和徵兵數量,由於自身存在一系列問題,燕國始終沒能力南下中原爭取霸業,由於燕國是周天子正宗封國,燕國沿用周朝禮制老規矩,不懂變法,固步自封,所以在後期戰國與其他列國差距越來越大,國家實力非常弱。

公元前312年,燕國在趙武靈王支持下,姬職即位,是為燕昭王,燕國進入短暫的鼎盛最強階段,這個時期,燕昭王廣招人才賢能,使用蘇秦、樂毅、劇辛等謀略將才,勵精圖治,國力大增。整頓軍隊聯合五路諸侯國向南伐齊,打的齊國幾乎滅亡,重挫齊國,向東擊敗東胡部落,使燕國地盤擴大到遼東。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後,燕惠王即位,燕國國家即陷入政治內亂,被齊國國相田單使用反間計,挑撥燕惠王對樂毅猜疑,後樂毅逃亡隔壁趙國,齊國田單使用火牛陣大敗燕軍。

公元前272年燕惠王被燕相公孫操所殺,燕武成王即位。公元前261年趙燕兩國關係開始出現轉折,趙孝成王即位,秦國趁趙國國喪(長平之戰慘敗)又一次伐趙,趙王與齊國建立聯盟,保證後方穩定,而因為燕國與齊國是世仇,所以燕趙斷交。燕武成王、燕孝王、燕王喜三代為迎合秦國之意(遠交近攻)與秦結盟,乘趙國危難之際不斷挑起與趙國戰爭,試圖瓜分趙國。

公元前265年秦國聯合燕國夾攻趙國,齊國派相國田單率兵救趙,西拒秦軍後,對燕國報復佔領燕地中陽。

公元前251年,燕國趁趙國長平之戰大敗之際,趁火打劫派軍攻趙,又被趙國以少勝多大敗而歸。

公元前236年,趙國再次衰軍伐燕,燕國又敗,燕國從此衰弱不堪。

公元前228年秦滅趙國,逼近燕國,燕國無力抵抗,安排了最後一搏——荊軻刺秦,可惜沒有成功,

公元前226年秦軍佔領燕都薊城,燕王喜退守遼東

公元前222年秦軍攻遼東,燕敗滅。

為什麼燕國會屢戰屢敗?因為自身整體實力本來就弱,前邊有提到,地理貧瘠,人口少產能不足,又循規蹈矩,固步自封,不懂發展改革。軍事上沒有可用的賢人猛將,樂毅離開後,基本逢戰必敗,後期又政治內亂,沒有可靠的盟友,慌亂之際反被秦國欺騙利用。


拂心淡趣覽山月



在戰國七雄中,秦國、楚國、趙國、魏國和齊國都曾經不可一世,為何作為存在了八百年的諸侯國燕國除了燕昭王時期的短暫崛起之外,在戰國後期屢戰屢敗呢?


1.燕國未經歷徹底的變法,固步自封,實力自然越來越弱。雖然燕國曾經聘請六國丞相蘇秦入燕,嘗試變法,但不曾成功,燕昭王的崛起並非因為變法,而是因為有樂毅、劇辛這樣的良臣,所以只能強盛一時,不足以強盛一世。反觀燕國周邊國家,趙國自胡服騎射以後,軍隊長期與少數民族作戰,戰鬥力越來越強;齊國因為佔據了沿海,經濟發達,實力比燕國雄厚的多;即使是中山這樣的小國,也可以趁亂欺負一下燕國。


2.燕國地處東北,人口稀少,資源匱乏。燕國當時大部分國土天氣比較寒冷,冬季漫長,糧食產量不高,同時國家人口也不多,加之被齊國徹底打敗了一次,掠奪了大量的人口和資源,導致燕國一蹶不振。加之燕國的鄰國趙國和齊國都是戰國時期排名靠前的國家,燕國在各方面都無法與這兩國相比,更不要提強大的秦國了,自然是屢戰屢敗。


3.在燕國北部草原上,活躍著很多遊牧部落,這些遊牧部落時常南下,趙國和燕國都是苦不堪言。燕國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防禦北方遊牧部落,真正能夠抽調的軍隊數量不多。加之燕國沒有對軍隊進行改進,國力貧窮,戰國時期的主力部隊騎兵並沒有多少,還在使用戰車等老式武器,自然無法打的過擁有大量騎兵的趙國和齊國了。

