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到旁边一位家长说,“让孩子那么优秀干嘛?将来他只会离你更远”,你怎么看?

一切随风 จุ๊บ


我结合我们家几个孩子的经历来谈一下这个问题。

我们家在山西农村,家里兄弟姊妹4个,大姐大哥没有考上大学,我和二姐考上了大学,现在一个在法国,一个在天津。不像留在家乡的大哥大姐,我和二姐远离农村父母,一年见面次数有限。

我现在问我的父母,说如果4个孩子都考上大学都远离他们,他们会不会感到失落?



我母亲的回答是这样的:她更希望4个孩子都能考上大学,那样她会更开心。开心的理由:

第一,那意味着孩子们可能拥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更高的收入平台。

第二,孩子们天各一方,意味着他们老俩口也可以跟随子女的步伐,去探索世界各地的精彩性和多样性,而不像其他父母,一辈子可能只局限在一个地方。

第三,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培养孩子的重任完成,他们就把重心转向了自己。即便儿女们远在天涯,他们照样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每天呆在村里,老两口侍弄一些菜园庄稼,闲时邻居之间串串门,聊聊天,也是别有趣味。

第四,孩子有时候在身边,虽然有了陪伴,但可能也意味着很多鸡毛蒜皮的烦恼:比如父母和成年子女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乱麻关系,很多时候,距离过近,容易制造出很多以“爱”为名的烦恼和伤害:啃老族,婆媳关系,妈宝男妈宝女,孙辈看护问题,父母权威和子女独立之间的矛盾,大“家”和小“家”的平衡和协调问题等。



回到我自身,我对孩子的期冀也如此,他只管努力升华自己,为自己的未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能够自食其力,活出精彩。孩子不需要为父母的晚年埋单。我们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心愿清单:辛苦操劳一辈子,好容易等到儿成女就,剩下的人生时光需要“自私”一点,不再围绕着儿女转,而应该抓紧时间实践自己的心愿清单:环游中国,环游世界,读书,跳舞,养花钓鱼……自得其乐,心随我愿。

至于说父母行动不便后的照护,说实话,我觉得子女远在天边和近在眼前其实区别并不大。无论子女是远在天边还是近在眼前,父母需要看护的时期,基本都是子女负重前行的中年时代:上有老人需要看护,下有孩子需要照顾,还有每日工作要忙,子女贡献给父母的时间必定会很有限。俗语说的“久病床前无孝子”,并非说孩子不孝顺,沉重的生活会让很多孩子有心无力。



正像龙应台所说的: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说到底,父母与儿女,终将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懂得适时放手,降低对孩子对回报父母的期望值,尽可能多积累一些资本(身体资本,金钱资本),以未雨绸缪应对自己的老年危机,减轻晚年对孩子的依赖,是为人父母的必要功课。

以上,供参考。


孙卫华


坊间有句话:优秀的孩子是给别人养的。关于这观点,先分享一个案例,从孩子和父母两方面分析一下:

我有一个同事,儿子从小就是学霸,优秀的孩子是母亲的骄傲,同事姐姐就一直在旁人的羡慕中生活着。直到儿子出了国,好几年看不见人影。前几天听说,儿子借到上海出差的机会,回到了小县城。第一天,同事把亲戚聚在一起,全家吃了顿接风宴。接着的几天里,就见不到儿子的影子了,各种应酬。终于,老娘拿出了娘威,才在要离家的两天,儿子陪了老娘几天。


1,从孩子来说:优秀的孩子们都是大城市甚至国外读了书了,他们见了世界,开了眼界,他们认知让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更加向往,他们的水平也决定了他们有能力在外面过得更好。

2,从父母来说。我们这一代,家里更多的是独生子女,唯一的孩子是父母唯一的情感寄托。孩子离家远了,我们更多要考虑一下是自己老了怎么办。过年过节,家里冷冷清清怎么办?很多现实的问题就在眼前。

