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大家感覺怎麼樣,可以交流下?

大滿達


漢景帝是否是一個軟弱的皇帝,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在困惱著大家,說他軟弱,主要是因為他的親生母親要求他立弟弟為儲君,卻不是自己的兒子,而吳楚七亂又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爆發和結束的,總而言之,關於漢景帝的所做作為,大家幾乎都是褒貶不一,但其實在歷史的評價上,漢景帝是一位不錯的皇帝,更不會把他定義成軟弱的皇帝,至於原因,咱們下面就來一起看看。

首先,大家千萬不要被電視劇誤導,漢景帝可是有文景之治的美譽,與先帝漢文帝一起穩定了大漢江山,逐漸走向繁榮,而且漢景帝劉啟,哪怕是在母親的淫威之下,依然毅然決然的選擇去立自己的兒子為儲君,甚至還解決了漢文帝都沒有徹底解決的吳王叛亂,由此可見,這漢景帝劉啟,絕對不是軟弱無能之人,早在漢文帝時期,當時還是太子的劉啟正在與吳王的世子下棋,受到侮辱後,一氣之下,竟然把吳世子給打死了,這讓吳王好不生氣,傷心欲絕下,堅決不接受兒子的遺體。

這也是七國之亂爆發的源頭,在此之後,吳王就開始告病在家,從來都不會去看皇帝,漢文帝因此派人調查後,才知道吳王的生病是假的,於是就扣押了吳王派來上朝的的使者,可是吳王是當年漢高祖劉邦兄長的兒子,正經的皇親國戚,而且這麼多年以來,在他的治理下,吳地的發展已經是越來越好,甚至可以說,早就已經成為了一個大國,完全能夠獨立,老百姓的生活富庶,每年進貢給朝廷的東西也是吳王出的最多,在這種情況下,對於朝廷來說,吳王已經是不能小瞧的勢力,野心也逐漸暴露,甚至連他的兒子都敢公然侮辱當朝太子,這本就是大不敬。

而吳王,仗著自己的屬地發展迅速,在當地有著極高的聲譽,居然以下犯上,挑起七國之亂,劉啟繼位之後,吳王因為兒子的事情,對他更是不尊重,這件事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是自己的親生骨肉,而劉啟也趁機,削弱各個諸侯的勢力,這自然會引起很多人的不滿,所以在吳王的帶領下,他們反叛了,而劉啟當然也知道吳王的野心,也知道他想拿當初兒子的事情來當做正當藉口,可漢景帝可沒有就此服軟,他見吳王打著誅殺晁錯的旗號反對朝廷,就搶先一步把晁錯殺死,如此一來,他們若還是造反,那就是大逆不道了,因此毫不留情的派兵鎮壓,成功的削弱了諸侯的勢力。

並且,劉啟也通過這件事情,吸取教訓,決定加強朝廷的中央統治,不能讓他們各自壯大,擁有這樣鐵腕的帝王,又怎會是一個軟弱無能的皇帝呢!如果不是他的努力,漢武帝又怎會有那樣好的基礎,成就千古霸業。


楚邑散人001


漢景帝劉啟是西漢王朝的第6位皇帝,是漢高祖劉邦的親孫子。其父為漢文帝,這父子二人的時代就在歷史上被稱之為“文景之治”。

那麼,子由在此回答一下題主提出的問題;“漢景帝大家感覺怎麼樣,可以交流下?”

劉啟被立為太子的原因並不是他如何德才兼備,僅僅是因為他在皇子們當中居長。而我們想要真正的瞭解漢景帝其人,不妨從四個方面解析;

一,掄棋盤打死吳王太子劉賢

漢景帝劉啟成為太子之後,自然宮中呵護,上下伺候,這時候,就藩在外的吳王劉濞的太子劉賢就來到都城,吳王劉濞這個人本來就生性跋扈,他的父親劉仲乃是劉邦的二哥,做為漢高祖劉邦的親侄子,能謙恭得了嗎?而做為吳王劉濞的兒子劉賢,當然也就不會怎麼遜悌。

所以劉賢移到了都城,朝廷上也很重視,漢文帝就安排自己的太子劉啟陪著這位吳王太子劉賢。

本來,這是極其正常的安排,可是,誰能想到這大太子與小太子竟然因為紋枰博弈而打起來了,吳王劉濞這兒子自小就嬌生慣養,在楚地下棋,必須是百戰百勝,哪曾想遇到大太子劉啟這個也是個習慣百戰百勝的主兒?