綜上所述,雖然燕國是存在八百年的諸侯國,但並沒有與時俱進,對內進行改革,發展軍隊,反而盲目自大,固步自封,對外沒有堅決的聯合趙國齊國反對秦國,反而與秦國結盟,與狼為伍,最終成為了秦國的盤中餐。


每天一起學歷史


燕國是北方一個古老的貴族,有著純正的周皇室血統,他們將仁德視為崇高的信仰,以便得到祖先的庇佑。這個國家在遭受一次次國家危機的情況下,數次崛起,直到西方霸主秦國大兵壓境還絲毫沒有畏懼之心,他們只知道唯有反抗才能有一線生機。

縱觀整個戰國,燕國是一個很特別的國家。

特別之一,傳承時間最久,歷史最長。從西周初期確立諸侯國,到戰國末期滅亡,歷經四十餘位君主,存在時間大約800年,與秦國相比整整多了一個西周。

特別之二,燕國與周王室同宗,春秋時期老牌的諸侯國先後被新士族取代,這已經成為歷史的潮流。田氏代齊,三家分晉。唯有老牌燕,楚,秦三國沒有發生大革命。三國之中燕國是唯一一個姬性諸侯國,血統沒有發生改變。

燕國有穩定的國家政權為什麼還會滅亡,這得提一下燕國的傳統文化

國家的存在不是靠武力和強權去維護,需要的是一種適應時代的文化發展,燕國國君大多守城之主,他們重來很少考慮到國家政策和法規能否支撐國家的發展。在加上地理位置的原因,讓這個原本就積弱積貧的國家難以與中原國家相抗衡。歷史從來不會因為與世無爭就對你手下留情,大浪淘沙你如果不在這個層級上就被淘汰,當秦國的鐵騎越過太行山的時候,燕國終於知道他是多麼的弱小和無知。秦國幾代君主變法圖強,辛苦一個多世紀最後碩果壘壘(秦國先後吞併韓,魏,鄭等國)這個時候再抵抗無濟於事,派出太子丹搞了一出荊軻刺秦王,加速燕國的滅亡。


給我一隻大花貓


燕國位於戰國七雄中的最北端,經常受到山戎的入侵,不但要解決諸侯國之間的站端,還要解決後方的邊境問題。

燕國之所以不強大,和他的地理位置也有所關係。燕國處於嚴寒地區,人口少,糧食也少,經濟也好不到哪裡去,經濟不好,國力也發展不好,強國發動戰爭不會打一個沒有資源的國家。

燕國雖然作戰能力不強,但是能聯合其他國家,也是一個很難被擊敗的國家。

燕國雖然國力不強,打仗也是屢戰屢敗,擁有有利的地理位置,加上聯合其他國家抵禦外敵,因此才能位列戰國七雄之一。


蝦米歷史愛好者


戰國七雄中,秦國、楚國、趙國、魏國和齊國都曾經不同程度地坐上霸主之位,燕國似乎一直是比較弱的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原因:

1、地處邊陲,人口經濟都較為薄弱

燕國位於“戰國七雄”中的最北端,地盤主要是河北省的北部、京津地區和遼寧省的一部分。在戰國時期,這些地方屬於標準的苦寒之地。由於氣候比較寒冷,再加上國境內的山嶺比較多,燕國的耕地面積還不到韓國的一半,幾乎是戰國七雄中耕地面積最少的國家,糧食收成又不好,自然無法養活大量的人口,所以,燕國也是戰國七雄中人口最少的國家。人口稀少,經濟薄弱,直接影響了生產力和徵兵的數量。

2、靠近山戎,後方不穩固

燕國自建國以來,常年遭受山戎的入侵,甚至一度差點被山戎亡國。由於自身實力也不是很強大,燕國疲於與山戎交戰,沒有穩固的大後方,也無力去解決和中原諸侯列國之間的爭端。同樣,大部分中原諸侯國也都意識到了燕國存在的問題,因此他們都不願意攻打燕國,為自己惹來一身問題。

3、固步自封,沒有變法圖強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歷史最悠久的諸侯國,沿用著大量的老規矩。在戰國七雄其他各諸侯國都謀求並用實際行動採取變法圖強時,燕國固步自封,最終與其他各諸侯國的差距越來越大,到了後期,再也沒有實力與其他國家抗衡了。

4、戰略失誤,一蹶不振

秦趙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燕王喜不聽將領樂間勸告,決意發兵攻趙國,趁火打劫。結果大敗,並割讓五座城池給趙國請求講和。此後,趙國逐漸恢復元氣,又多次進攻燕國,導致燕國屢戰屢敗。