但是,孩子不是我们情感的附属,养儿防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学会爱和强大,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幸福着孩子们的幸福,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

至于老了去养老院还是雇保姆,等老了再考虑吧,把自己保养好,其他的,顺其自然吧。


静待花开122293612


电视剧《小欢喜》里有一句台词:成绩好的孩子只是路过的,成绩不好的孩子是来报恩的。确实,优秀的孩子很可能会离父母更远,尤其是小城市的家庭。因为他们不甘于自己的才华被掩埋,志向也更远大。相反,成绩不好的孩子则更愿意在家附近发展。

以我自己为例,我和我哥当年都考上了211,都算是成绩不错的,但现在各自成家,都在离家乡千里之外的地方。我在学校工作,每年寒假时间充裕,还可以慢悠悠地回家探亲,我哥在企业工作,春节休息时间短,已经连续好几年没有回过老家了,现在,他又外派到英国工作,这几年更没法回家了。所以,我对电视剧里的这句台词深有体会。

不过,如果把这个结论反过来说:为了让孩子不远离自己而拒绝让孩子变优秀,这种想法对吗?我认为当然不对。我作为父母,也不会对孩子灌输这样的观念。

首先,这样的想法是非常自私的。父母培养一个孩子长大,是要让他飞得更高,而不是仅仅培养一个能为自己养老送终的奴仆。更何况,父母百年之后,孩子还有大半段人生旅程要走,不让孩子有优秀的素质,怎么保证孩子过上优质的生活?就算是古人常念“父母在,不远游”,但真正千古留名的人,没有几个不是远离家乡的。今年过年的时候,同学聚会,其中一个同学在成都上学,毕业后本可以在成都找工作,但因为家里的一些特殊原因,他回到家乡一个乡镇中学当老师,日子倒是比较舒服,但只要是跟同学们一起,他都总感觉自惭形秽,感觉自己的人生过于单调,充满遗憾。倒不是因为他不喜欢教师这个工作,而是他原本有一颗渴望飞翔的心,现在却被家庭的锁链禁锢着。我认为,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

其次,这样的想法是非常短视的。那些留在父母身边的人,很多是因为不够优秀,所以没有更好的选择,如果有一天,生活逼得他无路可走,他同样会选择离开父母,去外面打工。相反,越是优秀的人越有机会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传说梁朝伟心情不好可以飞到伦敦喂鸽子,然后再飞回来,一个优秀的、实现财务自由的人,可以选择经常回老家看父母,也可以选择在现在生活的城市给父母一个新家,可以带父母旅行,可以保证父母的医疗。这难道不比那些虽然在父母身边但却无力为父母做什么的人强吗?几年前我们拟引进一名教授,其老家就在学校附近,这位教授此前离家很远,但他可以做到每年回家4-5次(甚至都不用自己掏钱),更关键的是,如果他想回老家离父母近一些,他随时可以办理调动。这就是自由。

最后,把孩子强留在身边,换不回美好晚年。什么样的孩子喜欢留在父母身边?除了少数真孝顺的,其余多半都是啃老族、妈宝男。父母舍不得孩子远行,孩子也舍不得父母的这个窝,父母永远把孩子当孩子,孩子也永远不会长大。父母不从孩子生活中退出来,时不时去干涉孩子的生活,这必然会导致很多现实矛盾,比如婆媳矛盾等等。或许,当年父母千方百计想要留在身边的孩子,到头来成为想送都送不走的瘟神。倒不如与孩子保持一段距离,自己过自己的生活,这样或许过得更滋润。我老家里就有不少表哥表弟,初中毕业就辍学,现在要么在家务农,要么到广州深圳去打工,在外面可能2-3年不回家,孩子成留守儿童;在家待着就整天麻将,家务也不做,父母生病了也就是带到镇上医院去看看。这样的父母,能感到幸福吗?