懊惱之下,小太子劉賢就口出不遜,這當朝太子劉賢也不慣著他,抓起石頭棋盤,披頭就是一下,直接就乾死了吳王劉鼻的太子劉賢。

事情發生了,漢文帝只得厚斂這個吳王太子,然後派人一路送往吳王劉鼻的地盤兒。

可是沒成想,吳王劉濞看見送回來的是自己太子的屍體,竟然說,天下是劉家的,為啥非得埋在楚地?送回去,就埋在高皇帝的身邊!

這件事,為以後吳王劉濞決心造反,埋下了伏筆,也說明了此時的太子劉啟,後來的漢景帝,其心胸的有限,以及慣惹事端,又無英明決斷的性格。

二,臨事而懼,誅殺晁錯

劉啟繼位之後,是為漢景帝,這個時候,他開始欣賞一個臣下,也就是晁錯,因為晁錯精力旺盛,而且對於國家的大勢看的明白,漢景帝先是提拔晁錯擔任內史,接著,再晉升晁錯為御史大夫,在朝堂之上,這御史大夫可就是不得了,已經是位列三公的角色。

晁錯感激漢景帝對自己的知遇之恩,他殫精竭力的為朝廷籌劃,並且指出,漢初的分封制度現在已經危及漢朝廷的主體地位了,特別是吳王劉濞,蓄積勢力已經40餘年,招降納叛,壟斷鹽鐵,私自鑄錢,再不剝奪這些人的特權,削藩固本,天下就會迅速的呈現危殆之勢了。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漢景帝接受了晁錯的建議,開始先劃出吳王劉濞治下的會稽和豫章兩個郡,其它視情況緩圖之。

可是,吳王劉濞也不是尋常人,他一觸即跳,馬上聯絡其它各地諸侯王,大家都屬於難兄難弟,也不用劉濞細說慢勸,不想等著被漢景帝慢慢的抽筋,正所謂,吳王劉濞振臂一呼,其它諸侯王群起響應,大家也不說提反對漢景帝,只說“誅晁錯,清君側”,一時之間,刀兵四起,竟然有7個諸侯王參與叛亂,朝野上下大家都感到害怕。

這時候的晁錯成了眾矢之的,就連漢景帝都認為,捨出晁錯一人,就能平息7國諸侯王的憤怒之心。

於是,漢景帝同意了其他人的建議,設計殺死了晁錯,當然,吳王劉濞等人不會因為漢景帝殺了晁錯而停止進軍的步伐。雖然後來“七國之亂”得到了平息,但這絕不是漢景帝的功勞,而在西漢一朝遭遇到“七國之亂”的嚴峻考驗之時,漢景帝為討好吳王劉濞等人而殺害晁錯,這樣的事,能說漢景帝劉啟的人格沒有問題嗎?

三,卸磨殺戮一般對待周亞夫

上面我們說到漢景帝背棄大義設計殺掉了晁錯,仍然不能滿足吳王劉濞等叛亂者,情急之下,漢景帝想起自己的父親漢文帝生前囑咐自己,大事可以託付周亞夫這件事。

果然,受命在身的周亞夫率軍開始出擊,三個月內,就完全平息了7個諸侯王參與的“七國之亂”。

感激涕零的漢景帝又像最初對待晁錯一樣,開始不斷地提拔周亞夫,封周亞夫為太尉、丞相,恨不得每天相見、問候。

終究是歲月不能盡掩流沙的痕跡,漸漸的,周亞夫耿直的性格,開始觸犯漢景帝狹隘的心胸了。

漢景帝在繼位7年之後,想要廢掉太子劉榮,改立他人,找來丞相周亞夫商量。

周亞夫與其他一切自己認為被皇帝信任的人一樣,開始設身處地的替漢景帝考慮,阻擋漢景帝的廢長立幼行為,言語之間,漢景帝怒不可遏,對周亞夫開始起了厭惡之心。

接下來的一些事當中,周亞夫也以其耿直的性格得罪了竇太后等人。此時的周亞夫也感到自己大勢已去,動輒得咎,乾脆就稱病不出,以求避禍。

可是,漢景帝想最後試探一下週亞夫還能不能為其所用?如果周亞夫這次能夾起尾巴做人的話,就準備讓他輔佐太子,如果不能,就考慮除掉了。

於是,搞了一場宴會,周亞夫的面前放置了一大塊肉,但是,侍者按照漢景帝的吩咐,故意不給周亞夫配置筷子。

周亞夫再能隱忍他也是武將出身,做過丞相的人啊,就怒向侍者要餐具,這時候,漢景帝就冷笑著說,現在的情況你還有很大的抱怨嗎?周亞夫趕緊跪下謝罪,漢景帝就擺手讓他起來,昏頭漲腦的周亞夫羞憤交加,起身之後,竟然徑直回家了。