文史愛好者


嗯嗯,我來回答一下( •̀∀•́ )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戰國七雄吧,韓趙魏楚燕齊秦。這七個諸侯國是當時包括實力在內被公認的七大諸侯國。下面我們來細細說下燕國。

作為七大諸侯國中最沒有存在感的國家,燕國可以說是首當其衝了,他近八百年的悠久歷史更是讓人覺得是一個強國大國,為什麼之後卻是屢戰屢敗,我從下面幾點分析一下。

1:處在獨特軍事地區

燕國位於“戰國七雄”中的最北端,經常受到山戎的入侵。因此,在一定意義上並不是他的國力不行,而是因為分身乏術。燕國不但要解決和諸侯列國之間的戰端,同時還要解決後方的邊境問題。並且每每打仗還要留一些兵力在國內,時常提防偷襲,這樣的結果就是前線吃緊,打也打不過,守也守不好,但又不得不守,簡直是忙的不可開交。所以軍事戰力根本達不到好的訓練和組織。

2:地理位置,天寒地凍

燕國之所以並不是很強大,和他的地理位置有所關係。燕國位於嚴寒地區,因此人口數量比較少,糧食收成也不好。沒有人,沒有糧食,就意味著沒有經濟,又如何發展國力呢?所以可以說燕國的整體人民都是比較羸弱的,不過也因此,大部分的諸侯國君都意識到了燕國存在的問題,因此他們都不願意攻打燕國,省的自己打下來之後還要分糧和人力去管理,得不償失。所以說這個地理位置只能說是有好有壞了。

3:易王懂勢,昭王興國,惠王敗之

說起領導者,燕國也不是沒有強大過,易王身為燕國第三十七任國君,知形懂勢,懂得與別國合作或是借用有識之士的能力,公元前332年,齊宣王派兵奪取燕國十城,但易王通過蘇秦遊說,齊宣王便將十城歸還。他的下一任昭王,更是選賢舉能,從魏國挖來了樂毅,更是將中大才,昭王時期也是燕國最鼎盛的時候 但是很不幸的是,昭王忽然駕崩後的惠王,著實是能力欠佳,不僅沒有珠聯璧合的觀察能力,更是逼走樂毅,導致燕國國力日漸衰弱,而且不僅僅如此,更是導致其他的大能才者對燕國遠而避之,所以說惠王敗之。

所以總的來說,燕國雖然有長達八百年的深厚歷史底蘊,但很多地方都是略有不足,更是在惠王這裡打了個折,所以說,燕國後期才屢戰屢敗。

我是海之亭👿編劇,我的回答希望你能喜歡,點個贊,記得關注我喲!


魔鬼編劇丶海之亭影視


燕國,是戰國七雄唯一立國八百年,幾乎跟周王室同齡的國家。不過雖然這麼說,七雄之中,就屬燕國跟韓國最名不副實,一直和韓國競爭誰是七雄第一,當然,是倒數第一,,除了燕昭王時期,短暫雄起了一回,其他時間基本一直都在打醬油。很多人不禁疑惑,為何燕國就成了扶不起的阿斗?一打仗就屢戰屢敗?



從天時,地利,人和,變法圖強來分析,燕國的問題共有以下四條

①天時:在燕昭王時期,燕國進入了鼎盛時期,向南進攻齊國,打的齊國幾乎滅亡。向東擊敗了東胡部落,把自己的勢力擴大到了遼東地區,這一時期的燕國,可謂佔崛天時,大國崛起,似乎指日可待,然而,就在這關鍵時刻,燕昭王掛了,新上任的燕王直接逼跑了樂毅,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②地利:燕國的地理位置頗有些尷尬,所處邊疆,氣候寒冷。北方雖然土地廣闊,但不適宜糧食生長,人口較少。還要時時刻刻地方北方的匈奴和東胡等北方胡人部落的騷擾,大部分國力都耗在邊患了。曾經齊國差點滅了燕,為什麼最後保留了它,就是想讓燕國擋一下災



③人和: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團體的方針政策,如果真能做到物盡其材、人盡其用,必然會出現政通人和的興旺景象。在人才方面,燕昭王築臺募士,曾經招納魏國軍事家樂毅、齊國陰陽家鄒衍、趙國的遊說家劇辛等一批人才,而他的繼任者燕惠王一繼任就罷免樂毅

此後,燕國屢戰屢敗,田忌用火牛陣大破燕軍,從此燕國一撅不振

其實,燕惠王失去的不僅僅是一個樂毅,還有他和燕國美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