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恐惧到适应,我只想为患者再多做一点点


从恐惧到适应,我只想为患者再多做一点点

从恐惧到适应,我只想为患者再多做一点点

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昨天王浩医生的生日合照里,只有7位医护人员的身影,而绿城医院首批医疗队派了8名“白衣战士”赶赴武汉,缺席合照的,正是曾光。


他昨天接替王浩医生值前半夜的夜班去了。


从恐惧到适应,我只想为患者再多做一点点


●01 ●


“来到病房,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紧张。”


曾光在第一天上班结束后,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如今,已经在疫情前线工作好多天的曾光,再次聊起这个话题,我们得到了不一样的答案。


“刚来的时候会有好奇心,会害怕、会恐惧,现在想做更多,武汉新冠病毒疫情的情况可能比想象中要严重,抗击之路任重道远。作为医生,我们能做的其实是有限的,我们在同情患者的时候,内心也会默默愧疚,能为他们做的太少了。 ”


“有一天早上去查房,发现一位69岁的老爷爷状况不是很好,心跳很快,血压也很高,氧合最低的时候只有50多。如果是在常规情况下操作,是要插管治疗的,但由于各方面的因素限制,没有进一步去操作。第二天老爷爷就不行了,可能到最后家里人都没有来见上一面。”


曾光讲述着医院里发生的事情,“还有一位比较年轻的患者,情况一直都挺稳定的,突然有一天病情加重,然后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患者是孙翔科室的,那天他回来之后,心情很低落。”


“如果搁平时,我们会有一系列的抢救措施,虽然结果没办法预知,但我们能尽力去做,也不会像现在这么难过。其实我们在以前的工作中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但在特殊背景下,我们能做的很有限,大家心理上都有些沉重。”


碍于病情的感染性,新冠病毒患者原则上都是不让陪床的,患者们在战胜病毒的时候,其实心理上都是孤独的。“我们每天都是穿着防护服行动,对于患者来说,他可能看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一模一样的。平时我们还能握着患者的手,友好亲切的交谈,他们能记住你的脸,但现在都没办法……”


●02 ●


对于防护服的新体验,曾光是这样说的:


进门穿鞋套、换隔离衣、口罩、戴手套......都是双层甚至三层,再穿过清洁区、半清洁区、污染区,来到病房。


走路、说话、操作各方面都会比较迟缓,这些防护装备密闭性很好,我们的共同感受是有时候会感觉到闷、头晕,老想把口罩摘下来。


从恐惧到适应,我只想为患者再多做一点点


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留意到自己的呼吸,但在那样的环境下,会明显感觉到想把嘴巴张开大口呼吸,但现实环境又不允许你这么做。


随着病人的增多,曾光和战友们的工作量也在慢慢增大,病人多的时候还会被临时拉过去帮忙,至少一两个小时。


●03 ●


曾光的妻子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03医院的一名护士(在这里小八卦一下,曾光和他的妻子就是在医院里认识并相爱的),绿城医院发出支援武汉的通知后,曾光第一个便跟妻子讲了自己的想法,妻子非常理解他的决定。


“老婆这段时间基本上都在医院上班,小孩和家里大小事都是爸妈在照顾。首批医疗队名单出来之后,我才把这件事告诉爸妈,也是怕他们有过多的担心。”曾光电话里跟我们说道,“在这样的大环境情况下,他们肯定会担心的,但毕竟身为医生职责所在,他们还是比较支持的,一直嘱咐我要注意安全。”


每天晚上7点多,曾光有空都会跟父母通个电话,跟妻子打个视频,见见可爱的孩子,汇报一下情况。


作为一家非公立医院的心血管内科医生,曾光没有想到,会有这样一个突发的疫情,而且自己还参与其中。


“大部分的情况下,疫情可能都是由公立医院来承担跟完成的,所以这次疫情发生后,也没有想到我们会有这样一项任务。医院确实是‘举全院之力来保障我们’的,接到任务那几天,杭州其实很多商家都没有开门,买东西很不方便,沈法荣院长牵头给我们调配了医用防护物,还有很多爱心人士的捐赠,我们中医科还给我们准备了自制的增强抵抗力的中药。”


从恐惧到适应,我只想为患者再多做一点点


“连脸盆这类生活用品都给我们准备了,我想,这就是身在绿城医院的幸福所在吧,大后方都撑着呢!”曾光笑着在电话里说道。


· END ·


从恐惧到适应,我只想为患者再多做一点点


统筹/俞 琳   监制/步珊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