這又使得漢景帝發怒了,在他的授意之下,構織罪名,把周亞夫逮捕入獄,已經是風燭殘年的周亞夫在獄中不甘凌辱,索性絕食而死。

周亞夫其人自然有著他自身的問題,可是,反觀漢景帝對周亞夫的態度,足鑑其具有為人前後不一,動輒恩斷義絕,心胸狹隘的人性劣根。

綜上所述;子由認為,“文景之治”固然對於漢初強基固本起到了相當的作用,但是,漢景帝劉啟的為人處事,鄙陋之處甚多,以及其經國之術,也不過而而,所以,要審慎評議為妥。


子由拍案驚奇


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88年臘月初五-公元前141年正月),漢文帝劉恆第五子,母孝文皇后竇氏(即竇太后) ,西漢第六位皇帝。劉啟在位期間,推行"削藩策",削諸侯封地,平定七國之亂,鞏固中央集權,勤儉治國,繼續奉行"與民休息"政策,發展生產、減輕賦稅。

漢景帝劉啟在西漢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繼承和發展其父漢文帝的事業,與父親一起開創"文景之治";併為其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基礎,完成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 漢景帝劉啟是漢文帝的兒子,前157年繼位,在位16年,在軍事上削除藩王割據,平定七國之亂,加強了中央統治;在經濟上繼承發揚文帝的國策,勤儉治國、輕徭薄稅與民休息,大力發展生產,與其父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 七國之亂時,藩王們造反的理由是“誅晁錯、清君側”,景帝誤聽袁盎之言殺了功臣晁錯,本想著殺了晁錯藩王們就沒有了造反的理由,就可以平息叛亂保證國家安全,結果事情並沒有如他所願。 錯殺晁錯這件事確實是景帝的一大敗筆,一方面反映出了他剛當上皇帝時在政治上的幼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耳朵軟”性格特徵。景帝的“耳朵軟”還表現在他聽信館陶公主的蠱惑廢了薄皇后和太子劉榮,不過幸運的是因為他的“耳朵軟”卻成就了一代偉大的帝王漢武帝劉徹。休養生息,以蓄民力,恢復國家人口及生產力;輕徭薄賦,減輕百姓負擔,夯實邦本基礎;打壓地方豪強及削藩,加上中央集權,為國家長治久安消除隱患;最終選對了一個雄才大略的後繼之君。

他的歷史功績是有目共睹的,人無完人,景帝一生雖也有象錯殺晁錯這樣的錯誤,但瑕不掩玉,他仍不失為一代有作為的明君。他在位期間,加強了中央集權,大力發展農桑,允許居住在土壤貧瘠地方的百姓遷徙到土地肥沃、水源豐富的地方從事墾殖。他還下令將田租減掉一半,將十五稅一降到了三十稅一,這一新的田租稅率從此成為西漢定製。他推遲漢朝男子服徭役的年齡,縮短服役的時間。而且他重用了周亞夫這樣的名將,並對他們十分尊重,實行馬政,使漢王朝的馬匹數量大大增加,為後來漢武帝徵匈奴奠定基礎。


多爾袞愛新覺羅


一個好友問我,好的董事長有些什麼特徵,我竟啞然。他倒是和我說了一些特徵,比如說有遠見、果斷等等,我還是覺得不夠真切。看了書,突然語得,漢武帝的父親漢景帝就是個不錯的董事長。有必要介紹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

看看漢景帝從文帝手裡接到的是一個怎樣的“漢朝集團”。“諸侯獨霸,節制困難”。“漢朝集團”的分公司權力過大,形成了難以控制的局面,一旦內外市場環境發生變化,就可能發生“禍亂”。

