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鼉城故事 陽江崗背山

崗背山原名叫“望海山”(望海崗),屹立於南海之濱。如登山遠眺,一望無邊的大海,盡收眼底。宋紹興三年,山上建有一座“望海臺”,不少人前來觀賞海景。

據文獻記載,宋代陽江城的海岸線,就在玉沙至髻山腳一帶田垌上。這些地方曾出土很多海螺殼和爛船板、船桅。現在崗列寨仔村背的山崗仍叫“望海崗”,崗背村一戶村民在家裡挖井,竟然挖出蠔殼和船板。現在的望瞭嶺東、髻山西面有地名“潮排山”,又稱“潮排塘”,這是滄海桑田在地名中留下的痕跡。

#鼉城故事 陽江崗背山

崗背塔1986年被列為陽江縣重點保護單位

約400年前的明萬曆年,城內“崇善坊”(指崇真、尚善之地)築”借山亭”(今從豬憾村穿到東關巷原陽江縣衛生局處。借山之意是以山託城,借山揚名。又作“借它山之石,探攻玉之道”),由於年代遠久已廢棄。在民國時期的江中校歌裡,留有“望海臺”與“借山亭”的名字,校歌雲: "國旗耀亞東,中華民族何豪雄。堪江一隅開化早,佳氣鬱蔥蔥。濂溪教宅仰儒宗,借山有同調,望海躡芳蹤。惟我中華,英材接踵,蔚為國器聲譽隆。彰厥德,憋(mao)乃功,誠樸、勤愛、勇毅,養成良好之校風。”“彰”即“彰明”,“厥”可釋為“其”字: "憋乃功”系勉勵、努力上進之意。

“借山亭”之所以出名,與海瑞、沈思孝、胡銓等文化名人有關。明世宗四十五年(1566年),海瑞任戶部主事,因反對僧道設壇向神佛祈禱的禮教而被投進監獄。後來復出時稱身體不適,返回老家海南島養病,當他路過陽1江時,特地拜會沈思孝,寫下《陽江借山亭記》。

#鼉城故事 陽江崗背山

民國初年拍攝的陽江崗背山

沈思孝號繼山,明隆慶二年(1568年)進士,他是一位風雲人物,曾當過番禺縣令。因得罪朝廷被貶到廣東參與管理海防,當時陽江上洋設的“雙魚守禦千戶所” (明代海防要塞)是屬他管轄的,陽江人很歡迎這位曾有功於地方安寧的著名詩人,特在城內的“崇善坊”築一座“借山亭”讓他居住,他留下的詩文有《登東山》、《登望海臺》、《翠巖亭》等

海瑞是明朝著名清官,剛直不阿,深得民眾的尊敬與愛戴,民眾甚至拿他的畫像當門神,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樣,是中國歷史上清官的典範、正義的象徵,從1959年6月開始,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吳略接連寫了《海瑞罵皇帝》、《海瑞罷官》等歌頌海瑞的文章和歷史劇,導致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鼉城故事 陽江崗背山

2011年拍攝的陽江崗背山

胡銓是宋代編修史志的官,在任期間曾路過陽江,留下《登陽江望海臺詩》,詩云: "君恩寬逐客,萬里聽歸來,未上凌煙閣,聊登望海臺,山為翠濤湧,雲拓碧天開。目斷飛雲處,終身愧老萊。“重溫”望海臺”和“借山亭“的歷史,胡銓、沈思孝、海瑞等人的光輝形象重現眼前,他們勤政愛民,萬古流芳。

“望海臺”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風雨雨,在明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坍塌,坍塌後陽江明朝進士李天培於明萬曆年間在崗背山(又名文筆山)頂建“崗背塔“(又名針鼻塔,後縣令孫庭鐸毀之),這是一座筆峰圓形光塔,磚灰結構,塔身外表均以蜆殼灰塗飾,塔心內部十字磚架,直到塔尖頂,全塔殘高11.5米,直徑7米,這是一座無層次的別具一格的空心塔。

#鼉城故事 陽江崗背山

文物保護單位崗背塔已坍塌

現在的“崗背塔”是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重建的, 1986年該塔被定為陽江縣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現在呈現在眼前的古塔頹廢不堪,南面和塔頂塌了下去,露出了虛空的塔心;僅存的北面牆上吊生著兩棵細葉榕,根鬚牢牢地伸進磚縫裡,古塔搖搖欲墜。

#鼉城故事 陽江崗背山

崗背山遠眺(1920年拍攝)

崗背塔是風水塔,也有人說崗背塔是用來給船隻導航的,是古代海絲路中的陽江漁業、航海業發達的見證,是陽江寶貴的文化遺產,陽江市中心城區建設規劃曾定下將北山石塔、崗背塔、學宮、青雲路、天主教堂、金雞古橋、金雞閣等陽江舊城極具傳統文物特色的歷史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和進行修復。這個規劃已公佈多年了,青雲路已無牌坊,金雞閣亦無亭閣:崗背塔、學宮現在是一個崩塌,一個被蟻蛀,這個建設規劃沒能落到實處。

#鼉城故事 陽江崗背山

崗背山遠眺(2011年拍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