所以,只有孩子真正优秀了,自立了,懂事了,成熟了,孩子和父母才会终身受益的,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可言。所谓“成绩不好的孩子是来报恩的”只不过是父母的自我安慰,孩子当然是越优秀越好了。


高校人才真经


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我也听别人对我说过,我们一个邻居跟我说:“笨一点的孩子才是来报恩的,以后他飞不远,就在父母身边,能照顾你,优秀的孩子都跑到了天边,你够都够不到啊!”

这位邻居说完,还跟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他的上司就一个孩子,去英国留学了,一年到头都不怎么回来,他快60岁的老爹一年飞两次英国去看儿子,所以,这个上司跟我的邻居抱怨:“孩子培养那么好没用,到时候你还得追着他。”

我一个朋友当老师,她的观点也和这位上司的观点如出一辙,原因是她看到她的一个同事的“悲惨”经历,每年过年都是老两口子过,孩子在国外,显得特别凄凉。

现在我们孩子还小,可能体会不到孩子长大了,飞走了的凄凉,恨不得把孩子永远都抱在怀里,因为孩子是我们的一切,我们的一切都围绕着孩子转,所以,孩子不在我们身边,去寻找他的理想和生活了,我们才会“失魂落魄”。

中国的父母对孩子太好了,过了头,就容易失去理智,孩子与父母终究会渐行渐远,这就是长大,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都不该阻止孩子去按照他的生活方式去生活,非要把他们捆绑在自己身边,这不是爱,是自私。我们也要渐渐学会找回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填补孩子长大后的空缺,不至于让自己因为无事可做思念成疾啊!


沛泽妈读心理


我认为,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完全对。说它有一定的道理,是因为有些孩子很优秀,但家住穷乡辟壤,一个叫家的地方没有工作,找不到养家糊口的路和施展才华的舞台,故乡安置不了肉身,只有离家乡,别父母,远走高飞,漂泊到异地他乡去工作。说它不完全对,是因为;

一、要看孩子在哪些方面优秀。除了外交型人才和自然科技方面的高端型人才需要在国外工作、学习深造和发展以外,其他行业,如从政、经商、办企业等,都可以在离父母较近的本地方、本区域工作和发展,不存在孩子优秀,就会离父母更远的问题。


二、要看孩子优秀到什么程度。如果是一般的优秀,自然就会离父母更远;如果是孩子非常优秀,在政界的职级较高,或者在企业是董事长、总经理、CEO、大型企业高管,年薪十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就会把父母接到自己工作的地方居住和生活。因此,孩子那么优秀,将来只会离你更远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三、要看孩子的优秀是否全面,即品学兼优。自古就有父母在,儿不远行之说。


如果孩子只是学习优秀而品德不优秀的话,那么即便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与父母同城工作和生活,也会找出各种理由不去孝敬和赡养父母的,甚至会出现在国外花光父母所有积蓄后,将父母遗弃在大街上,或者海归后又变成了啃老族。如果品学兼优的话,即使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和父母在同城一起生活,也会想方设法,在精神上慰籍父母,经济上支持父母,生活上通过请保姆等方式帮助和照顾父母的。

因此,孩子离父母更远,不是优不优秀的问题,而是优秀的深度和广度问题,即品学兼优的问题。


至善成仁


我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我的学霸同学,当年考上清华,后又去美国读硕士,博士,学的是大气专业,和航空航天事业有关,非常牛气,家长父母都以他为傲。但是他父母在该尽享天伦之乐的时候却有一肚子的苦水:同学定居美国后,老两口在美国呆过一段时间,但是怎么都适应不了,加之我同学坚决要丁克,直接剥脱了他们当爷爷奶奶的权利,所以老两口就回国自己颐养天年了,有时他们也后悔:儿子就是为别人养的,早知这样就不给他读那么多书了!我们安慰他:你儿子不是平凡人,他有自己的特殊使命:为人类事业做贡献多伟大啊!社会需要他。

对比我们这些同学,普普通通一生,有一份安定的工作和温馨的小家,守着父母,其乐融融。小日子也过的很幸福。

那怎么评价哪种生活方式最好呢??中国式父母多少还是有养儿防老的思想,但子女毕竟是独立的,他有权选择自己的人生。而且从全社会的角度看,正因为有优秀的人才冲在前,推动社会的进步,才有我们普通人的幸福生活。现在我培养儿子就希望他能成为优秀的人!能为社会做更大贡献的人。而我完全可以自己好好过!