這是個內部核心管理問題,也是後來梁王(漢景帝的親弟弟)企圖謀反以及周亞夫(一代名將)軍功蓋世的直接原因。顯然,“漢朝集團”的公司核心管理層出現了嚴重的權力紛爭和膨脹,形成直接威脅公司根基和發展的局面,一旦內外要素出現變故,公司就危險了。“尊儒還是尊道,制度異化”。這是個制度問題。

在漢朝初期,“集團”的核心文化是道家老子的無為之學,講究的是“愚民”和“不尊賢”,讓與民休息來調和初期的階級矛盾。這個文化衍生成了“集團”的基本制度,在“漢朝集團”的核心權力圈裡,漢景帝的母親(皇太后)是這種制度和文化的堅定維護者,並控制著基本的局面。

但實際上,到了景帝時代,這種制度已經不適應“集團”的發展,因為市場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尊儒,也就是“以人為本”和講究“變革”,才可能真正強國。拿到現在來看,那就是核心制度出現了紛爭和異化,如果適應發展潮流的制度得不到發揚,就會直接導致“集團”的衰落。

匈奴的鐵騎和嚴格管理造就了不俗的競爭力,以至到漢景帝的時候,這種局面已經相當惡劣。送了幾個“公主”,匈奴一樣拿下雁門關,可憐了邊關的那些平民,生死完全不能自我。這實際上已經是“外患”的極端了。“漢朝集團”如果還不積極塑造競爭力,並用強硬的

手段來應對,恐怕覆滅也不遠了。

在漢武帝劉徹成為太子之前,按照禮制,已經立下劉榮為太子。但在太子沒有成為皇帝之前,宮廷內外的紛爭空前激烈。漢景帝欣賞的接班人是後來的漢武帝劉徹,但代表守舊勢力的皇老太太堅決認為“不太聰明”的劉榮是好人選。這就構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矛盾,用現代企業管理來看,這個接班人問題解決得好壞,將直接決定“漢朝集團”今後的發展走向,是走向毀滅或者平庸,還是走向輝煌,就在這個接班人的選擇了。

用“內憂外患”來形容景帝手中的“漢朝集團”,一點不為過。我們再來看看,漢景帝是如何來解決這些矛盾的。“堅決削藩,加強中央集權”。漢景帝起用晁錯,堅決削除那些諸侯的封地,導致了“七國之亂”,又起用周亞夫,堅決平定了叛亂,鞏固了中央集權。這個過程,景帝把“在合適的時間,把合適的人用到合適的地方”運用到了極致。

景帝為“漢朝集團”完成了分公司權力的統一,從而完成了集團發展的基本環境建設,內憂解決了一大核心問題。“權力致衡,巧妙分化”。漢景帝在初期巧妙利用梁王和周亞夫兩股勢力的對立,在朝廷內部形成了基本平衡的局面。在出現變故的關口,他適時使用了分化手遊,分解了諸侯王勢力,並清除了周亞夫,為未來漢武帝順利治國終定了基礎:景帝在漢朝集團”的發展關鍵階度,清除了核心管理層中的不穩定因素,為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可以看出他的遠見和御人術,相當高明。確定偶家為制度根本,實行變革”。漢景帝切供製定了政信家為根本的制度,並支持進行變革。這為後來漢底帝的質精圖治理了伏筆。


歷史上的新鮮事


漢景帝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君主,將漢朝推向盛世

一、經濟上 社會快速發展

在位期間,由於他採取比較開明寬鬆的政策,社會經濟呈現繁榮景象,百姓安居樂業,政治上相對穩定,統治得到加強,社會十分殷實富足。歷史上把這一段時期和漢文帝時期並稱之為文景之治。他即位後,節儉愛民,與民休養生息,田賦三十稅一,人民負擔減輕。還大力興辦水利事業,以促進農業生產。


二、政治上打擊地方勢力 加強中央集權

針對地方各諸侯割據勢力越來越大而直接威脅到中央權力,景帝採用晁錯之策,著手削藩,削弱各諸侯王的權力,結果引起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的七國之亂。景帝派遣周亞夫率軍抵抗,於公元前154年平定叛亂。之後,下令把諸侯王任免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打擊了割據勢力,鞏固了中央集權。

三、承上啟下 將大漢推上新高度

漢景帝在西漢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繼承和發展了其父漢文帝的事業,與父親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又為兒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了基礎,完成了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



縱觀歷史 他開創了一個光輝燦爛的盛世時代,建立了在當時可與西方羅馬帝國相媲美的東方最強大的大漢帝國,成為世界文明的中心。他還開闢了廣大疆域,奠定了其後兩千餘年的中國版圖的基礎。