所以,父母们千万不能有自私的想法,孩子不是我们的财物,他根本就不属于你!在这里分享一首纪伯伦的诗: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看完这首诗,一切都释然了。孩子们勇敢地飞翔吧!家长们,勇敢地放手吧!


三小姐说


但从国家的角度考虑,孩子优秀,为国争光,也是兴事,如果我孩子有那才能,我决不会为了留在身边,而阻止他为国效力,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或影响他的前途。我们为了孩子的发展,举家来到首都,远离家乡,远离曾经工作的地方和同事同学和朋友,做孩子的好后勤,搭一把手,间接的参与四个现代化的建设。有时也感孤单,在就医和有些方面确实不如在故乡方便,为了孩子,没办法。我真不是唱高调,确实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我们受党教育多年,在大事大非面前岂能只考虑小家,而不顾大家和国家。只是希望有关部门多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把养老的事情办好,多向发达国家学习取经,让老人养老无忧,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居委会和街道最好也和相关部门配合,参与进来。全民关注养老。




文化领域创作者飞花娟


我太太所在的学校,靠近著名的南京大学,很多老师,特别是退休老师,家人都是这边的教授。她经常去看望这些离退休老师(其中有8人属于离休干部,每年去探望两次)。

很多老师的孩子都常年生活在美国,因为那个时候知识分子的孩子才有条件或者意识去国外留学,因此留在当地工作、成家。而把老人留在国内。

上周她去南大陶谷新村看一个当年的劳模老师,她84岁。老伴近90岁,原来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们住的房子,一直没有装修,还沿用着八九十年代的老式家具,爬楼,没有电梯。老人家孩子在美国,很少回来,他们一直是老两口相依为命,他们说孩子去了国外,实际上就不是自己的孩子了。讲到这些,泪眼婆娑。

很多老师和教授的孩子,原来大家都羡慕他们的孩子学业有成,在美国学习工作,成家立业,现在这些老人到了晚年,特别渴望着孩子能回到身边。老人身体好,能够自理的时候还好说,最可怕的是生了病,甚至一些老年痴呆,床头无人照应。

目前尚没有什么两全的办法,毕竟他们的儿女也有工作,也有自己的孩子。很多中国的老人并不习惯去国外和孩子们一起生活,各种困难,有些老人便选择住在了养老院。


君无戏言博主


在我身边有一个农村的孩子,父母倾尽所有让孩子要考上好的大学,孩子也比较争气,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紧接着也考上了一个一本的大学,读研,然后去美国深造,这些都一气呵成。

在美国读完博士后他回到中国,现在就职于某所高校。而他的父母呢,因为适应不了城市的生活,坚决不来城里。所以他和父母就过着异地的生活,父母在一个城市,作为儿子又在另一个城市。

但是父母生病的话,这个儿子就有能力送父母去最好的医院。

而另一边,相同境遇的家庭,因为孩子自小也不爱读书,父母只忙着挣钱,不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个孩子没有念完,高中就辍学了,靠着打零工的生活勉强度日。

到了婚假的年龄,因为自己攒的钱不够,父母又倾尽自己的所有为儿子准备婚房,准备结婚钱。本该是安度晚年的老两口,没有感到家庭的温暖,还要以便节衣缩食的还账,在这种生活下老伴儿得了重病。儿子是急白了头,想给父亲看病,但是却是自己没有钱。