歷史節目


漢景帝劉啟是漢文帝劉恆的第五子,西漢第六位皇帝,公元前180年劉啟被立為太子,其母竇氏被立為皇后。文帝崩劉啟繼位為漢景帝,劉啟繼位後提拔晁錯擔任御史大夫,並聽從他的建議開始削藩,七國之亂時劉啟重用周亞夫等將領三個月徹底平定叛亂,此後景帝趁機將各諸侯王國的權利收回中央,諸侯王的割據問題得到徹底解決。漢景帝執政期間勤儉治國,繼續奉行“與民休息”政策,發展生產.減輕賦稅。公元前141年劉啟病重,他自知大限將至,於是帶病為太子劉徹主持加冠典禮不久後病死未央宮,諡號孝景皇帝。漢景帝在西漢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漢景帝與文景帝一起開創文景之治,併為其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基礎完成從文帝到武帝的過度。


楊家郎創始人


漢景帝在位期間,由於他採取比較開明寬鬆的政策,社會經濟呈現繁榮景象,百姓安居樂業,政治上相對穩定,統治得到加強,社會十分殷實富足。歷史上把這一段時期和漢文帝時期並稱之為文景之治。他即位後,節儉愛民,與民休養生息,田賦三十稅一,人民負擔減輕。還大力興辦水利事業,以促進農業生產。針對地方各諸侯割據勢力越來越大而直接威脅到中央權力,景帝採用晁錯之策,著手削藩,削弱各諸侯王的權力,結果引起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的七國之亂。景帝派遣周亞夫率軍抵抗,於公元前154年平定叛亂。之後,下令把諸侯王任免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打擊了割據勢力,鞏固了中央集權。漢景帝在西漢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繼承和發展了其父漢文帝的事業,與父親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又為兒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了基礎,完成了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

他開創了一個光輝燦爛的盛世時代,建立了在當時可與西方羅馬帝國相媲美的東方最強大的大漢帝國,成為世界文明的中心。他還開闢了廣大疆域,奠定了其後兩千餘年的中國版圖的基礎。


方大傑


前157年,六月己亥,漢文帝崩於長安未央宮,皇太子劉啟即位,是為漢景帝。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御史大夫晁錯建議削藩,景帝聽從,引起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諸侯王們的不滿,於是以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為首的七國之亂開始了。

七國諸侯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藉口叛亂,欲奪天下,景帝在袁盎等眾臣的壓迫下,誘晁錯上朝,即押出腰斬。但晁錯死後,七國之亂不但沒有停止,反而越演越烈,佔領了不少土地,景帝無可奈何,只得派大將周亞夫、竇嬰鎮壓,前後三個月即平定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以後,景帝開始專心打理朝政,據說景帝十分樸素,仁厚愛民,除了平定七國之亂以外,從來沒有大規模用過兵,和匈奴的戰爭始終控制在一定的規模內,依然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

景帝崇尚黃老之說,減少刑罰,減少賦稅,興修水利,提倡農業,要求人心不服的案子進行重審,以免冤獄發生。百姓在和平穩定的環境下創造了大量財富,其間百姓富裕,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天下太平安樂,一派盛世景象,與其父漢文帝統治時期並稱文景之治。


英儒


漢景帝劉啟(前188年-前141年3月9日),為西漢第六位皇帝(前157年7月14日—前141年3月9日在位),在位16年,享年48歲,其正式諡號為“孝景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景帝”,景帝后元三年正月甲子(前141年3月9日)崩於未央宮,二月癸酉(3月18日)葬於陽陵(今陝西高陵縣西南)。為漢文帝劉恆長子,母竇皇后。他在位期間,主要是削諸侯封地,平定七國之亂,鞏固中央集權,勤儉治國,發展生產,他統治時期和他父親文帝統治時期合稱文景之治。

生平經歷

劉啟為漢文帝劉恆長子。劉啟出生時,父親劉恆為代王,母親竇姬為妾。前180年,呂太后駕崩,陳平、周勃等人誅滅諸呂,立劉恆為帝,是為漢文帝。嫡母代王王后早已逝世,而她所生的世子也在此時病死,劉啟成為父親劉恆事實上的長子。同年正月,劉啟以劉恆長子的身份被立為太子。其後,母親竇姬亦被立為皇后。