其实我们养孩子都是抱着养儿防老的心情,太优秀,害怕离我们越来越远。那么不优秀,就算放在我们身边,却没有能力照顾我们又有何用。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我们不应该以自己这种狭隘的思想来妨碍孩子的发展。就算孩子有能力离开了我们,但是只要我们需要,我想他必定会义不容辞的来到我们的身边。

相反就算孩子在我们身边,如果他没有能力,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却帮不上任何的忙,甚至在晚年还要我们倒贴去帮助他。我们又为何不选择一个优秀的孩子呢。





穆连衣


孩子优秀,不一定离你远;孩子不优秀,也不一定离你近,即使离你近,万一是个啃老族呢?所以,这个问题要辩证看待。

刚好,我身边有三个真实的例子,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个例子

我一个亲戚家的孩子,特别优秀,一路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名牌学校,大学毕业考取藤校研究生,出国深造,但毕业后回到国内创业,战绩赫赫,从小公司到现在的大企业,虽然忙于事业,陪父母的时间少,但也会忙里偷闲,挤出时间陪陪父母,由于他的父母很喜欢旅行,而他儿子也说,老两口为了他辛苦了大半辈子,现在日子熬出头了,父母喜欢做什么,就一定要去做,不要留下任何遗憾,因此,有时间自己一家也会带着父母满世界旅行,如果自己实在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也会为按照父母的喜好,提前定好旅行计划,行程,确保父母在旅途中能够尽量玩的开心。

他的父母常说,虽然儿子忙于事业,不能经常陪他,但儿子为他们做的事情,他们看在眼里,这也叫,虽然父母和孩子相隔千里,但心却靠在一起。



第二个例子

我老家一个邻居,孩子从小到大,一路走来,都是那种成绩不拔尖,但也不垫底的中等水平,高考超常发挥,勉强考上了一个一本,毕业后,一直在深圳发展,事业也不算突出,只能算撑不起也饿不死那种,去年父母出首付在惠州按揭买了房,现在房贷,车贷,外加孩子的教育费用,一家人过的紧巴巴的,儿子也还孝顺,把老两口接到深圳一起生活,老两口很高兴,因为这么多年,孩子总是过年才回来一趟,有时候甚至几年回来一趟,,来去匆匆,也不在跟前,这让他们很是思念儿子一家,现在终于可以生活在一起,也算是了了他们的心愿。

但事与愿违,和儿子一家生活了一段时间,由于老一代和儿子媳妇的育儿观念差距太大,经常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出现家庭矛盾,因此,老两口一气之下,就回了老家,儿子偶尔才会给他们打一个电话,这让他们更是心里难受的不行,辛辛苦苦培养的孩子,却在心理上离他们越来越远,老太太经常想着想着就忍不住抹眼泪。



第三个故事

这也是我老家的一个邻居,孩子从小都属于那种特别调皮捣蛋的类型,不好好念书,初中就开始跟着社会人士混日子,好不容易混到了高中,混进了一所专科院校,毕业后却怎么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最后,家里人托关系给找了一个还算清闲的工作,但没干两年,却不干了,从那以后,他就整天在家里闲着,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也没啥事儿干,于是就开赌博,没钱了就问父母伸手要,父母因为这个不成器的儿子,简直头发都急白了,四十好几的年纪,也还没成家,前几年,他父母经常求着媒人给他说一门亲事,也不能就这么让他打一辈子光棍儿吧,但媒人给说的姑娘家人只要一打听到这人的品行,都是不同意说这一门亲事的,所以,到现在还过着啃老的日子,游手好闲。

从这三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优秀,真的不一定会离你远,只要心在一起,千山万水都是近,心不在一起,不体谅父母,即使天天生活在一起,也会让父母焦头烂额,何谈颐养天年呢?因此,父母大可不必担心这个,用我们的心力,努力培养优秀的孩子吧,于国于家,都是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