劉啟為太子時性格剛烈,因與吳國太子劉賢下圍棋(一說六博)發生爭執,而拿棋盤打死了劉賢,漢文帝敕命送遺體回去埋葬,到了吳國,劉賢的父親吳王劉濞大怒,說道:“天下都是劉家的,死在長安就埋在長安,何必回吳國埋葬!”遂又把遺體送回長安埋葬,以示對朝廷的不滿,從此劉濞怨恨劉啟。

前157年7月6日(六月己亥),漢文帝崩於長安未央宮,7月14日(丁未),皇太子劉啟即位,是為漢景帝。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御史大夫晁錯建議削藩,景帝聽從,引起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諸侯王們的不滿,於是以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為首的七國之亂開始了。七國諸侯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藉口叛亂,欲奪天下。晁錯政敵袁盎獻策景帝,誅晁錯以平叛亂。景帝“嘿然良久,曰:‘顧誠何如,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於是有丞相青翟等一眾臣子劾奏晁錯。景帝“制曰:‘可’”,令中尉以上朝議事為名,誘晁錯上朝,行中錯道,至東市,中尉宣漢景帝劉啟詔書,當場腰斬晁錯。但晁錯死後,七國之亂不但沒有停止,反而越演越烈,佔領了不少土地。景帝無可奈何,只得派太尉周亞夫、竇嬰鎮壓,前後三個月即平定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以後,景帝開始專心打理朝政,據說景帝十分樸素,仁厚愛民。除了平定七國之亂以外,從來沒有大規模用過兵,和匈奴的戰爭始終控制在一定的規模內,依然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

前元六年(前151年),皇后薄氏被廢。第二年(前150年),廢太子劉榮。同年四月,立王氏為皇后,隨後立王氏的獨子膠東王劉徹為太子。

景帝崇尚黃老之說,減少刑罰,減少賦稅,興修水利,提倡農業,要求人心不服的案子進行重審,以免冤獄發生。百姓在和平穩定的環境下創造了大量財富,其間百姓富裕,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天下太平安樂,一派盛世景象,與其父漢文帝統治時期並稱文景之治。

漢景帝的陵墓──陽陵

景帝后元三年正月甲子(前141年3月9日),景帝崩於未央宮,遺詔賜予諸侯王與列侯駿馬兩匹、吏二千石、黃金兩斤,吏民戶百錢;又命放出一批宮人,使其歸家再嫁。景帝享年48歲,諡號孝景皇帝,無廟號,二月癸酉(3月18日),葬於陽陵。景帝崩後由皇太子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

人物評價

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至孝景,不復憂異姓,而晁錯刻削諸侯,遂使七國俱起,合從而西鄉,以諸侯太盛,而錯之不以為漸也。”

班固在《漢書》中評價:“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雲成康,漢言文景,美矣!”

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評價景帝以德待臣子、鼓勵耕作,面對吳楚之叛,引領將領翦除逆賊。但是平叛的周亞夫,受到景帝的猜忌,倉促下獄,這對於一個治理國家的明君來說,是很可惜的:‘【索隱述贊】景帝即位,因脩靜默。勉人於農,率下以德。制度斯創,禮法可則。一朝吳楚,乍起兇慝。提局成釁,拒輪致惑。晁錯雖誅,梁城未克。條侯出將,追奔逐北。坐見梟黥,立翦牟賊。如何太尉,後卒下獄。惜哉明君,斯功不錄!’




孤膽騎俠


漢景帝劉啟,漢文帝長子,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是中國歷史上比較開明的君主之一。漢景帝繼續推行文帝發展農業生產的政策。

即位後,節儉愛民,與民休養生息,田賦三十稅一,人民負擔減輕。他還大力興辦水利事業,以促進農業生產。針對地方各諸侯割據勢力越來越大而直接威脅到中央權力,景帝採用晁錯之策,著手削藩,削弱各諸侯王的權力,結果引起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的七國之亂。景帝派遣周亞夫率軍抵抗,於公元前154年平定叛亂。之後,下令把諸侯王任免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打擊了割據勢力,鞏固了中央集權。

漢景帝在位期間,由於他採取比較開明寬鬆的政策,社會經濟呈現繁榮景象,百姓安居樂業,政治上相對穩定,統治得到加強,社會十分殷實富足。歷史上把這一段時期和漢文帝時期並稱之為文景之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